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从周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七十年代,吾力荐陈从周来美协助纽约明轩之建造,后又特邀陈君北上出任香山饭店工程之园林顾问。陈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陈从周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德无量。

内容推荐

陈从周(1918—2000),名郁文,号梓翁。一代园林艺术宗师,学界硕儒。一生挚爱中国传统文化,集园林、建筑、诗文、书画、昆曲、鉴赏等艺术于一身,博大精深。他是把中国园林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其创立的园林学理论是继明代计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被誉为中国现代园林学之父。

本书是陈从周最后的入室弟子遵其遗愿,耗时十年完成的著作,是中国第一本园林学家的传记。

痴情一山一水,钟爱一革一木,园林是陈从周的灵魂,是他的生命与思想。他,是为园林而生的。

目录

序 贝聿铭

[一]游湖少年

[二]故乡情浓

[三]邀游书海

[四]结缘丹青

[五]负笈之江

[六]爱侣蒋定

[七]恩师张大干

[八]情系徐志摩

[九]任教与深造

[十]从师游学

[十一]艰辛踏勘

[一二]《苏州园林》的问世

[十三]《苏州旧住宅》的问世

[十四]拙政园及其修复

[十五]网师园情结

[十六]扬州揽胜

[十七]扬州园林与住宅

[十八]明轩——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十九]相知贝聿铭

[二十]魂系西湖

[二十一]钟情宝塔

[二十二]终身惦念雷峰塔

[二十三]赤子乡情

[二十四]咏美故乡

[二十五]豫园新生

[二十六]心系南北湖

[二十七]园林古建筑的守护使者

[二十八]以园为家 再铸辉煌

[二十九]中国园林学的开仓屿发展

[三十]呕心沥血育桃李

[三十一]殷切寄语

[三十二]咏赏与回忆交织的旅途

[三十三]广博抒情的诗文

[三十四]园林通曲

[三十五]书画双清开新境

[三十六]谈笑有鸿儒

[三十七]忘情于艺术与营造的一生

陈从周年谱简编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每天清晨,母亲督促他临帖练习书法,寒暑不辍。他跟着兄长,趴在石板地上,用毛笔蘸着水缸中的水练字。家中持之以恒的临习,学堂里先生的教诲,使少年陈从周的毛笔字写得极其出色。祭奠祖先,当时是每户人家里的大事,由于陈从周的毛笔字写得出色,母亲便把写牌位的差使交给陈从周,他用心地一一写来。由此,把偌大一个家族的直系、支系、旁系明晰地记在了心里。

想来,正是母亲让孩子很早就介入“生活实践”的做法,让陈从周养成处处留心、善于用心的习惯,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锻炼了他直面生活、敢挑重担的勇气,也赐予他关爱体恤别人的宽厚胸襟,这些在他日后的生活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他毕生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性格基础。

私塾先生把几个学生管得很严,孩子们上午学过的课文,下午就要求背诵,每天午后是习字,雷打不动,平日没有假期也没有星期天,只有几个大的节庆日才放假。年终要背年书,把一年学过的诗文全部背出来才能够放年假。由此,陈从周在少年时便背诵了大量的诗文。私塾先生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许有许多弊端,但孩子也的确从中受到了有益的熏陶。背过的文章中,有许多是他非常喜欢的,古人绘景抒情之妙、论事辨理之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琅琅上口的诗、词、赋中蕴藏的美感,对孩子的精神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0岁时,他进了美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小学,插入三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学到了“国学”之外的学问,面前展示了新的天地。学校的生活是紧张的也是愉快的,几十年以后,陈从周还真切地记得曾经每天回荡在校园里的铃声,那是一位慈祥的老校工把铃摇响的,那是非常宜人亲切而又充满乐感的铃声,每天催孩子们起床,告诉孩子们上下课,又伴孩子们进入梦乡。日后,每当学校响起急促生硬的电铃声时,陈从周便会平添几分怀旧情绪,一次在山东淄博考察时,他又听到了熟识悦耳的手摇铃声,顿时便倍感亲切,感慨万端。

陈从周在洋学堂的学习轻松愉快、游刃有余,母亲担心孩子在学问上“吃不饱”,又请了陈儒英老先生做他的“家庭教师”,陈儒英老先生是陈从周的姑丈,是科举出生的老秀才,当地公认的学问家。每天洋学堂放学以后,老先生便过来教他一个小时左右的古诗文,星期天则加作文一篇。老先生对讲析过的诗词文章仍然强调要统统背诵。因为有这么一位严厉的家教,陈从周背过众多的辞赋文章,由此也练就了他博闻强记的能力。陈从周对老姑丈陈儒英先生充满了深厚感情的,到晚年曾深情地说:“我的中文根底是靠老姑丈打下的,他是我垂老难忘的。”

