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师札记(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一些活跃于中国建筑热潮中的建筑师的文章,记录了在若干国内外大事件背景下,凝聚在建筑中的生动故事。建筑师的文字能够打动读者,显然不是依靠华丽的辞藻和曲折的故事。正因为建筑这样一个凝聚社会各方面资源、深刻影响生活的人造物,也正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变迁赋予建筑的重要使命,让建筑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空间上记载了鲜活的历史轨迹和社会风貌。

内容推荐

对于许多人而言,建筑师是神秘而颇具魅力的职业。同时,当代中国的建设规模,也赋予了建筑师前所未有的责任。所幸,大量的工作不仅使得建筑师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赋予艺术气质的建筑和城市,也使他们有机会对社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接触和观察。

2007年出版的《建筑师札记》获得了读者广泛的好评,现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又将其刊物《设计与研究》两年来的精选文章汇集为《建筑师札记2》,继续他们对建筑,对文化、对社会的理解和阐释。除了延续生动的风格,独特而多样化的视角,本书也更多地涉及到近年中国建筑界的重要建筑和事件,相信会向读者展现一片精彩纷呈的建筑天地。

目录

前言

喧嚣与静谧

威尼斯日记:在威尼斯盖房子

国际竞赛里的中国人

从“草船借箭”到“黄肠题凑”

向西看——中间建筑进行时

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诞生记

我与水彩

封皮儿

小门洞,大文章——闲话紫禁城里的四座小门

一幅鸟瞰照片中的北京建筑史缩影

老北京的景观建筑与观景建筑

在路上——山东广电中心施工配合杂记

四种模式——现代建筑重塑城市记忆的四种可能性

马清运:与建筑师的社交问答

纪念碑上的中国昧到底是啥味

观察北京民居

大话城市

“秀”时代的价值观异变

我当“甲方”

选择,不仅仅是风格

HdeM伦敦启示

美国“最喜爱的建筑”150座

爱恨建筑

玻璃房子——半透明生活

密斯与夏隆的对话

是做事情,不是做建筑

建筑师跨界和跨界建筑师

突然间与艺术近了——艺术博物馆参观杂记两篇

结束误读:再看塔蒂电影

援外往事

山沟里难忘的几件事

看看这事儿有多难

家具潮

八年往事

当了一回不知是否称职的甲方

回忆父亲林乐义

首都剧场

北京饭店西楼

北京电报大楼

中共中央党校

中央建筑工程部大楼

首都民用机场航站大楼

几内亚大会堂

被遗忘的现代主义:60年间的建筑片断

试读章节

喧嚣与静谧

文/李兴钢图/李兴钢李宁

之一

2008年9月17日夜11点,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结束后一个半小时,“鸟巢”。

下方的比赛场地大草坪上,跳舞、合影、流泪、呼喊——狂欢的“鸟巢”运行团队和志愿者们,在近十万名观赏完残奥会闭幕式的运动员和观众离场后,在他们即将告别“鸟巢”、告别北京奥运的最后一个夜晚,把“鸟巢”再次变成了一个沸腾的舞台和剧场,他们在为这个庞大的建筑物中发生的一系列必将载人历史的比赛和表演活动而默默服务了近五个月(四月测试赛开始至九月奥运会结束)之后,今晚让他们自己成为了这个也许是世界上最大舞台上的演员。而欣赏他们的观众,此时此刻可能只有一个人,就是独自坐在“鸟巢”西南包厢看台上的我——如果有人从空中俯视,就是巨大容器中的一个小黑点。容纳几万一千名观众的偌大碗形看台此刻空空如也,刚才那人头攒动、红旗招展、灯光荧荧、鼓掌欢呼,都变成了头脑中的定格和幻影……倏忽间,此刻场地上人们的狂欢也仿佛变成了无声的默片动作,我竟然感到四周是一片宁静。

