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丹关键词(47个关键词解读罗丹艺术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47个关键词再现了艺术大师罗丹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47个关键词再现了艺术大师罗丹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书中大量精美的作品插图和详细的解说,对解读罗丹及其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简洁明了、清晰的关键词形式,便于读者检索和查阅。本书对广大艺术爱好者品读罗丹这位一代艺术宗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录

早期生活(1840~1863年)

让·巴蒂斯特

玛丽亚

工艺美术学校

勒考克

巴黎美术学院

艾玛神父

初期创作(1864~1880年)

《塌鼻人》

罗丝

卡里埃

米开朗琪罗

《青铜时代》

《行走的人》

《施洗者约翰》

鼎盛时期(1880~1890年)

卡蜜儿

达卢

《沉思》

《地狱之门》

《三个影子》

《夏娃》

《思想者》

《吻》

《乌戈利诺和子孙们》

《浪子》

《加莱义民》

《恶之华》

《欧米哀尔》

马约尔

布德尔

胸像

晚年时期(1891~1917年)

雨果

巴尔扎克

里尔克

邓肯

舞蹈

女性美

情欲

模特

素描

史泰肯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组合作品

舒瓦瑟尔公爵夫人

《法国大教堂》

《罗丹艺术论》

罗丹美术馆

遗嘱

罗丹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让·巴蒂斯特

让·巴蒂斯特是罗丹的父亲。1830年前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巴蒂斯特从家乡诺曼底的农村来到巴黎谋生。他在警察局当警务信使,领着不错的薪水。

罗丹的母亲玛丽·谢弗,这个穷苦的平民妇女,29岁时嫁给了巴蒂斯特做续房。婚后两年,大女儿玛丽亚出生。又过两年,罗丹出生。巴蒂斯特夫妇非常虔诚,教育孩子十分严格,他们不但要求孩子学会坚强,还培养孩子养成礼貌谦恭和举止优雅的习惯。他们对罗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高级警官。

罗丹家族都有着一头红发,罗丹也是一头红发,而且在诺曼底方言中,“罗丹”就是红色的意思。诺曼底农民出身的巴蒂斯特,虽未给从小就喜欢画画的罗丹遗传任何艺术基因,但却给了他健壮的体魄和倔犟的性格。

玛丽亚

玛丽亚是罗丹的姐姐,比罗丹大两岁,温柔、忧郁,和罗丹感情深厚。她非常理解弟弟献身艺术的志向,经常在父母面前袒护他,是罗丹艺术道路上第一个有力而热烈的支持者。

罗丹14岁时,父亲想在警察局给他找份工作,让他早点谋生。可是,罗丹想学画画。姐姐玛丽亚说她知道有一所免费的工艺美术学校,虽然这所学校培养的是描图员,不是画家,但学生毕业后可以当一名雕刻师或家具木工。而且,她可以卖宗教纪念章供弟弟上学。这样,一向温顺的玛丽亚说服了固执的父亲,让罗丹圆了艺术梦。

玛丽亚到谈婚论嫁时,痴情的她,爱上了罗丹的同学巴努万。而贪财的巴努万却跟一个有两万法郎嫁妆的姑娘结了婚。玛丽亚伤心欲绝,失恋的痛苦让她看破红尘,去圣埃蒂姆修道院,当了见习修女。然而,恋爱失败的打击太沉重了,郁郁的玛丽亚始终不能走出情感的阴影。1862年,就在玛丽亚将成为正式修女的前几个星期,悲观厌世的她,结束了自己24岁的生命,抱恨而终。

姐姐的不幸去世,让罗丹悲痛欲绝。他万念俱灰,决定追随姐姐在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

工艺美术学校

1854年,14岁的罗丹进入巴黎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

当时的法国,艺术学校受官方管理控制。罗丹就读的这所学校也不例外,教育体制非常死板。幸运的是,罗丹在这里接受了他的艺术启蒙老师奥拉斯·勒考克的教导与熏陶。而且他还结识了学绘画的方丹·拉图尔、勒格罗和学雕塑的达卢、富尔凯、巴努万等人,他们年龄相仿,趣味相投。

就读期间,罗丹很快意识到了自己艺术修养的不足。于是,他经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去博物馆和图书馆阅读雨果、弗吉尔、缪塞、拉马丁、米希雷和基内等人的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的学识。

他每天上课前先到洛泽家去画油画,8点到12点在学校上绘画课,下午不是去卢浮宫临摹古典主义大师的杰作,就是到图书馆看书。他还经常穿过塞纳河,到对岸的戈伯兰工场听美术老师吕卡的绘画课,晚上再凭记忆把白天所看见的艺术作品画在纸上。

卢浮宫里珍藏着大量的雕塑艺术作品,如古希腊雕塑名作《米洛的维纳斯》与《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杰作《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这些雕塑作品深深地震撼着罗丹,为他后来的雕塑创作提供了典范。罗丹晚年回忆当年求学经历时,对在卢浮宫临画的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卢浮宫是最好的艺术学校。我十五六岁时经常来这里。起初我只想当画家,色彩把我迷住了,我常到楼上欣赏提香和伦勃朗的画。然而,我没有足够的钱买颜料和画布,只好用纸和铅笔在楼下临摹古代雕塑。不久,我就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工艺美术学校的第一年,罗丹只学绘画。有一次,他无意中闯进了雕塑室,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他。他吃惊地看着那一座座完美而有力感的著名雕像复制品,意识到这才是他想要从事的事业。罗丹一段一段地捏好手臂、头和腿,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整体。他感到自己浑身充满了新的激情,一下子领悟到了人体的整体结构。做一名雕塑家的梦想,成为他的人生目标。

1857年,罗丹有两幅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获得了头奖,这让他万分高兴。在老师奥拉斯·勒考克的鼓励下,他踌躇满志打算报考巴黎美术学院。罗丹的这种艺术志向和抱负,也得到了他父亲的支持。这样,罗丹就信心百倍地迎接着来自巴黎美术学院的考试。

P2-5

序言

罗丹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名雕塑家,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雕塑家,在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罗丹还被认为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用双手,通过形体,不仅表达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还塑造出入类的灵魂。

在罗丹的雕塑中,每块肌肉都是情感的符号象征,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说:“罗丹的手不像是在雕塑,像是生命在飞跃,不断地飞跃……上帝的手,就是他的手。”罗丹的生命是多彩的。他的一生虽饱受挫折,但仍执著地追求着艺术,用雕塑再现了他的艺术生命。他的艺术在火热的情爱中,在灵与肉的纠缠与搏斗中得到了升华。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47个关键词再现了艺术大师罗丹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书中大量精美的作品插图和详细的解说,对解读罗丹及其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简洁明了、清晰的关键词形式,便于读者检索和查阅。真的希望这本小书对广大艺术爱好者品读罗丹这位一代艺术宗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丹关键词(47个关键词解读罗丹艺术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一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38984
开本 32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72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