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低碳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解读了三个关于低碳的常识性问题,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来展现低碳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低碳问题作层层理性的解码。

本书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讲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影响和其间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现实困难,也为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为什么低碳突然之间受到明星热捧,成为白领追求的时尚?为什么低碳会成为全世界的热点,世界各国为低碳争得不可开交?为什么低碳会引发各种争议,实现低碳之路这么难?

低碳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本书为大家讲述低碳的故事,既丰富翔实,又轻松幽默,介绍了低碳及低碳与环保、低碳与能源、低碳与经济、低碳与中国这些概念、故事或策略发展的来龙去脉。

目录

推荐序 从法律经济学看“低碳”之争

前言 低碳的第三条道路

引子 悬崖边缘的坎昆峰会/1

上篇 低碳为什么这么热?

第一章 气候理论“吓”出低碳热/9

 《2012》的警示/10

 气候理论的溯源/15

 精英的引领/30

 结语/34

第二章 环保主义“喊”出低碳热/35

 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36

 欧洲污染事故/40

 《寂静的春天》/44

 由绿而党/49

 面子工程/53

 结语/56

第三章 国际法“逼”出低碳热/57

 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58

 《京都议定书》博弈/66

 别斯兰的枪声/74

 结语/81

第四章 经济蛋糕“诱”出低碳热/83

 低碳的经济意义/84

 世界经济新格局/88

 欧美贵族的算盘/92

 新兴经济体的心思/102

 低碳蓝图/108

 结语/118

中篇 低碳为什么这么难?

第五章 哥本哈根:一部悲剧大片/121

 巴厘路线图/122

 上天下海的悲壮/124

 三股势力的串联/127

 单轨与双轨之战/129

 激烈的暗战/132

 领导人的交锋/137

 哥本哈根的后遗症/140

 结语/143

第六章 众说纷纭的气候理论/145

 气候门/147

 冰川门/150

 冰河世纪理论/153

 理查德·林德森的黑脸/157

 正面派的反击/159

 地球变暖是个大骗局/161

 媒体的攻击/164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质疑/167

 结语/171

第七章 能源现状的阻击/173

 化石能源的历史/174

 世界能源分布的无奈/180

 新能源的阻力/185

 核电的安全之忧/189

 太阳能的污染之苦/191

 风能的稳定之忧/193

 水电的生态之殇/195

 结语/197

下篇 低碳,中国怎么办?

第八章 中国低碳的难言之隐/201

 民族复兴的梦想/202

 跟不上步伐的科技/208

 中国排碳,世界消费/213

 暴发户的消费观/216

 高碳的“锁定效应”/221

 结语/225

第九章 中国低碳的大蛋糕/227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228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33

 倒逼中国进一步改革/238

 人民币国际化/245

 挤掉中国经济泡沫/253

 结语/256

第十章 减碳,中国正道/259

 减碳是核心战略/260

 十大低碳战术/265

 “碳试点”可以更猛点/282

 国际博弈的度/285

 结语/290

后记/293

试读章节

精英的引领

现象让人触目惊心,理论更是振聋发聩。然而真正让气候理论普及到全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还得益于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由媒体和各路精英们搭建起来的。这股力量迅速使得地球变暖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

第一位精英人士,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参与制作的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2006年在全球上映。该片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戈尔主演。公映后,由于戈尔拥有政治家的特殊身份,这部电影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此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也是一本由戈尔编写的书籍名称,这本书曾在2006年7月2日和8月13日成为《纽约时报》的销售书排行榜第一名,并在数个月后再次登上冠军之位。

戈尔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推动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源于其就读哈佛大学的课程时,就开始对全球暖化产生了兴趣。这个课程由罗杰·雷维尔——第一个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家主持,也是他提携了基林。

不久之后,戈尔进入美国国会,他开始成为第一位关注全球暖化问题的议员,戈尔请了一些气候学家到国会向政治人物阐述这个议题。他认为只要国会议员们听到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就会立刻展开对策行动,但最终的行动过程却相当缓慢。戈尔于1992年推出《濒危的地球》一书探讨各种环境议题,这本书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为了促进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戈尔推动征收碳税,并在1993年进行了部分实施。他也负责协调《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这是一份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国际协议书。但最后因为参议院的反对,这份协议在美国并没有被接受。戈尔帮助建造名为“崔雅娜”的人造卫星,这颗观测卫星能提升环境问题的预防与警戒,并且首次直接测量地球反射太阳光的程度。戈尔在2000年参选美国总统时表示,当选后他将致力推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在2000年总统选举失败后,戈尔继续关注全球暖化议题。尽管戈尔最终没有当上美国总统,但由于这些年,戈尔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所作的杰出贡献,其全球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总统。2007年,因为其在宣传地球变暖问题上的杰出贡献,戈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份奖对其而言,可谓实至名归。因为有了他的存在和推动,全世界对地球变暖问题的认知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位精英人士,则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博士。他领导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里4000多位科学家,在2007年和戈尔一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两股围绕气候变化的推动力量共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这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通过诺贝尔奖这个平台,让全世界再次加深对地球变暖问题的深刻认知。

