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刑事法评论(第34卷2014)
内容
编辑推荐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主办、由陈兴良教授主持的大型刑事法学类连续出版物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次出版的由陈兴良主编的《刑事法评论(第34卷2014)》共包含28篇文章,涵盖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方向。

本集涉及选题多样、内容丰富,代表了目前我国刑法学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文章论述主题集中,逻辑清晰,行文层次分明,中文和外文注释引用基本规范,每篇文章都有独到的学术观点,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与推理,其中不乏引入其他科学领域论证方法的文章,使结论更加富有说服力。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理论前沿

 宪法视野下的刑事立法权及其限制/李怀胜

一、我国刑事立法权的立法规定与实践现状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修改权的应然含义

三、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界限

四、结论

 行为功利主义的逻辑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困境/马乐

引言

一、行为功利主义的内涵与逻辑

二、结果无价值论的理论困境

三、关联性命题与违法和有责的界限

四、结论

 S=kIZ犯罪论体系的诠释/黄得说

一、S=kIZ犯罪论体系基本原理

二、刑事不法的构造

三、期待可能性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四、排除犯罪性事由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

余论

刑事诉讼法研究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吕升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庭前会议的程序定位

三、庭前会议的价值导向

四、庭前会议的主持主体

五、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六、庭前会议记录的法律效力

 论我国检警关系之改革

 ——兼评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之修改/宋维彬

一、检警关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我国现行检警关系存在的问题

三、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修改之进步

四、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修改之不足

五、我国检警关系之改革——构建混合式检警关系

域外视域

 现代新刑事古典主义在英美国家的兴起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地位变迁/冀莹

一、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二、晚期现代化社会的现实危机与刑事实证主义的衰落

三、现代新古典主义的隐忧

四、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启示

 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龙长海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路径

二、犯罪构成的事实论

三、犯罪构成的规范论

四、犯罪构成的否定论

五、比较评析

 从当事人诉讼程序到职权诉讼程序

 ——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历史考察(上篇)/刘家汝

一、关于德国历史上的三种刑事诉讼程序

二、当事人诉讼程序

三、当事人诉讼程序向职权诉讼程序的过渡:从13世纪到16世纪

四、职权诉讼程序

五、结语

 “经验型”的程序正义

 ——蒂博特的程序主义理论研究/陈盛

一、研究背景:社会交换理论与程序正义

二、纠纷当事人的程序选择偏好

三、两类诉讼程序与程序正义的实现

四、完美的程序

五、蒂博特程序正义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域外传译

 论所谓“不被容许的”风险

 /〔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文陈璇译

一、目标的设定

二、“被容许的”风险的功能

三、规范与归责

四、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

五、被害人的行为

六、结论

 论德国刑法中的紧急防卫过当/〔德〕亨宁·罗泽瑙文蔡桂生译

一、导论

二、《刑法典》第33条问题的不完全概览

三、意义和目标

四、疑难问题的解决

五、《刑法典》第33条的法律性质

 “通过组织实行犯罪”研究

 ——一个德国法理论出人意料的拓展

 /〔德〕托马斯·维根特文姜敏译

一、引言

二、预审法庭在Katanga与Chui案判决中适用的间接正犯

三、预审分庭适用学说的德国法渊源

四、对Roxin理论的批判

五、“通过组织实行犯罪”理论是否有存在必要?

六、对《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25条(3)规定的“通过他人实行犯罪”分析

七、“通过他人实行犯罪”的各种解释

八、结语:间接共同正犯

刑法与文学

 神秘、冰冷而邪恶的异己力量

——漫谈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司法异化现象/刘春园

一、《审判》解读

二、《城堡》解读

三、《在流刑营》解读

四、结语

 刑法学人韩忠谟先生行状/韩其珍

一、毕生以读书自娱以授业为乐

二、鹣鲽情深牵手相伴终身

三、奖掖两岸法律学子、毕生积蓄遗爱人间

四、门生贤达杏坛春暖共为佳话

五、生命必然结束却以另一种形式永存——韩忠谟主要学术成就

六、韩忠谟教授主要论著

序跋

 《逐日——项明检察长司法理念及实践集萃》序/陈兴良

专题研究

 论先行行为不作为犯的边界/吴雨豪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行行为不作为犯的理论脉络

三、先行行为的范围确定义务来源

四、犯罪事实支配理论证成等价性

五、结语

 实质法义务论的检视与构架/徐万龙

一、形式法义务论之拒绝

二、实质法义务论基础理论的反思与修正

三、学说诸相——亟待沉淀的实质法义务论

四、实质法义务论乱象探疑

五、实质法义务论的重新架构

六、一个争议案例的再咀嚼

结语

 论监督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蓝娴

引言

一、监督过失责任概况

二、不作为监督过失的义务来源

三、监督过失的预见可能性

四、监督过失的因果关系

五、结论

 违法性认知的结构模型分析/王超

一、违法性认知模型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二、违法性认知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一般违法性认知的结构分析

四、结论

 与建议论具体打击错误的处理方法

 ——从错误论与故意论的关系切入/郑勋勋

一、打击错误及其解决原理

二、法定符合说评述

三、具体符合说评述

四、(泛)打击错误的综合解决

五、结语

 论我国预备犯处罚范围之限制

 ——以犯罪类型的限制为落脚点/蔡仙

一、预备犯处罚范围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预备犯处罚之立法现状与弊端

三、预备犯可罚性依据之探究

四、各国预备犯处罚范围的立法考察及启示

五、再论我国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困境之突围

结语

 论虚拟空间刑事法网之扩张与克制

 ——以《网络诽谤解释》为背景的分析/庄乾龙

一、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必要性

二、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路径

三、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边界

四、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克制(代结语)

 刑(性)法的宪法制约

 ——法教义学视野内外的聚众淫乱案分析/郭晓飞

一、法教义学视野下刑法的张扬——“聚众淫乱”话语的生产

二、法教义学视野下宪法的缺席——隐私权的沉默

三、性政治还是政治性——性越轨的理由和性道德的阶序

 “风险社会”语境下妨害公务罪的存在根据与合理解读

 ——以我国《警察法》第35条与《刑法》第277条之衔接为切入点/李立丰

一、“风险社会的刑法”与“风险刑法”之应然界分

二、“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刑法改革的司法属性

三、行政刑法缺位前提下妨害公务罪的司法认定标准

四、结论

 论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双重视角与内在逻辑/王彪

一、引言

二、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双重视角

三、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内在逻辑

四、现有模式的危害与实现疑罪从无的条件

五、结语

 被害人报案与控告/兰跃军

一、被害人不报案、不控告的原因与后果

二、被害人报案、控告的内容与期限

三、对被害人报案、控告的处理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述评/王燕飞

引言

一、整体层面:进程、主题以及特色

二、个体层面:内容、特点以及贡献

三、整体个体:评价、出路及前景

 清代监守自盗罪刑罚体系研究/秦化真

一、监守自盗刑罚体系演变史

二、赃银追赔制度

三、监守自盗刑罚体系的司法考察

四、逐步轻缓化是清代监守自盗刑罚体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三代囚犯/张晶

一、“代”与囚犯的“代”

二、第三代囚犯的证成

三、对策:社会与监狱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刑事法评论(第34卷201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兴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47730
开本 16开
页数 6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7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802
CIP核字 2014205761
中图分类号 D914.04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68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