近六年投入“鸟巢”的时光,伴随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也如同电影与眼前的场景叠现:那些从图纸到现场再熟悉不过的钢梁、楼梯、斜柱、红墙、看台、座椅、膜顶、设备、灯光、标识……壮观的、美丽的、浪漫的、我们的“鸟巢”,这一切竟然都成为了现实!按通常的剧情要求,此时应该流眼泪才对呀,揉揉眼睛,啥都没有,只有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心里如此沉静。

看来场内的狂欢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束,我悄悄离开看台,乘自动扶梯到零层,由颁奖等候区通过中央通道进入跑道和比赛场地,走进狂欢的人群,从满地的“香山红叶”中拣拾了十数片,离开。

由正西一路向南穿过A区、B区、c区、D区大厅。红色和金黄色的灯光把“鸟巢”变得玲珑剔透,与白天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格调,白天宏伟、气势逼人,而此时则柔和、梦幻动人;灯光辉映下曲折蜿蜒的大楼梯格外神秘,似乎向上通向未知的高处;红色半透的玻璃帷幕和栏板如水晶般润泽,里面灯光暧昧如影;在大厅里面透过巨大的钢网格向外望去,夜色中的城市是一个个被精心框起又展开的画面。

走出“鸟巢”来到基座上,身后如巨大灯笼的建筑显得安详又静谧,偶尔传出的里面的尖叫声越发衬托了这安静。草地和甬路上的灯光星星点点,白天这些灯好像是略多了些,此刻却觉得正好。走下基座。

由“鸟巢”东南口踏着水上的浮桥往外走,在桥的另一端忍不住再回望它,心里说,真是漂亮,走每一步都有那一步的好。于是生出一个念头:再独自环绕“鸟巢”走它一圈——之前不知走过多少遍,今晚是别有意义的一次。先沿河向北,到“鸟巢”正东,经浮桥再次由东北面走上基座,沿基座向下向北,经湖景--西路到中一路,再次过桥,沿湖景东路一路回返向南,直到南一路,再南,穿过一片小树林,到湖边,已是远眺“鸟巢”了。在这北京奥运的最后一个午夜,我独自一人流连,每分每秒都在用眼睛抚摸着那建筑,一路不停拍照,定格那注目礼,每一刻都仿佛历史的瞬间。

午夜已过,安检围栏外却还有人在拍照和说话。“鸟巢”远远地、亮亮地卧在那里,隔着波澜不兴的湖水,越发显得宁静,犹如一个令人惊艳却娴静无比的女子,让人的目光不忍移开。

看到此时的“鸟巢”,谁会相信它曾包容着怎样的欢腾?那些历史的时刻,那些激情的表演,那些欢笑和泪水、感动与悲伤?人们一次次地走向它,去体验那向往已久的人性的释放;又恋恋不舍地离开,感受着狂欢后的失落,再享受热烈之后的宁静平和。没有一个建筑像“鸟巢”这样:将极端的喧嚣与无比的静谧如此完美地融于一身,相互转换,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性的情感体验器。

凝望此刻的“鸟巢”,谁又会相信它曾经历了怎样的喧嚣?那些漫长的时日、那些艰辛的工作、那些纷扰的是非、那些各样的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像它一样聚焦了如此繁多又如此隆重的目光和欲望、言语及事件、心愿与梦想,它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而是一个短短几年间包容演绎了无数故事的史诗剧场。一切的故事都已发生,一切的发生都已凝固,无法改变。 “鸟巢”无语,它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

之二

2008年9月11日晚8点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工作人员清场后一个半小时,车械库处女花园中国馆展场。

我们在晚上清场后特意留下来拍纸砖房的夜景。邦保和李宁在房子里,拿着我从北京带来的8个小手电充当光源,孙鹏在外面操作相机,我站在边上看着。半个多月似火骄阳下的劳动让他们整个晒黑了一层,原来显胖的同学这回健壮了,原来阳光的同学这回更阳光了,最有意思的是原本健壮阳光的同学现在张嘴一笑呲出一口白牙,我怎么看都像我大学时的乌干达同学……

