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鸣钟人
内容
编辑推荐

老鉴,在国内著名纸质媒体任职至今,担任过记者、编辑、新闻策划、活动策划、经营管理等多项工作,堪称资深社会观察家。热爱文学、电影、音乐,性格中的人文情怀或许过于浓重,理想主义或许过于执拗,以工作10年依然能保持赤子之心为骄傲。2010年起决心不再沉默,以文学为桥梁,叩问浮躁的社会,故推处女作《鸣钟人》,但求引起侪辈共鸣,共担责任。

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希望社会能够从当下的一片浮躁中深深呼吸一口,稍许沉稳片刻;是希望为读者们寻回阅读的最重要意义和真正的乐趣;是希望能够尽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一份责任。

内容推荐

一场怪风,揭开了一个现代启示录般的故事。芸,9岁时爬上了一棵会呼吸的树,又被树拒绝而摔伤。在向男友“我”回忆了这段往事后,莫名失踪了191天。再见面时决定独自寻回自我的平衡。雯,经历了无疾而终的8年两地恋情,机械的生活和工作使她对人生产生了质疑。远游归来,她向好友“我”感叹自己的无足轻重,最终选择打碎镜子的另一面。墨,正直的报社记者,对社会满怀赤子之心,却在车轮下失去生命。我,听完芸讲述爬树故事后,在现实与梦境中各自经历了一出情节曲折的悲剧。在现实的时空恍惚中,我艰难寻觅“内在”。去芸的家乡寻找那棵树,探知一段隐秘的往事;在梦的奇异世界里,“我”接受组织的邀请,加入到一场历经200余年的战争中,遭受着恒久的人性拷问。“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我从为了守护尊严而独善其身,到勇敢回归社会,揭露房产公司罪行,以血与泪为代价,担当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最终重获完整。刚强的文风,细腻的感情描写,人文之光中启迪读者的内心。呼唤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越发缺少的真诚,责任感与理想。探求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每个人都是无足轻重的微尘,无足轻重也是一种尊严。

目录

自序

序曲

上部

 第一章 突如其来的怪风

 第二章 雯说,勿来电

 第三章 梦:凯斯监狱的逃犯

 第四章 我礼貌地伤害了你

 第五章 梦:灵塔

给雯的邮件(未发出)

 第六章 失而复得的幸福感

 第七章 雯没有忘记我

 第八章 梦:混乱的达卡坦集市

 第九章 芸说,请相信我

 第十章 梦:社会鸣钟人

 第十一章 走下去,别停

 第十二章 书屋里的吉他男孩

 第十三章 在静穆的湖边找到芸

 第十四章 插上拔掉的电话线

 第十五章 梦:白色城池

 第十六章 有多少人还会买CD听

 第十七章 无足轻重的微尘

下部

 第十八章 梦:英斯比旅馆的主人

 第十九章 再见了,永远的朋友

 第二十章 梦:消逝的长街

 第二十一章 旁观只是逃避

 第二十二章 新坐标

 第二十三章 梦:斗兽场

工作日志(摘录)

 第二十四章 三月的流水账

 第二十五章 报价单的秘密

 第二十六章 梦:金色面具

 第二十七章 墨,最后的欢聚

 第二十八章 梦:塔中怪镜

COCO的日记

 第二十九章 涂鸦画带走了回忆

 第三十章 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十一章 梦:桃乐丝!

 第三十二章 树重生了

COCO的日记(二)

 第三十三章 告别

 第三十四章 梦:来历不明世界之终结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被突如其来的怪风惊醒的。

之前犹如睡了几个世纪,完全丧失了对时间应有的感觉。宽度一米六的床,手表分针“嘀嗒”地走动,厨房里镀着精美花纹的四只咖啡杯,芸起床穿衣出门关门的一系列动作等等,全部被丢到一起铸成大石,固执得动也不动。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印第安人从来没有受到过打扰,21世纪还在农耕渔猎。

意识偶尔活动过,记得电话铃持续响了十来下,这期间脑袋里发出接电话的指令,却无法拉起沉得硬邦邦的身体,电话挂断后又归于沉寂。

26年来从未睡到过这般田地,倘若没有接下来的意外,我也许会长眠不醒,永远活在2003年10月28日。

下午3时,耳边传来“咣!咣!”的响声,节奏短促而激烈,似乎接受了非把我弄醒不可的指令,耐心而又坚决地重复不停。响声具有某种摧毁力,把昏睡感一片片从我身上剥离。一分钟后我从床上跳起,径直扑向窗户。

窗正被屋外的风不停拍打着,玻璃岌岌可危。略微推开一扇窗,风“呼”的一声冲进来,声音足有60分贝以上。我赶紧将窗户关好,锁紧搭扣,窗缝中仍然窜进丝丝冷气,凉意爬满全身。

屋外,枯黄的树叶如阴云般悬浮在城市半空;排成长队的汽车左右摇晃,仿佛跳芭蕾的舞团;沿街店铺里挤满了路人;人行道上的几棵大树被拦腰刮倒;东边报亭的铁皮顶被掀开一半,撕裂开的铁皮绝望地被风推向东又推向西……倘若此刻走在街上,迎着如此大的风,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立刻给芸打电话,此时她被困在学校礼堂里,身边有几百名同学。“风把校园搅得一团糟。”芸告诉我。她们刚看完英文原声电影,散场后撞到这光景,还以为电影仍在续演。为安全起见,校方责令大家不得离开礼堂。“家教时间就快到了,怎么办?”

