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实孔子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从为人治学到为政治国,涵盖了政治、哲学、教育、军事、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体仁、中庸、修礼、行道这四个方面。

但本书并没有试图去论述孔子的这些思想和成就,而是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通过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力图还原一个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真实的孔子。

内容推荐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像孔子一样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有人称他为圣人,有人赞他为万世师表……但同时孔子也是一个人,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又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因此,又有人骂他是盗丘,有人贬他是孔老二,讥他是丧家犬……赞也罢,毁也罢,但直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几乎都还渗透着他的气息,打着他的烙印。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本书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通过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再现了一个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真实的孔子。

目录

一 圣人出,黄河清

 殷商后裔/002

远祖微子启,宋国第一君/002

司马孔父嘉,孔姓第一人/005

鲁陬邑大夫,野合生孔子/007

二 少也贱,志于学

 贫穷孤苦的幼年/012

三岁丧父,回归阙里/012

颜氏教子,初遇良师/014

孝子乘田,赴宴受辱/016

 学无常师的青年/020

娶妻生子,担任委吏/020

向郯子问官,拜师襄学琴/023

三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诲人不倦的先师/028

杏坛设教,广收门徒/02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034

问礼老子,访乐苌弘/038

 逃亡齐国的游子/044

斗鸡之变,孔子避难适齐/044

晏婴妒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047

景公问政,孔子无功归鲁/050

 重开杏坛的儒者/056

教学相长,四子侍坐言志/056

以“六艺”传人,因材施教/059

观庙教子,选婿嫁女/062

四 知天命,初出仕

 道不同,不相为谋/068

贫居不仕,阳虎馈豚/068

阳虎叛逃,公山不狃召孔子/073

季桓子力荐,孔子仕途现曙光/076

 从中都宰到大司寇/080

圣人行仁政,中都得大治/080

仕途顺利,官至司空/084

齐鲁夹谷会盟,大司寇初露峥嵘/087

 改革受阻,激流勇退/091

抑三桓,堕三都/091

雷厉风行,诛杀“闻人”少正卵/095

齐赠女乐文马,孔子弃官离国/097

五 周游列国,知音难觅

 剪不断理还乱的卫国情/104

初适卫,遭监视/104

匡地遇险,蒲地受困/108

南子约见,子路不悦/112

内乱外患,孔子去卫/116

 前路茫茫的“丧家犬” /119

丧家之犬,无缘渡黄河/119

过曹适宋至故国,桓魁伐木逐孔子/123

孔子微服离宋,过郑适陈/126

 厄于陈蔡,行道无望/128

花甲老人,安居陈国/128

陈国混乱,孔子赴楚/131

厄于陈蔡,孔子弹琴论道/134

 勾留在楚国的边缘/138

子路问津,叶公问政/138

昭王欲赐七百社,子西阻封/142

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别楚/145

 离楚返卫归故里/149

孔子返卫,路遇童子和樵夫/149

闲居卫国,弟子仕卫/152

齐鲁之战,孔子归鲁/156

六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回国不仕,从心所欲不逾矩/162

饭黍雪桃,哀公问政/162

消弭盗患,孔子只身劝盗跖/166

添孙丧子,爱徒相继离世/171

 删述六经,儒学瑰宝遗后世/176

删《诗》《书》,定《礼》《乐》/176

序《周易》,韦编三绝/182

著《春秋》,获麟绝笔/186

 弟子三千,儒学衣钵有传人/191

门人三千,高足七十/191

梦奠两楹,哲人其萎/203

儒家八派,各有传承/207

七 高山仰止,传承不灭

 曲阜孔庙寻圣迹/212

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12

祭天之礼以祭孔/220

 历代帝王重儒尊孔/222

由凡转圣的“素王”/222

文圣尼父,万世师表/225

附录:

 孔子生平简历/229

试读章节

孝子乘田,赴宴受辱

外祖父的去世,使仲尼一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颜氏肩上的生活重担更沉了。十三岁的仲尼决心要帮助母亲撑起这个家。

孔子回到阙里之后,有一天遇见了过去的小伙伴,得知他现在是鲁国大夫叔孙家的牧童,除了有饭吃,每天还能从叔孙家得到一斗小米的报酬。孔子心想,这一斗小米够他和母亲吃一天了。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他决定去给孙叔家放牛。叔孙家管理牧童的乘田是一位年过四十的好心人,他见仲尼知书识礼,与一般放牛娃不同,又是陬邑大夫孔纥的儿子,就收留了孔子。

仲尼为减轻母亲的劳累,每天早出晚归,瞒着母亲私自在叔孙家做起了牧童。但是,没过多久,孔子在叔孙家当牧童的事就在鲁国广为流传了,孔子知道无法再对母亲继续隐瞒,就跪在母亲的面前说出了真相。

