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橙县阳光下--我的移民美国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名词叫做“美国梦”。而作者的美国梦一定比很多人开始得更早。本书记录了作者自1998年开始在橙县生活的体会和经验撰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其中既有日常生活的片段,也有与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异族朋友的交往经历,让我们与橙县阳光下的繁花绿树一起伴随着作者走过这条难忘的新移民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作者自1998年开始在橙县生活的点滴过程和有感而发的文字,这些真实的故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代新移民的真实生活。同时,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准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将自家的孩子从小就送到国外的寄宿中小学校去留学,而许多欧美国家因经济危机和衰退,本国的私立中小学校生源不足,急切希望从国外招收学生;另外有一部分富裕家庭想借着“投资移民”的方式到美加、澳洲定居,给家庭成员和家庭财产再加多一份保障。本书亦可作为即将移民或留学的读者们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生活篇——入乡随俗

 家住橙县

 车轮滚滚

 民以食为天

 浓妆淡抹应相宜

 教育篇——有教无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高任鸟飞

 有教无类

人物篇——以诚相待

 残家的“老美”亲戚——奥尼尔夫妇

 左邻右舍

 成人学校的老师——克拉瑞太太

 我的同学——彭太太

 美国养老生活花絮

 一方水土一方人

后记

照片集

试读章节

1.何处是我家

1998年1月23日。

经过大约十二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所乘坐的东航MU583航班飞机已飞临洛杉矶附近上空。透过舷窗往下看,只见底下是一大片浅褐色逶迤的山地,山脊上全是裸露的岩石,几乎不见一丁点绿色。山谷间环绕着弯弯曲曲的灰白色细线——这是公路,间或有一小片橙红色的房顶和绿色的树。飞机在慢慢下降,我从空中俯瞰的洛杉矶一点儿也不像我所想象的美国大城市:除了不远处的零星几幢高楼外,就全是低矮的平房或小楼。被纵横交错的几条高速公路分隔成不规则条块状的大地上,空空荡荡,一览无余,我有点儿沮丧。突然间,临离上海前颇费思量的问题又跳了出来:把家安在哪儿?

选择美西的洛杉矶作为我们的第一个落脚点,一是便于先生探望——这是与上海距离最近的美国本土城市之一,东航的上海一洛杉矶直达航班每天都有;二是我们认识不久的朋友建一住在洛(杉矶)县的阿凯迪亚市附近,她非常热心地建议我们下了飞机就先住在她家,然后再慢慢找适合的房子。她的儿子谷雨正在加大尔湾分校读大一,当初来美时与我儿子现在年龄一样,他们的经验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从地理位置或行政选区划分上看,洛杉矶仅是一个大地区概念,而许多华人一般都把南加州的橙县、洛县、河滨县、范杜拉县等视作它的范畴,所包含的城市有几十个,而我略有所知的地方仅是好莱坞和迪斯尼。究竟把我们的新家安在洛杉矶的哪个城市,心中一片茫然。懵懵懂懂中,飞机已靠上了廊桥。

由于时差,飞离上海时是周五下午两点多,而此时当地时间仍是周五上午十点多。我们的新移民签证和携带的大量行李使办理入境和海关手续颇费了些时间,朋友们在外面等了好久。经验丰富的建一和儿子谷雨开了辆小卡车,大大小小七八个箱子包袋勉强装上车厢,我们仨则上了另一位朋友Jeny的车,一路直奔建一的家。

建一家是位于洛杉矶东面一栋典型的南加州独立式两层小楼:客厅、餐厅、起居室、厨房、早餐区,主卧、客卧、书房等五个房间,三个全套卫生间,室内面积大约有三百多平方米,另加可停三辆车的大车库,室外还有花园和草坪。虽然是1月份,但在南加州依然灼人的阳光下,花儿姹紫嫣红,绿草茵茵一片。这让刚从国内出来的我看得有些惊讶,新移民的美国梦以如此现实而又直接的方式冲击着我的心灵: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拥有这样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楼呢?

