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地产江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梳理了房地产业三十年的发展;第二部分品评房地产人物(包括开放商、房奴、学者、官员、炒房团、售楼小姐、中介等),尤其重点描写了18位地产大佬;第三部分是对房地产政策的分析和走势的预测。

内容推荐

看这本书就像逛一座老宅子。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堵照壁。上面用简洁流畅的笔触勾勒出地产江湖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地产江湖的第一股活水、第一波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惨状、开发商流金岁月的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绕过照壁,正房里坐着十八罗汉——18位纵横江湖的地产大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一段传奇的经历,地产江湖公认的盟主——王石、风头正劲并有意争霸江湖的许家印、“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口水淹死人”的任志强和他的好朋友潘石屹、悲剧英雄孙宏斌、不喜欢穿鞋的杨国强、凭一把刀闯荡江湖的楼忠福、被阴谋和背叛包围着的黄怒波……

厢房里是一群陪衬,在江湖中因为种种原因翻了船的官员、“忽悠”人的专家学者、打肿脸充胖子的房奴、“席卷江湖、走向世界”的炒房团、美女与野兽共舞的房地产经纪。

后院里,作者喝茶、纳凉、侃大山,16支房地产中央军主力在江湖上跑马圈地,背后有什么深意?宏观调控的组合拳打的是什么套路?古今中外、国计民生,都付笑谈中。

什么是江湖?人就是江湖,有人就有江湖。官员、商人、学者,穷人、富人,买房的、卖房的、炒房的,组成了一个风情万种的江湖。

目录

第一部 跌宕起伏的地产江湖

 前奏/001

 一 江湖源头活水来(1980~1983)/003

 二 第一个黄金十年(1984~1993)/010

 三 开发商的苦日子(1994~1997)/020

 四 地产江湖,风云再起(1998~2007)/022

 五 冬去舂来,再度狂欢(2008~2010)/028

第二部 叱咤风云的地产大佬

 一 王石:地产江湖的武林盟主/033

 二 许家印:争霸江湖的后起之秀/045

 三 任志强:地产江湖“任我行”/056

 四 潘石屹:精明的“二道贩子”/066

 五 冯仑:行走江湖的说书人/075

 六 孙宏斌:激情狂飙,悲情落幕/084

 七 杨国强:地产江湖的“乡巴佬”/092

 八 张力、李思廉:兄弟情重江湖/098

 九 朱盂依:深藏不露的江湖高手/101

 十 黄如论:背靠南洋的地产大佬/105

 十一 张玉良:官商两界,左右逢源/109

 十二 楼忠福:一把快刀,闯荡江湖/113

 十三 张宝全:走过越战的地产大佬/118

 十四 黄怒波:野性十足的西北孤狼/122

 十五 孟晓苏:从中南海到地产江湖/130

 十六 梁希森:破了八卦阵的农民/134

 十七 罗忠福:身陷囹圄的地产大佬/139

 十八 冼笃信:一个大佬的江湖往事/142

第三部 混迹江湖的芸芸众生

 一 官员:以不同的姿态跳水/150

 二 学者:与开发商的恩恩怨怨/163

 三 房奴:走出蜗居,未必安居/173

 四 炒房团:席卷江湖,纵横四海/181

 五 房地产经纪:美女与野兽/184

第四部 地产江湖:明天会怎样

 一 房地产列国志:百年兴衰/191

 二 盘点被我们爆炒过的东西/197

 三 中央军主力扩张江湖版图/200

 四 解救被“绑架”的中国经济/207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地产江湖这部气势雄浑、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奏响之前,一些必要的前奏是不可错过的。让我们把视点从1980年这个地产江湖风生水起的肇始之年稍稍前移,捕捉历史长河中两个既普通又耐人寻味的场景——从国家的最高层到社会的最底层,围绕“房子”,伟人在那一刻流露出的真挚亲情和老百姓辛酸、窘迫的“房事”,令人怦然心动。

