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编著的《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小说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萧红以她娴熟的叙事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写就了这部“回忆式”的经典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试读章节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竞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竞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梁。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P8-9

序言

萧红(1911年6月2日一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呼兰县,旧县名,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今哈尔滨市。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展现了当地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格的损害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当时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小说共分七章,前有序后有尾声,由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

《呼兰河传》是一部融进了作者特殊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的十分独特的作品:

首先,在结构上与其他小说完全不同。它不具备一般小说的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但正如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言》)作品的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后三章又可作为三个各自独立的短篇,但作者又以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些都得力于这不似小说的小说结构。假如进行刻意的构思,套入传统小说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固有模式,打起伏笔、制起波澜,则必失这自然纯朴之美,难以使、人产生“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那抒情诗式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使读者感受到就像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你仿佛置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好的情感。更应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默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正如有评论者所言“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谢海平《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诗意的语言和娴熟的回忆技巧,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通过审视和表现自我对苦难的深层认识及对人性价值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对妇女生活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叩询,表达了对家乡人民、对广大民众的批驳而又怜悯的复杂感情。这一切造就了萧红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了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最后,在艺术形式上也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萧红以她娴熟的叙事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又轻盈的文笔,写就了这部“回忆式”的经典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74677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