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画跟南怀瑾学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南师所讲之道为行文之基,希望能撷取南师思想中的精粹,又敷衍开来,融入笔者的领悟心得,再从旁辅之以史料故事,希冀描摹中国道家的概貌。虽然有管中窥豹之嫌,但如果读者能在悉心阅读之后,觅得道家一斑,也便是本书的目的之所在了。

内容推荐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在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诸多领域造诣精深,被赞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同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本书就是以南师所讲之道为行文之基,撷取南师思想中的精粹,融入笔者的领悟心得,再从旁辅之以史料故事,描摹中国道家的概貌。

目录

上篇 以道名家,漫溯道家清流

第一章 老子已乘青牛去,世上长存《道德经》

 问道先溯源流——“黄老”之说的由来

 再说老子——青牛已出函谷关

 轻描淡写五千文,千古一书《道德经》

 细说弟子后学

第二章 道家集大成,庄子《逍遥游》

 庄子——身处污渎,哀在万世

 《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意在于此,寄言于彼

 庄子承道家衣钵,变质朴为英气

 道儒之辩,殊途而同归

第三章 绵延数代,道学建教

 稷下道派,由“学”而“术”

 文景盛世以道治国

 《淮南子》——综百家而首推道学

 魏晋玄学——名士风流崇放达

 道教建立,太上老君始传道

中篇 大道至筒,听南师说道

第四章 不可言说的道

 道,妙不可言

 咬文嚼字强说“道”

 道在寂寥人世间

 道在无念之境

 上古之道万世传

第五章 冷眼旁观历史的隐士

 隐士与史官的推波助澜

 随缘而遇顽且鄙

 冲虚谦下,不盈不满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六章 心如空谷,返璞归真

 初心一颗,不惹尘埃

 善恶、美丑相对出

 高下相倾,福祸相依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打破冥顽,心如空谷

第七章 毋用乱世换取贤德的假面

 尚贤与否的道墨之辩

 人乃万物之盗

 仁义道德浮于表面

 贤德的代价

 机心远离大道

第八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顺乎自然以为治

 理所当然,何必居功

 中空无用,自有妙用

 用兵只因“不得已”

 小国寡民的桃花源

第九章 上二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定形,因时而化

 至柔之中的至刚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十章 无待无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列子御风犹有待

 无己之境,心神不随外物变

 不如相忘于江湖

 追之不及又何须执著

 参破生死,安之若命

下篇 道教之兴隆与衰微

第十一章 道教简史,点到为止

 秦皇汉武的求仙路

 五斗米教初创,天师传道

 北寇南陆,道教沿革

 佛道之争,初唐尤甚

 宋明道教帝王缘

 衰微之势与民间道教中兴

第十二章 仰道人仙风,慕宝典遗旨

 魏伯阳——万古丹经王

 葛洪——抱朴子炼丹砂

 陶弘景——宰相幽居在深山

 纯阳真人——匹夫而为百世师

 希夷先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紫阳真人——芒鞋竹杖任悠然

 王重阳——携七子以立全真

 张三丰——行云流水不自收

第十三章 观经问术,静心修道

 道教之术,杂而多端

 老子五千文,教君何处结灵胎

 坐忘与心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附篇

 老子《道德经》

试读章节

问道先溯源流——“黄老”之说的由来

  提起道家,人们往往想起“黄老说”。到底何谓“黄老”呢?南怀瑾先生在《禅宗与道家》一书中告诉我们,自秦、汉以后,学者们往往以黄、老并称,认作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黄老”原来就是黄帝+老子的组合。这对“黄金搭档”中,老子作为道家始祖的身份得到公认,而黄帝的资格认证就比较复杂了。

  黄帝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首领。传统上便把黄帝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谓是极尽溢美之词。而在众多远古传说中,黄帝与其随从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制作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先河。

一个人能完成这样的丰功伟绩,实在是叫人惊叹,也让人难以相信。难怪司马迁说黄帝“生而神灵”,除了天生的神仙,谁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这样的壮举呢?读到这里,不由得莞尔一笑,知道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并且可以想到,这是我们的古代先民把模糊不清的历史都算在了黄帝的头上。

而黄帝成为道家的始祖,这中间也就有这么一点“模糊论”的色彩。但在南怀瑾先生看来,也是出于“学术上的谨慎忠实”的需要。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历史上除了承认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以外,几乎没有能够证明他学术思想的史料。而《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后世很多学者也认为是后人的伪书。想为文化寻根溯源,要上溯到黄帝之前,除了一些远古传说以外,就缺乏可信的史料文献,于是便以黄帝为始祖,将中华先民所有的思想文化一并划归到黄帝门下,加以尊崇。后世之人又多“贵古而贱今”,所以各家都把自己的思想源头归并到黄帝和神农氏。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说“先序今而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道家认为它的学术渊源是远绍黄帝,其中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表明道家的学术思想并非是故弄玄虚的虚妄之言,道家也是遵循着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这就为道家也打上了“合格”标签,不是“三无产品”了。

并不是道家一家以黄帝为始祖,诸子百家都有这个倾向。事实上,道家思想萌生之初并没有清晰的道家、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界限。这些学派最初都是以三皇五帝为思想渊源的。南怀瑾先生称这一时期为“儒道不分”的时期,他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说,约公元前七百余年开始,儒家与道家才开始各立门户。此后,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从繁入简,分而又合。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开始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从这样的划分开始,后世学者讲道家,描画出了一派道家“家谱”:认为道家学术思想大抵是由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这样就把道家思想约束在了一条线上。按南怀瑾先生的意思,这样的划分难以展现出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认识道家的时候,就要避免这样的局限,以更宽广、包容的心态和视角去仔细探求“道”的发展。