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显示出与同龄孩子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对众多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他曾久久地端详家中挂着的书画,品味书画中的意趣所在,猜测书画者是个怎样的人;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以及匾额,走在大街小巷上,他会顺序品读每户人家门上的不同的联屏,用不了多久,便能够熟记在心,成为他语汇的一部分;有了空闲他喜欢跑装裱书画的铺子,源源不断送裱的书画,似乎举办着不同的小小的展览,装裱师傅精湛的裱画技艺令他入迷;他还喜欢看木匠做家具,看泥瓦匠盖房子,看花匠种花草。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史,他喜欢凑在一旁听父老乡亲酒后茶余的清谈,从中得到很多乡土历史知识。栽花种草,观鸟赏鱼,家具的式样,木材的种类,房屋的结构,季节与时令……不知不觉间,他掌握了不少驳杂而有用的知识。

陈从周接受了中西合璧的启蒙教育,科学人文的基因播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后来他在学问上何以能够学贯中西,淹通文理;在精神里程上何以能够与徐志摩产生无缘无故的爱;翩翩一魏晋风骨的老先生何以有西学饱学之士贝聿铭等挚友;严谨有加,一丝不苟的大教授,却何以带领学生陶醉于昆曲的优美意境中,都得益于这种综合全面的教育。这一切换了别人,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在陈从周身上,却浑然天成。

P5-6

序言

陈从周先生,中国园林艺术之一代宗师,仁人君子,吾之挚友。吾与从周初识于二十世纪之七十年代,十艮相知晚也。每每聆听从周说园林、议建筑、谈评弹、论昆曲,甚为投机,畅须教益。得此知己,吾欣慰不已。

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七十年代,吾力荐从周来美协助纽约明轩之建造,后又特邀陈君北上出任香山饭店工程之园林顾问。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从周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德无量。

从周待人诚恳,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吾旅居海外多年,彼此重神交而贵道合,不易也。从周几次携我重游苏州,与江南文人墨客谈天说地,共叙乡情,其情其景,至今难忘。今吾受苏州老家特邀设计苏州博物馆,可惜从周已先我而去,每每以缺之教益为憾。

从周弟子乐峰先生今著此书以纪念恩师,从周爱女胜吾请我为序。三言两语,寄语陈君,聊表寸心。

后记

我们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九个年头了。

父亲一生视中国文化为生命。他毕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不管自己身处何种逆境、困境,他都丝毫没有放弃过对自己所钟爱的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的追求和探索,一生沉醉于其中。

父亲常说:“我是中国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中国文化,生存环境。”他不排斥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甚至会去研究;既做小桥流水,也铺大草坪。但他始终以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为自己治学的根基,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为己任,为自豪。

父亲一生恪守着中国文人的准则。他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不迎市侩,嫉恶如仇,仗义直言;他重情、重义、重人品,以仁善待人、待物、待事,尊老爱幼,扶弱助贫。

父亲的事业,离不开母亲的相助。而母亲几乎没能与父亲分享成功的喜悦,早早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廉青集》就是为纪念母亲的。“五百日膏育莫挽从离,长聚绝深情顾影我何堪;卅余年患难相依算来欢少愁多,此味累君尝久矣。”道出了父亲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父亲在我们心中是那么的慈祥、善良。他的身传言教,看似平常,却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爱心、恒心,也让我们以平常心理解和对待周围事物。他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终身铭记,并且会以之教育我们的后代。

贝聿铭先生是父亲的老友和知己。早在2003年初,阅读了本书初稿的部分章节后,他欣然答应我们的请求,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我们深为感动,在此向贝先生深表感谢。

乐峰先生起初随父亲学书画,继而跟随陪伴着父亲外出考察踏勘。他十分钦佩父亲在文学、建筑、园林等领域的学识和父亲的为人之道。在父亲患病的岁月里,他常常来陪伴、安慰父亲,送来温暖。父亲临终时,他和我们一起在床边整夜伺候。他对父亲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父亲去世后,乐峰先生和我们一起,为父亲做了好几件事:父亲的葬礼,南北湖陈从周艺术馆的筹建,《陈从周画集》的出版准备,等等,不胜枚举。他在近十年时间里,整理了访谈和收集的资料,重温父亲的古建筑园林之旅,探索父亲的心路历程,写出这本书。其间他还找了许多朋友来协助。他们都是无私的,是出于对父亲的热爱和尊敬。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基于一颗爱国心。乐峰先生的这本书记载了父亲的辛劳,也记载了中国的园林艺术。他为之作出了极大的投入和付出;期间的艰辛,我们感同身受。他这样做,也是为情所驱,是对他的恩师的报答。我们谨此向乐峰先生表示感谢,同时也向所有为这本书作出贡献和帮助的人们表示感谢。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父亲虽然已去多年,但经他保护下来的风景名胜、园林、古建筑依然让人们流连忘返,他的文字、书画还在出版流传,纪念他的文章还经常见诸报刊,他的笑语颜容仍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9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从周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乐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5580
开本 其他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8.66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