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剧与梅兰芳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梅兰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在于他把中国戏曲舞台艺术推向国外,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戏曲的了解。他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梅兰芳于1919、1924、1956年先后三次赴日本演出;1929年底到1930年初赴美国演出;1935年赴苏联演出。他的艺术成就受到国外艺术大师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洛维奇一丹钦科、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人的一致推崇。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本书讲述了一段京剧与梅兰芳的故事。

内容推荐

曲终之后,灯光大亮,为时已是深夜,但是,台下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他们都在这里“赖”着不走,同时没命地鼓掌。最初梅君穿着贞娥的剧装跑向台前,低身道万福,后来他已卸了装,但是在那热烈的掌声里,他还是得出来谢幕。于是他又穿上长袍马褂,文雅地走向台前,含笑鞠躬。这下更糟了,因为那些女观众,这时才知道他原是个“密斯特”(先生),她们又非要看个彻底不可。她们苦苦哀求他穿着西服给她们看。于是又穿着黑色小礼服出来谢幕。一时台下大乱……

目录

第一章

璇霄丹台:京剧纵览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京剧孕育之初

京剧的形成

走向成熟的中国京剧

第二节

艺术特点

表演

艺术特性

第三节

行当

星行

生行

净行

第四节

其他艺术表现

化装与脸谱

服装

砌末

伴奏

第二章

玉树芝兰:梅兰芳的京剧生涯

第一节

成功之路

出身世家

学历历程

名气天下

第二节

革故鼎新

时装新戏

古装新剧

革新先锋

第三节

德艺双馨

蓄须明志

谦谦君子

心向艺术

第四节

卓然一派

“梅派”经典

“易学难工”

第三章

流芳百世:永记大师的贡献

第一节

京剧大使

三次赴日

赴美演出

访问苏联

第二节

走向世界

国外艺术家眼中的梅兰芳

西方剧作家对京剧的借鉴

第三节

梅落繁枝 大师谢幕

最后的绝唱

绵延无尽的追思

结语

试读章节

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京剧形成至今,虽然不过只有160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在一些古老剧种的基础上,对各种地方戏曲进行融合、丰富、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可以说集中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比较完整、鲜明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因此,在介绍京剧的形成过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戏曲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和各地方戏曲的概况。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氏族群体,有感于物而动于情,借助肢体动作的舞动再现劳动生产、战争生活的场面,或用来表达对神灵、自然以及生殖的崇拜,从而创造了舞蹈与歌咏。这些几乎没有韵律、极具粗犷美感的原始歌舞,可以看做中国戏曲艺术的源头。及至秦汉之时,民间出现了极具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其中既包含没有故事性的竞技表演,后来发展为杂技;也包含故事性的表演,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唐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分,同时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戏”与“曲”结合的表演形式具备了小戏的初期形态。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如“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大融合的趋势,进而产生了“宋杂剧”。宋后期,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元杂剧”(也称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由此中国戏曲逐渐形成。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以及戏曲本身的长期酝酿和积累,剧本的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综合性都有所提高。此时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汉族北方民间流行的曲调相结合,使中国戏曲形成了新的音乐体系。这时也涌现出众多的戏曲作家、演员及大量作品,其中不少优秀剧目700年来被改编为各种不同的戏曲形式,延续不断地演出和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潜夫的《灰阑记》,尚仲贤的《柳毅传书》,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

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时期。由于演出的地域不同,明代传奇有不同的音乐声腔,主要是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又以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广。明、清两代,杂剧与传奇并存且互相影响,在流传中既保持了元杂剧某些主要的艺术特点,也因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明末清初出现的《乾坤啸》、《艳云亭》、《十五贯》、《翡翠园》、《桃花扇》和《长生殿》等剧目,形成了传奇创作的又一高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又有若干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分属于不同的声腔体系,比如昆腔、高腔(弋腔、京腔)、弦索腔(柳子)、梆子腔、吹腔、秦腔以及皮黄腔等等。乾隆年间,戏曲剧种还出现了“雅部”与“花部”的区分。雅部专指昆曲,花部泛指各种地方戏曲,又称“乱弹”或“花部乱弹腔”。

中国幅员辽阔,戏曲形式因地域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随之也形成了各自的民间音乐曲调。在方言和地方音乐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一般叫做地方戏。中国地方戏的剧种多样,统计结果显示,当时大约存在300多种,堪称世界第一。至于剧目的丰富浩繁,更为惊人。中国古代戏曲创作具有民间性、世代累积性等鲜明特征。因为除部分明清传奇作品系个人独创外,多数作品皆出于众人之手,且各地、各代不断改编,所以大多数作品版本数目较多,有时一部作品可以有几十种版本,而且其间内容繁简不一,文字差异也较大。据今人统计,清代的京剧剧目有5300条左右。由于中国戏曲(尤其是花部与地方戏)的流传方式主要靠师徒口授心传,艺人多不识字,所以刻本、抄本较少。因此,尽管地方戏剧目数量巨大,但今天极难见到当时刊刻的剧本。进入现代以来,戏曲工作者开始不断整理地方戏曲的存目和剧本,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戏曲财富。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剧与梅兰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维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0764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