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由林洙、杉浦康平、汉宝德、李祖原、黄永松、蒋勋、黄永洪、登琨艳共同推荐。书中有神灵殿堂: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观·清真寺;帝王国度:城郭·宫殿·皇家苑囿·礼制建筑·陵墓;众生居所:城市·民居·书院·私家园林·桥梁。

作者简介

李乾朗,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北市大稻埕,197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1978年出版*一本著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二十世纪台湾建筑》、《古迹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湾寺庙建筑大师——陈应彬传》及《溪底派大师——王益顺传》等书。近年以著述、教学及文化资产咨询、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迹修护顾问。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著作六十余种,研究报告五十余种,建筑相关论述一百六十余篇。著作曾获: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佳书奖、金鼎奖等。

内容简介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经典个案。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目录


导论
神灵的殿堂
帝王的国度
众生的居所
中国建筑术语词解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延伸议题

栋架
栋架也称为梁架或屋架。中国建筑的栋架历经几千年演进,与西洋明显不同的是,大体上不朝三角形桁架发展。矩形屋架虽然刚性不足,但反而得到弹性抗震的优点。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大叉手”及“托脚”,具有局部的斜撑作用:不过宋代之后,几乎不用“叉手”了。

宋《营造法式》称栋架为“草架”,设计图则称为“草架侧样”。栋架是梁柱与斗拱结合的产物,但柱位占相当关键性的角色,因此《营造法式》特别用“几架椽屋用几柱”来描述一组屋架。草架的规模用“四架椽屋”、 “六架椽屋”、“八架椽屋”或“十架椽屋”等来命名,同时也指出用三柱、四柱、五柱或六柱。当室内空间有特殊需求时,则施“减柱”或“移柱”。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出现减柱法,而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即施移柱法,方能容纳藏经转轮。

栋架的细节很多,除了叉手外,“侏儒柱”[瓜柱,福建称瓜筒]、“虹梁”[月梁]、拉系左右屋架的“攀问”以及“卷棚”,中国南北各地皆不同,反映了地域特色。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匠用横木重叠代替侏儒柱,有如罗汉枋或井干构,为他处所未见。中国南方则仍保存许多古老木构遗制,喜用虹梁,向上弯曲的虹梁具预力效果,俗称“粗梁细柱”,将构造的特色融人建筑空间美感之中。
……

前言/序言

建筑本身拥有一个真实的舞台空间,其具体的形象会透露各种文化、历史、科技、美学、艺术等信息,建筑史研究的魅力,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述,可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史正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我的故乡淡水有清代的寺庙与古宅,也有17世纪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所建的红毛城,在这些古建筑中来回穿梭,予人走入时光隧道之感,毕竟,建筑本身蕴藏许多故事,也因见证时代更迭,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资产。

1968年,我就读台北阳明山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受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卢毓骏教授启蒙,引发我对古建筑之兴趣。当时所能阅读的中国古建筑资料极为有限,19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首批重要史料,读了梁思成、刘敦桢及刘致平等学者的调查研究论文,获益匪浅,尤其是字里行间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令人感动。其后我在日本又陆续购得伊东忠太等学者的书籍。这些书成为我神游与认识中国古建筑的主要门径。

为了教学与研究,1988年我首次前往福州、泉州、潮州、广州及苏州等地,走访书中所载的古建筑。1990年后,我经常参加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举办的民居学术研讨会,行脚各地考察形形色色的民居。民居为芸芸众生所居,它表现的文化面不下于宫殿寺庙,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古建筑的研究道路上,曾有人批评梁思成只重殿堂,不重民居,还封给他“大屋顶”的外号,其实纯属似是而非的论调。吾人应知,研究寺庙或教堂,与宗教信仰无关。研究宫殿或民居,也与意识形态无关。何况民居当中也有三教九流之分,何能划地自限?一般而言,宗教建筑或宫殿因投下大量物力与时间,所累积的文化、技术及艺术成分较丰富,较能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对象。

199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陈增弼教授陪我到苏州考察园林及家具,经其引介,在北京见到了刘致平先生。承他赠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我才知道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学者投下心血进行调查研究。近年,中国建筑史研究又达到一个高峰。2003年,由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姮、潘谷西与孙大章等学者主编的五卷《中国古代建筑史》,集结了当代实力最强的学者投入编写,内容丰富扎实,我深感钦佩,并从中获益良多。

笔者的祖先在三百年前从福建移民到台湾淡水,同时福建与广东的建筑也陆续被引进台湾。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热衷古建筑之研究,不断将调查笔记及拍摄的幻灯片整理成各种文图稿用于教学及出版,1979年我写了《台湾建筑史》,即是完成初步为建筑代言的梦想。回顾近二十年多次到大陆考察古建筑,虽然舟车劳顿,旅途极为辛苦,经费皆自筹,但仍乐此不疲。这些年来几乎走遍大江南北,目睹曾经神游且心向往之的唐宋古建筑。最大的动力,应该是古建筑蕴含丰富的智慧所散发的魅力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乾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0939
开本 16开
页数 4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8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60
19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