我怀疑她被树精灵附体了,这种时候竟然还想着家教。“恐怕学生也被困在某个地方进出不得呢,这会儿家长正担忧孩子的安全,家庭女教师能否出现谁会在意啊!”

“也对。”她不无惆怅,“可是风什么时候能停?”

窗外出现了警车,同样步履艰难。“无论风什么时候停,今晚你就住学校吧,家教也不要去了。把风置之不理,权当放假。”

“好吧,”但她紧接着说,“现在这个季节怎么会刮这么厉害的大风的……我有点害怕,接下来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

“别怕,学校又不会不管你们。”

她叹了口气,电话里似乎都能听得出她在摇头,之后欲言又止,还没等我询问便主动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愣了好一会儿,隐约有些不明所以的担心,突然惊醒后又向窗外望去。街对面,穿着防护服的警察正引导市民疏散。人们彼此手拉着手,唯恐失去哪一环后断掉整条链子。行进中的人群,头发、外套下摆朝着风向剧烈散开,犹如穿梭在战壕中的野战排悲壮地在炮火中左右闪避,看着看着,耳边似乎出现了弹道呼啸的声音。

靠窗的街面开来两辆道路清障车,一辆将被风吹倒的大树推开,另一辆则专心对付横堵在路中央的一辆轿车。大风突袭造成多起追尾车祸,10米开外,一辆面包车被身后的白色轿车撞上,一头栽进安全岛。两扇车门脱落,碎玻璃洒落一地。车里看不到人,估计已被送往医院。白色轿车车头尽毁,挤在安全气囊背后的司机被困在驾驶座上动弹不得。施救人员正艰难地向他靠拢……

我盯着街面出神,意料之外的风将生活秩序蛮横打乱,发达文明的产物竟是如此脆弱。  刷牙洗脸,虽然并无约会,我还是特意刮了胡子。对着镜子打量自己,过量而不规则的睡眠使脸庞肿胀。干脆洗澡,一切弄妥后人多少精神了些。

窗外风变小了,离开我的视线短短半小时,人群就撤走大半,白色轿车的司机已经被救援出来,只是交通尚未改善。

打开电视,一则新闻正在报道一个饱受战火困扰的国家的近况,其他频道都在放娱乐节目。或许本地电台会有大风的消息,但身边没有收音机。我给几名采访气象新闻的媒体朋友打电话,都无法联系上。这场突如其来的怪风过于不合情理了,想来此刻全城有几百万人,正怀着焦虑的心情苦苦等待关于这场风的资讯。

想给气象台打电话,但立即打消了这念头。

傍晚时风停了,而电视晚间新闻中也有了大风的报道。一位气象专家表示这是通常夏季才会出现的台风。夏天的台风何以在这时候出现?他解释这可能与全球气候的异常有关,但准确结论也无法立即得出,有待进一步观察。好消息是,最新的卫星云图显示,风已撤离本市向海洋方向转移。

新闻结束后,我又打电话给芸。出乎意料,她已经离开学校,正走在大街上。“家长刚才打电话来说,虽然台风刚过就要求上课确实不近人情,但毕竟孩子就要期中考了,所以请我还是立刻赶过去。对了,今天晚上不去你那了。”她的声音显得很遥远。

“既然都出门了,这事干嘛也要变卦?”

“马上到地铁站,挂了。”她急匆匆地回答我。

“嘟”的一声,我和世界一起安静下来。P11-14

序言

成为一名作家,是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但长辈为自己安排了报考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的道路。少年的我也未曾叛逆到非走文学这条路不可的地步,加之一直忙于应付各级考试,神经忍受着考分与排名的千锤百炼,梦想自然而然被束之高阁。

顺利考取了大学,呼吸到挣脱了考分束缚的自由空气后,内心中桀骜的一面突然占领了精神的阵地。坐在校园的草坪上,头顶的天空蓝得异常纯粹,耳边放着摇滚音乐,沉浸在各类书籍之中,渐渐成为了一名谈不上“合格”的理想主义者兼愤怒青年,对社会对人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但曾经有过的文学梦,此刻还在意识深处沉睡。想必,在各种现实问题还没有理清头绪之前,它并不打算给我增加额外的劳作负担。

