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
内容
编辑推荐

每当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我们总会看到武当道教一派的身影。它并非虚构,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那么,它真如小说、电影、电视剧里所说的那样,由张三丰所创?创教之后,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阅读本书,我们将对武当道教的历史有一个渗透性的了解。

内容推荐

纵览武当道教之历史,它经历了广义道教、广义和狭义交叉之道教、狭义道教等发展阶段。这只是就它的主要倾向而言。实际上,其间相互影响、交叉渗透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兴趣使然,笔者前些年对此作了些粗浅的探讨,现整理出来介绍给读者,以供人们对武当道教的历史有一个渗透性的了解。

目录

上古时期的武当山道教

 追根溯源话道教

 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中古时期的武当山道教

 民众信仰的宗教型道教

 初具规模的武当山道教

近古时期的武当山道教

 武当山道教首领风骚

 武当山道教呈现多元文化倾向

 鼎盛辉煌的武当山道教

 由盛而衰的武当山道教

近现代的武当山道教

 自食其力的职业宗教

 重现辉煌的武当山道教

武当山历代名真高道纪略

 周朝:关于“二尹”的记载

 汉朝:神仙人物传说多

 晋朝:两名县令做道士

 南北朝:“隐士岩”的由来

 唐朝:高道之中尽名流

 宋朝:陈抟为首多俊杰

 元朝:追求道法的道士群

 明朝:核心人物张三丰

 清朝:国运衰弱中的武当道士

 民国:抗日爱国的武当高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仰自由在武当

附录

 附录一:历代帝王对武当山所下的圣旨

 附录二:明朝永乐十年钦选各布政司道众名单

 附录三:明朝永乐至嘉靖武当八宫钦选历任提点名单

 附录四:历史地名注释

试读章节

上古时期的武当山道教

所谓上古,是指较远的古代。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商、周、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武当道教,就是广义道教。我们今天在评论这一时期的广义道教时,它留给人们的都是神话或传说。因而,我们必须凭借历史辩证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涂满神秘色彩的门,才能理解和把握那段真实的历史。

追根溯源话道教

关于武当道教的最早源头,就是关于玄帝修道武当山的传说。

大约流行于宋代的道书《混洞赤文》载:“元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初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真人。黄帝时下降,符太阳之精,托胎净乐国王善胜皇后,孕秀一十四月。是时,正当上天开皇初劫下世,岁甲辰三月戊辰初三日甲寅庚午时产母左胁,瑞云覆国,天花散漫,异香芬然。身宝光焰充满地土,皆变金玉。帝生而神灵,聪以知远,明能察微。年及七岁经书一览,仰观俯视靡所不通,潜心念道,志契太虚,愿事上帝普福兆民。长而勇猛,不统王位,惟务修行。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品。日夜于王宫发此誓愿,国王不能抑志。年十五辞父母而寻幽谷内炼真元。帝念道专一,遂感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告日:子可越海东游,历于翼轸之下,有山自乾兑起迹,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宫,上应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当契太和。升举之后五百岁,当上天龙汉二劫中,被发跣足,摄坎离之真经,归根复位。上为三境辅臣,下作十方大圣,方得显名亿劫,与天地日月齐并,是其果满也。帝受讫,历翼轸之下,果见是山,皆符师言。于是人山,渡涧择地隐居内修。……帝又居紫霄,潜虚元一,默会万真,历四十二年大得上道,于黄帝五十七年,岁次庚子九月丙戌初九日清晨,忽有祥云天花自空而下,弥漫山谷;四方各三百里,林峦震响,作步虚仙乐之音。帝于是时:身长九尺,面如满月,龙眉凤目,绀发美髯,颜如冰清,头顶九气玉冠,身披松罗之服,跣足拱手,立于紫霄峰上。须臾,五气龙君捧拥,驾云而升。帝稽首迎拜。五真乃宣诏:上赴九清拜受天诏。易服毕,五真日:‘予来九天五老天君,准上帝命与子启途。’至午时,浮空上升至金阙,朝参玉陛。上帝告日:‘卿往镇北方,统摄元武之位,以断天下邪魔。’帝奉玉旨,谢恩而退。乃居天一真庆宫,在紫微北上太素秀乐禁上天、太虚无上常融二天之间。宫殿巍峨,皆自然妙气所结;琳琅玉树临风自鸣,皆合宫商之韵。红光紫云常覆其上,此玉虚无色界也。上帝又命日:‘卿可披发跣足,蹑踏龟蛇,建皂纛元旗,躬披铠甲,位镇坎宫,天称元帅,世号福神。每月下降,持扶社稷,普福生灵,亿劫不怠,辉光日新。’帝钦奉诏复位坎宫。自此千变万化,为主教宗师。分身降世,济物度人,无边无量。洞天福地,无不灵应。佐天罡大圣真君调理四时,运推阴阳,造化万物,所谓大慈大悲普救无上法王也。拜玉虚师相,元天上帝之号。”

关于武当山修炼得道的元(通玄)天上帝这个神话,究竟是真是假?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评估:

