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独辟蹊径,把无数前人细细研究视若珍宝的结果毫不留情地打碎,把那些足以使我们思维定势的理论一一戳破。但是,与所有哗众取宠的文人骚客不同,本书作者,把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把他缜密得令人高山仰止的分析过程摆在我们面前。

《道德经》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书即是一件认识人世问规律的利器,这是一本该藏于枕畔,秘而不宣,夜里私自挑灯偷读精华之书。

内容推荐

在这个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市场里,在这个言必称希腊罗马的舆论环境中,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埋头去回顾中国古老的经济思想和实践经验。这些古老的精华一直异常低调地隐藏于厚重的历史背后,它们不仅从不会缺席那些历史的重大盛宴,反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中国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世界之巅。

当历史的大戏曲终人散,当我们回望那些史事,我们更多的是被其表面的色彩斑斓所吸引,进而丧失了一探其背后的求知欲望,却不知这背后暗流涌动。

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牵动着人心人性,总有那么一些因素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来公布出它们统一的名字:经济。

目录

帝国起点——秦篇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人多力量大——商鞅的人口政策

·社会结构改造是项系统工程

·挑一挑改革的毛病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二 政治推销员&政治经理人

·商鞅是个业务员

·推销原来很简单

·诸子百家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鼻祖

 三 战争经济学

·“农”与“战”的背后

·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合理的激励手段将使组织行为更有效

·以命换钱还是以钱换命

·透支是个赔本的买卖

 四 战争福利学

·谁的钱包在战争中变鼓

·出力最多的反而不挣钱

·劳有所得是个好制度

·老板可能把红包打折发放

·战争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吃亏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在占便宜

 五 饕餮之宴

·惯性推着我们向前走

·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领先不如经济领先

·天无二日,国无双主

·天灾人祸中的吃饭问题

·谁有钱谁当老板

·终于统一了

 六 暴政的悖论

·暴政是个很有妖魔化色彩的说法

·受害者替施害者表白是一种病

·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

·与暴政无关

 七 帝国的涅槃

·无知者无畏

·寻求事业的发展是主流的想法

·有一种先天优势叫继承

·被捆绑在权力十字架上的人

·大秦帝国经济危机的开始

·在经济危机中徒劳无功地挣扎

·从解体中得来的经验

帝国辉煌——汉篇

 一 历史原来可以开倒车

·关中往事

·米价高涨后的非典型通货膨胀

·本能的占有欲

·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殊途同归的分赃。天渊之别的评价

·屡屠城为哪般

·无底线的人性。倒退的历史

资料篇:钜鹿战役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 霸王之殇

·把感动留给人间的传说

·坐地分赃背后的阴谋厂

·一笑泯恩仇是种谋略

·技术不能决定一切

·战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 经济复苏——自由经济PK管制经济

·一穷二白的帝国初建

·不靠谱的粮价与人吃人

·拨乱反正的前夜

·黄老之术是泛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解不开的死结

·自由经济,向后转

·盐铁暴利始于汉

·养儿防老是一种投资

·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盛世

 四 生存之战——帝国对外战争实录

·河套草原是优质资产

·经济压力追在眉睫

·游牧经济的崛起

·白登之围脱困的疑点

·也许割地赔款才是真相

·长城往往从内部崩塌

·汉武帝打了一场双输的战争

·帝国的回光返照

·给匈奴交保护费是划算的买卖

 五 棺材文化的按揭成本

·别吵,整风啦!

·领袖只能有一个

·社会像个三明治,要有分层门

·统治者与巫师们的双簧戏

·闷声发大财的渊源

·作为政客,孔丘是个失败者

·胜利者必将“正义”

