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虎同行(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是亚洲特有的肉食动物。它优雅美丽,神秘而凶猛,曾经在广袤的亚洲有过广泛分布。这种令人敬畏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这本书可以引领读者走进虎的世界,感受它们纯净的心灵,了解它们种种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它不仅介绍了传承至今的灿烂虎文化,也记录了虎在自然界神秘的生存状态,以及为了拯救这种美丽的动物,中国和世界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人类需要虎,需要在大自然中有虎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朋友!认识虎,善待虎,给虎一个生存的理由!这也是出版这本书的初衷。

内容推荐

虎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通过自己的捕食活动也推动着整个生物链的运转和众多动物的进化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的平衡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地生活。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虎种群数量的多少可反映出生态系统是否平衡。哪里有虎存在,就表明那个地方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对虎的恐惧,人们把它们置于自己利益的对立面。加以持续的、大规模的捕杀。于是当岁月之轮转到今天,我们才蓦然发现,虎这种充满魅力的动物正离我们而去。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后代将只能在图片和文字中认识和领略虎的神采了。

在2010年这个中国传统的虎年,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昔日的王者所面临的困窘与危险。在所有8个亚种中,有3个已经消失了,其余的距离灭绝也并不遥远,尤其是华南虎,我们在野外已多年未见其身影。而在人类社会中,尽管虎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人们在贴虎年画、戴虎头帽、穿虎头靴、吃老虎馍等等传统行为之外,似乎并没有充分了解到野生虎命运的不确定性和拯救虎的工作所面临的紧迫感。有鉴于此,我们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推动。在诸多科学家和有责任感的社会组织的帮助之下,出版了《与虎同行》。

这本书可以引领读者走进虎的世界,感受它们纯净的心灵,了解它们种种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它不仅介绍了传承至今的灿烂虎文化,也记录了虎在自然界神秘的生存状态,以及为了拯救这种美丽的动物,中国和世界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目录

虎的传人 就是龙的传人

 金色的守护神——原始虎图腾崇拜

 两仪生四象——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象

 人假虎威——人类如何“盗版”虎的力量与权威

 从英雄到敌人——虎身份和命运的双重转变

 人以群分——中国人的十二分之一

 幻化的美丽——虎在文学艺术与民俗中开拓的领地

呼啸山林 站在食物链顶端

 虎家族的美丽身影

 从远古走来

 虎的狩猎场

 虎的一生

尊重自然 让猛兽成为猛兽

 中国虎的沧桑——谈老虎的历史变化

 中国为虎保护所做的巨大努力

 世界的虎保护工作

走向何方 虎有怎样的未来

 虎的未来取决于人类

 拯救老虎,就是拯救人类的未来

试读章节

当人类从愚昧中醒来,在智慧的第一道曙光的引领之下改造自然的时候,他们见识到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不自觉地向造物主以及其他自然实体下跪朝拜。虎的勇猛也让他们印象深刻,以至于“谈虎色变”,于是在许多部落中,这种具有强大力量和权威的猛兽成为了图腾。人们向它进贡膜拜,希望这只神兽保护这些脆弱的人们,而不去计较也无法计较虎在现实中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和伤害。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智慧不断突破以前的限制,一次又一次发展到新的境界。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虎的伤害的应对能力大大提高,虎图腾崇拜观念渐转淡薄,而虎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则凸显了出来,彷佛是个历史的玩笑,在不知不觉中,虎的角色由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转而变成了人类的敌人。同时,随着人类智慧与科学的不断发展,虎的某些部位、器官及各种虎产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尤其是药用)和作用逐渐被人类发掘,并越来越全面地得到利用,也促使人们开始猎杀老虎。于是,基于维护生命安全和利用虎产品的目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人虎大战爆发,并不断延续,最终导致了虎种群的濒临灭绝。

在中国三四千年前的原始文字记录中,就有人们猎虎的事件的记载。殷商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所记载的猎物中就有虎。春秋战国时期,虎吃人已经是人们熟知之事。《礼记·檀弓下》中著名的“苛政猛于虎”故事便记录了“泰山侧”有虎连吃3人的惨事。而“子路杀虎”的掌故,更充分体现出当时不但士人杀虎已很普遍,甚至连杀虎所取部位都有了讲究。更有秦昭襄王时,以白虎为首的群虎在今陕西省中部、西南部和成都平原、四川省东部伤害千余人,使得秦昭襄王重金招募杀虎者杀虎。

秦汉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虎食人记录,伴随着出现的是越来越多的打虎故事。西汉李广射虎、东汉法雄息虎狼之暴、刘昆崤黾驿道驱虎、宋均除虎、童恢捕虎、南朝张敬儿射虎等打虎事件,不胜枚举。

自秦汉至元末明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呈曲线上升之势,虽然历经了一些战乱频仍的波折时段,但在总体上,人口日益增多,生产力曰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生存需要和各种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不断开辟和利用新的土地和资源。森林山地以其蕴藏的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开发活动或个人生产生活的新领地。而这些地域正是虎的生活领地,人虎冲突逐渐升级,打虎事件增多,但这种猎杀也主要以偶然性、片段性为主要特点,以个人打(猎)虎为主。大量的打虎英雄故事的记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对于虎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并不明显。

