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花山史话/文化南京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钟山形胜,自古引得无数政客文人竞折腰。一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让南京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而钟山,就是南京都城的“镇山”和“风水宝地”。在钟山主峰之南有一座小山冈,貌不甚显,却享有与钟山同样的“风水”地位,这座小山冈就是梅花山。

如今,春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人岁时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乍暖还凉时分,红男绿女,黄发垂髫,本书带您共赴一场梅花盛事!

内容推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梅花被选为南京市市花,人们对梅花更是钟爱有加。自90年代中期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开始举办“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梅花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每当梅花节开幕,山上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整座南京城就被带入浓浓的梅文化气息之中,前来赏梅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本书分为梅花山历史沿革、梅文化、风水宝地梅花山、梅花山的建筑与传说这四个部分,为您全面地介绍了梅花山的史话!

目录

总序

前言

梅花山历史沿革

 六朝南京植梅史

 唐宋南京植梅史

 明清南京植梅史

 今日梅花山

梅文化

 梅的种类

 梅的形态特征

 梅的繁殖与栽培

 梅的病虫害防治

 观赏梅花

 我国主要赏梅区

 梅的经济价值及其运用前景

 国花之选

风水宝地梅花山

 孙权墓

 燕雀湖

 明孝陵神道

 汪精卫墓

梅花山的建筑与传说

 红楼艺文苑

 梅花仙子

 放鹤亭

 江苏·福冈友好樱花园

 梅花妆韵

 商飙别馆

 其他景点

 梅花谷的亮化工程

试读章节

清代以后,钟山梅花坞渐渐湮没,仅存地名,梅花坞所在地,民国时曾经被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球场,位于后来的东洼子村和西洼子村之间。梅花坞虽然没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里面的“龙蟠”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带。后人注释《病梅馆记》常把“龙蟠”解释为今清凉山下龙蟠里,应该说是值得商榷的。龚氏把“龙蟠”之梅置于邓尉、西溪之前,而这两处都是以梅花之盛,名满天下。清徐枋《吴氏邓尉山居记》载:“(邓尉)山多植梅,环山百里皆梅也。……春初梅放,极目如雪,遥望诸山若浮于玉波银海中,仅露峰尖,翠微欲动而香气袭人,过于蒸郁。”“邓尉香雪”是清乾隆年间著名的“姑苏十景”、“吴山十二景”之一。有关西溪之梅,梁诗正《西湖志纂》记道:“西溪探梅:西湖北山之阴过石人岭为西溪,溪水湾环,山径幽邃,直薄余杭县界,受南湖之浸,群山绕之,凡三十六里,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居民以树梅为业,花时弥漫如雪,故旧有‘西溪探梅’之目。”二处植梅都有数十里乃至百里之称,可以想见其盛况。而龙蟠里仅约当乌龙潭至清凉山之间不足千米的一段坊道,即使遍种梅花,也不至胜于邓尉、西溪。其次,遍检道光以前的南京方志图经,均未见“龙蟠”或“龙蟠里”的专门条目,查阅清人所编《国朝金陵文钞》、《国朝金陵诗汇》等文献,也不见有以“龙蟠”或“龙蟠里”为题目的诗文作品。假若该处植梅如此之盛,以清人爱梅赏梅之风习,不至于不见记录痕迹。再者,根据嘉庆以来江宁府及上元县方志,最早出脱这.地名在姚鼐《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六“石头山”条下:“石头山……有驻马坡(……按坡在今龙蟠里北)。”由此得知龙蟠里地名在龚自珍所处之时虽已出现,但历史不久,声名未显。从历史和知名度而言,远不及附近的石头城、清凉山、盔山、乌龙潭、随园小仓山。因此,即使亲履此地,要在诗文中引据这一名不见经传、尚不起眼的小地名也是鲜有可能。而据考龚自珍一生曾两次到江宁,第一次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龚自珍由安徽赴上海,乘舟沿江东下,途经江宁,因属中途经停,故未能畅游。第二次在道光二十年(1840),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专程往游江宁,并住在城东钟山青溪一带,《病梅馆记》所写当属停宿之处。综上可知,龚文“龙蟠”取“钟山龙蟠”之意,以“龙蟠”代指钟山。从现有诗文来看,入清以后梅花坞虽逐渐湮废,钟山之梅却更加蔚为大观。清屈大均《灵谷探梅》诗写道:“上苑樱桃尽,华林苜蓿长。春风空有意,先到独龙岗。”若单就诗句之意,清代独龙阜即明孝陵一带已经植有大片梅花,当然确切与否。还需要更多的文献印证。P016-017

序言

钟山形胜,自古引得无数政客文人竞折腰。一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让南京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而钟山,就是南京都城的“镇山”和“风水宝地”。在钟山主峰之南有一座小山冈,貌不甚显,却享有与钟山同样的“风水”地位,这座小山冈就是梅花山。

梅花山原名吴王坟、孙陵岗,因为这里埋葬着南京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据载,明太祖朱元璋选定孝陵墓址后,墓前恰好是孙权墓,却没有将它迁走,而是加以保留,孝陵神道则因山取势,迂曲转折。20世纪40年代,因山上多梅花而改名梅花山。每年暮冬早春之际,江南还是万花寂寞的时候,这里就已是梅花满山,暗香浮动,香飘十里,加上参天翠绿的松柏和修剪整齐的茶树映衬,让人恍若画中,流连忘返。

梅花产自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江南、华南地区就多野梅。人们对梅花的爱赏,则可以追溯至先秦。西汉刘向《说苑·奉使》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他手执一枝梅花赠予梁王,此举引来梁王臣属非议,以为不敬。从这个故事可知当时长江南岸的越国,已经以梅花为美,并有馈赠梅花以表达友情的风习,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位于北方的梁国却没有这一风俗,故误会使者有轻慢之嫌,

梅花以其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为人们喜爱,自古以来我国赏梅之风便相沿不衰。而南京植梅与赏梅始盛于六朝,东晋时,今雨花台一带即有梅岗,梅花妆的典故也来源于南朝刘宋时期。自唐代以来,钟山成为人们寻春探梅的佳胜之处。到了明代,钟山灵谷寺旁有著名的“梅花坞”,是当时南京最大的赏梅胜地。明末徐渭《钟山梅花图》形象地绘出了“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的美景。时至今日,东郊梅花山以“天下第一梅山”的面貌享誉于世,盛况早已远胜于当年梅花坞。

20世纪80年代初期,梅花被选为南京市市花,人们对梅花更是钟爱有加。自90年代中期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开始举办“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梅花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每当梅花节开幕,山上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整座南京城就被带入浓浓的梅文化气息之中,前来赏梅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春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人岁时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乍暖还凉时分,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共赴一场梅花盛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花山史话/文化南京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毅群//夏爱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4836
开本 24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3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72
18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