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复斋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戈国龙,祖籍江西临川,于南京大学少年班就读时,因感生命之无常、宇宙之浩渺,遂于南园草坪,静夜沉思,致虚入浑,初悟大道。乃由理而文,考入北大,专研佛道超越之学问,兼及现代诸家灵修教法。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有二十多年的修道经历与实证体验,发愿弘扬中华修道文化,开发传统的智慧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其讲述修道的著作。

内容推荐

修道是重要的人生大事,而且是人生中最根本的大事。《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修道的概念不是指一种逃避的行为,不是指那种远离红尘的修道方式。所谓的修道,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走上正轨,合于正道,活出真我的风采,回归心灵的故乡。它是我们人生所有成就里面最基础的层面。如果你其他层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修道没有入门,没有成就的话,那么你其他的成就最后是没有价值的。

如何修道呢?首先你要找到你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有自觉性的人,当这种人存在的时候,你才能说你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其次修道就在你的生活里面,你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转化成修道。在这种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思维敏感度增加了,你的判断力增强了,你就更加容易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修道不跟任何东西有矛盾,它是不跟你对立的:不跟你的工作对立,不跟你的生活对立,不跟你的家庭对立,它只需要一个转化的功夫。因为修道不是在改变行为本身,而是在提升行为的品质;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做。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由戈国龙编著。

目录

第一讲 终极的奥秘

 “道学”与“学道”:探索宇宙奥秘的两种路径

 道的无限性及其演化的模型

 性通于道:天人全息合一

第二讲 朝着人的可能性的成长与进化

 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外在工作与内在工作:人格的成长与本质的成长

 幸福生活的条件

第三讲 人为什么受苦

 一心开二门:染净两重因果

 万法唯心:你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业力法则: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第四讲 迈向解脱的道路

 从信、愿、行到见、修、证

 静心的类型

 静心的方法

第五讲 活出真我的风采

 我是谁

 自我、真我与无我

 活出真我的艺术

第六讲 成为身心的主人

 生命的基本结构

 觉悟真性

 净化业相

第七讲 没有终点的旅程

 家园在道路上,解脱在当下里

 登山之旅: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风景

 觉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第八讲 生活是最终的道场

 除了此时此地,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日常生活中的修炼窍门

 大圆满:缺憾即是圆满,尘世即是净土

结束语

附录:回答听众的提问

试读章节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面,有一个神学的传统。有很多神学家,他们研究了关于上帝的学问,就叫神学。但正如道学不等于学道一样,神学的体系不等于一种神秘的体验。有了对上帝的所有的知识和了解,不见得你就体验了那个上帝。一个神学家他可以说是一个教父,但他不一定是一个神秘体验者;而具有神秘体验的人,在宗教的传统中也不一定得到重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宗教里面也分成不同的层面。一种是体现出来的形式化的宗教层面,有它的一套组织,有它的教职人员,有它的经典,有它传承的知识体系,比如说神学体系、道学体系等等。这只是在外层,在表面的这一层。而真正的宗教性的层面,是对道的体验,对上帝的体验,这是各大宗教都有的一个神秘主义的传统。在这两者之间,一直有一个张力:在宗教界的教职人员里面,即使是高层的教父、宗教领袖,或者道教界的最高的道学权威,也不一定是道的体验的权威,不一定有真正的宗教体验,这是两码事情。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道学和学道两者之间做一个隔裂的理解,他们之间又是有某种关联的。这种关联就是:道学虽然不是那个道的体验,但道学的源头应该是那些体验了道的人,为了传达他对道的体验而作的一种诠释和表达。诠释和表达不等于道的体验本身,但是它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它是某种让你去进人道的体验的一种方式。

一个体道者他很清楚“道”无法被说出来,但是他还是要说。这个说,它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你去通过他的说,领悟他所不能表达的体验本身。当我说道不可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这其实仍然是一种表达。这种矛盾的表达,恰恰是让你得到某种启迪,某种思维的突破。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道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你可能就能进人某种超越语言的状态。所以道学是学道里面的一个过程,在学道的过程当中,了解道学是一个基础,但是永远不要把道学等同于那个学道。而是应该透过对道学的了解,进入实践的层面,进入学道、悟道的层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的一个分野。

科学实际上也有它的实践的层面,比如说科学家,他在研究的时候,他要做实验,从这个实验里面得到很多知识,这个知识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开发出更多的技术系统,创造出很多产品。但是科学家的实验,他是对于外在于他自身的、外在于他主体的一个客体的实验,他在对客体做实验,有一个做实验的人和一个被实验的对象,所以他得到的是一种对象性的知识,一种对象性的了解。

这种实验得到的成果,是可以普遍化的,是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来供每个人使用的。比如说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电灯,了解了电的原理,他做出一整套的灯光照明的产品,每个人按一下开关,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电灯。我们不需要去了解它的理论,甚至也不需要去了解它的技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

我们可能就会联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宗教家修到最高境界的人,就相当于在修道领域的那些科学家,能不能把他修道的成果,也做出一个产品,供每个人都使用?我们就不用去打坐,也不用去站桩了,也不用去修炼了,也不用念佛了,什么也不要了,你把这个产品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成仙成佛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依据我的了解,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宗教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宗教的觉悟,不是对某种事物的觉悟,不是对某种外在的对象的觉悟,觉悟的是他自身,觉悟的是他最深的自己,觉悟的是他自己的本性,觉悟的是那个道。而道和本性是合一的,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讲。

修道的成果是生命意识的一个觉醒,一个觉悟,是从迷当中走出来,达到一种悟的层次,这种悟是他自己的意识的一种觉醒。而任何一种公共的产品,它不是跟意识有关的,是一种外在的。这种意识的觉醒,它所做出来的产品对你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产品,所以它从根本上就不能变成这样一种产品。宗教的成果是一种智慧,一种觉悟,一种自觉、自悟。没有人能够把他的东西给你,作为一种现成的产品传达给你。P9-11

