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日子缀结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日子要突出一些,仿佛这个链条中的珍珠,那就是节日。这些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多彩多姿、充满诗意。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内容,本书简略介绍了每一个节日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节俗活动、节物时品。了解了这些,我们的节日会过得更为充实、写意。

内容推荐

我国传统节日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丰富的。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绝不仅仅是点缀装饰,它从种种方面实实在在地调节着我们的生活,维系着社会关系,凝聚着也体现着民族精神。为了让广大民众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特编写本书,简略介绍了27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节俗活动以及节物时品。

目录

立春日——迎春鞭春劝农耕

春节——三元复始拜新年

破五——禁忌解除,开业上工

元宵节——花灯处处闹社火

填仓节——添仓补天祈年丰

龙抬头节——扶龙熏虫剃龙头

花朝节——花开蝶舞春光美

寒食节——禁火寒食念子推

清明节——扫墓祭先伴宴游

上巳节——曲水流觞踏青行

立夏节——迎夏荐新吃补食

浴佛节——浴佛舍豆结法缘

端午节——避毒食粽赛龙舟

夏至节——祛病健身夏至面

六月六——晒衣曝书浴猫狗

立秋节——咬秋防痢戴楸叶

尝新节——尝新荐新品收成

七夕节——鹊桥相会乞巧忙

中元节——照冥赈孤荷花灯

中秋节——拜月赏月庆团圆

孔子诞辰——中华民族的圣诞节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

寒衣节——寒衣烧化送先人

冬至节——扶阳履长敬师长

腊八节——腊日腊祭腊八粥

祭灶节——糖瓜祭灶过小年

除夕——一夜连双岁

试读章节

立春日——迎春鞭春劝农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与传统年节最为接近的节气——不只在于时间接近,更在于去旧迎新意念的接近。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国,而且“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每当春天来临——立春的时候,礼俗活动就多了起来,立春也就俨然成了一个节日。

立春日的节俗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主要表现的是欢庆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一年丰稔的主题。

一、幡胜迎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因此传统上在这个日子有迎春、庆春之举。

迎春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早在先秦就已经存在,《礼记·月令》有过记载。当时的迎春是一种国家祀典,这种官方的礼仪活动后来和鞭牛劝春结合在了一起,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与国家祀典相对,民间的迎春活动要简单却有趣得多。贴宜春帖、戴华胜、挂春幡,在表达迎春、庆春之意外,也在百花绽放之前就把春天装扮得烂漫多彩。

宜春帖也叫“春帖”、“宜春方字”。“宜春”,大意为春天是个很相宜的季节,是祝颂春天的语汇;宜春帖,就是写有这两个字的帖子。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晋代已有贴宜春帖之俗,只是未说明贴在何处。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月令》则明确指出是贴在门上。后来,这天所贴的帖子,不仅写“宜春”二字,也有“福”、“喜”等字。这种习俗现在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帖子写的是“宜春”或“迎春接福”等字样。

《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贴宜春帖,是和“剪彩为燕以戴之”联系的。这里的彩燕,与人胜、华胜同类,是一种燕子形状的妇女装饰品。所以用燕形,大概是与燕回春到的候鸟习性有关。当然也有不用燕形而用别的形状的,如蝶形、钱形。又因为是在立春日簪戴,所以也叫“春胜”。

还有一种剪成旗幡形状的立春装饰品,叫春幡。它有戴在头上的,也有挂在树上的。春幡有自己用的,也有作为馈赠的礼品,唐宋时还有宫廷赐给臣下的,说明了这种时令装饰品的宝贵和风行。当然,就簪戴而言,春幡更多地用于妇女,但也不乏男人使用。宋代大文豪苏轼立春日簪戴的幡胜多过了弟弟苏辙,侄儿们打趣他:“伯伯,老人也簪那么些幡胜么?”苏轼也未能“免俗”,正说明了这种习俗的意念深契人心——实际上,人们以种种行为迎春,也正是在庆贺、祝愿人生的春天。

