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份爱却滋生了不满、仇视,甚至伤害。当爱被错误表达时,亲情就会出现错位。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爸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缺疼爱、呵护、关心、经济支持,唯独缺少尊重!
在这个被汉堡包和可乐充斥的快餐时代,如何让父母的爱不因忙碌搁浅,不因距离隔绝,不因缺乏沟通葬送?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答案,去睹口不完美。这是一本给家长标准答案的书,通过阅读孩子的心声,推论出爱最好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找到一面爱的镜子,折射出沟通该走的路。
图书 | 不会表达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
内容 | 编辑推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份爱却滋生了不满、仇视,甚至伤害。当爱被错误表达时,亲情就会出现错位。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爸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缺疼爱、呵护、关心、经济支持,唯独缺少尊重! 在这个被汉堡包和可乐充斥的快餐时代,如何让父母的爱不因忙碌搁浅,不因距离隔绝,不因缺乏沟通葬送?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答案,去睹口不完美。这是一本给家长标准答案的书,通过阅读孩子的心声,推论出爱最好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找到一面爱的镜子,折射出沟通该走的路。 内容推荐 给孩子一点发言权,给家长一面镜子,为爱筑一个温暖的巢! 迅速改善家庭关系的亲子共读手册!为爱点一盏灯,为沟通搭一座桥! 家长想控制,孩子要反抗;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心中有根,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爱的种子若想生根发芽,不仅需要温情的土壤,还需要指引方向的阳光。用正确的心态、激励的语言和温暖的行动来表达爱,让爱结出丰硕的果实。整合优秀的出版资源,广揽人才,与各行业专家学者紧密合作,致力于开发读者喜爱的精品读物。 目录 Chapter 1 让我无奈的“打是亲,骂是爱” [访谈]廖子凯(男) 爷爷那传下来的”家法” 大呼“打死你”和“没出息”的父母 童年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拨打了之后 我想快点自立,再也不回这个家 点评:不打骂,给孩子健全的人格 Chapter 2 冷酷的父母&最不幸的我 [访谈]柳莫亚(女) 时常处于冷战中的父母 活在家庭恐惧中的孩子 同学生日宴会上的一幕 我成了父母口中的累赘 我赞成你们离婚 点评:亲情的伤痛是最难弥补的 Chapter 3 我不想被改变 [访谈]李菁菁(女) 我就是这个家里的玩偶 一次钢琴课上的遭遇 被没收的破洞牛仔裤 在自己的家中”坐牢” 点评:不限制,他也能学会自律 Chapter 4 对我而言,她比父母更重要 [访谈]吴言(男) 父母离婚时,问都没问过我 爷爷葬礼上的短暂幸福 她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我们都是没人要的小孩 我想有个幸福的家庭 点评:尊重孩子,从给他知情权开始 Chapter 5 没文化的父母最可怕 [访谈]严宽(男) 永远没有早餐的早晨 夜夜不停的麻将声 父母的喜怒,永远只与输赢有关 那段中考落榜后的失落日子 没文化的父母没资格管我 点评:不忽视,孩子才有健康的心态 Chapter 6 有这样的父母,是我的“杯具” [访谈]乔小羽(女) 骄纵无比的女王 家里与学校的“落差” 那些没有朋友的孤独日子 用金钱买来的朋友 其实,我恨着所有人 点评:不宠溺,给他道德的风标 Chapter 7 是父母害我进铁窗 [访谈]方文斌(男) 留守家乡的那段日子 永远等不来的电话 从“狐朋狗友”那得到的温暖 第一次抢劫之后的恐惧 点评:不放任,成材需要一个篱笆 Chapter 8 我和父母是交易关系 [访谈]夏琳(女) 我家墙上的交易列表 让经商的父母骄傲的教子方法 生平第一次被当众批评 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我打算这样回报我的父母 点评:别让孩子认为爱是有条件的 Chapter 9 如果爱,请带上我 [访谈]左阳(男) “沉默是金”的大男孩 我是一个不被期待的意外 一次次的抛弃 在自己的家中被边缘化 你的伤刺痛了我 点评:别拿父母受过的伤惩罚孩子 Chapter 10 别拿我当成耻辱 [访谈]王苗苗(女) 早恋让我被家庭孤立 脱轨的爱情,负不起的责任 我成了这个家的耻辱 流落在外了却生命 给彼此一个机会,爱就会重现 点评:宽容孩子犯过的错,她不是耻辱 Chapter 11 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智力上 [访谈]卓越(男) 你们在我身上的投资都是智力投资 所有与智力活动无关的事情都被禁止 如果我是弱智你们还会爱我吗 爱我就要说出来 点评:养儿不要为了防老 Chapter 12 我只是需要被尊重 [访谈]米璐(女) 朋友都因我的父母离我而去 又一次不欢而散的家庭会议 比较,我最讨厌被比较 减肥计划失败的代价 我的话,永远都被无视 点评:不轻视,爱就不会变成“碍” Chapter 13 我已经长大了 [访谈]刘望龙(男) 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但我也会长大 请不要旧事重提 别总是议论我,好Ⅱ马 沉默不是不尊重,只因为我们没有话题 点评:孩子是让家长成长的催化剂 Chapter 14 别拿爱我当借口 [访谈]肖莹(女) 家中不断上演谍对谍 他们连虚伪的爱都不曾给我 没有尊严的生活 我的爱好是解剖动物 自杀是一种解脱 点评:别让父母成为孩子苦难的根源 Chapter 15 被冷落只因不是亲生儿子 [访谈]古明(男) 被抱养的孩子 偷钱只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渐行渐远的父母与孩子 其实他一直都是个懂事的孩子 点评:收养的孩子其实更需要关心 Chapter 16 我不回家,因为丢脸 [访谈]黄晓萍(女) 早逝的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伤 我不是不懂只是无法接受 花这样的钱让我觉得很肮脏 总有一天我要和她断绝关系 点评:父母婚外恋,孩子伤最深 Chapter 17 不敢想念的人 [访谈]徐雯亭(女) 没有明天的生活 终于我也要离开了 多年不见,不敢想念 我要做永远的不婚族 点评:孩子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 Chapter 18 在这个家,我如履薄冰 [访谈]孟菲(女) 错过的不仅仅是青春 不想成为“拖油瓶” 我对自己说:永远不能任性 听到同学家里来电话,其实我很嫉妒 点评:别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局外人 试读章节 “如果你打了狗,就是虐待动物;如果你打了人,就是刑事犯罪。