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东的《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红色题材”的小说,而且视角独特,被认为是一部现代人的忏悔录。
这也是一部知青作品。但以往的知青作品,主要人物有作者的影子,主观意识明显。而这部小说中的“我”,主观上是一个站在人生边上既陷落又间离的人物。他想投入,却又逃离,在无望无助中彷徨。
图书 | 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郭小东的《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红色题材”的小说,而且视角独特,被认为是一部现代人的忏悔录。 这也是一部知青作品。但以往的知青作品,主要人物有作者的影子,主观意识明显。而这部小说中的“我”,主观上是一个站在人生边上既陷落又间离的人物。他想投入,却又逃离,在无望无助中彷徨。 内容推荐 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著有《1966的獒)、《风的青年时代》、 《突破北纬十七度》等。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等奖项。本书《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是他编写的又一部“红色题材”的知青小说,且视角独特,被认为是一部现代人的忏悔录。 《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试读章节 我对雅加有着非常单纯却又非常复杂的情愫。我只是在地图上读着这个地方,并不清楚这个地方究竟会给我带来什么?也许一个孩子的好奇,有时会谋杀这个人的一生,或者因此成就一个无可挽回的结果。在1966年岁末,那个地方因为遥远和陌生而令我觉得安全,而近旁的所有熟悉和旧有都令我恐怖惊悸疑惧。我选择逃离的唯一方法,就是到遥远与陌生的地方去,到没有人认识我也关系不到我的地方去。我对安全充满渴念和敬意,而逃离是唯一的方式。 雅加就这样进人我的内心深处,而且成为我终生挥之不去的阴霾。那里有太多的纠结,缠绕着我,我的一切。 我在1966年冬至那天,终于如愿以偿抵达雅加。 在雅加,我不单相信灵魂的存在,同时也相信炼狱的意义,和一些地图上无法标识的东西,那些东西并非是由色块和线条所能说明与解释的。当然,我也由此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其实简单到终极时,色块和线条就是这个世界的最后答案。 我在雅加的第一个朋友,或说第一个见到的汉人叫坦桑。那时我已知道非洲有一个国家叫坦桑尼亚,是中国人民的友好国家,国家因此援建了坦桑铁路,这个人的名字令我感觉到一种红色恐怖的惊栗,同时也令我对他有一种很崇敬的心态。但凡革命者总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我对他的好奇从此而生。我已经说过,许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好奇对一个孩子而言,可能是一种命运或谋杀。 坦桑是一位下放干部,从大陆那边的一个研究所被下放到海南岛,他自然是一个反革命,也自然是一个现行反革命,因为他还年轻,30多岁的样子,解放时还是一个孩子,不可能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之类的东西。 他好像有肺病,时常在山坡上咳嗽,咳嗽的声音很响,但很克制,因为拼命克制,所以随风而来的咳嗽声更为喑哑却倍加轰响。那时我在伐木队劳动,那段时间正在清理原始森林边缘的沼地上的沉木,而坦桑就在那儿放牛,牛群常常会越过草坡,进入沼地。 沼地里草很丰茂,但千百年的沉积和丰富的地下水的浸泡,使沼地成为一片深深的陷阱,牛一旦进入沼地,十有八九会沉陷其中。所以,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沼地边缘插上栅栏。用枯枝残树插上的栅栏,疏朗同时摇晃,只是象征性的防御而已,牛群经受不住水草的诱惑,常常会有窜入的可能。偶尔淹死的牛只,便成了连队里的佳肴。人称信宜老鬼的知青李前平,就常常故意打开栅栏,让牛群闯入,这种结果,尽管分到李前平口中只有两三块手指大的牛肉,但聊胜于无,知青们常常乐此不疲,希望有牛陷入沼地。而这,正是最令坦桑头疼的事。 我刚到六连时,对坦桑并无印象。