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渡江
内容
编辑推荐

《渡江》一书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文献让读者走进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之年——1949年,揭示时代更替的历史必然性。更能令人深思的是,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被这历史巨流所挟持,每个人没有太多的选择。

《渡江》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的通俗历史作品,还是一本充满了智慧观察的书。该书视野开阔,融入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及其人物命运的思考。作者还大胆地破除了“土匪史观”的旧思维,用相对客观冷静的语气叙述了国共两党的斗争,同时在书的结尾处,作者还有意识加入国民党去台后国共两党的交往发展,展望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景。

内容推荐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起,至6月2日解放上海崇明岛止,历时42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渡江战役,以它特有的雄伟气势和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目录

前奏:旷世奇劫金圆券

第一部分:和战之间

 第一章:蒋介石的求和姿态

 第二章:毛泽东的和平条件

 第三章:李宗仁的革新面目

 第四章:和谈第一阶段:斡旋

 第五章:和谈第二阶段:退守

 第六章:和谈第三阶段:破局

第二部分:摧枯拉朽

 第一章:操练水军

 第二章:洞烛敌情

 第三章:渡江追寇

 第四章:鏖战上海

 第五章:反谍肃奸

第三部分:折冲英美

 第一章:“炮舰外交”的终结

 第二章:别了,司徒雷登

尾声:海天寥廓胡不归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蒋介石的求和姿态

1948年12月16日以后,淮海战役战场上遮天蔽日的滚滚硝烟渐渐消散了,在豫皖鲁苏四省交界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随处都可以看到整团整师的国民党官兵被缴械俘虏。只有河南永城东北陈官庄一带,还有大批失魂落魄的国民党士兵,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

现在的局面是,国民党如今东北“剿总”所部55万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华北“剿总”60余万人被围于张家口、北平、天津和塘沽之线,覆灭之期可待,而徐州“剿总”所部70万大军中之大部也被解放军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尽行歼灭,剩下的杜聿明集团10余万人于陈官庄、青龙集一带陷入重围,也已插翅难逃。徐州防线一失,郑州一蚌埠一海州之线即全部陷落,解放军将迅速进占长江北岸,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城已经暴露在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不过,元气大伤的主要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国民党内部的其他一些派别还保存着相当的实力,桂系即是其中之一。李宗仁向为桂系头号人物,此时身为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地位仅在“总统”蒋介石之下。白崇禧为桂系二号人物,前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此时领衔华中“剿总”司令,统率30万大军镇守华中一带长江天险。

12月22日,白崇禧接到同为桂系要人之一的黄启汉从广州转来的在香港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的密电,电称:“革命进展至此,似不应再有所徘徊观望之余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至所望于故人耳。”李济深要求白崇禧,务必与各反蒋派共同携手,积极配合共产党,“赞成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联合政府,立即行动,号召全国化干戈为玉帛”。李济深同时还有电报给李宗仁、黄绍竑和程潜等人,内容大致相同。

李济深为粤系将领,在国民党地方势力中颇有号召力。1929年3月,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蒋桂战争。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将其释放。李济深与桂系有此渊源,因此对他的建议白崇禧一向比较重视。

尤为重要的是,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清党”的时候,李济深和白崇禧同为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4月13日,上海十万工人大游行抗议前一天的反革命政变,白崇禧命令军队用机关枪扫射请愿队伍,当场死一百多人,伤者无数。当时天降大雨,宝山路上一时血流成河。4月15日,李济深在广东“清党”,对包括黄埔军校学生在内的共产党员大开杀戒。就连当年积极反共的李济深现在都主张和共产党联手反蒋,这不能不令白崇禧心动。更何况,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刚刚给蒋介石使过绊儿。

10月19日。锦州被解放后,何应钦等预感淮海会战可能随即展开,决定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以期集中兵力,保卫南京中枢。这本来是白崇禧当初提出的而被蒋介石否决了的计划,又由何应钦旧事重提。10月23日,由“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送北平请蒋核定。郭临行时,总参谋长顾祝同再三叮嘱:“白健生(即白崇禧)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仍分区负责。”可蒋听郭说后,则说:“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10月24日,何应钦电告白崇禧由白统一指挥大军的决定,并且下达了此项作战指示。在廖耀湘兵团于辽西大虎山地区全部覆灭之后,蒋介石于10月30日自北平飞回南京,电召白崇禧即日从汉口飞南京,就中原统一指挥问题进一步洽商。是日下午白抵南京,旋参加“国防部”中原作战会议。在会上,白答应统一指挥各军并对华中“剿总”所属部队做了一些更动部署的拟议。

可是第二日上午继续开会时,白突然改变主意,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为何一夜之间转弯一百八十度呢?原来白崇禧一贯主张“守江必守淮”,认为应将主力部署在淮河以南,而徐州“剿总”所属的几个兵团,以徐州为中心,一条长蛇般地布置在陇海线上,要想变更部署已经来不及了。白崇禧生怕中了蒋介石的圈套,要他上当。白崇禧感受到的异样的政治气氛,主要和美国人最近的表态有关。