二、鞭春劝农

立春的另外一种节俗是鞭春,这种节俗虽然也源自上古的迎春庆春,但中古以后则更多指向祈祝丰收——向春神祈求,向土牛祷祝。

先秦时代的迎春,并未涉及什么春神、春牛,典籍里只提到迎春于东郊。到汉代,开始有土牛耕人、青帝句芒(春种)的记载。汉代的立春节俗中虽然有“施土牛耕人”“以示兆民”催劝农耕,但还未提到鞭春。唐代以后,出现了“执杖鞭牛”之举,这也就是所谓鞭春。

鞭春也叫鞭春牛,民间则叫打春牛。春牛也叫土牛,顾名思义,是一种泥质的牛,外加彩绘装饰。所谓打春牛,就是立春日在街头开阔之处,用柳条等做成的春鞭鞭土牛。其用意显而易见,即以催促春牛劝勉人们适时耕种、勤劳农作。打春牛时有一种习俗,就是捡拾乃至争抢土牛的碎块,民间认为得到这种碎块是一种吉兆。所以,也有人以这种碎块馈赠亲友的。与此相应,有些地方除大土牛外,还做许多小土牛,用来送礼祝福。

旧时打春牛的活动大多是由官方组织的,有一定的仪式。比如,关于土牛的制作,宋代曾由朝廷颁布了一部《土牛经》。又如,鞭打的时候,如果在年节前立春,打春牛的肩部;如果年节后立春,打牛的腹部;如果是元宵之后立春,则打牛膝。不过,老百姓似乎不大注意什么部位,为了丰收,只管尽情地鞭打了去: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

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

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P1-5

序言

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日子缀结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日子要突出一些,仿佛这个链条中的珍珠,那就是节日。这些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多彩多姿、充满诗意。

毫无疑问,我们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建立在季节递变的基础上的。民间所谓的“四时八节”,四时指四季,八节则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即四立与二分、二至。与此同时,另一个影响节日形成的因素是农业生产,也就是说,传统节日大多介于农事活动的间隙,农忙时节即便有节日,也是时间较短、节俗较少,而节俗多、持续久的节日则安排在了冬季农闲时节。当然,此外的民间信仰等也是影响节日形成的重要因素。

我国传统节日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丰富的。现在仍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节日,大多形成在汉魏时期,至唐宋而发扬光大,明清则踵事增华。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一条突出的轨迹,即信仰因素的逐步消退和娱乐功能的逐渐增加。许多传统节日都有民俗信仰的基础,最初大多与避灾驱疫有关。但在节日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内容逐渐淡化,以至于我们今天已经感受不到某些节日这方面的因素。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信仰因素始终存在,只是早期侧重于消极的避灾,后来则转化为更多地积极祈福。

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绝不仅仅是点缀装饰,它从种种方面实实在在地调节着我们的生活,维系着社会关系,凝聚着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就“调世”而言,节日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以小憩,使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几乎不能想象没有节日的生活。就“维系”而言,四时八节的亲友问候、馈赠,春节时的拜年,冬至节的向长辈献袜、请老师宴飨,都是其体现。而节俗活动中体现的重视天入和谐、关心亲情戚谊、追求红火圆满等等,均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好尚和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们今天生活中的节日,可谓应有尽有,如果细加推寻,也许一年中的每一天几乎都要成了节日。对节日加以分类,首先可以分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在传统节日中,也还可以从功能、主体等方面进行分类。比如从主体来分,就可以分出官方节日和民间节日、宗教节日,我们的这本小册子就是专门介绍民间节日的。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大众、官宦乃至皇室都要过的,之所以把民间与官方并立,意味着本书排除了那些官家规定的节日,比如皇帝生日的所谓“万寿节”,也不介绍相应节日中国家祀典的情节。对于宗教节日,以大众参与程度为选择,比如浴佛节、观音诞等大众参与较多的则加以介绍。此外,行业性的纪念节日也属民间节日,但因其主体的局限性,本书基本不作介绍。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内容,但这里的简略介绍已经足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节日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节俗活动、节物时品。了解了这些,我们的节日会过得更为充实、写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节日/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继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6431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2
13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