场景一: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视察北京新建的一批住宅楼,他问了身边的人一个问题——居民住宅能否成为商品?在那个曙光初现,夜色尚未褪尽的特殊年代里,在场的人没有人敢回答这个敏感的问题。于是,伟人自问自答,“如果房子算商品,我这几年也还有点积蓄,想买套房子给朴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顾,只有这个朴方,是因为我致残的,我需要照顾他”。

邓小平的提问并非无心之语,背后隐藏着他对住房问题的深思熟虑。轻易不开口,一开口就是重磅炸弹,每句话都有深意,暗藏机锋,是这位伟人的风格。

前一个月,即当年9月,全国住宅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同志传达了邓小平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路子能不能宽一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的潜力不小;建筑业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位置。

后一个月,即当年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考察了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建设情况。由于安全原因,他没能到普通住宅小区里现场观摩,而是带着遗憾登上了新加坡住房发展局22层的办公大楼,俯瞰周围的住宅小区。他还将刚刚考察过的北京新建的住宅楼与新加坡的住房进行了对比,说:“北京在前三门一带建了30栋房子,外面好看,里面就不行了。可以派人出来看嘛,学习人家是怎么搞的。”

为了完成邓小平新加坡之行的未了心愿,人们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在回国的那一天,翻译施燕华正在收拾行李,邓办主任王瑞林突然走进她的房间,告诉她:“赶快准备一下,首长要看看你住的房子。.”邓小平不但去了,还非常认真地观察了房间的布局,尤其是洗澡间,自言自语地说:“很好,安排得很合理。”

从这一连串的、相互联系的场景中,从伟人的一言一行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脉动和房地产大变革的先声。在改革开放的元年,地产江湖也暗流涌动、蓄势待发。

场景二:如今已是大学教授的老穆是1979年的返城知青。当年,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父母睡一张双人床,奶奶和妹妹睡一张双人床,他睡一张单人床,三张床摆在一起,中间用布帘隔开。

半年后,老穆结婚了,结果是他的单人床变成了双人床。新婚头三天,家里人到亲戚那里借住,让小夫妻享受了一下短暂的新婚快乐,然后就是“三代同堂、六口一房”的憋屈日子,生活空间是现在无法想象的局促和拥挤。妻子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他亲热,一到晚上就不让老穆碰她。

年轻人血气方刚,实在忍受不了,有一天晚上,老穆一咬牙,买了四张电影票,把家人都打发出去了。两个人在紧张和慌乱中进入了梦幻般的二人世界,当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妻子激动地对他说:“如果我们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那该多好啊!”老穆深有同感地把妻子的话重复了一遍。

今天,“蚁族”、“蜗居”被炒得火热,但与30年前中国人围绕房子问题的辛酸与无奈相比,这种炒作显得有些矫情。那时,所有的中国人都被西方媒体形容为“蚂蚁”,‘都是“蚁族”——穿着颜色、款式相同的衣服,住在拥挤、破旧的房子里,忙忙碌碌,渺小得微不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摆脱不了“蜗居”的命运,不管你是工人、干部还是大学教授……“蜗居”,成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当时的住房紧张局面——1949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而30年后,这一个数字下降到3.6平方米。1979年的知青返城大潮使住房紧张局面骤然恶化,就像一根导火索,把积累了几十年的住房矛盾引爆了。历史的经验表明:矛盾的总爆发导致的往往是社会的大变革。驱动中国房地产历史的两只轮子——“房改”(住房商品化)和“土改”(土地有偿使用)马上就要转动起来了。P1-3

序言

本书分为3个板块,第一章钩沉历史,以精炼的文字浓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地产江湖,展示了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1980年是地产江湖的元年,30年弹指一挥间,多少的峥嵘岁月,往事并不如烟。

