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众生的京城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天的世界上发育最迅猛的当属中国的都市,它大肆扩张,闹腾喧嚣,推陈出新。变异万端。观察和记录它是认知者的乐趣,社会学家的责任。一个常人无从尽悉它的变数,一个专业研究者亦无法完成这一调研。本书是众多调查者联手的产物。其敏感的触角,辛勤的探访,使我们了解到许多一直包围着我们却知之甚少的东西。

内容推荐

郑也夫教授在人大、北大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城市调查报告,以使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性发现相互印证。《众生的京城》一书,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变化太快了,要使城市社会学跟上城市的脚步,需不断更新经验认识。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将探访伸向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性文章,视角颇具时代气息,对认识城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极有价值。

目录

编一 市场万象

 导言:磁场市场,电流物流

 西苑早市

 古典家具店老板的口述史

 北京同里市集一瞥

 一家物流公司

 岳各庄调料批发商的生存状态

 京马茶城的批发商

 一家旧书店

编二 生民百业

 导言:热带雨林中的生灵

 小区环卫工的生活

 学院女工调查

 魏公村的修鞋夫妻

 中关村建筑工地上的小摊贩

 黑车司机

 两个低保户

 昆玉河畔破屋中的住户

编三 大国小鲜

 导言:一个都不能少

 一家豆汁店

 傣族风味餐馆调查

 饭馆服务员个案调查

 麻辣串从业者生存状况

 必胜客兼职调查

编四 粉丝迷乐

 导言:进入游戏,寻找同好

 两个流浪歌手

 Silent G(寂)乐队

 魏晨歌迷会

 摇滚节

 迪厅夜店助场

 天津茶馆相声生态

 火车迷群体调查

 两位豆瓣网友

 都市拼车客

编五 学子外传

 导言:有教无类,校内校外

 “取缔风波”下的打工子弟学校

 地下室里的打工子弟

 小学生托管班

 美术考生的历程

 北大旁听生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

 上海大学生炒股个案

 新报童文化

试读章节

我那时候不知道有高碑店,只知道有吕家营,是他们的销售员带我去的。

我腊月二十七那次去是我第二次去了。我是在对老家具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去给人送钱去。我想先给一些人树立一个好的口碑,老魏确实是来买货的。我说先别发货,我这个东西有可能发到法国,也可能发到石家庄。

我发现大厂和小厂是怎么个意思了,我决定下次来不让他们的营业员带我去,因为他们总会限制我的行动,我要自己去看看。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有我没看见的东西,那么没看见的东西在哪呢?我又无法去问人家,问人家也不肯说。那他的上游在哪儿呢?

我就想,我问他们行里面的人他们不说,那我问非行里的人他们应该能给我透露点消息,因为这个东西跟他们没有利益关系。我找了一家小饭馆,来了碗焖饼。然后我就说做得好吃啊,先夸夸他套套近乎。我说我是来买老家具的,旁边有没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啊?囚为一个工厂两个工厂跑得太辛苦。他说不远,就在前面300米。天其实已经快黑了,我赶紧去踩踩点。吕家营古典家具城,我一看终于找到了,找到组织了,就那个感觉。我就没敢离开,我怕第二天我找不着了,我在那儿找个小旅馆就住下来了。

第二天我去一看,这么多供应商啊。而且都是小门小户的,对我很热情哦,没有大户那个样子,有戏。当时我发现客人并不多,还有两天就过年了。转转吧,就看到了比我在大户那看到的更多的古典家具。

我就想如果我从第三层大户那里买货,他们已经修完了,从理论上讲就不如我从第二层那里买货更便宜,我没办法做到每天跑山东、山西,但我可以做到从山东、山西这些倒货的人手里买一些一手货,这样就能降低我的成本。

我就问他们,某某某老板(大户)你们知道吗?他们说知道,他经常从我这里拿货。我一听,噢,三百米还可以搬砖头啊,这个砖头从这5毛钱搬到自己工厂就变成1块了。他那个修也不能增添这么高的价值啊。我就想看来修复工作并不太难,并不是一个跨越不过去的壁垒,如果我弄一个小工厂,再从他们手里买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买了个工厂

要过年了,只有十几个门脸还开着呢,看来是不想回家过年了。我甚至都可以不回去过年,我一定要和他们多聊,把他们背后的这些东西了解透,为我所用。人都是自私的,那没办法。

