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术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体向群体的演变过程,本书基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双重视角,建立了包括大都市区、都市圈、都市连绵区以及大都市带等在内的城市群概念体系,将所有群体化城市形态统称为城市群。在对城市群概念重新定义的基础上,以城市空间结构成长为主线,从企业行为、产业分化以及国家发展阶段的演进等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全方位揭示城市群形成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支撑环境,并论证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创新网络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推荐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多个城市聚合而成的城市群,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研究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分析影响城市空间成长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深刻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以及城市群内聚力形成的原因,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为了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体向群体的演变过程,本书基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双重视角,建立了包括大都市区、都市圈、都市连绵区以及大都市带等在内的城市群概念体系,将所有群体化城市形态统称为城市群。在对城市群概念重新定义的基础上,以城市空间结构成长为主线,从企业行为、产业分化以及国家发展阶段的演进等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全方位揭示城市群形成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支撑环境,并论证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创新网络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是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聚集的城市空间,是生产系统在多个尺度演化的结果。本书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这种机制在要素层面上表现为人口与资本的流动与聚集以及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过程,在企业层面上表现为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再选择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主体的逐利行为推动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扩散。城市化过程产生的人口和消费的聚集,决定了市场规模和结构,引导着产业结构的转换方向;企业的聚集,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了分工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产业的聚集培育了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市场和中间性生产组织。优化了生产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城市化经济的实现;人才和技术的聚集,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创新活动。聚集经济、规模收益递增、交易成本节约,从不同角度解释聚集力的产生。而且,聚集本身具有循环累积效应,会进一步强化聚集过程,产生更大规模的空间聚集现象。但是,聚集过程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当阻塞出现时,意味着聚集达到某种程度后,由于受到当地资源和空间限制,产生聚集不经济。高昂的地价、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将成为推动人口和产业的空间扩散与转移的扩散力。聚集力和扩散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和外部空间结构成长。

分工和专业化构成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从产业层面揭示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深层动力。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劳动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进,产生了一种更为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纵向分离。生产的纵向分离引起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转变,出现了多厂、多部门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及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的柔性产业集群。这些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转变,在交易成本机制下作用于厂商的区位选择过程,产生了集聚和扩散两种空间布局形式,那些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厂商,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倾向于聚集到他们的经济重心,从而产生了空间聚集的拉力。而那些单位联系成本低的生产部门,则倾向于向外围地区扩散,以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产业组织和厂商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地引导了产业的空间转移和扩散,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成长。

基于产业链分割的纵向分离,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外部联系性,由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交易网络。如同科斯把纵向一体化看成是企业出现的原因,斯科特把纵向分离及由此产生的联系网络,看成是现代城市出现的原因。他把这种由交易关系网络联接的产业综合体,称之为“原始城市形态”。一旦这个产业综合体得以建立,便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并围绕它形成城市。在福特制时代,这种产业综合体具有核心一外围结构特征,企业之间具有垂直化的经济联系,并由此促进了等级城市体系的形成。在后福特制时代,随着劳动分工日益外部化和零碎化,产生了由若干中小企业聚集而成的柔性产业聚集体,企业之间网络化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网络城市的形成。作为一种具有内聚力的区域城市体系,城市群内部既有网络化经济联系,又有双向垂直经济联系,各种联系网络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但加强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提升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宏观机制,它是聚集与扩散机制以及分工与专业化机制共同作用于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综合体现,最终引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沿着单中心、多中心、群体化、网络化方向演进。工业化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而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化空间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环境支撑。分工和专业化推动工业化纵深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逐次升级以及产业的空间聚集与扩散,从而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以及职能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城市化质量。聚集与扩散机制在推动城市化从首位城市阶段,向中等城市阶段以及小城市阶段演变过程中作用显著,不但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扩张,也促进了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联系角度讲,劳动地域分工促进了区域内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而基于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企业交易网络,进一步密切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城市群内聚力的形成。美国大都市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成长的动力源,现代交通以及通讯技术的变革,对于这种群体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尤为重要。作为现代经济的空间载体,新型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支撑。因此,本书突出了创新环境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创新环境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靠近创新源、获得风险资本以及具备发达的信息和交通网络。除了以上基本要素外,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支撑,创新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书在对比了中美两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后,指出鼓励敢为人先、敢于竞争的创新精神,培育宽容失败、乐于合作的先进文化,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文化氛围,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和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是对中华民族崛起于创新时代的精神呼唤。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创新通常孕育在企业网络之中,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产业集群孕育了企业的外部创新系统——创新网络,成为创新的孵化器,不但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接近性、网络化组织结构,促进了学习型区域的产生,有利于渐进式创新,而且为创新网络的建立培育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密切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创新过程中嵌入性的实现。可见,产业集群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激发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来提高区域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本书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里暗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自组织过程,市场机制是推动要素流动、聚集与创新的根本动力。市场构筑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桥梁,市场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但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空间结构不但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会受到制度因素——政府作用的制约。我们通过制度创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作用,把政府因素引入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宏观分析框架中。因此,本书主要从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分析了制度创新在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作用。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发展战略的转变、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城市化政策的转变以及国有企业制度改制等诸多方面。地方层面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一种内公外私的产权组织,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推动市场化的积极作用。总之,作为一种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空间载体,城市群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需要经济支持,更需要制度创新。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1 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2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分析

 2.3 城市群划分的理论探讨

第3章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微观动力——聚集与扩散

 3.1 聚集与扩散的微观作用机制

 3.2 聚集与扩散的经济机制分析

 3.3 聚集与扩散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第4章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产业支撑——分工和专业化

 4.1 专业化分工在城市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4.2 生产组织结构变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4.3 生产方式改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4.4 交易成本机制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的作用

 4.5 经济联系对城市体系的影响

 4.6 劳动地域分工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

第5章 城市群发展演化的宏观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

 5.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5.2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5.3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互动发展

第6章 新型城市群发展的现代技术与社会支撑——创新网络

 6.1 技术进步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发动机

 6.2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创新环境

 6.3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术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13958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1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