伟人的一席话驱动了历史的车轮,地产江湖风生水起;第一次南巡让车轮加速运转,地产江湖风云激荡;第一.波房地产泡沫在烈火烹油、鲜花似锦中骤然破裂,多少风云人物折戟沉沙,留下“天涯海角烂尾楼”的奇观;朱镕基一声令下,让地产江湖风云再起,一飞冲天的房价飙升、房地产商的流金岁月、天下房奴的怨声载道、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专家学者的众说纷纭,江湖变得波诡云谲、剑拔弩张。今日的地产江湖,是曲终人散前的狂欢,还是下一个高潮的铺垫,更显扑朔迷离。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品评人物。“人就是江湖,有人就有江湖。”演绎江湖,重点是说人。地产江湖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角色丰满、情节曲折、高潮迭起。开发商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官员、学者、房奴、炒房团、房地产经纪各色人等轮番登场,把江湖搅成了一锅粥。

开发商是当今中国被妖魔化最严重的一个群体,千夫所指,成了典型的奸商、榨取民脂民膏的吸血鬼。但仔细打量一下这群人,他们也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经历过贫困和苦难,靠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再加上好运气,打出了一片天地,挤进了当代中国最富有、最受瞩目的房地产商俱乐部。我们选择了18位个性鲜明、富有代表性的开发商,用文字为这个群体描绘了一幅群像。

王石,房地产商的带头大哥、江湖公认的盟主。遥想当年,江湖上有“南王北任”之说,类似于《天龙八部》里的“北乔峰、南慕容”。在21世纪黎明的曙光中,两位高手过了一次招,结果任志强的华远派身首异处,“任我行”再造的新华远已远非昔日可比;王石的万科帮从此再无对手,独霸江湖。

许家印,地产江湖的一匹黑马。江湖是英雄辈出的地方,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一代地产枭雄”许家印和他掌舵的恒大地产已经具备了挑战王石和万科的实力,在英雄榜上平分秋色、各领风骚。恒大地产能有今天的局面,靠的是总舵主许家印的眼光、胆识、魄力和手腕。

任志强,地产江湖的“任我行”,相如其人,长得就桀骜不驯、棱角分明。一张大嘴就像一尊大炮,随时准备开火,不跟人比划比划,“日子就跟没过似的”(潘石屹语)。在江湖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还能保持这份率真,不容易!佩服老任的心理素质,横眉冷对千夫指,你骂你的,我玩我的,还真没见过口水能淹死人。

潘石屹,写博客、出书、拍电影、打广告,有人说他上蹿下跳,像个“小燕子”,潘石屹一笑了之,“我是章子怡”。别以为小潘只会这些花拳绣腿,想当年在江湖上打出SOHO这块招牌,那也是几经磨难——“邓智仁挖墙脚”、“任志强炮轰”、“氨气事件”、“现代艺术风波”,环环相扣、险象环生,全靠小潘见招拆招,遇难呈祥,才有了今日名震江湖的“SOHO中国”。

冯仑会说四种语言——学者的、官员的、商人妁、江湖的,在他身上,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草莽英雄的江湖气交织在一起。冯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从象牙塔到商场、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的复杂人生阅历,提炼成了字字珠玑又诙谐幽默的“段子”。不妨先听一段:人一生有四堂必修课——坐牢一年无罪释放,知是非;癌症误诊,知生死;离异无子女,知爱恨;SARS误诊,知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虽然是老段子,但常读常新。

孙宏斌激情如火,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可怕的本能力量,连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裹挟着他在天堂和地狱之问轮回。先是凭着热情和干劲当上了联想少帅,成了柳传志蓄意培养的接班人,接着又因为自我膨胀闹独立,被柳传志送进监狱,沦落为阶下囚;后来,他驾驶着出狱后创办的顺驰激情狂飙,把所有的地产大佬都甩在了身后,连堂堂的江湖盟主王石都坐不住了,在饭桌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没镇住头脑发热、野心膨胀的孙宏斌。结果,他用速度击垮了所有的对手,自己也因为超速而翻了车。

杨国强就像一个扛把锄头走江湖的乡巴佬,带领乡亲们横冲直撞,硬是打造出江湖一大门派——碧桂园。因为早年穷得穿不起鞋,到现在他也不喜欢穿鞋,穿鞋哪有打赤脚舒服?所以,我们的杨帮主能穿拖鞋就不穿皮鞋,穿了皮鞋也不穿袜子,兴致上来就脱鞋盘腿。农民的本色让这位老帮主显得尤其可爱。如今在前台主事的是少帮主杨惠妍,但谁都明白,大主意还得老帮主拿。

富力有两位当家的——文质彬彬的李思廉和生龙活虎的张力。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搭伙近20年,买卖做得这么大,几乎连脸都没红过,看了就让人感动。任志强和潘石屹能玩到一起,也是因为两个人性格迥异,任志强一放炮,潘石屹就举白旗,大不了事后逮个机会打冷枪报复,但从来不硬碰硬,当面翻脸。这也是选择合作伙伴的一条金科玉律啊!