我走走看看,发现有一个家伙,咱们化名叫王二吧,我一听王二二的价钱,同样的修复完了的产品,价钱比那个大户还要便宜,而且他报的价钱也不比那个卖旧货的高多少。我一打听,王二这小子还算比较诚实的,安徽的,他原来是给一个新加坡的老板开的工厂修货,他说他(现在)还给新加坡老板打工,自己也弄了一个小工厂,他就带我到他工厂去看了看。我一看厂子非常破,我说,只要你给我的够便宜,我可以连你的工厂都买下来。他想的卖工厂一事和我的想法不一样,他想只要套现就行。任何一个小企业能够一把变现是很难遇到的一个机遇。我说我买就整体买,工厂,店面,原材料,工人,房租,你给我算一下。算一下,大约13.5万吧,我说这么着,一点问题没有,咱就春节前把这个问题敲定了,我一定把这个工厂整个买下来。,

当然,买工厂是我给他放出来的一个信号,在符合我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可以买了他的工厂。什么条件呢?我没讲,我不能讲出来什么条件,讲了就把自己划到圈子里去了。

他好长时间的积累,一点一点弄出来的东西,一下能变成十几万块钱,这对他吸引力太大了。而且我还说我要买了你的工厂后你继续当厂长,你给我管理,我继续给你开工资,整个就是把他托起来了,我就告诉他让他提供这个行业别人不能提供的信息。

通过王二我理解了越大的工厂成本越高,这就是手工业区别于大工业的一个地方。

我让他带我又转了转,腊月二十九,我知道还有个高碑店。(但)那时候我觉得吕家营好啊,这么多人。P24-25

序言

这本文集是选修我的《城市社会学》课程的学生们的调查报告汇编。这不是第一本,可以称续编。

《城市社会学》这门课我先后讲过七轮。这在我来说是创纪录的。我讲授其他的课程没有超过五轮的。原因是讲多了热情递减,不如寻找新的挑战。那么这门课为什么成了保留曲目?不是因为自我感觉讲得好,而是企图通过这门课敦促和指导同学们从事城市调查。我们的城市变得太快了。同学们的调查帮助我跟上了城市的脚步,虽然那脚步远非都令我满意。

讲授这门课的轨迹如下:

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60人选修。

三轮讲授下来,我完成了自己的《城市社会学》的写作,同时将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的优秀作业编辑成册,取名《都市的角落》。两书于2002年6月一同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我在《都市的角落》的前言中说:

课程的风格有些怪异,就是从始至终交织着两个旋律:我授课的内容偏重理论,这是我的癖好所致;而我要求和指导学生们做的是一篇经验性文章。指导学生们写作占了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首先是选题。必须经我批准后,才可以开始调查和写作。要求同学们在第五周时在全体同学面前汇报自己的选题。我对每一选题作出分析,判定通过与否,对通过者提出建议,未通过者重新考虑题目。我屡屡告诫同学们,选题是一种智慧,要通过我们的讨论提高选题的能力。在第十一、十二周时每个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调查,我提出需要补充调查的建议。以后是写作,批评,修改。

每每帮助同学们定下题目后,我都有播下了种子的感觉。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我们不能无中生有。”我对先哲的回应是:“唯有农人和教师是幸运的。”我常常有打开作业后惊讶和欣喜的感受。我是一个老北京人,我对这个城市已经丧失了敏锐的感受,更有很多新鲜的事物是我所发现不到。同学们敏感的触角、辛勤的探访,使我了解到许多一直包围着我们而我却所知甚少的东西。特别是当这些文章凑在一起,便有了规模的力量,或者说,小有了一点气候。

《都市的角落》的问世令我倍感欣慰。它带着学生作业“短、平、快”的痕迹,稍嫌肤浅,但却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清华大学法学教授王亚新初次见面便直言:“斗胆和您说,这本书比您的著作更让我感兴趣。我和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过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我是个半生嗜好理论别无他长的人,但在观察城市、阅读城市研究的各类著作、教授《城市社会学》多年后,越来越感到:城市社会学不是诸家理论的汇集,而是不断更新的经验认识。这是似乎喜欢理论的同学不好理解的,也是我一再向同学们强调的。城市社会学热衷的是生命之树。一个才具较大的同学应该能够兼爱理论思考与经验发现这两个异质的东西。我希望这样引领他们,一同观察和记录“新而又新的水不断涌来”,继续呈现“都市角落”的方方面面。