·儒者,巫师也,算不得知识分子

·秦、汉是一条蔓上的两个瓜

·棺材文化的按揭成本

 六 法律的经济换算

·暴力——法律不可或缺的元素

·圣人是个忽悠人的说法

·“约法三章”很实用

·日益繁多而不是日渐完善的法律

·乱世用重典的经济依据

·大赦天下也要听从经济的安排

·政府也会做绑票的生意

·法律是权贵们牟利的工具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七 未曾终结的传奇

·周而复始的推倒重来

·由刘秀来操盘的资产重组

·失去平衡后的麻烦

·资源单向流动是恶因

·一切皆可舞弊,古今亦然

·公务员与官僚体系

·有个典故叫卖官鬻爵

·天灾人祸下的经济危机

·被误解了两千年的王莽

·盛世不过是场自欺欺人的骗局

·我们都是帝国制的守夜人

帝国遗迹——后汉篇

 一 帝国的终极形态

·帝国元首刘秀的戏剧人生

·嘴里要讲主义。心里要想生意

·光武中兴是个颠倒是非黑白的说法

·柔治天下只不过是实力不足的托词

·利益集团是个中性词

·橡皮图章式的皇帝

·被历史遗忘的女人

·规律.与道德无关

·行政机构膨胀与帝国瓦解

·帝国三大定律

 二 话说两汉物价

·关公战秦琼式的物价比较

·汉钱与人民币的非标准汇率

·汉代普遍社会收入状况

·汉代食物价格

·汉代纺织品与服装价格

·汉代牲畜价格

·汉代房产价格

·其他物品价格

·汉代生活质量与今天的对比

 三 帝国的遗产

·经济是历史兴衰的导火线

·帝国制并非一无是处

·技术,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迷人的帝国遗产

历史的角落——外篇

 一 刑不上大夫是千年不变的基本国策

·儒家秩序就是尊卑有别

·老虎屁股一样的士大夫

·法不阿贵纯属忽悠

·因人论罪是无可辩驳的社会现实

 二 谁在沽名钓誉——对韩信神坛来一次强制拆迁

·表扬失败的对手是变相地自我吹嘘

·神话、玄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

·大道理多是刀笔吏精心阉割后的加工品

·人生阅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钻裤裆是因为害怕而不是有预谋的

·培养天才的土壤

·项羽是韩信的启蒙老师

·既不诚实又不正直的韩信

·韩信是个聪明人

·一饭千金是小肚鸡肠之人自导自演的闹剧

 三 万岁=万税——汉代税制略考

·汉税分两税,很像国地税

·古捐今费隐藏税

·纳税人的义务常在,权利不常在

·高薪养廉是戏说笑谈

·奴隶制对掌权者来说是最优越的分配制度

·几近破产的汉武帝政府

·万税皆因万岁起

 四 礼即人情——小记历史遗留下的社会经济活动

·礼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消费

·礼的价值可以通过会计方式进行核算

·经济能力不达标就是“礼崩乐坏”

·社会阶层的跃迁很困难

·礼尚往来是指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与民同乐的实质颇有几分强买强卖味道

·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有钱有势就是君子,与道德无关

·礼文化下的反腐是空谈

 五 经济的本原

·经济是少花钱多办事

·争取做一个无公害的人

·GDP是块粪昧蛋糕

·GDP增长并不意味着人人受益,要看如何分配

·被误读的《人口原理》

·就业是个事关社会安定的大问题

·像撒旦诅咒一样的经济危机

·文明发展是我们惟一的出路

试读章节

帝国起点——秦篇

当文明的曙光照耀着神州大地,当封地建国成为社会的主流,当狼烟杀戮奏响了时代的旋律,是他,终结了一切,一统中原。

他麾下的军队自西北方出发,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结束了延续五百年的战乱,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部落,并首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翻开史卷,我不禁有些疑惑了,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竞能以武力创造历史!它战无不胜的根源在哪里,是什么驱动了它所向披靡,它靠什么建立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

战国时代结束后,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就结束了封建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传统历史学界把民国前西周后定义成封建时代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自秦开始,封地建国的历史特征就不存在了,虽然在秦之后的历史中,有所反复,但是终究成不了主流气候,因此说,封建时代自秦结束。

而秦之后的历史,根据它的特点,我们把它统称为帝国时代。因为这样的说法更加便于人们理解。之所以称其为帝国时代,主要的特征是:1.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皇帝;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3.自上而下的正金字塔形社会结构;4.不断对外扩张的政治意图。

有关秦帝国诞生的基础,以及它的鼎盛和消亡,公认的说法是自商鞅变法后,处于战国时期的弱国——秦,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直到消灭其他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史书上还说,商鞅变法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结构的改变最终影响了秦帝国的走向。然而这“改变”之中内在的联系,却没有尽然。对于史书里刻板、僵硬、符号化的说教,我始终难以理解得透彻,所以读起那段历史也就不得其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奥妙没有品透。待到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知识日渐丰厚,再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不禁豁然开朗,才发现,原来如此——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战国百年,终结于秦帝国的天下一统,至此,华夏大地上分裂、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令最后的胜利之花落在秦人手中?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在此之前的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一同意变法而告终。

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术语。例如北宋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等。

当时的秦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后称关东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令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跨时代的技术革命,而秦国的经济制度和税收制度,却双双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的要求。典型的社会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与税收上。譬如: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而当时的税法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改,把税源只锁定在旧的国有土地上,这使得新垦私田成为避税的天堂。当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纷纷先后开始进行了经济制度和税制的改革。