回武汉后,白给何应钦发了一封电报:“南京可以直接指挥,不必重床叠架。”继后,蒋介石便电令将华中“剿总”所辖的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调到津浦路南段去参加会战。黄维是蒋的嫡系,白欣然同意东调参战。而张淦兵团是白的老本,无论如何不让调去。为此白崇禧和蒋介石在电话里吵起来。白崇禧为缓和矛盾,派遣第二十八军(蒋嫡系)、第二十军(川军)来顶替张淦兵团。但蒋介石及还是继续要求张淦兵团出击,以解黄维和杜聿明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围困的局面,但都被白崇禧顶住了。

12月初,蒋介石电令白崇禧指挥的第二军(蒋嫡系)由沙市船运南京,以在蚌埠附近地区参加会战。白崇禧对其作战处长覃戈鸣说:“最好不要把它调走,要调走也不要经过武汉,蒋介石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的。”还派亲信率警卫团将第二军的先头部队开往武汉的轮船看守起来,“国防部”、参谋总部来电也不放行。蒋介石亲自找白崇禧通话,说明东线战况的需要,希望让第二军即日东下。白崇禧则辩称武汉重要,说华中地区部队太少,不能再调走。双方交锋了几十个回合,争吵半个多小时毫无结果。蒋介石质问白崇禧何以不服从命令,白崇禧说:“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令蒋介石勃然大怒却又无计可施。

蒋介石知道白崇禧硬是不让第二军过武汉后,便电令宋希濂、陈克非率第二军绕道湘西出长沙再坐火车东运。这样时间就赶不上了,他因此恨透了白崇禧。

不过白崇禧现在有恃无恐,因为他知道,美国人是支持桂系反对蒋介石的。他觉得,风水轮流转,以前桂系总是被蒋介石打压,现在可以取蒋而代之了。

1948年10月16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马歇尔国务卿的报告中断言:“除去蒋委员长的直属亲信人员和某些高级军官以外,没有多少中国人继续心悦诚服地支持他了;这个政府,特别是蒋委员长,较之过去更加有负众望,并且愈来愈众叛亲离了。”

10月23日,司徒雷登直截了当地向马歇尔国务卿提出了逐蒋下台的主张:“我们可以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以便组成一个没有共产党参加的共和政府。”

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蒋介石的反感其实由来已久。1946年4月,在国共之间调停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对蒋介石不遵守达成的停战条约十分气愤,表示如果蒋介石不停战就停止美援。蒋介石在马歇尔的压力下,被迫同意自6月7日开始为期15天的全面停战,这是所谓“第二次停战令”。但15天的停战期过后,国民党军队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新的攻势。在此情况下,马歇尔向蒋介石表示:如果再不停战,他将立即离华返美。

1946年8月10日,马歇尔和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承认美国调停失败。这时国际上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业已形成。就在美国承认调停失败的同一天,司徒雷登向美国政府建议:一、鉴于以往世界各地联合政府之情形,“美国将力求阻止组织包括共产党之联合政府,且以为继续并加强援助国民党政府或为太迟,但系达到此项目的之最佳方法”。二、如情势演变结果,须对中共做相当让步时,“美国力量应用于设法停止战斗,唯须中国分成若干既不关联之联邦为基础,此项联邦之地域分割,尽可能使无中共参加之各邦政府,在中国留有最大部分之土地”。三、“如中国恢复区域制度,则美国将供给经济援助与各区域政府,以增强其地位,俾使中国人民反共之特性,得以显现,因而等于减弱彼等对中共之同情。”  这个建议显然也是反共的,但却是主张以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反共。同一天,美国总统杜鲁门致电蒋介石:“如果中国的内战不在短期内停止,美国就将重新考虑美国的对华政策。”P14-17

序言

《渡江》一书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文献让读者走进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之年——1949年,揭示时代更替的历史必然性。更能令人深思的是,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被这历史巨流所挟持,每个人没有太多的选择。

渡江战役是指1949年4月至6月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大军事集团发动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

渡江战役从1949年4月21日起,至6月2日解放上海崇明岛止,历时42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将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渡江战役,以它特有的雄伟气势和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苹。

《渡江》一书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该书突破了以往军事纪实文学的窠臼,它不单描写战争,而是把战争作为一条主线,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在1949年中国时局的转折和在此背景下各种人物的命运。

该书注重实证,广泛地征引了各种稀见的资料和学术上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多次引用刚刚解密的蒋介石日记的内容,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

该书有极其严肃的学术背景,但整体行文却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比如,在写作有关章节时,作者广泛地引证了《中央日报》《申报》和《大公报》的原始报道,可以为今天的读者拨开历史的云雾,一窥历史的复杂与生动。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渡江》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的通俗历史作品,还是一本充满了智慧观察的书。该书视野开阔,融入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及其人物命运的思考。作者还大胆地破除了“土匪史观”的旧思维,用相对客观冷静的语气叙述了国共两党的斗争,同时在书的结尾处,作者还有意识加入国民党去台后国共两党的交往发展,展望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景。

因此,我郑重地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看看这本书,定会有所收获的。

(余志宏,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书评(媒体评论)

“国军弄成今天这个信心丧失,精神解体的地步,……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的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自己的自卑感叹败了自己……”

——蒋介石

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历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创造,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原来准备一个半月打下南京,结束三天就实现了计划,半个月解放苏南,皖南,进入浙江、赣东北,证明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敌人的腐朽……南京的解放代表着一个全中国的胜利。

——陈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渡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6662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