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向往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对他们而言,日常生活应具备一种诗性的象征,成为人的精神自由舒卷、翕张之地。在《沧桑无语》中,我们追随作者的足迹,漫游在青山碧水、云淡风轻的优美画卷中,感受着自然万物之中栖居着一颗弹跳的“诗心”,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梦幻与期待,又似乎,这里那里伫立着一位亲切、平和的讲故事的民间艺术家身影。

内容推荐

在《沧桑无语》中,作者实实在在地把眼光转向了过珐的岁月,倾注于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来路。以雄浑沉着的绘景笔致,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将零编片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境。

目录

编注者说

第一单元 千秋叩问

 终古凝眉

 梦寻

 春梦留痕

 千载心香域外烧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山水追梦

 青山魂

 寂寞濠梁

 桐江波上一丝风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红尘解悟

 用破一生心

 守护着灵魂上路

 九一八,九一八

单元链接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另有一类隐士,实际是以隐逸作掩护,而从事最前沿的政治。他们绝不与朝廷合作,以至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如殷朝末年的伯夷、叔齐。明末的八大山人、王夫之、黄宗羲等。黄宗羲认为,没有亡国之痛就是无人心,遗民的责任是以不仕新朝、不予合作来表示抗议,但又不能止于抗议。一味地“呼天抢地,纵酒祈死”,终究无济于事。所以,必须“不废当世之务”,也就是要落到实际行动上。这些遗民中的隐士,往往以道德抉择代替理性判断,有些人始于狂热而终于冷漠,最后由绝望堕入虚无。这种人往往都是政治家、思想家。

至于以退为进、以隐求官者,如唐代的卢藏用之流。则不应纳于隐士之列。若要算上,以备一格,也只能说是假隐士。据《旧唐书》本传和刘肃《大唐新语·隐逸》篇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后未得调选,便先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隐居,学炼气、辟谷之术,但心中却时刻结记着登龙入仕,被人目为“随驾隐士”。后来,果然以隐士的高名被朝廷征聘,授官左拾遗。卢藏用品格十分卑污,以谄媚权贵获讥于时。有道士名司马承祯者,尝应召入京,届临还山之日,卢藏用想要夸耀一番自己曾经隐居的地方,便指着终南山说:“这里面可是大有佳处啊!”司马承祯毫不客气,徐徐答曰:“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的捷径罢了。”从此,“终南捷径”就成了从事政治投机的讽刺语。

隐士的话题,可谈的实在太多,,还是回到严子陵吧。

这里要提到两部书,一部是《古文观止》,里面选了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另一部是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载有朱元璋的《严光论》。前者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历代赞颂严子陵的诗文中,可说是调子最高昂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真是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后者就十分生僻了,绝大多数人都未必知道朱元璋还能够撰写史论,而且,着眼的居然是隐士严光!文章劈头就讲,严光的行迹,“古今以为奇哉,在朕则不然”。接着阐述理由:严光“之所以获钓者:君恩也”,“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最后得出结论:“朕观当时之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环仕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斩钉截铁,切齿之声可闻。

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这位朱皇帝发明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读严子陵传》一诗中就曾写道:

客星何补双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朱元璋易曹操为赤眉等,用事更显贴切。当然,他所师从的不是文弱的诚斋先生,而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专门为帝王提供对付士人权术的战国时的韩非。在韩非看来,许由、务光、伯夷、叔齐之辈,都是些不听命令、不能使令的“不令之民”。他们“赏之誉之不劝(不能受到鼓舞),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恩威并用,软硬兼施,都无动于衷,那还怎么办?干脆杀掉。韩非首创以思想罪、独立罪除杀隐士,后世付诸实践的代不乏人,朱元璋乃其尤者。

看过严子陵祠堂和碑林之后,我曾想,应该把朱元璋这篇《严光论》刻出来,让它与《严先生祠堂记》列在一起,使寻访钓台踪迹、研究隐逸文化的人,对于古代中国如何对待隐士的问题,有个全面的理解。