六连的下放干部大部分是县里的教师,有少数几个是从大陆来的。他们和知青们一起劳动,但不在一起学习和住宿,劳动期间纪律很严明,不允许交流。因为他们多是些老弱病残,连长老雷便分配他们放牛、砍草等较琐屑的工种。坦桑的工种是放牛,放养六连的一大群牛牯。这些牛是专门为伐木队拉原木的,凶猛无比。我在伐木队,有时会到牛圈去,把受伤的牛送去,把壮实的牛带回伐木队。 那天,我和信宜老鬼到牛圈去。牛圈在雅加河边,紧靠河边沼地,沼地那头便是伐木队的营地和贮木场。辽阔的沼地隔开那些做苦工的牛和在草坡上悠闲养生的牛群。那些后腿让厚重的原木撞击得皮开肉绽,伤口又让污泥浊水浸渍得腐臭的牛,依然凶猛异常。它们仿佛深谙人世间的不公。它们拉着沉重的原木,在山道上喘着粗气,偶尔在看得见草坡的地方,它们会忽然停下来,任由你如何抽打,就是死瞪着远远的草坡上的景象,然后喷着长长的鼻息,发出嘶哑但是悠远的长啸。它们目力所及:健壮活泼的公牛母牛,正在阳光下的草坡上调情,那是春天牛群发情的季节。公牛肆无忌惮地追赶着作态的母牛,趁母牛沉下屁股瞬间,两只前腿便有力地驾在母牛身上,足足有1米长的生殖器,在母牛身上乱蹭,勇猛地寻找着人口。 拉木的公牛有时突然挣脱羁绊,拖着七零八落的木橇,狂奔着跑进丛林,向山下的沼地冲去。这样的情况,常常猝不及防,有时会造成重大事故,人员伤亡。二排的小潮汕就是这样,让挣脱的公牛拖带进丛林,卡在石缝里,被硬生生地折断一条腿,又掉进沼地。我们把小潮汕捞出来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他在团部医院住了大半年,一条腿锯掉了,现在每天坐在连部旁边的石磙上,面目呆滞地晒太阳。从受伤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连里曾想把他送回老家潮阳去,但家里人不愿意接受他。’说潮阳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反正养不活他,这辈子就让六连养老送终了。反正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他那当小学民办教师的父亲泪流满面的样子,我至今仍然记得,他拉着老雷的双手:“就让他在六连当英雄吧!” P4-5 序言 枪毙坦桑。 雅加的春天很美。 在春天里,坦桑死了,坦桑被枪毙在春天的山坡上。那年因为坦桑的死,春天的山坡,春雨比往年来得更早,去得更晚,春草春树春花也比往年长得茂盛高大灿烂。 坦桑的死因很简单,并不复杂。死得毫无理由,这是坦桑之死不合逻辑之处。可是她确实是在那一年春天里死去的。这就让坦桑成了一个神话。融合在雅加千百年间无数神话之中,她也化为万千传说中的一个传说。 坦桑没有传奇的经历和出身,她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年轻女子,年轻和漂亮是她的传奇。如果这也算作传奇的话,那么她就仅有这点传奇了。 关于她的死,后来的官方信息也很微弱,但结论足够强大:革命烈士,追认为中共党员。至于其他,就忽略不计。没有通常更密集的弘扬与宣传,好像赋予适当的名分比曾经纷纷扬扬的事实本身更为重要。这种对历史的交代,对于坦桑及一切与坦桑相关的人,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人们,已经非常足够。人们更看重结果,并不重视过程,一笑泯恩仇,这也是不错的江湖规则。 雅加这神秘之地,曾经流传着无数神秘神奇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那些传说,有的伟大,有的卑微,但无一不美丽。坦桑的故事,也融进这些神话传说里。官方公布的说法与结论只有一个,也许足够也许过于苍白。但民间的传说却流传无数。无数到似乎不是源于同一个人同一个故事。无数到无法分辨真假。恒久到生生不死,这就是坦桑故事的魅力。似乎雅加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个类似坦桑的人、坦桑的传说。她的故事她的生死她的风貌,似乎和曾经在雅加诞生、出没、流传过的另外一些人、一些故事,互为印证,互相叠加,衍生出无数类似的故事。 坦桑的传说,让我想起那个被传说命名为“雅加的故事”,也即“雅加沉香”的传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坦桑说给我听的。那是一个简单却又极其隽永的故事,是我青少年时代特别是在我陷于逆境时,听闻的故事中最为令人鼓舞与深思的。我每每想到坦桑时,就会想起那个传说,或者说在想起那个传说时,就自然而然想起坦桑的故事。 