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刺的书囊
内容
试读章节

五行之中,虽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却也有个强势弱势的力量对比。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这是五行相生之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此乃五行相克之序。最终,五行编织成了一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的食物链。

看来看去,五行之中,最受欺负、也最脆弱的是木。木者,金可伐之,克金之火亦能烧之。最霸道、也最好惹是生非的好像是火,除了水,似乎没有谁能奈它何!火虽因木而生,反过来却能“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可怜木在生火之时,便作了火的牺牲。金虽能克生火之木,火却能“冶”克木之“金”,虽有“真金不怕火炼”之言,可那个“怕”字还是透出了“金”骨子里的虚弱。甚至连生金之土都怕火,所以才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常言道:“水火无情”。但印象中,除了洪水堪比猛兽,作为万物之源的水,总比火要温柔敦厚得多。否则,何来“太一生水”之说?

言归正传。这篇小文想说的是书与火。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盖书和火前生今世都有因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豆萁之叹,用在书与火之间,也是实至名归。

最早的书谓之简牍。王充《论衡·量知篇》记载“简牍”的创制云:“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树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可知竹简也好,木牍也罢,书的早期形态总是离不开“木”的。

书由木生,火既能克木,书自然怕火。不过在竹简时代,书的造制还须借助火的赞助。刘向《别录》云:“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日汗简。”“杀青”之后的“汗简”又叫“汗青”,不仅可防虫蛀,文字亦不至汗漫磨灭。虽然如此,对于书来说,最大的敌人仍非蛀虫,而是前生今世都怕定了的——火。

2006年5月26日至6月25日,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的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内,举办了一次题为“文明的守望”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其中“历代古籍的散亡与保护”单元,对于历代“书厄”有这么一段说明:

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往往禁止或焚毁一部分对自己不利的著述,造成图书的重大损失。朝代更替的战乱多造成典籍的大量散亡。火烛之灾是藏书事业的又一大敌。据不完全统计,仅晋葛洪至近代的私家藏书,就有81家毁于火灾。水害往往突如其来,令藏书者猝不及防。书遭水害,不是漂失,就是难以复原。据今人统计,自宋至近代有23家私藏毁于水灾。虫蛀鼠啮对书籍的损害颇为严重。明正德后,司礼监经厂所藏累朝秘书典籍,多被偷卖于书肆。库中之书,有的虫蛀如筛网,有的尘霉如泥版。清光绪十九年(1893),翰林院奉令清查藏书,《四库全书》底本仅存1000-余种,虫蛀、残缺现象严重。清代学者王士藏书,身后也出现“半饱鼠蠹”的惨状。窃贼偷书,则是有备而来,只选稀见善本,一旦发生偷盗,便使藏书元气大伤。宁波天一阁在辛亥革命时期和1914年两遭盗贼偷窃,损失了大批珍贵藏书,除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外,藏书精华所剩无几。

这里,火灾、水害、虫蛀、盗窃,堪称书之“四害”,而火,则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头把交椅。是故,古代的藏书楼和私人书房一向都是“消防”重地,“防火”的严重性艰巨性更甚于“防盗”。比起一把火的杀伤力,书被偷走或久借不还还算是良性循环,完全应该谢天谢地了!

然而,怕神就有鬼,中国古代的图书从来就没有躲得过一场又一场“劫火”。生于木的火,最终却要吞噬同样生于木的书。“毁于劫火”四字,读之每每凝眉抽心,正为其一语揭橥了书的“非正常死亡”。

P2-3

后记

十多年前,我还在江南某著名中学教书,平庸繁琐的教书生活让我每感憋闷,业余与三五朋友喝酒聚会之外,最大的消遣不过是读书写作。那时,在报刊上“发表”文字成了我聊以自慰的一件事。但那些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的文字,很快让我有了“自悔少作”之感。一个强烈的感觉不断来袭——对“发表”那些报章体文字的热衷,很可能会毁掉我少时就做得五迷三道的文学梦!经一位朋友点破摆脱之法后,我如睡狮猛醒。此后数年,无论辗转栖身之地如何变化,挑灯夜读成了我平凡生活的一部分。1998年至2004年,我有幸重返校园,在学院的书斋中整整度过六年苦读生涯。

