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霭之白(深度解读白明)
内容
编辑推荐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忙碌的人。有时从你身边走过,你不会留意到他的与众不同。就像在嘈杂的小餐馆里与周遭的好友寒暄说笑,并对厨师的技艺随意点评一样;就像在拥挤攒动的书市里与摊主讨价还价时夹杂着胜负得失的窃喜与懊恼一样……

轻轻地翻阅,听散发出墨香的纸张翻动,听白明侃侃而谈,肯定对改善“鼠标手”有好处。如果能进入状态和白明品茶、欣赏音乐、体味竞技、畅谈人生,似乎还可以治疗抑郁和失眠症,而对心灵的滋润和境界的提升就看您对这本书的理解和领悟的程度了。

内容推荐

这似乎是一本可以让白领们在一个时间段内远离“职业病”的书。它的装帧设计,能使你少盯几个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的电脑,对“干眼症”有所防护。轻轻地翻阅,听散发出墨香的纸张翻动,听白明侃侃而谈,肯定对改善“鼠标手”有好处。如果能进入状态和白明品茶、欣赏音乐、体味竞技、畅谈人生,似乎还可以治疗抑郁和失眠症,而对心灵的滋润和境界的提升就看您对这本书的理解和领悟的程度了。

巴琳小姐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师从白明后,曾多次随白明到江西景德镇实习、创作,还到了白明的家乡江西省余干县体验生活。2008年开始,巴琳接受江西美术出版社的委托,对白明进行了多次有意识的随机采访。本书就是她多次接触、观察白明后的真实记录。

谁不愿意近些、更近些来观赏一处风景呢?作为期待中的一个诗意人生的文化符号,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本书,因为本书力图全面解读白明这个文化符号。

目录

1.生活

 初次访谈

 品茶如品人生

 沉醉于乡思

2.艺术

 用陶瓷记录着幸福

 真实与想象之间一苦乐自知

 青花新语言

 现代社会的怀古之心

 陶艺的不同理解

3.师、父

 为师之道

 为父之道

4.朋友

 与周长江的对话

 与陈政的对话

 与尹吉男的对话

 与收藏家王明哲的对话

5.游走

 具象与抽象之间

 国外之旅

6.别样白明

 快乐逛书市

 不快的“快问快答”

 音乐的力量

7.集评

大事记

后记

谢辞

试读章节

2008年的新年刚刚过去,北京仍然寒冷,我开始了对白明的第一天访问行程。灰蒙蒙的天空下包裹严实的人们匆匆而行,我和白明约好在他的位于北京北四环边的工作室见面。7楼是他的家,4楼和12楼是工作室,对于此次采访我心怀疑虑,走进略显老旧、狭小的电梯间,按下4楼,心里盘算着怎么开始这个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的访谈。好像从来没有尝试用一种正式的谈话方式面对白明,一直以来听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关于陶艺创作的话题,自己也从未曾有这样的念头——探索他的内心世界,描述他的真实生活状态。随着门打开的一刹那,不知道是太冷了还是紧张的情绪袭来,我一下子有些慌张起来。约白明进行访谈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各种繁杂事务缠身的他总希望有一个相对完整、安静的时间让我来进行采访,他会在约见之前的几天安排好工作。他的好意和周到反倒令我有点不安,和他的见面与以往不同了,忽然变得正式而复杂起来。

初次看到他的人一定会被他的目光吸引,清亮的眼睛透出聪慧的光芒,不管他笑还是不笑,都透出温暖的感觉。修剪得很整齐的胡子使整个面庞看起来更智慧,一看就知道是个聪明的人。白明一如既往地用温和有礼的声音招呼我进屋,一进门的客厅四周摆放着他的画架和画框,以及装裱好的作品,油彩和画笔整齐地放在一个小推车里面,就搞绘画的人工作的地方来说,这里显得太整齐了。许多油画和水墨作品就诞生在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作室里。跟着他进入里面的会客室,也可以称为茶室,一张罗汉床和几张木椅,摆放电脑的书桌,特别定制的小书架,再加上房间中间摆放的茶几,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填满了,两个音质完美的大音箱放送出的大提琴优美的音乐萦绕在整个空间里。捧起白明递给我的冲沏好的热茶,驱走了仅存的一丝寒意,也把我的不安冲淡了。拿出提前准备的问题文稿,看着一条条的提问内容,疑虑又回来了,这样的提问能表达一个真实的白明吗?这时,白明笑着说: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没有时间犹豫了,打开录音笔,我认真地说:那就开始吧。

