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历记(第2辑1978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历史纪实第一刊《炎黄春秋》十年精华本,总发行量5000000册。

本书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内容推荐

《亲历记》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这些亲历者们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还原了什么真相、采用何种视角、代表哪种利益、结论如何……这些,读者都可以去文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册为第2辑。

目录

斯人斯语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

革命信念与我的风雨人生

我看守被监护的彭德怀

谢觉哉日记所记彭德怀几件事

我在“文革”中监管蒋南翔

胡克实自述:“文革”中的团中央

我与李雪峰的交往

毛家湾服务员披露林彪家庭生活内幕

江青折腾我拍“样板电影”

陈伯达是怎样在人民日报夺权的

张春桥追查“黑材料”的疯狂

从我亲历的几件事看康生

康生在土改中把马克思主义“烧”了

迎取刘少奇主席骨灰纪实

瞿秋白案复查纪事

我听叶剑英谈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我为张学良将军送葬

最一次看望陈永贵

我们的1978

我亲历的“四五”运动

耀邦与我的两次谈心

胡耀邦向我们三鞠躬

不从乱命引祸端

我所经历的真理标准讨论

我亲历的“潘晓讨论”

论文答辩受挫记

小平批准我上大学

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

试读章节

民主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基础,可以从五四运动算起。五四针对的是北洋军阀,后来国民党来了,主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告诫民众:“错综复杂之思想必须纠正。”所谓“错综复杂之思想”就包括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们要“纠正”这些思想,把人们都纳入到一个主义,即三民主义之中。国民党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学生就继承五四传统,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当然,民主阵营里边也有左右之分,包括胡适,他应该算是自由主义的右派,也不完全和国民党合作无间,即使后来在台湾,胡适都一直给蒋介石提意见,请他下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抗战以前,学生运动的中心既不在南京,也不在最大的城市上海,而在北京,为什么?我的理解,一个是北京有传统,像五四运动,甚至于再早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这些新的思潮都从北京发起。第二,北京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日本人压下来,国民党不可能气焰太高,后来国民党撤退了,变为地方势力的控制,而地方势力并不忠实地执行国民党的意图,何况保护反蒋的势力对他们还有利。到了抗战时期,首都从南京搬到重庆,可是学生运动的中心在昆明而不在重庆,也是这两个原因:一个是传统,北方的几所大学都到了昆明,有搞运动的传统;另外一个也是因为地方的特殊势力,国民党的直接统治不那么有力,所以昆明变成了学生运动的中心,而且后来的学生运动规模变得非常之大,成为席卷全国的运动。

民主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国民党只有在1937—1938年,就是抗战的前一两年有点振作的样子,比如在上海打,一直到台儿庄、徐州、武汉,确实都是大规模的战役,可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战事不那么紧迫了,国民党由于战时统治有利于其专制,也就更加速了腐化,而且腐化的速度像癌细胞的扩散一样,简直无法控制。尤其是在战争的困难期间,物资极度缺乏,贪污腐化更容易,只要你有那个本事,倒腾一点就能发财,于是有的人就开始大发国难财,而且往往是那些有官方背景的,结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从1939年开始,民主运动又从低潮转向高潮,校园里的一些民主教授,如张奚若、闻一多等,本来多少还是拥护国民党政权的,态度开始大幅度转变。

1941年底的倒孔运动是由孑孔祥熙夫人的洋狗引起的,那只不过是个导火线,是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不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接着就打下了新加坡、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扫东太平洋,真是大出人们意料。国民党一点准备都没有,赶紧派飞机到香港,把一些重要的人物运回内地。那天飞机飞回重庆,孔祥熙的夫人带着她的洋狗走下来,被报纸曝了光。因为那时候很多在香港的中国人都没有出来,包括陈寅■这样国宝级的大师,消息一传出去,大家都义愤填膺,再加上平日积累的不满,结果一哄而起。

记得那天上午就贴出了大字报,中午,我和同学正在宿舍屋里聊天,忽然听见有人在校园里喊:“上街去打倒孔祥熙!”我们就都出来看,呵,果然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马上拿纸写字,然后找个棍子绑上,举着就上街了。后来云南大学的人也出来了,昆明的中学生也出来了。浩浩荡荡,游行规模很大,一路上喊:“打倒孔祥熙!”“打倒孔祥熙!”其实就是针对蒋政权的,因为孔是蒋的人,当时是行政院院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游行回来后,大家都挺累的,我还记得一个同学说:“啊呀,今天真痛快!今天真痛快!”好像出了一口怨气一样。社会不公正,国难期间民不聊生、非常痛苦,可同时还有人借机发财?!这是压在大家心里的一口多年来的怨气。