这里距喧闹的圣马可广场仅几步之遥,却是个难得的宁静之地,中国馆选址于此,并且拥有一个宽敞的花园,树丛掩映,草地舒展,虽然有诸多布展的限制与不便,在我看来却是个相当理想的场所。处女花园位于军械库展区的最里面,需要先经过如同北京故宫内红墙夹道一样长长的由两侧斑驳高墙夹持的甬道,再几个左弯右拐的空间开阖,来到连通外面亚德里亚海的敞阔的运河岸边,走过高耸的吊车铁塔,穿过带柱廊的古老船坞,再转个弯,可见两座红砖塔闸之间运河的入海口,有货船靠岸卸货,在距离岸边大约20米的地方,一排卧在混凝土墩上的巨大圆形金属油罐锈迹斑斑,却又长满了绿色的爬山虎,油罐内侧是一道围墙,两者之间有一米多的窄夹道,由此进入,又经右首的门洞,才来到我们的处女园——如此经历过程,空间、景物、视野繁复变化,让人深得中国园林体验之感,中国馆内藏于此,实在是妙手偶得,得其所哉。

处女花园约百米见方,实际上由油库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因花园的地下埋着一个古代的“尼姑庵”而得名——也因此地上的展品建筑不得向下做基础。油库占据花园的西侧,是一长条贯通南北的高大简朴的坡顶红砖建筑,大拱窗、小窄门,直率地表达着当年军用建筑的功能:大窗通风采光,小门进人(在花园外面向卸货码头,油库另开可进货车的大门)。油库东北端连过来一小排低矮的建筑,是更衣室和花园的人口,再向东另有一栋两层小楼(李宁曾去那儿拍高视点的照片和录像)。面对着油库就是大面积的草地花园,中间有碎石子路穿过,东南面是树丛,有几株孤立出来的老树,树冠下一大片浓荫,劳作之余,工人们会在这儿下盘“土坷垃棋”。后面的大片树丛中间,掩藏着另一片空地,被修饰成起伏的土坡,植草,上空悬挂一串巨大的白气球,据说是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阿龙·贝特斯齐(Aaron Betsky)的作品,还据说他今晚要在此举办一个同性恋聚会,更据说是裸体的!不过,这片场地另有入口,而且已经在处女花园的范围之外了,幸亏如此,否则岂不是对这古老贞洁花园的亵渎?

……

P6-12

序言

中国的建筑界在成长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空前的建设大潮中,中国建筑师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世博会等,让他们有了充分而全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继承、引进、学习,到自主创新,尽管经历了挫折和艰辛,他们毕竟已经拉近了和国际建筑前沿的距离,从技术和理念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成为实践“中国创造”的一员,也必将改变未来中国建筑的面貌。而同时,面对海啸、地震等各种灾难和经济危机的严酷冲击,中国的建筑师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工作与普罗大众的安康息息相关,盛行一时的商业利益追求不能代表社会的真正进步,设计建筑同时也是在设计健康而完善的人类生活,需要植入他们深刻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这些活跃于中国建筑热潮中的建筑师的文章,记录了在若干国内外大事件背景下,凝聚在建筑中的生动故事。建筑师的文字能够打动读者,显然不是依靠华丽的辞藻和曲折的故事。正因为建筑这样一个凝聚社会各方面资源、深刻影响生活的人造物,也正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变迁赋予建筑的重要使命,让建筑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空间上记载了鲜活的历史轨迹和社会风貌。

聚沙成塔,60年来的中国建筑,如同一部石头和砖瓦的历史,刻画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轨迹。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为之奉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青春年华。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大地上,有些建筑可能已不再醒目,然而它们记载的历史,以及伴随它们发生的故事,仍然是值得今天的建设者珍藏的财富。

一本札记,一本建筑师写的书,也是一本让每个人通过建筑看世界的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师札记(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210153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5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