初来乍到,找处合适的房子住下来是第一要紧事,和朋友们商量后得出的结论是先租房子。

对于不熟悉当地环境的新移民来说,租房是较为合适的安家首选方式。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状况和需求习惯,参照朋友的建议和自己的感觉,选定一个地方先住下来。过一段时间后,慢慢发现此处并不合适,那就搬家走人快捷省事。租期未满需要交纳罚金,租期到了则不需要,不过,两者都要提前通知房东。房租以月计算,当月的第一天缴清,逾期还要补滞纳金,若在月底搬人或月初搬出,以月租的平均值再另加退日租金。规则简单清楚。

洛杉矶地区的租房方式有好几种。不住在校区的宿舍或公寓里的学生和一些单身上班族,在居民区里找个有多余房间出租的住家,只租一个带家具的房间。他们有独立或合用的卫生间;可使用房东的洗衣机、烘衣机和冰箱,但不能烧煮饭菜,只允许偶尔用微波炉加热食品;房间内可接电脑和电视机。这些房客大多有车,房东若有空余车位时,可将车停在车库里,一般都停在路边。房租包含水、电等费用,手机和电话卡的普及使得以往略为敏感的电话费用不必计算。这些学生和单身上班族平时都待在学校和工作场所,早出晚归,周末和节假日也各有去处,有的仅在每月缴房租时才和房东见次面,有的与房东关系比较好,偶尔也会参加房东的家庭聚会。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应该租一套公寓或一栋房子。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公司拥有由大片出租公寓和附属设施组成的社区,有专业的房屋保养和设备维修人员,公共区域由专人打扫,各项服务比较规范及时,这里也有私人把购买一幢或数幢公寓楼专门出租作为投资方式的。公寓的种类有多种,一般多为二室二厅二卫,没有家具。厨房设施较全,但大多没有冰箱和微波炉。洗衣有专门的洗衣房,内有投币式洗衣、烘衣机。每户有一个半敞式停车位,有公用的洗车处,有的公寓区里还有运动房、游泳池和烤肉设施场地。公寓的租期一般至少半年,租金有时还包含水费甚至煤气费,房子和设备出现问题,打个电话修理人员就会上门检修,只要不是人为损坏就不用付钱。由于加州属于地震区,所以住宅都是木结构的平房或两层楼房,隔音效果很差,在公寓楼里这种缺点更加突出。洗衣是另一个不方便的事情,洗一次衣服至少来回跑三次。

这种情况对于租整栋房子的家庭就不存在,他们就像住自己的房子一样,不过也有伤脑筋的事:出租整栋房子的都是个人,一旦房子出现问题,不论是房东还是房客都只能打电话请人来修,时间上有拖延,若是碰到像水管或热水器坏了的紧急情况,真是要跳脚:房客生活不方便,房东担心自己的财产受损失。有时候房客住得好好的不想搬家,可是房东却要卖房了,等租房契约期满后还得另觅住处。另外,房客还要承担对房东花园、草坪的养护工作。

我们的租房目标是环境安全、生活便利、公立高中质量好的小区公寓。

P5-7

序言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名词叫做“美国梦”。

我的美国梦一定比很多人开始得更早。

那应该是在我刚懂事不久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在中国,美国的公众形象是万恶的帝国主义,正在一天天坏下去。但是在我父母位于上海老城厢的石库门家里,我却不时感触到实实在在的美国印迹:从质地优良的美国皮夹克,漂亮时髦的美国玻璃丝袜,柔软保暖的美国羊毛毯……我还在父母的相册中看到父亲年轻时身着美军飞行服的照片。父亲和母亲讲话时又习惯用英语来称呼一些用品。我渐渐地知道了:父亲在二战末加入了赫赫有名的陈纳德飞虎队(The Flying Tiger),战后又曾为马歇尔将军的军调部美方工作小组工作,1949年在香港地区参加了著名的两航(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起义回到中国。从父母那里,我知道了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能造最好的飞机、汽车和轮船,如此等等。

对一个当时五六岁的女孩来说,这真是一幅混乱的图像。应该说也是非常适合梦境的。那种极好和极坏的并存,邪恶和美好的同处。记得当时幼小的我的第一个主观的美国印象是:那一定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也许是一个只适合在梦中出现的地方。

了解现代中国的人又不难想象,对我父亲来说,所有的美国印记一定会是他的噩梦。所以我想,我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想到过任何现实的美国梦会与他们的女儿有关。

1985年,我先生有机会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1986年为我办了赴美探亲,那时我第一次来到美国并有了三个月的旅居经历。这种客地旅行,在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感受到的是美国表面上的繁华、富裕、有序和同时存在的贫穷。直到再过了十多年,人生命运突然把美国梦真实地推到了我和我们全家面前。

1997年,因我先生的学术专业成就和国际影响,我们全家获准以杰出人才优先计划移民到美国。1998年初我们来到南加州橙县一个叫尔湾的小城安下了家,开始了新移民生活。