到了抗战的后期,1944—1945年,国民党已经不能够控制舆论了,虽然那时候民众并不了解马列主义,我们在学校里都不曾听说过有“毛泽东思想”一词,但青年学生普遍地反对国民党,要求民主,而且呼声越来越大。所以后来国民党也有个提法,叫做“清明政治”,搞了些民主选举,我记得街道上贴了个榜,写在上面的都是选民,包括冯友兰这些名人都榜上有名,让大家去选举,也算是做出了民主的姿态。不过那东西真是民主吗?我就不相信,我想大家也不相信。

民主运动在昆明搞得挺热闹,这和云南地方势力的保护也有关系。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是地方军阀,不属于中央系统,双方总有利害矛盾,所以凡是反蒋的势力,龙云都多少采取保护的态度,凡是反蒋的运动,他虽然不公开鼓励,但也不怎么过问,这在无形中给联大的民主运动造成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所以学生运动在云南的七年中始终没有发生过“惨案”,没打死过人,也没怎么镇压,这在蒋统区中很少见。当然这和龙云自己的利益有关,所以抗战刚一胜利,蒋马上就迫不及待把龙云给“解决”了。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派军队接收日本占领区,龙云的滇军被调到北越受降,然后又被调到东北,结果昆明的驻军就留下杜聿明的第五军。一天早晨突然搞了个戒严,把省政府给包围了,所有电话线掐断,请他到重庆去做官。后来第五军和云南地方军队还有过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打了两三天,最后还是派何应钦和宋子文来调解,弄架飞机把龙云送到了重庆,名义上是去做军事参议院的院长,实际是挂个空名而被软禁。后来杜聿明被调到东北,换了关麟徵做云南警备司令,也是蒋的嫡系。国民党夺权以后,云南由蒋直接控制,他是要镇压民主运动的,可是昆明的民主运动并没有停止,还在继续,所以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二·一”惨案。

抗战胜利以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内战危机,可是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打内战,想把共产党消灭了,甚至于把龙云这样不是嫡系的力量也都消灭了。日本是8月15日投降的,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的政治空气非常紧张,民主运动在重庆、昆明都闹得很厉害,后来上海、南京以及北方也都在闹。1945年11月25日晚上,在西南联大草坪上举行一个会议,反内战,争民主,还请了四位先生讲话,其中有费孝通、钱端升。当时我在宿舍里,离得不远,突然听见重机枪声音大作,“咔咔咔咔”打得非常厉害,仿佛就在耳边上。我记得我的同学说:“不好,要出事。”大会当然没法开了,第二天早晨,据官方宣布,说是发现了匪情,他们在剿匪,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这样,什么土匪,他们就是针对这个大会的,这种借口实在恶拙之极。同学们十分激愤,把上课的钟卸了下来,开始罢课,这就是“一二·一”运动的开始。P3-6

序言

本书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一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这些亲历者们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还原了什么真相、采用何种视角、代表哪种利益、结论如何……这些,读者都可以去文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们所亲历和记录的这数十载,正处在中国社会三千年来未有之最大裂变时期,无数惊喜和苦难都蓄积于时间之河,在这一瞬间倾淌而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被清晰地刻画进每一个人的生命。

拿“文化大革命”为例,除一人之外,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被轻易打人卑贱的炼狱,即便怀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美好信念,但任凭如何呼号、如何抗争、如何隐忍、如何迂回,也没有哪一个位卑者的“忧国”之心、“忧民”之举,能力挽狂澜,阻止国家的这一场惊天厄运。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位卑”必然是一种常态,“忧国”也成了一种奢求,甚至变成别有用心之人的凶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位卑”现象正是民主与公平的缺失,是公民权利的孱弱,是对个人权益的绝对漠视。那场悲剧说明,如果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对“人”的权利的认知和争取,则必然能汇聚成巨大的民间力量,才能让那些庙堂之上“忧国忧民”者的呼吁有了可依托的根基,从而从根本上形成监督和纠错机制,实现政通人和。

当人的地位不再卑贱;当人的尊严不再被随意践踏;当人们有合理的途径去争取和保障个人权益;当民主和法制的精髓被吸纳进国家体制,书里那些不堪回首的悲剧故事就不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愿国人不再卑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历记(第2辑1978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69973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1
15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6: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