帕乔里建议人们减少肉类食品的消费,以帮助对付全球变暖。帕乔里博士是一名来自印度的素食主义者。他在接受英国《观察家》报的采访时说,人们应该从每周少吃一天肉开始,然后再进一步削减食肉量。他还说,为人类消费而饲养的肉牛和其他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帕乔里认为,缘于气候变化问题严峻、时间紧迫,少吃肉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一个最有吸引力的机遇”。

这位来自印度的科学家,发表了少吃肉可以减缓地球变暖趋势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响应他的号召,美国辛辛那提市的环保部门制订的气候保护行动计划中决定将减少肉品生产作为遏阻气候变化的重点工作。这样的举动,肯定会让全世界的养殖业不寒而栗。但不管如何,影响是摆在这里了。

第三位有影响力的精英人士是尼古拉斯·斯特恩。他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也就是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前任。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发布了由斯特恩撰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内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斯特恩是从自己的经济学专业来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的。他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采取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其最大价值在于,将经济层面的思考和预测引人到气候变化的科学和政治决策当中。

斯特恩的报告指出,如果为了避免将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带来5%—20%的损失而现在就开始行动,那就只需要花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1%的成本。斯特恩在报告中呼吁,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后果都是全球性的,只有采取国际性的集体行动,才能在规模上作出有实效的和公平的回应。这就要求各国在多个领域进行更有深度的国际合作。报告最后以非常简单而又肯定的结论收尾:需要采取有力、紧急的集体行动,如果耽误则代价高昂,并且十分危险。他的这份报告,给全球加大投人,干预地球继续变暖,提供了一本经济账。

戈尔用其巨大的号召力,从道德层面对地球变暖予以宣传。帕乔里用其集体的智慧,从科学层面对地球变暖予以肯定。斯特恩用其专业的水准,从经济层面对地球变暖予以计算。这样一来,地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理论,最终成为了主流理论。对于地球变暖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就成为一件非常有道德价值的事情。对于加大对控制地球变暖的投入,就成为一件很划算的买卖。

这些精英人士用其独特的号召力和智慧,结合媒体互动,使地球变暖的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入人心。

P30-33

序言

低碳的第三条道路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普及常识的时代。

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常常让人迷失方向,甚至失去判断力,最终被各种各样的言论所蒙蔽!要想在中国普及常识,非常需要用理性、客观、独立、全面的态度来看待一个事物的精神。

自从2009年被称为“史上最牛的会议”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低碳”这个词汇被无限地放大和传播,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伴随低碳这个词汇的大面积普及,对低碳的各种解读层出不穷,难免会泥沙俱下。

在这里面有两种声音最具代表性:

一种是低碳激进主义论。有些人认为,低碳是一种先进、时尚、良好的发展模式,必须采取突飞猛进的方式来发展低碳、实施低碳战略。

一种是低碳阴谋论。还有不少人认为,低碳不过是新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用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撒手锏,因此要坚决予以抵制,否则发展中国家难免会落入西方国家的圈套。

无疑,这两种声音在中国都拥有大量的追随者。但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这主要是因其缺乏对低碳常识的认知。因此,我感觉到,有必要理性、客观、独立、全面地给大家介绍更多关于低碳的常识。基于这点,我写了《低碳真相》这本书。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解读了三个关于低碳的常识性问题,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来展现低碳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低碳问题作层层理性的解码。

第一个问题是低碳为什么这么热?我认为低碳热是被气候现象、科学理论、媒体“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运动“喊”出来的,也是被国际博弈产生的国际法“框”出来的,更是被低碳经济的大蛋糕“诱”出来的。

低碳热是各种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后的一个综合效应,远的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的傅里叶对地球热量来源的探索,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以及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近的可以联系上《京都议定书》的诞生、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地球气候变化的异常、电影《2012》的渲染等。这一切貌似毫无瓜葛的现象或事物其实都与低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一一为你阐述这其中的奥秘。

第二个问题是低碳为什么这么难?我认为,低碳被巨大的国际分歧所难,被气候理论不确定性所难,更被化石能源的现状所难。

低碳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关系全人类福祉的愿景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却受到了各种现实问题的困扰。

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在低碳问题上争夺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空间,分歧由此产生,于是全球气候峰会成为大国之间的游戏。

此外,有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各种丑闻接连不断,使得支撑低碳发展的全球变暖的气候理论遭到各路科学家们的质疑。加上化石能源的分布及其锁定效应、新能一源发展遇到的各种挑战等,这一切都给低碳发展的脚步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举步维艰。

第三个问题是,在低碳浪潮中,中国该怎么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肯定不是阴谋,如果真要和谋略挂钩的话,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阳谋”,是一个可以放在阳光下操作的谋略。其次,结合世界低碳发展的冰与火,解读了中国低碳发展的难言之隐,例如中国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煤炭,落后的科技、出口导向型经济、暴发户的消费观、高碳的“锁定效应”等,让人清楚地知道中国低碳发展的真实处境。