但是,父母在家打孩子,却往往被认为是为孩子好——我们应该纠正这种观念。”欧盟欧洲理事会儿童权利委员会委员长艾尔达·莫瑞诺如是说。 在中国对孩子实行暴力,是很多家长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这真的也可以称为一种教育的方式)。虽然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人权”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但很多家庭中孩子的“人权”依旧藏在父母的口袋中不见天日。 通常来说,中国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因此他们总结出了一条至理名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且很多做了家长的人,自己就是在父母的体罚中成长起来的,故而如今很多家长依旧对不受教的孩子实行鞭笞教育。然而,这种方式真的能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吗? 不可否认,当父母将不听话的孩子痛揍一顿、辱骂一番之后,孩子时常会选择就范——顺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顺从往往只是表面的顺从,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犯错——打骂——犯错——打骂……从这个循环圈来看,父母的打骂教育从长远来看,往往不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部分心理学家的说法则显示,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有心理学家对那些在家庭中受到家长打骂的孩子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被父母打骂后心理上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并且这样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那些每周受打骂在两次以上的孩子的情况则更糟糕,他们不仅会养成偷窃和撒谎的恶习,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破坏王,喜欢四处搞破坏,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罪恶感,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殴打、责骂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那些经受过父母责打和咒骂的孩子,即使能够在其他人那里得到关爱,或者说父母在打骂之后表现出关心的情绪,也很难抚平孩子已经受到的创伤、弥合其受伤的心灵。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时常成为一个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因素,一些已经成年的人经常表现出很多性格缺陷,而这些往往都是受其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影响。在年幼的时候遭到父母的毒打和恶语相向,就是非常典型的导致孩子长大之后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原因。 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被写成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有一个数字令人震惊,这个数字为18.7%,而这个数字归属于中国高中生的离家出走率。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孩子家长的教育水平让人堪忧,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戕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成为心灵上的流浪者,而打骂孩子就是家长错误教育方式中最严重的一种。 几乎每年我们都能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类社会事件:弑父弑母或对自己的父母暴力相向。当很多心理专家介入到这样的事件中,为悲剧的发生寻找原因的时候,矛头最终的指向往往是事件中的受害者——父母。今天的父母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意义,那么必然也就无法正确地判断孩子之于自己的意义。孩子是稚嫩的,也是公平的,也许他看不懂大人的世界,他无法用严密的逻辑理性地思考父母的行为,但他明白你究竟爱不爱他。而这种情绪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那些长期受到压迫,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也就难免会酿出一出出人间惨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骂孩子的父母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父母时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迷失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每一对父母在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可以担负起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责任,然而这些被喜悦蒙蔽的父母,时常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认为”与“能够”之间的现实距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但诸多事实证明,那些自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往往是最不懂得尊敬别人、尊重自己的人。 在面对那些不受教的孩子时,如果父母可以先放下自己“封建大家长”的架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反思自己的错误,那么父母就能剖析出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心之所系。虽然孩子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对于尊重的需求实际上与年龄的长幼无关。 另外,从一些资料显示,家长对男孩更容易采用打骂的方式,因为家长普遍认为男孩皮糙肉厚比较禁打,而且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男孩,在面对父母的责打和辱骂时也和女孩一样,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形成不自信的性格。 