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作者吴声怡、周义邦、赵金杰)从管理学的“原点”——人性出发,提出“自在人”的人性假设,对与此相关的理论原理、哲学发端、文化脉络、管理模式、商业情境、历史背景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全面铺展,有序理证。由此提出“S理论”框架下的企业价值观,并对“S理论”的思想及现实源流进行详尽阐述。捭阖纵横,深入浅出。

本书还从企业家文化修炼的角度,提出“企业格局”的全新理念,作为对近年来企业文化学界关于“企业责任”、“企业能力”、“企业战略”等沸沸扬扬讨论的一种思想扬弃与文化迁跃。

内容推荐

《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作者吴声怡、周义邦、赵金杰)从管理学的“原点”——人性出发,以“自在人”假设为奠基,探究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并建构了一套完备的企业价值观理论体系——S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作者给出了经典性的思考和回答。

目录

第一章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性假设

 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哲学探幽

 人性的两种哲学考量维度

 什么是人性假设?

 管理学上的人性假设

 管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自在人:中国管理时代的人性假设

 为什么会是“自在人”假设?

 什么是“自在人”假设?

 “自在人”假设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

 “自在人”假设的管理情境

 世界文化模式视野下的“自在人”假设

第三章 “自在人”人性假设下S管理模式的理论原理

 原理一:S管理境界说(管理的方向方式)

 原理二:S企业文化论(管理的路径方法)

 原理三:S企业进化律(企业发展的渐次法则)

第四章 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

 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断裂与重塑问题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两者之问的关系问题

第五章 S理论视野下企业价值观的构建原则及其框架

 什么是S企业价值观?

 S企业价值观的构建原则

 S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S企业价值观的构成框架

第六章 S企业价值观的文化追问及其现实源流

 S企业价值观的文化追问

 S企业价值观的现实源流

 实证分析:“丰田之道”的S企业价值观解读

第七章 企业格局:S理论视野下的企业文化修炼

 什么是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时代的三步曲:责任、能力、格局

 什么是社会企业家?

 S理论视野下的企业格局及其文化修炼

第八章 金三角模型:S理论的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自在人”假设与S理论

 金三角模型:S理论的模型构建

 S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S管理模式在网龙(中国)公司的应用研究

案例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前世今生

 马云与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创建新的商业文明

 阿里巴巴集团十年发展计划

 S企业价值观框架下的阿里巴巴企业价值观构建

 S企业价值?视野下的阿里巴巴企业价值观解读

 点评:前世+今生一未来

附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笔者以为如下:

人性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一方面,人性在其潜在性上有无限可能性。人性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其中有无数的“珍宝”有待挖掘。当然,伴随“珍宝”的往往还有“危险品”。目前看来,人性只展开了其全部可能的一部分而已。一方面,已展开的人性在其现实性上有着多重表达。这种表达有程度上的差异,也有形式上的不同。譬如,每个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人,在自利的情况下,更加兼顾利他(“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有的人,完全不顾别人,自私自利(“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又如,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毒”)。所谓贪,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所谓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所谓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乃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人性是发展的。随着时间l的推移、空问的变幻,人类在不断地发展着、前进着。伴随着人类越来越丰富、愈来愈多彩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人性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深化着。人猿相揖别。人类从自然界傲然独立之时,大都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性也只停留在较低级、较简单的动物本能及欲望的层面。此时,人性中的生存本能、动物欲望居多。为了生存,甚至不惜杀食同类,欲望的满足和发泄也都是冷冰冰、赤裸裸的。人性中的温存和光辉还很少。现在看来,人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丰富和高级多了。

人性又是相对稳定的。尽管人性是复杂的,又在不断发展着,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它(一般地,简单的、静止的事物比较容易把握)。人性的相对稳定性为我们准确认识人性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所谓相对稳定性,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内,人性没有发生重大转变或者没有产生促使人性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人性的主要展开面是相对突出、相对稳定的。这种人性的主要展开面就是我们要着重认识和把握的。如在经济繁荣、物质发达的时代,企业已经完成高度机械化,工人的工作日益专业化。在这种情形下,工人们的人性主要展开面就发生了转变——工人们只是重复简单、单调的动作,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组织任务的联系,工作的“士气”很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他们要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他们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换句话说,他们是“自我实现人”。