开创了“珠”联璧“合”两大门派(珠江投资、合生创展)的朱孟依据说在政府高层颇有人脉,这可能就是他选择低调行走江湖的原因所在。不显山、不露水,但江湖中人都能在无形中感受到他雄浑的内力。朱掌门不喜欢抛头露面也可能跟他的面相有关,拍电影百分百演奸臣。他手下的人也觉得朱老板不厚道,承诺的事总不兑现。话说回来,这是当老板的通病——专业的词儿叫“选择性遗忘”。

金源门(世纪金源)的掌门黄如论非常有魄力,做事大手笔,在北京西山脚下打造过中国第一城——世纪城和光室内停车场便可停放1万部汽车的购物中心。黄如论的底气来自于他在南洋的人脉,随时可以从海外调兵遣将,资金量深不见底。朱掌门靠高层,黄掌门靠海外,行走江湖,你有你的绝技,我有我的高招。

江湖大佬中最会做人的要数上海绿地的张玉良,人称“红顶绿地”,官商两界,左右逢源。张玉良的江湖哲学是“做政府想做的事”,深谙官商合作的三昧。政府搞拆迁,他就盖动迁房;政府提倡绿化,他就铺草地;政府建保障房,他高调进入、积极响应。政府满意了,他的买卖也做大了。官商合作、互惠双赢,比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交易要高明得多,这才叫江湖高手,功夫臻于至境。

楼忠福的强悍是骨子里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年,他凭一把钢刀抢得帮主宝座,把一个小县城的建筑公司搞成了上市公司——浙江广厦(取自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颇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后来他在杭州搞“天都城”——听这名字就能想见楼帮主的雄心和霸气,结果被套住了。天都城这座大山没有压垮硬骨头的楼忠福,他扛过来了,撂下一句话,“关键是要挺住、要放得起!谁能放得起?我就放得起!”

今典集团的张宝全,在越战中出生入死,后来为了圆拍电影的梦——北影的高材生,下海经商,目标是挣50万。一去多年,挣了若干个50万,但张宝全毕竟还是回来了。他拍了《叶问》,还得了香港的金像奖。张宝全最让人羡慕的是他在京郊山脚下的300多亩的私家园林——草木葱茏,溪水潺潺,天鹅在湖中游弋,阿拉伯纯种马在湖边散步,客厅里的壁炉旁堆放着劈好的干柴。恍惚间,仿佛身处欧洲贵族的庄园。

中坤集团的黄怒波是条西北汉子,脾气火爆、狼性十足。也正因为他这种脾气,命运坎坷,早年夫妻离异,又当爹又当妈的拉扯孩子长大;在中央部委仕途经济十年,黯然出走,原因不明;去出版社当社长,不让人卖书号,被下属诬告得一塌糊涂,仇虽然报了,自己也呆不下去了;下海经商,又遭遇多年的老部下搞政变,险些断送了他的事业。对人性倍感失望的黄怒波寄情山水,玩起了旅游地产,不久前还跟王石一起去爬了喜马拉雅山。现在富人圈里流行的不再是红酒PARTY、艺术沙龙,而是坐禅、静修、爬山。