喜欢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通常来说更重视的是“教育”而不是“爱”。爱与教育相辅相成,但又是有区别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孩子有教育的义务,但没有爱的义务,而父母则不是这样。合格的父母不仅要善尽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也应怀有一份真诚的爱。如果说父母的教育满足的是孩子社会化的需求,那么父母爱孩子则是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只有将爱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一个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健康成长。P13-15 序言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是最舒适的地方,然而,这种想法在某些孩子看来,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在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既包括我们熟知的身体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暴力)的孩子看来,家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在这里没有温情,也没有情话,有的只是权利与欲望。家,是世上最没办法谅解的地方。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不解,甚至气愤,因为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家以及孩子付出了,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冤枉的。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所理解的世界究竟与大人有多么大的区别。 有人曾这样写到:孩子用心来看世界,而家长只会用眼;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家长则是教育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令他们感到费解的父母,每位父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教育法。有人甚至戏称大人和孩子之间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认为钱不够花(小孩总认为零用钱不够花,而父母则认为工资太少)。 抱着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对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之间的问题怎么可能少呢? 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太多——节衣缩食、放弃梦想,而这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和感激,他们怎么可能不伤心失望呢?但他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生活。有人说,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这些爱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靠近对方,但只有一种爱与之相反,那就是父母的爱。真正纯粹而无私的父母之爱应该是孤独的,因为父母最大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可以“遗世而独立”地生活。不过,这里所说的离开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离家出走”,而是心灵断奶,并且这种心灵断奶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强行为之。 如果父母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以一种更理性但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得以延续。2010年8月24日,日本动漫大师今敏离开了这个难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世界,但他的离去却和很多人去世时的悲情气氛不同,他的离去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温情。因为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昏睡中母亲说‘真对不起!没能把你生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让我无法忘记也无法回答。虽然与双亲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但这已足够。亲眼见到对方的脸,就会全部理解了。谢谢你们,父亲、母亲,作为你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是最幸福的事,我对你们的感谢数之不尽。幸福虽是重要的事情,但同时也要感谢你们养育了我感受幸福的力量……怀着对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感激,我就此落笔。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了。” 今敏的遗言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他要感谢父母给了他感受幸福的力量。今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父母之爱的真谛。父母真正的爱并不是让孩子成长为多么伟大的人物,或让他们过上多么富庶的生活,而是要教会他们“感受幸福的力量”。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能够参透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家就不会再是孩子们口中那个无法谅解的地方了,因为有爱,有爱的能力,一切都可以包容。 (注:本书案例中的主人公均为化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不会表达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俞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0392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68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