我学的是古典文学,如果要填表,在“研究方向”一栏里,还要将包围圈缩小,具体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尽管彼时已不再年轻,甚至已为人父,但仍有些夫子所谓“小子狂简”习气。我不满于学院体制中的学科壁垒,常常“人在曹营心在汉”,把交游和读书的圈子自行扩大,学古典文学的才俊之外,还与一拔年轻的诗人、评论家、艺术家相与过从。读书买书,亦常左顾右盼,东鳞西爪,古今中外,生吞活剥,学养是谈不上的,总之胃口越来越大。论文写作之外,亦不忘操练另外一支笔,写点与所谓专业稍远、甚至旁人看来“不务正业”的文字: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小说,书评,时评……一样也不“歧视”,说不上勤奋,但也不算偷懒。

这种不太安分的“两栖”生活给了我不少快乐。它使我在有时不免枯燥的专业研究之外,有了另一条浇灌块垒、排遣郁闷的渠道。最近几年,教书之外,此习未改。媒体的朋友常有约稿,甚至在几个刊物开有专栏,日积月累,以“留白”这个笔名发表的文字也有几十万字了。这些文字大都经编辑朋友之手得以发表,足以说明“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里真是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的。

这本书可算是我的第一部随笔杂文集,所收文章大抵写于最近几年,书名几经蝶变,终以“有刺的书囊”出之,盖因文章多与读书有关,其言又皮里阳秋,美刺参半,不敢妄称锥囊之士,而负日献芹之哂,或可冀之。删汰繁芜之后,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辑:第一辑“人与事”,得名于帕斯捷尔纳克的同名自传,主要收录我近几年写作的思想文化随笔。第二辑以书评文字为主,有褒有贬,或温柔或犀利,因书后常有一个“人”字,遂名之为“书与人”,顺便也纪念一本曾刊发过拙文而后来竞黯然停刊的同名杂志。第三辑“道与器”,也即“知与行”之意,形上之道易说,形下之器难琢,此辑内容以杂文时评为主,点评世事,推敲时尚,斜眼读书,正眼看人,嬉笑怒骂,不避利害,知我罪我,均在所不计矣。

书稿几经辗转,终于付梓出版,其间凝结着不少师友和编辑的辛劳和情谊,中心藏之,何敢忘之?鲍鹏山兄与我相交有年,每多鼓励,此番不仅慷慨推荐拙稿,且在百忙中拨冗赐序,感念之情,无以言表。尤令我感动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发表的机会,在媒体日益私人化、庸俗化、狂欢化的当下,这样人,这样事,最是暖老温贫,又怎一个“谢”字了得?!

话长纸短,就此打住。

2009年10月14日写于有竹居

目录

序(鲍鹏山)

第一辑 人与事

 书与火

 郭林宗:生与死的悖论

 黄叔度:古书里的老乡

 司马德操与罗斯福:两个老好人

 《世说新语》与卯金刀氏

 高罗佩:“偷窥”的是谁?

 剡溪:李太白与王子猷

 易宗夔:历史旮旯里的人与事

 读钱札记三题

 “打”出来的大师

 钱锺书“不肖”乃父

 “回忆,是最靠不住的”

 茨威格:偶像的黄昏

 嫁给上帝的男人

 顾准:“没有什么终极目的”

 噩梦醒来是早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聂绀弩眼里的文怀沙

第二辑 书与人

 还是不喜欢张中行(读《张中行近作集》)

 余杰的破绽(读《火与冰》等)

 虚拟村庄的诗意栖居者(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我是读者我怕谁?(重读《齐人物论》)

 别样的风景(读《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

 捉拿“历史”的贩书人(《笑我贩书》的书里书外)

 “非典型性”父亲(读《我只养你十八岁》)

 谁的泰戈尔?(读《泰戈尔与中国》)

 南方的传奇(《偶然的南方》读札)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言说焦虑(《非常道》别解)

 历史要多远才好看(读张鸣的“历史”二书)

 品读木心二题

 “旧的空鞋都有脚”

 “我还是穿袜子的好”

 历史的另一种写法(读傅国涌的《笔底波澜》)

 有破有立,推陈扩新(《世说新语精读》书后)

 北大不能承受之重(读钱理群《论北大》)

 “心得体”的怪模样(读《于丹论语心得》)

 一个人的《水浒传》(读《鲍鹏山新说水浒》)