但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猎杀老虎的形式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潮时期,在山区,人虎冲突加剧,虎患频发,经常会出现官府领导和组织捕虎以消除虎患的现象。例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西乡县多次发生虎患,其中第二次大规模虎患时,当时的知县王穆悬重赏招募打虎将进山打虎,3年之内射虎64只。官府捕杀老虎的数量明显比明代以前的个人打虎要多。限于打虎工具的相对原始性,这时期猎杀老虎的数量还未使其达到毁灭性的地步。

真正对虎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20世纪中期至后期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这时随着打虎工具的不断演进,枪支猎杀老虎的效率和数量大大提高,再加上如火如荼的“除害兽运动”,直接导致中国虎的数量濒于灭绝。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展,尤其是在华南的丘陵山地区域,山地海拔低,人类开发活动历来较多,人虎遭遇、人虎冲突常有发生,因此华南虎被划归到与熊、豹、狼同一类的有害动物之列,猎人们“全力以赴地捕杀”。一场持续了近20年如火如荼的大规模“除害兽运动”就此展开,华南虎种群自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直至濒临灭绝。东北虎也由于过度捕猎和盗猎而遭到大肆猎杀。

虎对人造成了威胁和伤害,所以武松那样的打虎英雄在当时备受敬仰。但到了近现代以来,当人们的狩猎手段和效率大大提升以后,打虎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一时期对虎的猎杀,除了出于维护生命安全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利用虎及虎产品。在中国传统中医典籍的治疗理念中,虎之全身,几乎所有部位都有治疗作用,都有医药价值。据历代本草学文献所记,虎骨、虎膏、虎肉、虎血、虎肚、虎胆、虎肾、虎皮、虎睛、虎须、虎脑、虎爪、虎牙、虎鼻、虎尾等虎产品,均可入药,具有不同疗效。如眼睛可治疗癫痫症,尾巴可治各种皮肤病,胆汁可治儿童痉挛,虎须治头痛,虎脑治懒惰及暗疮。而虎骨是最有价值的。

许多患有风湿、肌肉劳损等疾病的人都用过一种叫做“麝香虎骨膏”的中药。其实虎骨是中医药中最常用、最具药用价值的虎产品,一般是制成虎骨酒、虎骨散和虎骨胶等。虎骨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汉代的《名医别录》,在历代的医书如唐《新修本草》、《药性本革》、宋代的《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得配本草》等均有对虎骨的详细记载。《中国药典》1963、1977年版也将其收录,在中国传统中医药中已有千余年应用历史。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它的强筋健骨等诸多功效的物质基础极有可能与其含有的无机元素和有机类物质(骨胶原、氨基酸等)有关。P30-33

序言

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是亚洲特有的肉食动物。它优雅美丽,神秘而凶猛,曾经在广袤的亚洲有过广泛分布。这种令人敬畏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但是,这一产生于100多万年前的物种在今天却面临消失的困境。

世界上的虎只有一个种,仅分布于亚洲。由于分布地区十分辽阔,因此虎在体型、色彩、斑纹上依栖息地不同而产生差异,故学者将虎分为8个亚种,并以分布区而冠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苏门达腊虎、爪哇虎、巴厘虎。而目前,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绝种,其余的5个亚种也十分濒危。

历史上中国分布有5个虎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和里海虎。它们曾经分布在西起新疆、东至沿海诸省、北接中俄边界、南抵海南的广大区域内,其分布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

中国虎诸亚种在世界虎变迁史上具有典型性。中国牧业和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早期沿江河平原的古代牧业和农业活动导致了虎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从水源丰富、植被茂盛的江河湖沼草丛和平原林区消失。近百年来,现存各个虎亚种的个体发现及分布区信息基本上来自山地林区,以至人们误以为虎是典型的山地物种。近代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森林的开发和狩猎等经济活动的增强,对已退缩至山地林区的虎造成更大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少。

中国不仅是虎的起源地,而且也是虎的分化中心和虎亚种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白虎和青龙、朱雀、玄武4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4个方位。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被赋予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此外,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了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中国人善讲“理”,在《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大人虎变”。其意是说大人物的行止屈伸如虎身花纹一样炫烂多变,变幻无穷。中国人爱吉祥物,于是虎符、虎形旗成了镇摄敌手之物,而百姓历来就愿意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这个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在中国汉族及藏族的传统历法中,每60年为一循环,分十二生肖,每年由一种动物组成,老虎便是十二生肖之一。虽然中国现存的老虎数量十分有限,但老虎的影响力仍然未见减退,一般人依然相信在虎年出生的男孩具有驱赶邪魔的力量,在小孩额上用酒及水写上“王”字可使他们变得更为勇敢及健康。又据说小孩子戴上制成老虎头形状的帽子,穿上画了老虎图案的鞋子,或是睡觉时使用老虎形状的枕头,便可以更健康活泼。

虎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在一片蓝天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贪婪地索取,虎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消失,野生虎已经危险到即将离我们而去,挽救虎已成为我们全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由衷地希望,通过这本书人们会对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虎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使这种美丽的动物获得拯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2010年4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虎同行(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4402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59.838-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