在地产大佬中,要说“仕途经济(经天纬地、济世安邦)”,背景最显赫的要属孟晓苏——在中南海给万里当了8年秘书,做过国务院直属局的副局长,熬到现在,起码应该是个正部级。但命运无常、因缘际会,他踏入了地产江湖,执掌中房集团多年。孟晓苏书生气浓,搞研究在行,是当之无愧的房地产国策高参,但做生意就不灵了。成立于1981年的中房集团是地产江湖的老英雄,第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20年前,新建住房5套里就有一套是中房盖的,当仁不让的江湖霸主。但到了孟晓苏手上,中房一直惨淡经营。人还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啊,做得了师爷、幕僚,未必适合做帮主。

京城的地产江湖上曾有一个著名的生死局——“玫瑰园”。入局的高手一个接一个倾家荡产、身败名裂,依次是内地第一代百万富翁刘常明、房地产营销之父邓智仁、香港老板陆苍(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那是因为动了明皇陵的地脉,一般人镇不住)。而破了这个生死局的竟然是个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满口大白话的农民——梁希森,就像无名小卒虚竹撞破了“珍珑棋局”,赚得无崖子70年内力。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有,首先要命好,其次也要眼明手快,接得住才行。

世事无常,地产大佬的江湖沉浮往往让人唏嘘不已。在《福布斯》第一届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冼笃信、第六的罗忠福都是典型的例证。如今,脾气暴躁、咄咄逼人的罗忠福身陷囹圄,性格决定命运;过于看重江湖义气,用“梁山模式”经营企业的冼笃信几经沉浮,虽然一直在努力东山再起,但已风光不再。连他自己都承认,重现昔日的辉煌,希望渺茫。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地产江湖的风头被冼笃信一人占尽,而2004年地产大佬博鳌论剑,他与冯仑、潘石屹、任志强一起坐在台上,内心百味杂陈,开口便是:“他们三个是成功者,我是失败者。”1993年,政府以雷霆万钧之势围剿处于一团混战中的地产江湖,冼笃信由于决策失误而遭到沉重打击,后几位则审时度势,全身而退,成为江湖的后起之秀。

这就是江湖,英雄辈出、各领风骚,风云变幻、大浪淘沙。多少的人物起起落落,多少的财富聚聚散散,昔日风光无限,今朝穷困潦倒;昔日亿万身家,今朝化为泡影。但江湖还是那个江湖,变换的是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领略了这样的江湖,才能开阔人的心胸和眼界,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

殒身于地产江湖的官员不在少数,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跳水,也是江湖的一道风景。而公务员的福利房更像是集体跳水,用手中的特权捞取江湖中的大鱼,这是更大的不公和对社会资源的掠夺。老百姓撒一辈子网也未必打上来一条大鱼,他们安坐船头,就有鱼往怀里蹦。公仆二字,从何说起?

地产江湖波诡云谲,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人与开发商声气相通,有人与开发商势不两立,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究竟是守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良知,还是欺世盗名的江湖术士,需要擦亮眼睛仔细看。

房奴可悲不可怜,用冯仑的话说,“活该啊!”买不起房子非要买房子,只能买小房子非要买大房子,为了面子买房子,打肿脸充胖子,自己找罪受。美女导演徐静蕾说得有道理,“如果没有达到非常轻松就可以买房的状态建议不要买房,更不需要用买房来证明什么”。

人们对炒房客的痛恨程度不亚于开发商。别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们却手握几套、几十套、上百套的房子,赚取暴利,公众的痛恨可以理解。房地产投机扰乱了市场,当然要在政策上给予限制。但炒房客一不违规、二不违法,凭本事赚钱,过多的指谪似乎也没有道理。他们没有挖社会主义的墙脚,只不过是钻了市场经济本来就有的洞,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成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投机。

房地产经纪有两张面孔,一张是黑帮的,一张是美女的,这是一个真实的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有人羡慕售楼小姐的高薪甚至是一夜暴富,但与开发商、炒房客比起来,她们不过是拾取了财富盛宴上的一些残渣而已。

本书的第四章是政策分析。但作者不是专家学者中的一员,也不善于使用专业名词、枯燥数据和故作高深。讲故事、摆事实,从经验和常识出发进行推理,在娱乐读者的同时澄清一些争论不已、甚至存在普遍的误解和误判的问题,才是本书的宗旨。

