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掌控人生36计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十六计”为古之兵法,历来被人推崇。曾国藩是活用“三十六计”的一代大师,他擅长在两个战场打天下,无论身为兵家,还是身在权场,皆以计见长,令敌人不寒而栗,固时有“曾公之计盖天下”的说法。《曾国藩掌控人生36计》要义皆在于此!你可知否?

内容推荐

打开人生局面,一可用力,二可谋计;用力乃武夫,谋计乃智人,前者总为后者所操纵。曾国藩每天坐在太师椅上盘算心计,固不用力,就能令无数人折腰,这叫智计。说到智计,大家自然会首先想到“三十六计”;提到“三十六计”,恐怕大家又都为其精绝的智慧而赞叹不已,这说明中国传统兵法的博大精深。

在这本书中,我们是以曾国藩与“三十六计”的关系为题,来全面诠释曾国藩操纵人生之道的。

目录

第一计 瞒天过海:善于瞒住自己的聪明

 01.张扬自己伤他人

 02.锋芒逼人,圆通和人

第二计 围魏救赵:手在甲地,心在乙地

 03.迂回曲折收效大

 04.须走“稳”招

 05.以主待客

第三计 借刀杀人:靠一个人治住另一个人

 06.该借的梯必须借

 07.两手服人,两手都要硬

 08.巧妙调动对手

 09.借洋助剿

第四计 以逸待劳:花最少的力气,办最多的事

 10.力戒草草而发

 11.在静中求得爆发力

第五计 趁火打劫:借机会打开一片局面

 12.伸手捕获每一次良机

 13.把机会变成成功的资本

第六计 声东击西:找准对手的救助

 14.察天下之势,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15.有空隙就有机会

第七计 元中生有:把办不成的事办成

 16.少发牢骚,多想出路

 17.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

 18.有敢于向前冲的欲望

第八计 暗渡陈仓:悄悄地逼近自己的目的地

 19.“留一手”就会“多一手”

 20.在曲折交汇处下功夫

第九计 隔岸观火:站在一旁打量左左右右

 21.静观对手表演

 22.拖延观变术

第十计 笑里藏刀:外表绝不露招法

 23.出人意料,惊动天下

 24.变脸者因变心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该放弃的一定要放弃

 25.丢芝麻保西瓜

 26.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乘势获得想要的东西

 27.顺水推舟,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28.巧于应变,乘势而动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让对手的身体感受到威猛的冲击

 29.靠诡道取胜

 30.拿出魄力和胆量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擅长操纵看似无用的东西

 31.给大家吃定心丸

 32.旧瓶装新酒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引诱对手步入自己的圈套

 33.无形无变,变化莫测

 34.多在“活”字上下功夫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采取先放后收的办法

 35.蛮干是绝对不行的

 36.适度把握懦和勇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在困境中,巧指一条路

 37.遇到波折,可先引退

 38.打破陈旧规则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向最要害的问题开刀

 39.做事要突出重点

 40.治住一帮人的贪心

第十九七计 釜底抽薪:粉事不留任何尾巴

 41.看准利害,控制要略

 42.想大事,做大事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在混乱中取得先手

 43.摸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4.急中生智度乱关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学会及时抽出身子去

 45.变来变去,不易受制于人

 46.揣摩上意,糊涂办事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巧妙断掉对物的道路

 47.千钧一刻,显霹雳手威力

 48.治吏手段要严酷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搞好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49.找准突破的点

 50.不做轻薄之人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调动可用之人的优点

 51.大家都是好帮手

 52.举可举之人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想法去磨垮对手

 53.非官非绅,办事不灵

 54.看准大势再布局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一定要把别人弄得晕头晕脑

 55.操纵“不越式”御人法

 56.让不明白的人明白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自己的事自己明白

 57.学会匍匐式前行

 58.一个“浑”字特管用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绝不让别人发现任何痕迹

 59.施展切断手法

 60.脚跟稳而后进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适当为自己造出声势来

 61.造出自己的声势

 62.爱心赢得民众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63.大胆地委任

 64.掌握重用和终用两法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力戒沾染私欲私利

 65.恶欲即是一个大陷阱

 66.功名不是至宝

 67.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给对手留下一片“余地”

 68.探看地势是第一要义

 69.因地用兵,因时论势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把对手拆解得七零八落

 70.行小变而不失大常

 71.变化常规,要以变应变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吃苦耐劳为了抬头

 72.蓄势待机,坚忍能胜

 73.打掉牙,和血吞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布一道道神秘的圈套

 74.躲闪恶人目光

 75.减弱自己的实力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能退则退,不该退也要退

 76.进进退退是太极之功

 77.知足是满足的开始

试读章节

《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瞒天过海”,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人处世不能“透明”,应当懂得一点“隐瞒”,否则就会曝光。曾国藩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手执羽扇、不苟言笑、沉稳木讷的君子形象。实际上这代表了他成熟时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国藩多言健谈,表现自我,喜于交往。这都有悖于“隐瞒”之理。后来他发生了大逆转,认为“不善瞒”者,有把柄为人所抓,故人不可“自以为是,炫耀自己,此为人生教训也。”由此不难看出,这与“瞒天过海”之计相通。

下面我们就从曾国藩不善藏口瞒己谈起:中国有“祸从口出”、“多言必失”的箴戒,但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喜欢直来直去,“每日总是话过多”,而且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这还不算,他还有“议人短”的毛病。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也为此下定决心,减少往来,但就是难以改过。当朋友间切磋学问时,曾国藩又常常自持己见,强言争辩,“只是要压倒他人,获取名誉”。争强好胜,对于年轻人总是一般性的常情,但曾国藩自己承认,“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他还说这种心理已深入隐微,“何时能拔此根株?”