人性是“有”、“无”在不断博弈中的均衡展开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无”,是指人性中固有的生存本能、欲望等。如自利、贪嗔痴等。所谓“有”,是指源于“无”并对“无”产生抑制、导引作用的因素。如戒定慧就是因贪嗔痴而存在的,并对其起抑制、导引作用的因素。人性就是在“有”、“无”的不断博弈中发展,并朝着二者均衡的方向展开的。在人性中,若没有“有”的存在,人类将陷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就像手指指向的那轮弯月,美好而温馨,给人性源源注入希望的光芒而使其不断升华。

长久以来,人性都是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之一。因而,但凡研究人性,哲学上的探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一道坎。在中西方哲学上,具有典型性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性学说,主要有中国的“性善”、“性恶”说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论”。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开创了先人对自身研究的先河,具有开启来者的意义。孔子极少讲人“性”,在《论语》中只有一处提到人“性”。就连他的弟子子贡也摸不着头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究其一生,孔子都没有对人性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述和探讨。“性相近”,到底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抑或是其他呢?“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抑或二者皆是呢?虽然孔子并没有对这句话作出具体阐述,但是他的“性相近”开了孟子的性善论之端,“习相远”开了荀子的性恶论之端。“性善论”和“性恶论”_起成为了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人性理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性。在他看来,人和禽兽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人性和禽兽之性的不同上,人的生活高于禽兽的生活,原因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他还指出,人的本性、本心是与禽兽根本不同的,但是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存自己的本心、本性,把自己的本心、善性丢弃掉了,最终沦为与禽兽为伍。

那么,这种根本不同于禽兽的人“性”,又来源于何处呢?孟子认为“性”是上天所赋予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我们只有不断地尽心,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这些本性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我们认识本性,就是侍奉上天。

孟子还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这种先天赋予的善心是人人都具有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P3-5

序言

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这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和挑战意义的书名,如一股山风,迎面扑来,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如果把它转换成一篇学术论文,题目就是:基于“自在人”人性假设的S企业价值观及其应用研究。

这样一来,本书的核心内容便一目了然,顺理成章。它从管理学的“原点”——人性出发,提出“自在人”的人性假设,对与此相关的理论原理、哲学发端、文化脉络、管理模式、商业情境、历史背景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全面铺展,有序理证。由此提出“S理论”框架下的企业价值观,并对“S理论”的思想及现实源流进行详尽阐述。捭阖纵横,深入浅出。

本书还从企业家文化修炼的角度,提出“企业格局”的全新理念,作为对近年来企业文化学界关于“企业责任”、“企业能力”、“企业战略”等沸沸扬扬讨论的一种思想扬弃与文化迁跃。

最后,以应用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式结束本书,目的是让广大学人更好地理解和批判“S理论”,在抛砖引玉中,以期“S理论”的日臻完善。

我在与本书同期出版的《企业文化新教程》序言中曾说过,我很不喜欢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们私底下称我为“老板”,我希望他们满怀深情地称我为“老师”、“先生”或“教授”。

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人是无比重要的,一个是我的“儿女”,一个是我的“学生”。我的青春、事业、理想、智慧、知识、财富……几乎可以全部为这“两个人”倾注,但最后,如果我只落得个“老板”的下场,那岂不是太失败? 

而本书的合著者周义邦同学,正是我从教30多年来最有师生默契的硕士生之一。义邦同学来自河南嵩山,国学根基扎实,勤勉好学,读破万卷,胸怀宇宙。我参悟有年之“心”学体系,今终在他手上点燃一炬薪火,是为“自在人”人性假设下的S管理模式。希望他在未来的管理理论探索和企业实践中发扬光大,以让我及早进入“述而不作”、“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师道至境。

除了义邦,本书的出版还与邓彖萍、李婷、李亮节、周法法、陈华瀚、张梦、张敏等众同学无私的帮助和奉献分不开的,值此,衷表谢忱 陈训明、黄椿、卢秀龙、施生旭、吴彩容,以及蔡新民、胡葆华、谢鑫、王向东、薛来锋、王颖等在书稿的酝酿和讨论中亦提供过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还有我心爱的女儿骊妮,加拿大seneca学院的优秀大学生,爸爸感谢你对本书的天才贡献 

几许沧桑含在眼里,

看那太阳初升的感动 

是为序 

吴声怡

2010年9月16日

于金山桃花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在人--管理学的人性揭竿与价值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声怡//周义邦//赵金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7502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