其实,尊隐也好,反隐也好,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无非是维护统治、巩固政权、治民驭下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手段。不管推行哪一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历史上,一般是把光武帝刘秀划为尊隐一派的。他有一封《与子陵书》,是古代小品中的名篇,后人评说:“两汉诏令,当以此为第一。”全文只有五句话:“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但是,“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瘠,须杖而行”。我实在离不开你。——情辞恳切,语语动人。  光武帝还下过一个《以范升奏示公卿诏》。起因是这样的:太原隐士周党被征召,面见光武帝时,自陈“愿守所志”,拒绝行臣下拜君之礼。博士范升启奏,要求以“大不敬”罪惩治周党。光武帝在诏令中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结果,不但没有加罪,还赐帛四十匹,遣归故里。朱元璋的文章,直接针对着严光和周党这两个人,实际上,对于光武此举,也是大不以为然的。P123-125

序言

读书对人生建树的重要性,中学生均略知一二,有的理解得还比较深刻。难的是如何把认识化为行动,使书(当然是精品、佳品)成为自己的亲密伙伴;深深地爱,从中吮吸养料,滋润精神成长。

怎样才能化解艰难,养成读书的习惯?首要在真正提高认识。行动受思想指挥,认识模糊、低下,行动必然朝三暮四,摇摆不定。须知:读书是人独有的神圣权利。北大教授贺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语重心长地对新大学生说:人是能读书若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与同时代的犬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安为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这段话认真咀嚼一番,可思考的内容甚丰。人有。文字,禽兽没有,文字承载文明,传久行远,恩泽后代。后代要继承文明,健康成长,进而发展创造,须臾离不开文字的杰作——书中的醍醐与琼浆。

然而,在当今生存的环境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对中学生精神的成长构成了种种威胁。读书的意识淡薄了,读书的欢乐消失了,嗜书如命的那份执著已凤毛麟角,读书的神圣权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冷遇。责任在谁?求学不下工夫读书的局面形成,-确实有多种因素,学业:负担重,题海围:攻。围堵,难辞其咎。即使如此,中学生仍要坚定读书的信念,冲出不良气÷氛的包围,做一名爱书、读书、心灵充实、大脑富有的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做现代人,只要是电脑操作的行家里手,与键盘为友,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搜索,可以下载,要花工夫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这不仅对“现代人”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探讨,而且太小看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现代人去发展创造。现代人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和自主求索、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或者说,要具有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主体意识、进取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充分发挥。一句话,须全面提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不是以某种能够运用的技’术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知识进步为基础,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不是看某一方面的技能运用,而是要看人才的整个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容量、知识的水平、知识积聚和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方面也需要综合素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的要求越高。

全面提高素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其他姑且不论,单是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敞开着,只要有入深山探宝的精神走进去,你会受到清澈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洞察力、文字的生命力的感染,如行走在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读书要慎加选择,绝不滥读。而今,由于利益驱动,平庸的作品,乃至坏书,经包装与炒作,搅乱人的视线一,以时尚、时髦诱惑年轻的读者。坏书犹如疯生狂长的野草,伤害庄稼,使庄稼枯死,它戕害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无影无形,令人受害而不自知。人不可能活二百年,人生苦短,特别是青春年少的黄金岁月,更是应万分珍惜,不能让坏书、无益的书销蚀自己的青春。有人说得好: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读,就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但那里有心血,有智慧,有学问,有价值,能使你精神上获得了财富。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的编注者不仅深知阅读杰作对青年人的人生建设的重要与必要,而且躬身践行,体会成长的快乐。为此,怀着对中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从现当代经典散文的编注入手,引领大家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作家、伟人对话、交流,沟通心灵,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文采,体悟他们洋溢时代精神的人格魅力。

读书要虚心。无谦虚心理,狂妄自大,就难以入门,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书中常会有“罅缝”,可深思,可撂究,绝不是拿来审问。当今读书有种倾向,不管什么读物,先“批”字当头,否定,贬斥,美其名日自己高明,批判性思维强。殊不知这种阅读连浅尝辄止都谈不上,又何能从阅读中收到成长的实效?经典之作不可能迎合你的思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完全能得到其中的真谛。要想真心实意地得到他们的教诲,须进入他们的思想,辛苦探寻,用力打凿,比较辨识,熔炼吸收。读书是辛苦的,而人也就是靠辛苦的陶冶而成其为人的。朱子说的“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执著追求的读书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闪发光芒。