叔孙氏是鲁桓公之子叔牙的后裔,鲁国“三桓”之一。

当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季孙氏风闻此事之后,就派人找到仲尼,要他来给季家当乘田。让孔子给季家当乘田,不仅可为季家管好牛羊,还能体现季孙氏平日在国君面前劝谏选贤的主张,是一举两得的事。孔子知道后自然高兴,乘田虽只是管理畜牧牛羊,但毕竟成了一个正卿大夫家的小吏。征得颜氏的同意之后,孔子辞去了叔孙家的牧童一职,去季孙家当了一名乘田。

当乘田主要是管理好那些放牧的人,由于仲尼与放牧人平等相待、友爱相处,放牧的人都听从他的安排,尽职尽责,因此他就有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了。

“少也贱”的孔子并没有就此沉沦,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谓志,就是一心常在所追求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也就是说孔子自十五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那个时候,人们学习的内容专注在所谓的“六艺”之上,即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诗和礼受教于外祖父,已扎下了根基。这个时候,他开始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向内行人学习射、御。孔子虚心向懂得音律的人学习,学习吹打弹唱,学习古典舞蹈,放牧人中有的会射箭和驾车,孔子就拜他们为师。在季孙氏家任乘田的日子里,仲尼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潜心音乐、射箭和驾御的学习,为他日后精通六艺,以至成为千秋圣哲先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母亲颜征在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死时还不到四十岁。孔子无比悲伤,但己读书明礼的孔子知道家中只能靠他一人,自己必须自制节哀。于是他很从容地办理了丧事。按照古代的礼俗,父母应该合葬在一起,但此时的孔子并不知道父亲葬在什么地方。他只好将灵柩暂时停放在一条叫“五父之衢” (有五个老人的街)的街上,一面守灵,一面寄希望有知道的人能够告诉他。

不久,一位陬邑车夫的母亲来告诉孔子:“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那地方叫防。”防就是现在曲阜东面的防山。老人的丈夫过去也是车夫,当年孔纥下葬就是他赶的车。在老太太的指点下,孔子找到父亲的墓地将父母合葬了。古时墓而不坟,只挖墓穴葬人,不堆坟茔。但孔子不住在防山,为了方便日后前来祭拜,只得在父母坟上堆坟茔以作标记,这样,孔子就为父母亲堆了个四尺高的土坟。

按照风俗,孔子必须为母亲守孝三年。恰在此时。又出了一件事,让孔子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这一年,鲁国正卿大夫季孙氏要举行“飨士”会。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大夫每年都要举行“飨士”会,宴请社会名流。当年周公定下这种制度,就是想利用宴会,层层推荐,达到举贤任能的目的。年轻的仲尼,这个时候已经年满十七岁,守孝时期,他整天披麻衣系麻绳,闭门读书,心如止水,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希望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宴会,以便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受人敬仰的贤士。当时的“士”分为上中下三等,孔子身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出身于“士”的阶层。叔梁纥死后,孔子虽不能继承其父的大夫地位,但他从小好学,好行礼义,孝行笃厚,加上年少就担任过乘田,参加飨士会也是名正言顺的。

为了能够参加这次宴会,仲尼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想借这个机会同许多士子结交,同季平子对话,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精通的礼仪来打动他们,然后再通过他们使自己在士界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得到季平子的赏识,能向鲁君推荐自己,那么,自己不仅能够顺利地跻身贤士阶层,而且也能辅佐君王推行周礼于天下,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宴会那天,孔子脱下孝服,换上一套士的装束,衣冠楚楚,举止高雅地前往季孙大夫家。季府的门前迎来送往,车水马龙。孔子正信步迈进大门,突然从大门里走出一人,虽然穿着家臣的服饰,却满脸横气,他看到孔子,瞥了一眼,便问:“孔丘,你来干什么?”

“季孙大夫飨士,我前来赴宴。”孔子回答道。

“季孙家设宴招待四方名流。你只是放牛的名流,吹唢呐的名流,催租收税的名流。飨士的宴会没有你的席位,赶快走开!”孔子非常尴尬地离开了季府。后来有人告诉他,那人叫阳虎,是季平子的大管家。

……

P16-19

序言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思想家和教育家中,能像孔子一样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绝无仅有。因此,有人称他为圣人,有人赞他为万世师表……但是,孔子也是一个人,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又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因而又有人骂他是盗丘,有人贬他是孔老二,讥他是丧家犬……赞也罢,毁也罢,但直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几乎都还渗透着他的气息,打着他的烙印。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从为人治学到为政治国,涵盖了政治、哲学、教育、军事、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体仁、中庸、修礼、行道这四个方面。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周礼”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以礼维持统治,要求统治阶级以身作则,以周礼来约束自己;大同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终生都热衷于政治。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入仕途,实践并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目标。但是,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攻伐不息的乱世之中。尽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与磨难,终因时代的客观因素所限制,而功败垂成。

孔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到了教育事业上。自三十岁开始创立私学,设坛授教,此后虽出仕、周游,但直到老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不仅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之余,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实孔子》一书,并没有试图去论述孔子的这些思想和成就,而是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通过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力图还原一个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真实的孔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实孔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光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386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