一次,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却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日记》中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自是特甚,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道光二十二年(1842)11月9日这一天,曾国藩四次出外,先是到陈源兖家为其母拜寿,本是喜庆之事,曾国藩出言不慎,弄得别人十分尴尬,宴席一散“宜速归”,他简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随即又到何绍基家。回家后读了《兑卦》,又到陈源兖家吃晚饭,“席前后气浮言多”,与汤鹏讨论诗文,“多夸诞语”。掌灯时又与汤鹏一同到何家下围棋。回到家里“己亥正”。当天他的《日记》中说:

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适立崖岸,惟当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之习;平日辨论夸诞之人,不能通变聋哑,惟当谈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此二习痼弊于吾心已深。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如再要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

由于曾国藩好多言,自以为是,有时伤害了朋友间的感情,他与小岑间的矛盾即由此而起。他平日引小岑为知己,但偶有不合,就大发脾气,他说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养不够啊。

对此,好朋友看在眼里,但知道曾国藩的性格,都不愿相劝。只有岱云(即陈源兖)敢于揭破。一天,岱云到曾家来,彼此谈了很久,曾国藩又口若悬河,讲了很多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别人做到的活。岱云见曾国藩依然故我,只好将话揭破,点出曾国藩的三个毛病。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几天后,曾国藩在家为父亲祝寿,小珊也前来,席间二人语言碰撞,曾国藩的父亲看在眼里。客人走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讲了一大堆给人留分寸的话。曾国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亲自往小珊家中表示歉意。当天的日记他总结自己有三大过:

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谩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志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曾国藩的父亲在京城与儿子同住了一些时日,看到曾国藩身上确有不少毛病,回到湖南后就立即给儿子去信一封,曾国藩的日记谈到了来信内容: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日节欲、节劳、节饮食。又言凡人交友,只见得友不是而我是,所以今日管鲍,明日秦越,谓我与小珊有隙,是尽人欢竭人忠之过,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又云使气亦非保身体之道。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贪乐,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

岱云的话和父亲的信对曾国藩触动很大,但以后曾国藩仍重蹈旧辙。二十三年(1843)正月19日,湖广籍的举人同学在文昌馆举行团拜,曾国藩当时主持会馆事宜,无论于公于私都应尽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学,但他“陪客时,意不属,全无肃敬之意”。他承认“应酬有必不可已者”,他如此怠慢同学,“尤悔并生”。

曾国藩检讨自己的同时,又有走向另一极端的倾向,他有意与朋友们疏远,认为不常在一起,反增加一分敬意。俗话说:“远了亲,近了分”嘛,但还是没有效果。他又想到吕新吾的一句名言:“淡而无味,冷而可厌,亦不足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合群”。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曾国藩一时感到难于处人,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吴竹如(吴廷栋)却不这样看,他开导曾国藩说:交情虽然有天性投缘与否,也由于尽没尽人力所决定。但说到底还是人能胜天,不能把一切“归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故日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此后,曾国藩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他自以为是、张扬自己的毛病也大有改观,因为他已完全懂得“瞒”计为生活中不可缺,因为不善瞒者,大多会伤害别人。悟透了这一点,曾国藩才度过了人生的道道难关,成就了大事。P3-5

序言

打开人生局面,一可用力,二可谋计;用力乃武夫,谋计乃智人,前者总为后者所操纵。曾国藩每天坐在太师椅上盘算心计,固不用力,就能令无数人折腰,这叫智计。

说到智计,大家自然会首先想到“三十六计”;提到“三十六计”,恐怕大家又都为其精绝的智慧而赞叹不已,这说明中国传统兵法的博大精深。

在这本书中,我们是以曾国藩与“三十六计”的关系为题,来全面诠释曾国藩操纵人生之道的。其原因是:

当我们一次一次地不厌其烦、细心品读曾国藩时会发现:曾国藩的智慧之源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儒道两家思想闪烁其中,但作为兵家绝智的“三十六计”同样构成了曾国藩人生智慧的元素。

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可以在曾国藩的人生历程看到他操纵“三十六计”之精彩处,比比皆是,大体如下:

“瞒天过海”之计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对于曾国藩而言,他的做法则是瞒住自己的锋芒,以圆通方式待人。我们知道,锋芒与圆通是做人的两大学问。曾国藩认为:“锋芒露凶气,圆通显和气”。怎样做到圆通呢?必须瞒住锋芒!

“以逸待劳”之计点明了做事必须遵循“花最少的力气,办最多的事”的规律。有很多人总想冒风险,贪图胜利,殊不知机会未到,这种做法会毁掉自己。因此,曾国藩认为,办事应当学会以逸待劳。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失败。

“无中生有”之计的奥妙在于告诉人们从无到有的过程,即如何把办不成的头痛事办成。曾国藩认为:遇到头痛的事,靠牢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多想出路才是上策,才能无中生有。

“笑里藏刀”之计的要诀是:一定要把明白放在心里。曾国藩在处理“笑”与“藏”的关系时,重在把握权变之道。当曾国藩不得不笑的时候,可能并非真笑;当曾国藩不笑的时候,可能并非不愿意笑。这是因为他乖巧握权,极尽人臣之本分。

“擒贼擒王”之计表明做事要突出重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乱七八糟的事情中,抓住主要的,而放弃次要的,并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及时出击,都是非常重要的应付手段。

“釜底抽薪”之计讲做事要能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主要问题。曾国藩做事力戒不关痛痒,特别擅长“釜底抽薪”,所以事事容易办成。

……

曾国藩是活用“三十六计”的一代大师,他擅长在两个战场打天下,无论身为兵家,还是身在权场,皆以计见长,令对手不寒而栗,固时有“曾公之计盖天下”的说法。本书要义皆在于此!你可知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掌控人生36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06534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6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