那个下午,白明用他不紧不慢的语调,占据了整个采访的主动,在他的面前用语言来表述的时候,总会被他长长的却又很有逻辑的侃侃而谈牵引着,谈到兴奋的地方,他的眼睛会闪闪发光,温柔的笑容会带着一丝孩子气,偶尔他爽朗的笑声也会打破这个下午的沉寂。说来奇怪,白明始终是温文有礼地回答提问,语言也不带任何强势的攻击性,但是却会主导整个场面,让我的思绪随着他跑,有时还会把自己想到的问题忘得一千二净。谈话偶尔会被短信或者电话打断,看着他熟练地发短信的样子,忽然想起2003年的春天,白明带着我们在景德镇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他还不会发短信,拼音输入让他很头疼,但是被我们这些学生“怂恿”着,居然也学会了发短信息。接下来的时间里,看似无序的提问,被白明的讲述“牵引”着有了很清晰的脉络。他就是这样,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长长的句子能把所有的语句要素囊括在内,有头有尾,有理有据。有时我会暗自惊叹:居然讲了这么大一圈还会回到主题上来!可以看出白明对这个访谈很重视,对很多问题是深思熟虑的,话题从陶艺创作开始,他把对艺术的执著投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味在访谈中慢慢道来,他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关注与中国文人式的审美情怀的表达都融进了对陶艺创作的讲述之中,我能体会出他对陶瓷艺术有着深厚的爱。

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近20年来对艺术的探索,我看到了一个聪明的、智慧的,更是勤奋的白明的发展历程,想起他的青花装饰,优雅、细腻又充满生机也正是他的个人写照。他的身上散发出这个时代少有的沉着、自信以及儒雅之气。真正能如实表达白明这个人的其实就是他的作品,作品气息与他个人的气质如此相符。接下来,我想知道白明是否也有过怀疑、忧虑、困惑,以及所有我们平日察觉不到的内心。也许再过20年之后,回头看今天的访谈他会微笑着叹息,但是,我要记录的就是这一刻真实的白明。

巴琳:您的喜好是不是很个人化?

白明:起码,我喜欢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喝茶,人多了反而会很不自在。

巴琳:画画没有助手吗?

白明:我画画的时候是没有助手的,有时候一想到这个我就有点悲哀。现在中国的主流艺术家哪个会没有助手。尤其是在我写书、做杂志、出画册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这样做起来很累,我也想过找人帮忙,但是我的生活状态是不习惯有人在我身边的。

巴琳:所有都是?

白明:除了一样,做陶瓷。那个东西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还不像现在的陶艺。它的各个程序都是经验的结晶,没有熟练的帮手,你怎么去赶时间,或者面对坏天气,这些都是学问。但真正到了创作的时候,我就会是一个人。尤其是我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时候,我不希望有任何的干扰插入进来。

巴琳:您会很关注工艺细节吗?

白明:当然,你看我画青花的时候样子很潇洒,其实我是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自己的用心在里面的。比如说青花料,我用的是在市面上买不到的,我会很挑剔它的品质。

巴琳:独门配方?

白明:也不是,只是一个很老的师傅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产量不大,而且再过些年,老人家不在了或许就没有了。在中国像这种国宝级的师傅越来越少了。我有时在想,要是能买个几百斤存起来,真是比普洱茶还珍贵。再比方说,关心泥料的选择,釉色的好坏、厚薄,什么样的师傅烧窑,我的作品放在窑的哪个位置,天气对窑内气氛的影响等等,我对工艺真是非常的操心。你发现没有,一窑烧出来的釉里红,为什么经常是我哥和我的烧得好,而别人的就不一定?P15-17

序言

上苍神奇,这个姓氏符号与这个人外在表征以及这个人内在禀性竟然如此吻合。

首先,必须承认他是中国男人中长得很帅的一个。高挑个,一米八左右,白皙皮肤,额头上经常泛出健康而智慧的光亮。一双充满睿智和异常传神的大眼睛,下巴上那打理得非常考究的山羊胡,非常巧妙地搭配在那张生动的脸上。白的老头衫配圆口黑布鞋,有时会踏着矫健的步子。从身边设计精巧的小包包里掏出手机接听着,脸上的表情随通话内容的变化而阴晴圆缺。

其次,满腹经纶而又胸怀坦荡,肚子里货色多加上表达能力极强,字正腔圆的京韵里夹带着些许江西余干调,综合在一起便产生强大的向心磁场,往往让人不知不觉地向他靠拢。此乃白明可怕之处。我们姑且撇开他的抽象油画和当代陶艺不谈,音乐、体育、酒与茶,旅行、摄影、搞策划,学道、孝道、养生道,民俗、宗教、大文化。上至九天揽月,下到五洋捉鳖,我说的上述十二类,只要有合适氛围,有一群合适的人,合适地接通那合适的开关按钮,白明均能在每个类上侃侃谈上三四个小时而绝不重复,且深入浅出,且引人入胜。