 迁徙的鸟与洄游的鱼(李家淳《私人手稿》序)

第三辑 道与器

 闲话发表

 “亲亲互隐”的迷局

 窄门:关于马槽

 冰冷的知识与暧昧的自我

 镜头的微言大义

 是“英雄”就用不着“十面埋伏”

 中国电影的“泥石流”

 欲“爱国”先“自爱”

 语文教改:没有终点的旅行

 福祸相依的高等教育评估

 向陈丹青致敬

 撑死教材,饿死学术

 格式化论文约等于文字垃圾

 “第三只眼”看谢泳事件

 管得太具体,大学没希望

 剽窃在别处(对镕畅剽窃事件的反思)

后记

序言

留白(刘强)是个极勤奋的人。

几年之间,写了那么多有分量的论文,出版了四五本书。这已经让我这个懒散半生的人吃惊且惶恐无地,当他把这本收录了他这几年各类杂文的集子放到我面前,且告诉我这还是经过了大幅汰选时,我几乎要崇拜他了。

这是一本杂文集。所谓杂文,就是各类评述性文字,涉及世态、涉及人心,有评事的,有品人的,有论书的,林林总总,嬉笑怒骂。或直指人心,或直达事核,或直剥世皮。

他言之有物——他是有想法的,有自己的见解的,他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他是眼中有钉肉中有刺,拔出来血淋淋的。

他言之有理——他是有依据的,他是有价值观的。他所褒所贬,不是出于个人爱好,而是出于对某种价值的维护。

他还言之有据——他毕竟是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心中有感,发而为文,主观而依据客观,自我而遵循规范。

还有,他还能言之有味——他是富有才情并且对对象倾注感情的——或热爱呵护或藐视鄙弃。

当初他送我的《(世说新语)会评》,很好很扎实,一定会成为相关研究的必读书。我佩服他做学问的耐心和功夫。

而这本《有刺的书囊》,议论风生,指挥倜傥,臧否人物,褒贬天下,不仅需要功夫,需要学问,更需要良知,需要责任心,需要担当,需要情怀。

而良知与情怀的养成,靠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心灵的空间。

而今还有多少学入有良知和对公共生活的责任心?

我不是在夸这本书多好——我是说它足够好。

我也不是说留白对人对事的批评都对——我是说他依据的价值观对。

我是在说这样的书,当今很多很多写论文的专家教授写不出、或不愿写——因为不能纳入评价体系。

他们只为得到体制的认可而写作。说白了,著书都为稻粱谋。古人为此羞愧,今人以此自得,并骄人。

写得出并愿意花很多精力写这样的文章,不仅仅是“做学问”,他试图承担一些东西,比如说价值。

而学者,本来就应该是价值承担者。在很多体制内的专家、教授忘记了这一点之后,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留白,看到更多的学者写这样的书。

内容推荐

《有刺的书囊》,是由读书、评书而及论人、论事、论世的一部随笔集,分“人与事”、“书与人”、“道与器”三辑,近50篇批评文章如束薪入书囊,软中有硬,故名。

黄叔度、李太白、茨威格、泰戈尔、高罗佩、易宗夔、钱锺书、顾准、文怀沙、张中行、范笑我、余杰、木心、陈丹青、张艺谋……褒贬人物不管尊卑冷热,涉及话题无论古今中外,诚恳以心,诙谐以文,却不失批评风骨,尖锐有刺。正如作者所谓:“斜眼读书,正眼看人;冰炭杂出,庄谐纷纭;渎书评书不信书,知我罪我宁作我。”

本书由《百家讲坛》“新说水浒”主讲人鲍鹏山作序。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辑:第一辑“人与事”,得名于帕斯捷尔纳克的同名自传,主要收录我近几年写作的思想文化随笔。第二辑以书评文字为主,有褒有贬,或温柔或犀利,因书后常有一个“人”字,遂名之为“书与人”,顺便也纪念一本曾刊发过拙文而后来竞黯然停刊的同名杂志。第三辑“道与器”,也即“知与行”之意,形上之道易说,形下之器难琢,此辑内容以杂文时评为主,点评世事,推敲时尚,斜眼读书,正眼看人,嬉笑怒骂,不避利害,知我罪我,均在所不计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刺的书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留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0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