1.有关玄武神的传说,较系统完整地流行于宋代,如上述《混洞赤文》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断,一个被当时的世人皆能接受的完备造神学说,绝不可能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由一人或数人,即便他们可能是宗教权威来完成,尤其对于一个民族整体都能接受的信仰之神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说,有关玄武神的传说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

事实也正如此。宋代之前,直至春秋,皆有关于玄武的传说。不过,这些传说内容各有不同,有的视玄武为人格化的神,此以《混洞赤文》为代表。有的则在神的人格化基础上,认为玄武神能分身降世,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二·归天降日》云:唐朝武则天时,玄武化身寄胎降世于门下侍郎裴涛妻腹,生子裴仲方应时坐化,其肉身被道官用铜棺运至武当山供奉。有的视玄武为龟蛇同体的异类动物,可显示神异之兆,再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下》记载:有个朱道士,太和八年游庐山,见一巨型龟蛇同体之物,询问山叟,云是玄武。如唐李贤对《后汉书·王梁传》注日:“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这些均为玄武即龟蛇说的代表。玄武即龟蛇说的来源,可溯之先秦以前的天文学观,那时的星象家发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为龟蛇合体之象,其名玄武。后来的玄武即龟蛇之说,则是将自然界中的龟蛇合体动物,视为北方七宿的精神所化。有的视玄武为上古时北方之帝王,如《淮南子·天文训》云:“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但这一认识与北方七宿(玄武星座)精神感应有关,所以又云:“其神为辰星,其兽为玄武(指龟蛇同体物,笔者按),其音羽,其日(指干支之天干,笔者按)壬癸(天干数十,分属五行,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笔者按)”。有的视为河岳之水神,如《后汉书·王梁传》云:“玄武,水神之名。”有视为天上之北方之神,如《楚辞·远游》注:“玄武,北方之神。”有的视玄武为星辰,这更是由来已久,远自上古,就不用说了。

由上述各种传说,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武当山玄天上帝的传说,虽与各有关玄武之传说有联系,即都与玄武星感应有关,但它不指古代之帝王、龟蛇同体动物、河岳水神,也不指分形之化身,而专指玄武星的先天始气(太极别体)——即代表玄武星的宇宙道气,先于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时与地球发生过三次感应,化生过三次神州上的伟人。第四次感应发生在黄帝时期,孕育为净乐国太子,乃是个实在的人。这太子虽是人,却比普通人特别,“聪以知远,明能察微”,对宇宙宏观微观事物都能洞察领悟。在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仰观俯察”后,他能把握贯穿其间的总道理。当他看穿了宇宙本质——道,便潜心念道,志契太虚,后来又得师父紫元君的指点,到了太和山修炼。他经四十二年修成上道,于黄帝五十七年九月九日飞升。值得注意的是,传说太子飞升时“身披松罗之服,跣足拱手”,具有今人所知原始时代人的特征。他后赐居玉虚无色之界,虽有宫殿和琳琅玉树,然皆自然妙气所结。自此,他便成为千变万化、分身济世、济物度人、法力无边无量、在天下洞天福地无不灵应的主教宗师。以其在天上的册封,则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有关武当玄武神的传说,其原型必定来源于上古时代武当山地区一位伟人的素材。只有有了这个原型人物素材,其神话附加(其原型道教神话的本质是什么,后面还要专门论及)才有可能。这正如黄帝、颛顼、蚩尤、女娲、大禹一类的上古人物一样,原型人物都是真的,而后来才有了神话的附加。因为上古无文字,重要人物及事件的流传都是靠口碑。口碑的流传虽不断可能有神话的附加或事态的夸张,但透过这些迷障,却能发现它的纪实性成分。

……

P1-5

序言

我们今天评论道教,应区别其“广义”与“狭义”。就广义而言,它是指用“道”的哲学理论和将修道、得道的经验对不知“道”或向“道”的人们进行引导、教育、教化。就狭义而言,它是指将“道”的哲学理论的创始人加以神灵化,将“道”的哲学理论神秘化,将“道”的本质在宇宙不同时空层次的表现人格化;形成教团组织,有固定活动场所、职业从教人员、一个或多个神灵偶像崇拜对象、严密的组织形式、严格的戒律,有固定或非固定的(以固定为主)斋醮仪式活动,并积极发展教团组织,广泛吸引吸收信徒,进行引导、教育、教化的宗教形式。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广义的道教就像姜太公钓鱼——线曲钩直、不加诱饵、愿者上钩,因为它推行的教化是“道”的理;狭义的道教则像渔夫先于水中撒上鱼儿必定垂涎的饵食,然后鱼儿也就置身网中,推行的教化方式是寓“道”于相,即把“道”变成各种模式的相。这狭义的道教之比喻也适用于所有宗教。不过必须说明,这种比喻只是出于陈述的需要,而不表示褒贬。

纵览武当道教之历史,它经历了广义道教、广义和狭义交叉之道教、狭义道教等发展阶段。这只是就它的主要倾向而言。实际上,其间相互影响、交叉渗透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兴趣使然,笔者前些年对此作了些粗浅的探讨,现整理出来介绍给读者,以供人们对武当道教的历史有一个渗透性的了解。当然,鉴于笔者接触到的史料有限,认识上未免又是一家之言,不足之处总是难免。希望读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33734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9.2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