我想,当人们已经能够把坦桑当作一个故事或传说,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来想念时,坦桑可以安息。她的灵魂可以安妥。 坦桑伟大的美丽,包括埋葬她的那个春天,都发生在一个红色的时代。坦桑留给我最丰美最深刻最清晰的印象,就是她穿着的那件藏在军装里的红背心。红得像血似的红背心。她在雅加的碉楼,也是由年深日久催老的红色,红色金丝楠和红色黄花梨建造的。里面终日点燃的是雅加红色的沉香。那是人间最为高贵的宫殿,那是万千年来万千人所追逐的红庐,红色的屋宇。 那就是雅加的红庐,雅加的沉香。 许多年后,我在雅加遇到一个男孩,他那时就站在血河的岸边。那一年,血水又降临雅加大河。我问他有什么憧憬,他犹豫了一下,很腼腆地对我说,他要发明一种让时间倒着走的时钟,让人类重新来过,收拾过去的岁月,重新开始未来的时间。 我很惊讶。 他说,应该让人类预先看到结果,再去决定对未来的态度。唯一的办法,只有让时光逆行。 这不可能是一个山野孩子的话,但在血河又一次降临雅加大河的时候,什么都可能发生。 一切都已成为传说,都是传说,与事实无关。正如雅加的金丝楠,雅加的黄花梨,雅加的沉香,它们曾经是雅加千百年间的事实,而事实早已不在,它消失在传说里,并且成为了传说。所以,请读者不必去雅加寻找金丝楠、海南黄花梨、奇楠沉香和坦桑。故事仍在流传…… 后记 这部小说,终于在困惑与困顿中艰难写出。它最终的样貌和我当初对之的设想有很大的距离。原来是主要的部分,反而淡出或消失了,而初始并没有打算细化精致的部分,反而成了小说的主体。本是背后的人物走到前台,原来意欲轻描淡写的旁枝末节,反倒成为叙事的主干。我无法牵囿小说人物的行为,索性完全依着小说情节的自然发生,信马由缰散漫而去,在小说的空间里自由地行走。 写完这部叫《红庐》的长篇小说,回过头去细细地阅读,发觉故事和人物似乎并不重要。而伴随着这些故事和人物的时代与环境,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凝重:雅加的血河,血河之上的古老碉楼,无边的沼地无边的花海,隐藏着的无边的杀机,百年孕结的灵异沉香,孩子憧憬中逆行的钟表,尤其是那首潜行始终、期待始终的鲍勃·迪伦的歌《答案在风中飘》。这些物事自然联结,形成一个出人意表的总体象征结构。这个结构激活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似乎使同样也是象征意象的“红庐”,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意味与意绪。 小说其实是由许多碎片缀成,这些碎片缀成的是各式各样的传说。我以为传说比一切事实或真实都更充斥着人性的诉求和心灵的期待。我更希望读者诸君,能把这部小说当作由一个时代流淌而来,将向别的时代流淌而去的传说。不必当真其中的叙事,也无须细品个中的虚实,缭绕的可能是它辐射耗散出来的某种气氛,那种隐忍的不被遗忘的期待。 小说中写到的血河,也叫红水河。在雅加大岭海拔800米以上,有一片几万株海南粗榧形成的针叶松林,海南昌化江的某条支流就发源于这片海南粗榧林中。源流从林中流出。流水浸染了红色落叶并从森林的红色根系中沁出,如血的红色汁液把河水变成血河。血河在与昌化江主河道汇流处,与澄清的江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红绿板块,非常奇异。关于血河,有许多悲凉忧伤的传说。我在小说中无意辩明这个原委,也出于小说主题吊诡的考虑。 去年生日,我的研究生张淑娟特意从海南给我送来生日礼物,一支卓尔纯黑派克笔。我用这支黑色派克笔,写成了《红庐》上半部;今年生日,2010级的研究生们又送我“毕加索金笔”,我用这支笔写了《红庐》下半部。这种非凡的鞭策与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另外,我的多部小说,均为陈丽萍为之辛劳打印。在此一并致谢。 2011年5月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红庐(雅加的沉香现代人的忏悔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小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626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5 |
宽 | 18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