对一个四十多岁的妈妈来说,应该已经不是梦想的年龄了。生活本来已经很现实。但突然环境变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使用一种并不熟练的语言,面临着各种经济、生活、学业、心理的压力,加上时浓时淡的乡愁,困难可真不少,为人处世自然更有了一份别样的感受。但是,从踏上美国这块新土地起,就有好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给予了我们真诚和及时的帮助。他们中有熟悉的老朋友,也有初识不久的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是素昧平生的商店顾客,正是他们,成为构成我现实的美国梦的基本要素。我一直对他们心怀感激。因此也可以说,我的美国梦首先是一个感激的梦。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从美国大学毕业进入职场,我俩也已先后经归化入籍而成为美国公民,回看走过的路,感慨万千。我想现在我对美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有了真正的体会了。从一个妈妈的角度看,美国的强大,其实在于它的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成功。因为有缘,我在异国他乡结识了许多人,既有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异族朋友,亦有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同胞手足,以及和我一样来自中国大陆的平民百姓。正是在与他们的日常交往中,我得益如是。现在,其中有人学成归国,有人搬离橙县另谋发展,也有人已经过世,继续保持联系的也不少。这些年来发生在我家或他们家大大小小的真实故事,与橙县阳光下的繁花绿树一起伴随着我走过这条难忘的新移民之路。这难道不正是一场现实的美国梦吗?!

于是,我感受到了孕于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要把这些故事连同我的体会和经验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一种冲动。这应该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吧。

后记

时光如梭,虎年又临。上一个虎年前夕,我们全家移民美国加州,刚刚在橙县尔湾安下新家;这次“辞牛迎虎”的除夕夜,我们一家在松江乡居吃年饭放鞭炮。自2008年起,随着“海龟”儿子返沪工作,原先“空中飞人”似的先生留在地面上的日子越来越多,我则是一年中大约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在上海生活。因为儿子和我现在所持的是美国护照,按中国政府规定,儿子必须申领“外国人在华工作许可证”、“上海市暂居证”和工作签证;而洛杉矶中领馆批给我的探亲签证是“一年有效、多次往返、每次只能待90天”。朋友们打趣说,现在我们是“全家移民上海”。岁月转了一圈,我们家的生活状态也跟着转了一圈,这就是人生吧。

这些记录了我自1998年开始在橙县生活的点滴过程和有感而发的文字,原本就是打算写下来给周围的亲戚朋友们作参考的。因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准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将自家的孩子从小就送到国外的寄宿中小学校去留学,而许多欧美国家因经济危机和衰退,本国的私立中小学校生源不足,急切希望从国外招收学生;另外有一部分富裕家庭想借着“投资移民”的方式到美加、澳洲定居,给家庭成员和家庭财产再加多一份保障。辞亲离乡到国外长期生活,年龄偏低的小留学生远离父母到万里之外的寄宿学校读书,最终效果和各人观念一定是见仁见智,但有种说法很形象:外面的世界很美很静真无聊,国内的环境很脏很乱真精彩!

原本想,所有的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身边的朋友相识已久相知亦深了,发自内心的感想感悟完全是真实真诚的,写起来应当是顺理成章地一气呵成,可是一旦上手做起来却不是那么顺畅。坐在电脑键盘前,想想打打,打打停停,一个月写不了多少,其间还要在橙县——上海之间来来回回处理家事。整件事情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压力之下拖拉了四年之久:刚刚开始打出第一段文字时,儿子还在南加大读书,后来他历经毕业、首都华府卡内基基金会上班、返沪后申领第二次工作签证,而我还没有完成最后的结尾,想想也有些难为情。

2009年春,先生突然催促我赶紧完工尽快成册,已经习惯拖拉的我怎么快得起来呢?无奈之下赶紧找了上海交大的文学专业研究生吴玉萍小姐帮忙记录编写了“人物篇”中的成人学校的老师和彭太太两个章节,以及邻居冯太太章节中的第三部分;亚商的文员应珏小姐帮忙把所有的照片拷进电脑里,还承担了全部文字和照片的排版整理工作,花了很多心思。在此,我对两位的帮助表示真诚的谢意。

现在这件事情终于完成了,我感到很快乐!把自己这些年来在加州橙县生活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家,把自己这些年来所受到关心关爱和感激感恩的心情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家的成功和挫折、喜悦和沮丧、分离和团聚、欢笑和眼泪……真正是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橙县阳光下--我的移民美国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晓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0633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