序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各位道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作一场讲座,应该说不是一场讲座,是四场讲座。一开始以为是一场讲座,后来赵卫东先生跟我说是作三场讲座,我说三场可能不多又不少,既然是系列讲座,我就可以讲一个比较有体系的专题,那么三场有点不够,我说干脆作四场。所以现在变成了两天共四场系列专题讲座,给大家增加了听课的负担了。

为什么要作四场讲座呢?因为我想把《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个主题做一个稍微系统一些的整体的讲解。如果是单场的讲座,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单一的主题就够了;但既然是一系列的讲座,我们就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展现。所以我说,我就通过这四场讲座来相当于写一本书。那在写这一本书之前,我要先做一个序言,也就是我们先来对这次讲座作一个总体的介绍。

这次系列讲座一共是四场,这四场应该是八堂课,每一场讲座是分成上、下两堂课。这样的话,我们每一堂课可以讲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一共做八讲,这“八讲”就建构了一个我所要讲的《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一个理论架构。也就是说,我们分成八节课,每节课一讲,可以简称为“修道八讲”,这是我们这次讲课的安排。

这次讲座,有它的特色,我们可以与《丹道十讲》来比较一下。

可能有的人知道,我去年一月份在香港道教学院做了五个晚上的讲座,每晚两讲,其讲座录音记录稿《丹道十讲》已经出版。那个时候面对的是道教学院的听众,他们基本上有一个道教的背景,所以整个讲座是围绕道教内丹学的一部经典《乐育堂语录》来讲的。那个时候我就说,那次讲座是“超越学术”的,就是说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立场来讲的,我们是站在对道教的内在体验和了解的基础上来讲的,是比较内在的讲道式的讲座。

这次讲座,又有一个新的特点。一方面我们仍要继续走这个超越学术的路子,我知道我们下面的这些听众不是作为一个学生来学点什么知识的,他们是对文化、对宗教、对修道有一种关怀,有一种内在的兴趣;但同时我们这次的听众,他又没有明显的宗教背景,也不是说一定是佛教徒,也不是说一定是道教徒,所以我说这次讲座,要做第二个超越,就是“超越宗教”。虽然我研究的是佛教和道教,但是我不一定用佛教和道教的语言来讲,讲的东西可能是基于各种宗教的核心的原理,但是它不仅仅局限在宗教的语言内部,我们要从现代的立场,现代的角度,用现代的语言,面对现代人作一个新的整理与阐释。

所以这次的讲座,可以说它的整个框架体系是全新的,你们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包括我,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我也是第一次来讲这个课,这个课我以前从来没有讲过。因为你们既不是学校的一般的学生,也不是宗教徒,所以我这次讲的东西也不是完全走学术的路子,也不是走宗教的路子,是把我多年以来学习、修道的一些体验、一些方法,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给大家作一个整理,一个介绍。也可以说,这次讲座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之旅,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命的奥秘、宇宙的奥秘。

与这次讲座的风格相应,也请大家要以一种开放的心灵来听这个讲座,把以前所知道的、所学习到的、所了解到的各种东西暂时放下,跟我一起来走上这样一个探寻之旅。如果你们脑海里已经有一大堆的成见、一大堆的观念,用这种东西来听的话,你就阻扰了我们之间一个真正的交流。我们现在是在做一场交流,你要跟我所讲的东西能发生一种共振,一种同频的共振,你才会得到最大的收获。

如果你是用一个知识化的头脑来判断这个老师讲得对不对、好不好,这个时候,在你们判断的时候,很多微妙的信息就被你们忽略了、错过了。因为我所讲的东西,不管你们能够听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它都会带来一种新的冲击,对你的思想也好,对你的心灵也好,产生一个“开启”。我们要开启一种新的思想的维度、一种新的对人生探寻的方式、一种生命的新境界。

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可能会陷入某种平庸、单调、无聊的状态中,心灵实际上是渴望着某种新的东西,心灵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所以这次讲课是一次机会。我希望在这八次讲课当中,把我对人生、对修道的了解和体悟传达给你们,给你们带来某种新的洞见。

可能有些听众会怀有这样一种期望,就是这次研究丹道的老师会不会给我们讲出什么秘诀,给我们传授一些很好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绝招。那我要很坦诚地告诉你,我不是来传授绝招的,也不是来传授秘诀的,但是我这次传授的可能是比那个绝招、那个秘诀还要重要的东西。

实际上大家可能会有一种误解,就是这个修道也好,练功也好,有某一个诀窍、一个秘诀,你传授给我们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可以说秘诀到处都是,是现成的,而之所以我们不能够理解它,这些秘诀不能够对我们起作用,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真正的了解,一个真正的洞见。

那个秘诀可以说相当于一块金子,我给你一块金子,你暂时花一下有用,但很快花没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炼金术,我要传达的是你能够自己创造金子的方法。有了这套方法,很多秘诀都不在话下。

一旦我们对修道的原理,修道的核心的奥秘,有了自己的了解以后,秘诀可以由你来定,方法可以由你来创造,功法可以由你自己来编。其实要编一套功法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这样一套具体的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有了这套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吗?它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生的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它不能由仅仅某一个技术性的方法得到全盘的解决。

这次讲课我们既不是传授一种现成的知识,也不是来传授一套成熟的或者一套成形的、固定的修道方法,我是来开启一种洞见,一种见地的了解。在其中也会穿插着一些方法的问题,修道的方法也蕴含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这本书的序言,也是这次讲座的开场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复斋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戈国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8984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