房地产泡沫就像一颗绑在中国经济身上的定时炸弹,楼市调控就是拆弹。不拆,肯定要爆;拆,必须胆大心细、机智灵活,既要小心翼翼,又要当机立断。期间难免有停顿和反复,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热、莽撞从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房地产硬着陆的教训殷鉴不远。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增长、金融安全、老百姓的资产安全、就业率、通货膨胀、社会稳定,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得了。

楼市调控是所有经济决策中难度最高的动作,政府面临着两难的处境:既要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又要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和矛盾冲突升级,威胁社会稳定。这反映在调控政策的弹性和摇摆上,尽量避免使用刚性和决绝的手段。如果只考虑打压房价,一纸政令就足以让房价一泻千里,但房地产崩盘的后果谁来承担?

自2002年以来,楼市调控的谨慎与反复,原因正在于此。就像与绑匪谈判、周旋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冷静的头脑,来不得半点莽撞和冒失,否则结果很可能是玉石俱焚。但在必要的时候又需要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国经济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为楼市调控预留了空间;房地产泡沫登峰造极,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010年的楼市调控更像是时机成熟时的致命一击。

经济学家汤敏说:对房地产的调控,全世界的政府都是失败者。日本的楼市泡沫造成20年的大衰退,东南亚的楼市泡沫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的楼市泡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今天,各国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如何避免中国楼市泡沫导致第二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能打破楼市兴衰的死亡魔咒吗?

后记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的刘峰编辑,他提出的宝贵意见对于书稿的撰写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书的攻坚阶段,我到香山脚下的村落里觅了一处民房,排除一切干扰,潜心写作。每天早起,即端坐于电脑前运指如飞。下午5时准点下班——届时已头昏脑涨、难以为继,到位于北京植物园内的梁启超墓旁一个亭子里读书。

这是一个木石结构的四角亭,看上去颇有些年头,但无匾无碑,不知其名称和来历,因前后左右遍植松树,故为之命名“览松亭”。亭子视野开阔,凉风习习,抬眼望去,是连绵的山脉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尤其是阵雨天气,景象更是惊人——雨幕渐渐靠近,铺天盖地,把山全部罩住了。置身亭中,可以从容赏雨,还可以带点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别人淋成了落汤鸡。

傍晚雨住天晴,落日的余晖从山脊后面透出来,照亮了一角天空,那最明亮的部分仿佛梦幻般的天堂,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耳畔是鸟儿的鸣啼,风偶尔从肌肤上轻轻地拂过。那一刻,内心充盈着喜悦,忘却了烦恼。身处其间,人往往有一种超脱尘世的自在感。

当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不拘格律的古诗——《览松亭读书》:独坐览松亭,天际一山横。蝉鸣知何处,雀飞绕梁行。雨扫尘埃尽,风吹寰宇清。日落合书去,林间醉晚晴。

出得园来,便是重返人间。坐在街边,吃烧烤、喝啤酒、看美女,一样的逍遥自在。

书评(媒体评论)

房地产业已经把地方政府、国家经济及民众利益捆绑在一起,房地产正在要挟着整个中国大陆经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易宪容

在我国房价上涨过程中,真正受益的并非老百姓,也非政府(房地产开发是偷税最严重的行业),而是开发商这一空手套白狼的食利阶层和由暴发户构成的投机者。

——著名财经评论人 时寒冰

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

——华远集团总裁 任志强

许多人追问我,住房价格会下跌多少百分比?希望我具体回答。我不是神仙,无法回答。在香港分析员会上,又有人追问我这个问题,我说可能会回到2009年初的水平。他们问是2010年初的水平DE?我说,我估计是2009年初的水平,因为许多指标不支持这么高的住房价格。会场上一片哗然。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石屹

在限购令下,房价大跌,我们就有时间进行经济结构的正常调整,设法扩大内需,对外抵御美元的攻击,对内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如果房价能够下降30%,可确保中国经济5年无虞;如果房价能下降50%,可确保中国经济10年无虞。只有降房价才能重掇民众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 牛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地产江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国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22659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3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