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首先是感官的爱好》、《但感官是平庸的》、《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一个事物两种真实》、《海水呢?》、《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这本小书带给你的不单是美学的知识和常识,还有美的享受。从作者心泉汩汩流溢的文字清新、蕴藉、隽永,带领你认识美、领略美、咏叹美,并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体验到幸福!

内容推荐

当我们为一种美而屏住呼吸、或尖叫、或落泪的时刻,那打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在万物表面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真实?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离不开艺术的滋养?这本小书带给你的不单是美学的知识和常识,还有美的享受。从作者心泉汩汩流溢的文字清新、蕴藉、隽永,带领你认识美、领略美、咏叹美,并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体验到幸福!

目录

1 感觉

2 我们迷恋美

3 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4 但感官是平庸的

5 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6 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7 海水呢?

8 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9 事物给心灵礼物

10 请孩子指路

11 艺术家诞生了

12 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13 “表现”,这个词很糟

14 树冠不反映树根

15 像一个创世者

16 从永恒的角度

17 但重复是无效的

18 做艺术家不易

19 诗意地与事物相处

20 以……为例

21 万物是人的尺度

22 美,许诺幸福

试读章节

我们迷恋美,这是事实。诗歌、音乐、绘画等都能扩大产生美感的范围,都能制造产生美感的机会,而这些艺术几乎与整个人类历史相伴随,这就是这种人类兴趣的最明显的记录。

人类似乎不满足于自然事物和现有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有了这么广大丰富的世界,还要尽心竭力地创造一个艺术世界,使人们尽可能多地拥有了产生美感的机会。其实,自然事物是无尽的,我们与之交往中获得美感的机会也是无尽的。我们何需在汪洋之中再添上一滴水呢?并且,与自然相比,艺术有时是做作的、无力的。

但是,自然代替不了艺术。人类在与事物的交往中被感动,获得美感,同时还渴望把握心灵与事物之间这种特殊的交往,并且把它实现出来,以感觉得到的形式展现心路和记录心语。于是,人类以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来呈现在这种特殊的交往中流动的精神内容,这就是艺术,艺术所产生的作品就是艺术品。因此,艺术是精神的化身。

于是,人类对美的迷恋产生了两种活动:我们在某个时刻感受着美;并创造着能使我们感受到美的作品。

获得美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所得:你有了化肥,食物丰足了,土地却退化了;你有了汽车,行动便利快捷了,空气却被污染了……当人类控制了退化,治理了污染,在这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又会带来新的难题。每解决一个难题,使我们从中得到好处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危害更大的难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任何所得总是要有代价的,有报应的。

美,则是人类得到的恩惠,无偿的恩惠。

感官是我们生命中最动物性的部分,但它在精神活动中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感官是我们生命的哨兵,它看护着我们的心灵和肉体,使它们尽可能地保持舒适;感官是我们活动的侦察兵,它为我们侦察所遇到的事物与我们是什么关系。

美,是心灵的活动,它是一种感情,是心灵的感动。但是,一个事物如果不能给我们的感官以快感,或让感官感到不能忍受,一般不会使我们产生美的感觉,所以,美的感觉首先表现为感官的爱好。

感官,尤其是眼睛和耳朵,都有一条通向心灵的通道。感官是一个关卡,它的好恶决定着一个事物能否引起我们的美感。凡是被感官所排斥的东西就失去了进人心灵的资格。一只老虎如果在一个不危及我们生命的特定环境里,我们会观看它,喜欢它。而通常人们不喜欢蛇,即使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人们也不愿太多地看它。蛇和老虎比,它并没有更大的危险,或者说它们同样危险,为什么会引起我们不同的反应呢?最简单的回答是,老虎好看,蛇难看。原来如此!仅仅是因为老虎的皮毛是悦目的,而蛇的外型是令眼睛生厌的。应该说,人体的所有机能都对心灵有所贡献。新鲜的空气与心旷神怡有明显的关联,而在吃得过饱和极度疲劳时,则不易产生美感。感官取美舍丑,就像我们在行为中趋乐避苦一样。当然,有时我们为了将来的巨大享乐可以吃苦,同样,为了某一种精神愉悦,我们也可以承受某些丑恶的感官刺激,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艺术中——正如人们早就发现的那样,艺术中的丑、悲哀、恐怖并不针对我们,当我们像演习一样面临这一切时,我们的心灵会为之震动:既然这一切不可挽救,通过艺术获得高瞻远瞩的机会似乎能产生一种壮烈的心境,这也是一种美感。