到白明家听音乐、品茶,我认为是我东方闲情的极致家园。去北京办事,累了、乏了,给白明打个电话,一壶酽茶,几缕音乐,从伦勃朗到契科夫,从雅典到瑞典,从李斯到李鸿章,从苏武到苏东坡。特别是在品茗中观赏白明娴熟的冲泡技艺,听他从毛尖谈到普洱,从红茶谈到白茶,特别的茶文化讲座专为自己开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茶汤一同弥漫于白明的斗室。深呼吸,一般可以进入微醉境界。就这样从侃侃中,从历史与地理的纵横交合中,我总是沉浸在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看绿茶疑真似幻的返青,听普洱如诉如泣的舒展之境地,濯凡心,洗浊耳,与白明一同轻轻进入到那别样幽情雅趣的氛围。此情此景,我有拙诗为证。诗云:“合适要与白明谈,笑而不答心自闲。高山流水碧空静,别有天地在壶间。”

而白明寓所窗外,往往呈现的是京都的喧闹与浮华。

再次,积淀丰厚且手头功夫颇佳。现时的理论家、艺术家,要么会做不会说,要么会说不会做。白明不然。画的油画,张张是他斑斓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做的瓷艺,件件是他对美的理解与把握后的形象传递。四年前,他的“白氏茶杯”享誉江湖,一时“洛阳纸贵”,一般人三四千元求一个而不得。可我因单位为一会议纪念品,要求品位高而价格合适在犯难,不得已出一下策,准备仿他的“白氏杯”100个。求助时,白明淡淡一笑,说,仿吧,反正没我的签名。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豁达与大度,感觉到了他身上隐藏得比较巧妙的美国式聪慧。

我把世界上人的生存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活在物质层面,从物质到物质,几乎没有精神追求;一类活在精神层面,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践行精神生活;一类生活在宗教层面。

白明应该是活在精神层面的人。

白明目前的生存状态,是现时活在精神层面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存状态。不知他以为然否?凭“白氏陶瓷”的声名和高校任教的薪水,他完全可以不为“稻粱谋”而去“牛马走”;凭他游离于体制内外的自由空间,他完全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完全可以为艺术、为文化的真正传承身体力行的实证,作顿足捶胸的呐喊;凭他的满腹才情和文化自信,他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去推动世界陶艺的演进;凭人们—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吏对他的追慕与膺服,他还可以“打草捎兔子”,为一个个地方—特别是那些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点化出一幅幅特立独行的文化山水。

白明的内心非常洁净。一次偶尔聊到吴思的《潜规则》,我一一列举书中描叙的中国历史上的种种潜规则。谁知白明听了几段之后,连声说:“大哥饶了我吧。请不要再往下说了。我明明知道这是真实的,但我一定会在心里喊上一千次,这,不是真的。我心理上拒绝社会阴暗面,特别是制度性、文化性的社会缺陷。”这样的一个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也许能完美无瑕,但“皎皎者易污”,也是生活法则啊。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法则会怎样修理这个犯有“社会洁癖”的艺术家。

他著书立说,他演讲教学,他在有意无意间真诚而又炽热地推动着一方文化前行。但与阳光同时存在的阴影是:他愤世嫉俗也许自己并不觉晓,他狂傲不羁也许自己尚未体察。他可以把一个衣冠楚楚的伪学者当面批驳得体无完肤;他可以到一个学术高层论坛历数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他可以作为某行业的评委,对该行业的评选工作提出各项质疑。更要命的是,犀利、刻薄、善辩,立论充分而又咄咄逼人,逻辑严密且不留余地。这时,我们不难看出他身上阮籍、白居易、苏东坡的影子,而此辈的人生结局,总是让人隐隐担忧,时时为之捏一把冷汗。

白明的出生地江西省余干县,位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之滨。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辛弃疾屯兵饶州时,不时到那里走走、看看,是不是留下了豪放之气不得而知。姜夔是与余干隔湖相望的鄱阳县人,也不时到那里走走、看看,是不是留下了婉约之气,也同样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知的,即豪放与婉约二气在余干的上空盘旋良久,经交汇糅合融通后,滋润着那里的一方水土,这一方被滋润的水土养育出若干余干才俊,是历史的真实定格。如画家彭友善,如出任过中纪委书记的吴官正,如大律师吴迈,等等。如今白明年方45岁,日行中天,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活在精神状态的人,大都或明或暗在追求永恒。春秋时我国即有立德、立功、立言三类永恒之说,白明不但时时注重立德,又时而天马行空,时而老僧入定;时而滔滔不绝,时而沉默寡言地在立功立言。因之乎,白明若干年后不被列入余干才俊群星谱,是非易事。