在秦国变法之前,关东六国均已完成了改革,在新制度与新技术的双重推进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库充实,导致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秦国选择改革的时间比关东六国晚很多,用冠冕堂皇的说法,秦国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度为生产力让路。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改弦易辙。自战国时代始,各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个时代并无和平发展的理念,强国对弱国的做法只有一个,武力吞并。应该说,秦孝公算是个智者,他感觉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因此才选择了谋求变革的道路。商鞅的出现,是迎合了秦孝公的需要。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政治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极端:农战。这两个字就概括了未来秦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了商鞅变革的政治诺言。

商鞅所提倡的“农战”政治路线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民众要做的只有耕种和战争。或者说,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这个核心目的服务的。

P1-3

序言

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遍布王朝兴衰更替的故事,它看似锦绣纷呈的万花筒,又像变化无端的魔方。这不单使执著于文化的猎奇者神往,也使许多醉心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痴迷。一句古话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业已为后世之人达成共识,也是千百年来读史者最广谱的理由。然而“为鉴”之法,却大相径庭。

显然,以道德作为衡量历史得失的尺度,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道德不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会因时间、地域乃至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可以说,简单的道德尺码,容易让人迷失于偏颇的价值观中,使人辨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挖掘历史中的权谋,无疑是成熟些的选择,对于采取此种视角的读史者来说,褒义的评价是老谋深算,贬义的评价是老奸巨猾。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向来不缺少这种算计人的智谋,但是对于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却少有研究,除了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作为总结外,很少拿得出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由此可见,常见的读史视角实在难以起到“知兴衰”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使它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负荷。于是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找寻这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既然谈到规律,那么我们的视角就该定位于科学而非玄学。科学,就要有系统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论据的来源则无一能脱离历史。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史,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分析样本,更是过去社会科学的实践报告。

不可否认,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或阐释,总有些历经沧海桑田仍不能改变的事物永存——这才是我们要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也是无数历史爱好同仁皓首穷经,试图通过冗杂的历史资料,穿越时光的障碍,拨开重重人性迷雾所要探询的兴衰密码一历史的一般规律。

然而揭示历史的一般规律却远非易事,除去要仔细品读卷帙浩繁的史籍外,还要在读史的过程中,过滤掉虚假信息。这是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自孔夫子开始,许多历史记录者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肆意篡改历史,为这个坏风气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统治者们修史,也没了道德底线。典型的如乾隆皇帝,公然命人在四库全书里杜撰、篡改历史,此行为不可谓不无耻。

若说孔丘篡改历史(文学界通行的说法叫“曲笔”)还有几分可爱,因为这毕竟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理想,那么岳珂杜撰历史就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背负着死刑犯后人的名头,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不免有呓语之嫌。想要在政治上翻身,首先就要洗清自己“政治审查”上的污点——祖一辈的案子一定要给平反,否则不单自己无法出头,恐怕自己的子孙也要捎带着见不得天日。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为祖父平反上。究其一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在仕途上却能步步高升,实乃是他在平反工作中功绩彪炳的证明:宁宗、理宗大约都认可,当初高宗惩处岳飞过于严厉,于是对其子孙给予了相当的政治补偿。

平心而论,岳珂的所为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修史者,将其翻案所杜撰的论据列入堂堂正史,就显得太过荒诞。

历史中更多的伪信息来自于记录者的曲笔,原因不言自明,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暴力胁迫,如司马迁,就为此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了保全生命,他只能有选择地写出历史,许多应该明确出示的信息就变成了隐含信息。类似的情形在历史记录中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大多都很“讲政治”。讲政治,无疑会得到统治者的首肯,但是却使历史失真,更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无端平添了许多负担。

至于战国时期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四人,不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当时的政治氛围尚未像后世一样压抑,君权也未神化,统治者的权术意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态度上,尚能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这一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后世之史中曲笔成分不断增多可以判断,中华历代帝国的政治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力、权术意识是递增的,而道德基准线却一降再降。由此不难看出,中华的历史不单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渐进过程,还是个道德水准的逆向淘汰过程。

因此说,甄别历史素材的真伪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潜在信息,才是我们揭示历史一般规律最难的课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规律进行技术性解剖。

信息的遗失和篡改过的秽史固然是探寻规律的天敌!除此外,我们又时常有感,总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而那王朝兴衰更替的神奇变化,就像被上帝之手翻动着的魔方一样变化无端。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这其中虽有诸多偶然,却绝非无迹可寻。究其症结,实难脱离政治范畴。

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常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含蓄也太模棱两可,起码不够直观。换一种说法,似乎更能清晰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即:经济是政治的目的。反过来说,政治的终极目的一定与经济挂钩。基于此种逻辑,我们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中,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对此的认同,意味着我们未来解剖历史将以经济作为初始切入点,再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并行,来阐释历史的一般规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简而言之:欲知兴衰,须探人性密码;欲问政治脉搏,必先理清经济谜团。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地舞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7538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2.0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5
18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