这期间个人教书的轨迹小有变化,2004年我调到北大。北大和人大有很大的差异。这里选课的同学总是很少。我企图继续推动的城市生活调查不能规模太小,那样是难以覆盖较宽阔的城市景象,难以产生批量的优秀调查报告的。初到北大时开过两轮《消费社会学》,每次选修分别是8人、13人。但加上之前选修这门课的人大同学和之后深圳分院的同学,最终结集成《消费的秘密》(郑也夫编,世纪出版集团,2007)。

2007年春季为北大研究生开选修课《城市社会学》,13人选修。

我感到推动规模调查的愿望难以实现,思前想后,决定扩大战场。

2008年秋季,同时在北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讲授《城市社会学》。北大是研究生选修课,其他两校是本科生选修课。北大十人选修。后两校共一百余人选修。

这本文集中的36篇文章便是从2007~2008年四次授课的130名同学的调查报告中挑选出来的。

我的青年时代是在东北农场中度过的(1968年8月~1977年1月)。我不是领袖号召的积极响应者,是不得已下乡的。一直觉得农场生活压抑,向往北京。但我体验到和同情着底层的苦难,自身不乏吃苦精神。当时向往城市的动机中舒适真的不是要紧的,至少最强烈追求的不是舒适,而是幻想着那里的自由。在一个小小的生产队和十人一间的知青宿舍中,我看了什么书,发了什么牢骚,都会迅速传到领导耳朵中。在一个都市中,干完活下了班我会迅速消失在汪洋大海中,找我愿找的叛逆,读我愿读的异类,发我愿发的当时曝光就足以判刑的牢骚。其实那时的北京也是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但毕竟大隐隐于市。而改革开放以后,都市的“异质性”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育。乃至我们所不知道的风景、现象、角色,远远多于我们所知。我们生逢一段神奇的时空,虽然远非美好可爱。说时间,是和改革开放前大大地不同了;说空间,和我所熟悉的农场做过了对比。虽然今天的农场宽容多了,毕竟不可能有都市的“马赛克化”特征。并且不仅如此,国内外的都市对比,依然呈现出处子般安静的国外城市,古井般十年不变;中国喧嚣的闹市,则似雨后的菌类一般疯狂地生长。

观察和记录这些东西,是认知者的乐趣,是社会学家的责任。但我远远做不来这些,因为我没有三头六目,我看到的远远少于我看不到的。于是我再次感到做个教师的幸运。于是有了这部文集,冠名日《众生的京城》。

打开这本书,说明您看得起我们,关心这个都市。其实前言可以不读,径直读您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了。

郑也夫

2009年6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当时出版不久的本书,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后要求选我所开新课的七八名研究生都要人手一册,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了。……《都市的角落》是激励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对法律现象从事实证调查的初始契机之一。这本书似乎展示了从学问的关切出发去接近生活事实时可能采取的某种最原初的,或者说是“最大公约数”般的进路。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教授)

郑也夫多年来采取一套非主流的教学法。他要求上他的课的本科生们下去搞社会调查。题目可以很细小,但必须是第一手的调查,不准东抄西抄,人云亦云。书出来了。国外一些社会学家也颇为赞许:深浅先不说,至少这一篇篇的小报告抓住了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开拓了思路。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改革的,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满堂灌。第二项改革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作研究。所有这些,并不需要大笔的经费,需要的是许多像郑也夫这样的教授。

——薛涌(萨福克大学历史系教师)

让我们觉得哭笑不得的是,郑也夫没有经费和课题,但是他所作的工作,都是那些掌门人不屑一顾的,比如说是给学生编书:《都市的角落》、《消费的秘密》。也夫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年轻人行动起来,到北京的角落发现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后说动出版社,出版了学生的作品。一个最没有条件出书的学者,居然有心人,天不负。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这是部有意思的书,一位社会学教授指点着一帮穷学生,钻进都市的犄角旮旯,为社会的下三路绘影描形,于是我们得以对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生活多些必要的认识。……朴素得像新闻追踪报道,而且作者也甘于或乐于为营造有关都市的知识大厦运砖备料。在奸商辈出的文化学术界,这种老实与自信特别值得提倡。

——昔纪苏(文化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众生的京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也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60808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3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