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再到现代的俄罗斯,作家们是在为帝国歌功颂德吗?本书为我们理解俄国,尤其是俄国文学中的某些不为人知的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埃娃·汤普逊以后殖民主义的时代意识切入俄国文学与文学理论。作者尝试表明,在俄国文学中,政权与文学本文之间的联系要比乍看起来更为深刻、更为微妙。
| 图书 | 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同文馆文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再到现代的俄罗斯,作家们是在为帝国歌功颂德吗?本书为我们理解俄国,尤其是俄国文学中的某些不为人知的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埃娃·汤普逊以后殖民主义的时代意识切入俄国文学与文学理论。作者尝试表明,在俄国文学中,政权与文学本文之间的联系要比乍看起来更为深刻、更为微妙。 内容推荐 在后殖民时代意识出现之后,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被深入的发掘和解剖。以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为代表的分析理论已经对欧美学术界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俄国自身对俄国文学的研究,乃至欧美有关俄国的研究中,后殖民时代的意识几近于无。本书是一部扭转局面的关键之作,它将萨伊德所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引入俄罗斯研究这一领域,专注于俄国文学和俄国文学理论语境中的后殖民主义时代意识。该书尝试表明,在俄国文学中,政权与文学本文之间的联系也是比初看上去要深刻而微妙得多的。这些联系不仅表现在叙事者的语调和评论中,而且也同样表现在对文学形象的刻画和地理空间在读者记忆中的长期印象之中。 目录 中文版序 波兰文版序 破解俄国文学(代译序) 摆脱帝国——乌克兰文版前言 致谢 引论民族主义、殖民主义、身份特征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帝国生成 第三章 日益巩固的幻想:俄国民族资格的新核心神话——《战争与和平》 第四章 俄国文学中的中亚叙事 第五章 苏联晚期的帝国欲望 第六章 学术与帝国:苏联文学研究学术中的俄国意识形态——维克托施克洛夫斯基与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第七章 解构帝国: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 附录 一 德国学者昆策尔的评论 二 波兰学者索瓦的评论 精选书目 索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同文馆文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埃娃·汤普逊 |
| 译者 | 杨德友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4897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5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9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512.0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8 |
| 宽 | 154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7-4495号 |
| 版权提供者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