祝愿中学生朋友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挤时间阅读编注的这套经典之作丛书,集众人之精气神,打好做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基石,为明日的发展蕴孕充分的底气。

于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后记

历史文化散文作品《沧桑无语》十年前初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很快地,其中文繁体版权为台湾尔雅出版社购买。目前该书已有5版、8次印刷。

在《沧桑无语》中,作者实实在在地把眼光转向了过珐的岁月,倾注于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来路。以雄浑沉着的绘景笔致,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将零编片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境。

在早巳化为烟尘的往事中,《沧桑无语》选择了庄子、李白、苏轼、陆游、曾国藩等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明确的人生方向的人物。“青山魂”把一个“潇洒绝尘的诗仙”的悲壮人生椎到了我们面前。作者关注的是诗人李白坎坷蹭蹬的生涯和巨,大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渴望登龙入仕、经世济民而不得的现实存在,一方面是体现生命的庄严性及由此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的诗意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强烈冲突构成了李白无可避免的内心矛盾,也很典型地反映了“士”的性谘与命运悲剧。“寂寞濠梁”对心灵无羁绊、赋性淡泊的庄子有着一种心灵的切近,对那种“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态度表现了发自内心的向慕与认同。

人吐总有一些自性的东西需要守往。只有守住这些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人的精神才有引领,才能处于自足状态,在世俗的包围中存留一片心灵的净朗天空。在这方面,王充闾执著得近乎固执。他摒弃种种生活的诱惑,而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向思索的深度、冥想的广度掘进,在散文天地中,留下清晰的生命足迹。“大块无言草自春”,恰是这样一种人生的自自。王充间在现在中追忆过去,把过去通过反省存留于现在,在情感和心智上与它交往、对话、共感,通过这种内在交往启迪自身。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述中,在明确的追寻与扬弃中,我们分明感到,“无语”的“沧桑”总在诉说些什么。

王充间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迷恋与虔诚,使我们感到,他在《沧桑无语》创作的审美构思过程中,内心深处必然集结着某种特别的、不能自己的创作冲动与心理情结,那就是学者们总结出的废墟情结、庄禅情结、梦幻情结和诗语情结。首先,王充间散文中的废墟情结,主要体现为他对于历史上已经湮没的名都、古城、园林、遗迹等昔日辉煌繁盛、如今颓败残缺的存在所具有的一种深沉的追念心理,这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敏感。他的废墟情结已成为强烈的审美专注意识,形成他自觉的创作思想。而庄禅情结、梦幻情结与诗语情结在王充闾的散文中体现在对人物事件的选择、评价及意义的引发上。王充闾散文中有着在庄子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无执”、“不住”等智慧,表现在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是非曲直、穷通祸福的俗常认定,能在宇宙衍化中推求人生、证得因果、彻悟古今世事的一切相法,并能从。山川、草木、日月、江河的万有存在中。悟得人的生命自性的存在。这些使得他的散文充满梦话与诗语的意境,形成他独特的诗意审美与智性理趣。

作方王充闾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沧桑无语》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1年该书获辽宁省第二届散文创作“丰收杯”奖(1990—2000)特等奖。王充闾的创作水准和学术地位得到了全国文学界的公认。2002年,王充间与余秋雨、季羡林等同时被聘请“北大散文论坛”嘉宾。在2004、2007年第三、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评奖中,连续聘请王充闾来出任评奖委员会主任。该奖项深受全国文学界的关注,这一头衔一向被认为,只能由全国文学界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来担任,否则难以服众。

书评(媒体评论)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但是那里有心血,有智慧,有学问有价值。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王充闾的散文创作最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了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文体风格特征及其突出的典型性成就。如果不算太轻率唐突的话,那么我以为是可以将余秋雨和王充闾分别视为中国学者散文的南北大家的。

著名评论家、南京文学教授 吴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2255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