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中国古人的“中庸”哲学思想和共生的价值观,提出了“减碳”概念,认为中国必须历经从减碳到低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中国的低碳之路,既要看到世界大趋势、大环境中所带来的变革性思想和历史机遇,更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稳步推进低碳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既反对人云亦云的低碳时尚论,也反对居心叵测的低碳阴谋论;既反对高歌冒进的低碳发展之路,也反对保守停滞的低碳社会建设,我坚持认为低碳在中国的发展应该选择第三条道路:高歌而不猛进,从减碳到低碳。

本书写作期间,恰逢中国2010年“两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会上公开表明:“过分热衷于强调低碳,不适合中国,我们现在最关键的事情应该是更高效地节能减排降耗。”这番话和本书的主要思想有着强烈共鸣之处。

当然,低碳时代的到来,必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变化。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政策将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一起成为主要的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这将迫使更多的中国人去面对低碳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早作准备总比晚作准备要更好。

目前的中国,各种非“左”即“右”的战略思维主导着社会进程,严重缺乏改良派、中间派战略思维的生存和实践空间,更缺乏一种建立在共生价值观基础上的发展思路。而共生的第三条道路的战略思维,对转型期中的中国,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低碳第三条道路的战略实践,对整个中国各方面的转型和发展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这样的价值观也许会两边都不讨好,但作为一个思考者,我还是愿意选择这种价值观来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此刻的中国最缺的不是意见和炒作的噱头,而是富有建设性的实践方案。

这也许是我写作这本书最深、最强的一个出发点吧!

后记

此刻,夜深,总算到了为这本书写后记的时候了。蓦然回首,这本书从构思到现在成稿已经花去了8个多月的时间。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几家财经媒体找我写了一系列与低碳相关的评论。恰巧在此期间,我又去了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考察。在与一位明星市委书记交流之后,旁边的一位时政记者就低碳问题采访了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此幼稚,甚至缺乏对低碳基本常识最起码的了解。由此,让我感觉到有必要写一本普及低碳常识的书。

于是,从2009年12月开始,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了近千万字的资料,并和研究低碳理论的专业人士、低碳政策的决策者、低碳经济的商界精英作了多次深入细致的交流。

应该说,创作的过程是很辛苦的。在做课题、做讲座、写评论之余,自己全力以赴地进行这本书的创作,从阴郁潮湿的冬天到百花齐放的春天,再到烈日炎炎的夏季,不知道花费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来浇灌这本书。此刻,书稿已定,这对我而言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也是一件风雨之后见彩虹的事情。

考虑到这本书主要是给一些非专业人士阅读,可读性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本人在书中尽量做到通俗化、流畅化的解读,尽量避免将一些过于专业的低碳词汇纳入到书中,从而降低阅读障碍。考虑到现在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写作的时候尽力在每一节讲明白一个观点和故事,从而降低阅读的时间成本。

在这样一个有点兴奋的日子里,我首先要感谢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给予我支持的众多朋友。其中,要特别感谢远在美国西北大学的薛兆丰博士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此书写序。之所以找薛博士写序,是因为他一直在从事法律与经济两方面的共生研究,而此书要透露出来的一个主要价值观,就是希望在中国寻找到第三条道路,用中庸、共生的价值观来解决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

感谢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的王福重教授、中海油的管清友博士给此书写推荐语。感谢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邓羽腾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梁猛博士给此书提供的参考意见。感谢我的助理储冠群,是他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我一起商讨写作的提纲,一起搜集相关资料。感谢中信出版社的蒋蕾、沈家乐、徐立政,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王留全、贺颖彦、叶赞几位编辑,是他们孜孜不倦的编辑校对,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亲、母亲、妹妹长期以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不断前行。感谢我的夫人,是她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让我获得无穷的精神动力。

而就在写后记的今天,正是儿子小翔四岁的生日。这本书也算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吧!希望他在未来能够做一个具有更多常识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富有建设性思维的人。

当然,我一直明白,我的水平有限,书中的纰漏在所难免,还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敬请指正。我也将把每一份赐教当做我未来不断成长的巨大动力。

易 鹏

2010年7月16日深夜于勤思斋

书评(媒体评论)

过分热衷于强调低碳不适合中国,我们现在更应该做的是高效地节能减排降耗。

——国务院副总理 王岐山

过去三十多年,由于我们熟悉的低起点,只追求增长数字的政策思维的确有其道理,也很有眼光。但是,今天我们需要换个角度。低碳增长、基于个人幸福的增长模式是新的政策诉求。如何理解、怎样实现这种诉求,是《低碳真相》一书作者易鹏先生的研究和思考所在。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陈志武

易鹏先生透过冷峻的思考指出,应该在半是噱头、半是必要的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人民福利增加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我想这是必要的提醒,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包括最近的三十多年,我们吃追逐新鲜时髦概念的亏太多了。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福重

《低碳真相》一书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讲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影响和其间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现实困难,也为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后天有多远?》作者 管清友

易鹏先生的《低碳真相》是部重要的著作。集翔实的背景、活泼的描述、公允的比较和务实的建议于一身,对”低碳”和”低碳的中国对策”感兴趣的读者不应错过。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薛兆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低碳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3436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61.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