毕业后,拥有了一份平凡的工作,一晃就过了10年。这10年来,艰辛有之,快乐有之,随波逐流有之,独善其身有之,过得不算平庸,但也够不上精彩,并没有多少值得拿出来炫耀的经历。可能唯一不同于他人之处,就在于自己始终保留了理想主义的情怀,说是赤子之心也未尝不可。而大学时听过的那些音乐,更是时常将我的记忆带回到校园的那片草坪上,那股难忘的氛围静静地环绕着我,继续向我发问:你的人生,究竟意义何在?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始终与社会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在经历和目睹了太多的故事后,我懵懂感到,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为别人做些什么。之后,因了种种机缘,去年8月突然产生了写部小说的念头。想着人生可供挥霍的时间少得可怜,现在不写恐怕再也没有动笔的机会,哪怕这是一件极其辛劳,且未必能获得别人理解的事,也应该抱以珍惜的态度认真做下去,便牺牲了所有业余时间,一头扑了进去。

原本以为随时会卡壳,孰料刚一开头便一发不可收拾,写作过程仿佛是心灵的各个层面齐齐跳了出来,各自找到合适的面具戴上,旁若无人地表演起来。表演得好也罢、坏也罢,反正一股脑儿地倾泻而出,用了4个月时间顺利写完全书。

回想起来,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实在影响了写作的全过程。书中,我并未过于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与否,人物关系的复杂与否,而是着力于对当下社会精神层面的反思,对人物的深度刻画,以及对2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折射。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还重新构造了一个来历不明的梦境世界,种种肺腑之言,各种真情实感,都诉诸笔端坦诚书写了下来。

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希望社会能够从当下的一片浮躁中深深呼吸一口,稍许沉稳片刻;是希望为读者们寻回阅读的最重要意义和真正的乐趣;是希望能够尽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一份责任。无论目的有没有达到,至少我对读者是真诚且负责的——我深知文字的力量有多大,任何夸夸其谈的轻浮作品对读者都是种伤害,为此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修缮——甚至放弃了我最爱的世界杯比赛——等到最终停下笔时,看看日历已感慨万千。

到了今天,它总算完工了,先容我长出一口气,却不可避免地想到,我童年时的文学梦想,应该重新拾起吗?

后来,在某个和编辑深聊文学至凌晨的月夜,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家,手握方向盘时突然心中一颤,车灯打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望着那片翻滚着浮尘的光影,我突然想到,或许在我身上真的有某种称为潜力的东西,可供我朝着文学的圣殿小心翼翼、认认真真、亦步亦趋地奋进。

2010年9月9日凌晨

于苏州近悦斋

后记

我生于1978年,这个年纪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正赶上社会急剧变化,身份上却很难获得标签式的认同。我们不算80后,却常常遇到80后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算是70后,却错过了不少老大哥们赶得上的机遇。我们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接受各类美德的熏陶,因而活得小心翼翼;当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开始进人时,我们正在长大,于是大学校园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被摇滚乐影响的愤怒青年;我们赶上了信息爆炸,赶上了“科技改变生活”,却抛不开童年时就种下的某些根深蒂固,有时不免被年轻人视为“古板”、“过时”。我们是夹缝中的一代,如今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除了经济建设之外,我们又该为社会做些什么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浮躁,人们逐渐迷失,仿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可以放弃所有尊严;只要能获得欲望的满足,给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又“与我何干”?道德底线一退再退,社会精神面临着变成荒漠的危险。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目前的局面?是因为社会价值多元化吗?答案或许还在风中飘扬,可是我们不能等到找到答案之后才有所行动,文化建设,或者说“思想领域的斗争”已经迫在眉睫。

如今刚踏足社会的青年们,正为了生存而努力拼搏着,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也在竭力寻求精神的充实。但如果放任社会大环境持续这样下去,他们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不少人甚至有放弃自我的可能。更可怕的是,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的同时,我们的下一代也在被社会潜移默化。如果我们不有所行动,下一代会在怎样的价值观中成长?他们之后会变成怎样?会不会不知美丑为何物,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而未来的社会是由他们主宰的!

这样看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轨道上,我们还能否无视精神的缺失,坦然自若地满足自身的欲望?

我绝非一个“道德完人”,32年的人生中也做过错事,但“做社会鸣钟人并非圣人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条件、甚至有义务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是一颗微尘,只要诚心实意,我们依然该为他鼓掌。

我始终对社会抱有信心,因为在社会民众身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因为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积极有益的,因为还有许多与我一样有着忧思的志同道合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建设文化,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呼唤更多人一起为修正社会风气做出努力。我希望这本有关理想、信仰、尊严、迷惘、自省、责任、勇气和真诚的小说,能够被更多人理解。如果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就更好了。

很难说写作本书时我还算不算一个愤怒青年,但是作为曾经的校园愤怒青年,在经历了10年的人生磨砺后,我欣慰于自己还有为社会尽责的愿望。用“愤怒”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精神的迷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写完这本小说,对我来说也是精神的一次涅槃,仿佛找到了自己存在于世的基石。

这是作者作为一颗微尘,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最后,要特别感谢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对我写作本书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吴宽之老师对“老鉴”这个笔名的用心良苦,实在令我感动。我也将沿着“社会之镜”的方向,不懈走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鸣钟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0069
开本 32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