白明有个温馨的小家,有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相伴:妻子和女儿。虽然结构与大多家庭相似,但他与妻子、女儿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感知,那份默契,那份浓浓亲情酿出的美,是许多家庭不能完全具备的。白明的妻子谭晓,禀性温柔,且才情夙慧,解语知心。一日中午,白明请我在北京小酌,谈得兴起,小谭一声不响,顶着炎炎烈日,步行回家去取回了两件东西:茅台酒和录音笔。这两件东西一是助了酒兴,二是日后在不知不觉中,谭晓从录音中整理出了我们微带醉意的对话。我们都吃惊了,这是一篇好文章呀,这话是我们说的吗?白明道:醉人醉语加“红袖添香”,而后焉能至交见面无酒乎?其性情一面,跃然纸上;其对妻子的认可,也悄然话里。白明对女儿雨儿更为特别,第一,从不为她找好学校、好老师。他认为人有天性,培养品格和爱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第二,从不问女儿学习的成绩,考得好不加赞赏,考得不好不加指责。而对女儿的自制陶艺,参加国际夏令营等却大加夸奖,把个女儿调教得自由、开朗、有主见。

综观白明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审美观、艺术观,好像都与“刻意”两字无缘。他的起居行基本上可用“率真自然”四个字概括,而他的艺术作品,多是在日月更替中慢慢积累感觉,到了喷发点才让它自然地喷发出来,这是白明的作品为什么人见人爱的奥秘所在。但反观他的学术研究、田野考察,则和“刻意”两字连得很紧。动手做课题之前,想必是方方面面都想周到了,且刻意在课题中发现什么,表现什么。一本《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把这种刻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刻意”与“率真”在白明身上悖论式的双重变奏,大大地扩展了他诗意生存的逻辑空间。

我历来认为,艺术必须承载价值判断,艺术也一定有自己的美学担当。

作为一个出色的陶艺家和一个严谨的学人,白明由于那颗易感的心灵忠实听命于自己内心的召唤,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他的动力源会在裸露着真实自我的深厚文化张力的烘托中,让个体生命展现出全新的人格范式和世界眼光。

白明刚刚代表中国在德国展出归来,马上又要到法国去布展。步履匆匆中,但愿他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意人生的一种文化符号。

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窃以为,当代中国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充满劳绩”者有之,但已经找不到有多少人“诗意般”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了。

虽然生命核心要素的嬗变需要足够的过程,但因为白明已经具备了作为这种文化符号的许多条件,这成为我乐于为他祝愿的唯一理由。

2009.7.12于南昌

后记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忙碌的人。

有时从你身边走过,你不会留意到他的与众不同。就像在嘈杂的小餐馆里与周遭的好友寒暄说笑,并对厨师的技艺随意点评一样;就像在拥挤攒动的书市里与摊主讨价还价时夹杂着胜负得失的窃喜与懊恼一样;就像在尘土扬天的公路旁与两三同伴狂骑租来的多人脚踏车追逐嬉戏一样;就像在电脑前面对着屏幕出现的异样字符而心烦意乱,并近乎疯狂地按着重启键最后不得不打维修电话一样;就像周折中来到心日中向往的朝圣之地而喜泣呼喊,并拿着照相机扫荡式地记录一样;就像孩子一样;就像朋友一样;就像兄长一样……然而,这些性情的使然如同谈笑风生般洒脱,真正留存在心的是他的宽容,伟大的宽容!他宽容着批评者恣肆的指责,宽容着某些在位者的庸碌与不作为的专横跋扈,宽容着后来人有心无力的上进,更宽容着这世间种种的不公境遇。这种宽容是走近他之后才发现的,是看到他的作品才发现的。《上善若水》、《大音希声》、《空山梅影》等系列作品传达出来的幽静、清雅与淡泊之风无不让人在感官与认识上达到一种高度统一,从而实现精神上的抚慰乃至洗礼。