无论如何,感官的好恶是美的基本条件。

人类天生爱好物体的对称、平衡、适当的比例,爱好鲜艳和谐的色彩,爱好变化流畅的声音,爱好清晰的节奏。重心不稳的物体看上去令人担心,嘈杂的声音让人心烦,甚至能使人生病。鳄鱼和狮子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珍奇动物,也都能把人吃掉。就是说,它们同样的危险,同样的宝贵。但对于一个两岁孩子来说,他对此类知识一无所知,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他会自然地天生地害怕鳄鱼而喜欢狮子。其实我们多数人也和幼童一样厌恶鳄鱼喜欢狮子,前提是在绝对安全的环境里观看它们的时候。不管是狮子和鳄鱼,还是老虎和蛇,除了它们的外观让我们的眼睛有不同的感觉外,这种好恶还能有什么别的理由吗?

有一种心理学理论(例如格式塔心理学)曾经证明人类在感官上天生喜欢完整性和连续效果,例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就是具有完整性的“良好图形”,它们让人看起来感到舒服一些,而不规则的形状,人们对它的兴趣则小一些。这些感官的好恶规律实际上早已成为工艺甚至艺术中的基本标准。

但是我们在现代艺术中却发现有一些因素在心理学看来并不符合人的好恶倾向,比如,过于强烈的色彩、不谐和的甚至刺耳的声音、扭曲的图形等等,这些因素要能引起美感,那必定是在感官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并接受了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奏效。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地训练着感官的接受能力。你想想看,那么多人爱吃辣极,可有几个是生来喜欢辣味的?人最初受不了辣椒的刺激,而后会逐渐可以忍受,最后还会觉得需要它,喜欢它。经过训练的感官会接受原来排斥的东西,不断地发现新的愉悦形式。有些人以为,感官的好恶规律在审美经验中并不能说明什么,人的审美要取决于修养。那么,我们要问,修养从何而来?训练。但是,无论怎样的训练也不可能让我们接受所有的东西,有些东西可以慢慢被我们喜爱,有些东西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最终的根源还在于感官的好恶。

显然,感官的快感是美感的火种。P7-13

序言

人们在年幼的时候,大多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这种惊奇催生了一连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问,这些追问往往是我们自诩为更智慧的大人们不耐烦回答或者其实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们来自未受俗世尘烟浸染的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这些问题往往直抵本质,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来的样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哲学就像人生之初一样,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因此与其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毋庸说是对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词源上,“哲学”也正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而不是已经实际拥有了智慧,正是这一点,却恰恰决定了哲学成为智慧之学。就像苏格拉底所宣称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在这里,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谦虚,承认自己学而有涯、学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生存状况,那就是关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关涉人生意义和本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通常销声匿迹了,取代它们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困扰。形形色色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询的主题。然而事实是,无论我们否认还是逃避,哲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对人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为处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套观念系统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有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导,朋友、同事的影响以及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等等,无论任何一套观念系统,都包含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感觉可靠吗”,“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吗”等等。有些入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自寻烦恼,但其实哲学问题始终隐身于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想当然地觉得一切理当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现什么大的变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一般人是很少主动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黑格尔曾经说过: “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所以孩子们往往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问题;与成年人在消费世界、世俗世界中寻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们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们的追问比我们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因此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孩子们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更有智慧。

夜阑人静时刻抚心自问,惊悚于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追问自己一生何为,意欲何为,几乎是每一个人曾有过的经历。所以,不管我们是逃匿还是嘲噗哲学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气十足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是对那些我们已经熟知而非真知的观念的颠覆,启示着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当我们不再固执己见的时候,宽容和包容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对那些对事物喜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来说,夜深人静时刻的捧读,相信会帮助你从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繁琐绕身的杂事中抽身而出,让身心澄静下来,尝试着心如稚子般审视生活,也许会有一份平实而安宁的意外收获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可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8238
开本 32开
页数 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49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