再说老子——青牛已出函谷关

“提起老子,真是一个千古绝妙的人物。”

南怀瑾先生在谈道家时,曾有过这样的结论。要认识老子的“绝妙”之处,就要首先对他有所了解。其实,老子的“神秘”身世,就是他成为绝妙人物的重要因素。

老子的身世,后世难有定论。他是谁,生活在哪个年代,这些都成为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悬案”。而造成这一历史悬案的“肇事者”却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为老子写传记,采用了单纯记录传说逸闻的方式,把前代关于老子的传言一一辑录,形成了一篇颇为符合现代新闻通稿标准的文章。不过,司马迁虽然记录了多种说法,但从他的笔法来看,司马迁把他最信任的一种说法列在文首。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老子当时的身份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声名也日渐远播。司马迁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于是有了这样的故事。

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我想要去请教他,你愿意跟我同去吗?”南宫敬叔当然欢欣雀跃,陪孔子千里迢迢前往周。与老子的会面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回到鲁国,等候多时的众弟子问老师可曾见到老子,老子又是何等模样。孔子是这样告诉弟子的:“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吾所见老子,其犹龙乎!”把老子比做神秘莫测的龙,不能被捉住和参透,可见老子学问之深。

故事中可以看出老子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粉丝拥趸众多了。不过后世关于他的记载却不甚清晰,而能够承载他学术思想的文字史料也只有《道德经》五千文,这都是因为老子富于超越尘俗的修养,不求名利,有隐士之风。而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可是他又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好像是在自己打自己了,所以后世诗人自居易写下嬉笑老子的七言绝句——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其实,老子的这五千文是被“逼”出来的。老子“五千文过关”的典故就解释了《道德经》的成因。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聃早已预见周大势已去,决定离宫归隐。他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查检)忽然见东方紫云聚集,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料定必然有圣人前来。尹喜也是好学之人,希望能问道于圣人,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一个老人倒骑青牛踱过来了。尹喜连忙拜谒圣人,但老子是不吃这一套的,只可惜他没有通关的关牒,所以被拦下了。这就像我们现在没有护照,也是出不了国的。老子被困在这里,尹喜刚好乘机“索贿”,说只要能传道给他,就可以过关。被逼无奈之下。老子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才向西而行,不知所踪了。

所以,南怀瑾老师笑称《道德经》是老子给尹喜的“变相红包”。玩笑归玩笑,还是要感谢尹喜,逼老子留下了这五千字,成为道家思想的载体,传于后世,成为道家经典著作。后人再说老子,所能依托的只有这价值连城的“五千文”了,而老子与他的青牛则早已出了函谷关,缥缈无踪了。

P3-8

序言

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

这是南怀瑾先生的友人为他所作的诗句,词浅而意深,如此概括南师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了。比起“国学大师”、“传统文化传播者”等头衔,南怀瑾先生所关注的是“世上苍生”与“架上书”。

因为执著于“架上书”,南怀瑾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子集,深得国学濡染,又于闲暇中跋山涉水,访求岩穴高隐之士,后又以三年时光隐居在峨眉山大坪寺,通览《大藏经》。这样潜心治学的书斋岁月里,南师写下“月下听经来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字里行间是静心修行的超然态度。终因放不下“天下苍生”,南师又走出书斋,四处奔波教化,讲述传统文化经典。他的讲演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等各种国学精粹,让大众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得以重温本民族昔日的文化盛宴。

南怀瑾先生被大众所熟知,源于他对各派佛经的精辟讲解。事实上,南师在道学上也颇有见地。他在《老子他说》、《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宗和道家》等著作中,详细而周密地讲述了道家的发展与沿革,并且旁征博引,将看似艰深的道家思想生动幽默地娓娓道来,“综罗百代,博大精微”的道家仿佛在文字里重生,栩栩如生起来。

说来有趣,南师和道家的不解因缘,竟是始自顽童的嬉闹。他幼年时曾体弱多病,禁足在家,只有药香和书香为伴。虽然体弱,内心却极其仰慕武侠小说中武艺高强的侠士。读到忘情之处还亲身尝试,练习飞檐走壁,甚至跳梁倒挂。一次不慎从房梁上摔了下来,巨大的响声才让父母发现家中的顽童还有慕武之心。父母不但未责怪他,而是请来老师指点,自此开始南怀瑾就走上了习武之路。

因为习武,南怀瑾先生但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都顶礼叩拜为师。后来听说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已经修成“剑仙”,他便兴奋地前去拜谒。后来旅居四川时,又~路访道,结交了不少高人隐士,这其中不乏修道有成的道教名家。南怀瑾先生在学武之余,开始对广博精微的道学产生了兴趣。他原本一心尚武,后来悟到武力易滋生事端,所以止戈为文,专心悟道参禅去了。南怀瑾先生虽然未曾在武学上有所建树,却成为了后世的道学、佛学大家,这样的因缘际会实在妙矣。

前人论及有关道家学术,大多是局限在老子、庄子的思想范围内,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没有能够周罗道家学术的全貌。而实际上,自两汉以来,道家已摇身变作道教,这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通晓,实在是道学研究的偏颇。所以南怀瑾先生说道,不只是局限于先秦的老庄道学,也涵盖两汉以来的道教,意在展示一幅真正的中国道学发展图谱。

本书则是以南师所讲之道为行文之基,希望能撷取南师思想中的精粹,又敷衍开来,融入笔者的领悟心得,再从旁辅之以史料故事,希冀描摹中国道家的概貌。虽然有管中窥豹之嫌,但如果读者能在悉心阅读之后,觅得道家一斑,也便是本书的目的之所在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画跟南怀瑾学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长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何宇海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2789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