然而人总是矛盾的,读过白明文章的人常认为他是一个言辞犀利的讨伐者,甚至还有人觉得他恃才傲物,对所斥之事不留余地。但和白明相处久了,你却常常听到劝慰、开导和变通的建议,从无抱怨、指责和命令。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晚辈的爱护以及对同龄人的惺惺相惜是我所看到的真实。在他的生活中看不到任何不和谐的因素,也看不到任何悲喜与得失能够扰乱他的心绪。有人问他这种心态是怎么得来的,他说,是画笔和画纸,是与作品的面面相观,是写书和喝茶。到目前为止,白明的著作和发表大小无计,有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也有为传统延续填补空白的,有对时事针砭的,也有为新生力量铺路搭建平台的。这些不同的出版物,对他来说是漫长的积累和艰辛的劳作,没有助手,亲力亲为。终于,有一本他自己的传记,可以不需要他来动笔,但付出的辛劳有过之而无不及。感谢他良多的建议和帮助,感谢他的无私和真诚,使得此书付梓顺利完满。也感谢编辑老师对此书的辛劳和帮助,作为奋战多年的战友,白明在出版界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倾注的智慧,我深谙那种难以名状的期望和心愿,在备感压力之余,尤为文字的稚嫩而怀着忐忑之心。不管怎么说,对此,感激大于羞愧。正如编辑老师说的:“做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油!好好干!”

1993年的油画大奖使得白明的意象肖像画声名鹊起,以自己妻子为创作原型的《晓晓》系列一时间成为评论界赞誉的宠儿,多少精明的投资者纷纷订购此系列画作,但他却断然改变了画风,走进了抽象艺术之门,实施着他对同门大师的追慕与超越。有人曾扼腕痛惜,如果坚持意象道路今日油画之风骚者当有其位,然而白明一笑了之:“那不是我想要的。”悉数岁月,他在抽象领域里探求已近20余载,这个过程是寂寞的、清苦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什么是艺术真正给予他的,如同他向艺术索取的一样。他的话很好地佐证了这一切:“我是一个可以活在自己内心的人。”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能独处一隅专心创作多日足不出户,也能解释他步履匆匆却因树影婆娑而驻足惆怅。也许艺术家本该具有这样的特质,正是这样的特质使得其曼妙多变的画作中可以清晰地捕捉到画者的体温与气息,甚至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灵魂的渗入。这一点体现在他的油画、水墨、瓷器上,用心去体会就能感知灵韵的存在。他的创作来源有生活中的点滴视觉积累,也有对个人喜好的种种偏爱与展现,更有对精神寄托的想象与追慕。有艺评家说过,融入自身的创作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作,换句话说,不猎奇、不做作、不为经济满足去迎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鲜活真实。他在沉寂于自身的情感创作的同时,也不时拿出新作来与大众交流,认可与批评都是他想知道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感谢那些批评过我的人,他们让我在不断地进步。目前,他的瓷器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比较高的威望和代表性,他潜心数年的抽象画作也正在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他的新水墨抽象作品,是近年来对油画和瓷器的跨界美感的交融与延续,是东西方审美与形式的美妙并现,且表现得恰如其分。在得到中外展览和艺评界的认可之后,白明的水墨作品颇具无心插柳绿树连荫之势。在收藏界,与前些年的瓷器一枝独秀相比,他的画作也在近两年大幅度提升。这里面有市场的因素,又有个人艺术气质定型和外界认同相一致的原因,所以,现在开始收藏他的作品显然是一个英明的投资。他的一个收藏家对我说过,大师是超时代的,可以看不懂,但是只要感到美,美得让人没有抵抗力,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收藏。白明的创作从不被经济所累,也不着迷于权势。身为清华大学讲师的他也一再错失当教授的机会,我曾开玩笑地说,那是因为您太年轻了。但翻开白明的履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艺网www.artcn.net艺术总监等等头衔已足见他的成就和资历,而且在这些工作中,白明不遗余力地调动多种信息和资源,为国内外艺术界的交流和国内艺术土壤的培育,以及后辈新人的提携搭建了无数平台。从这一点上说,他又是一个无私的活动家,用他的真诚、他的审美、他的精神追求为他热爱的领域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正像他高中时所写的一副对联:“我行我素,不屑俗人不识才;困之勉行,来日凭华步史青!”

行文到此,没想到竟是欲罢不能。回想数月来的采访、整理和编辑工作,其间的人和事都给予我丰富的认知和极大的鼓舞,这是一次流畅的接触,也是一段愉快的旅程。谢幕之前,感慨良多,感谢一路来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愿此书能像我的初衷一样,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门,走进去,坐下来,倒上一杯茶,从里面往外面看。我想,这是一件很值得尝试的事情。

虽然访谈已经结束了,但故事还在继续……

2009年12月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霭之白(深度解读白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000297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6
18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