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指尖花
内容
编辑推荐

夏坚德的这本《指尖花》收录了“感知贾平凹”、“秋予在西安”、“壮士红柯”、“网球开班记”、“最后的白兰地”、“让灵魂自由”、“等待西安的故事”、“足球往事”、“圆点”、“真性真情真感受”、“重要的是好看”等。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体验和独特思考,对广大读者和写作者有着极其特殊的启悟意义。

内容推荐

夏坚德“名似男而实为女,年40而心14”,曾从事过多种职业,现在西安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任职,闲暇时好钻研文学,目前已推出《鹤望兰》《随水天涯》等散文集,其中《丈夫的名字叫西安》曾获西安市第八届“镇新杯”文学奖。“文如其人”四字用在她身上最为妥帖,她的作品中除了童年故事、少女情怀和少妇感触等“私语”化的内容,还涉及了外事和体育事业等公众话题,其文字朴实、情感坦诚,毫无女性作者易染的娇柔,给人一种大气和生命的搏动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情真意让人感动。

《指尖花》为她的散文集,分为三辑,收录了“巴西”、“感知贾平凹”、“秋予在西安”、“壮士红柯”、“网球开班记”、“最后的白兰地”、“让灵魂自由”、“等待西安的故事”、“由生命感到美”、“天然去雕饰”等。

《指尖花》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目录

在鲁院那边(代序)

第一辑 散文

 指尖花

 巴西

 成莉莉

 那一滴珍珠泪

 谁导你自由自在地师

 感知贾平凹

 凝眸生命

 斯人优雅独立

 同桌无话别

 她看上去很坏

 他咬牙坚守什么

 快速奔腾者

 壮士红柯

 记着那些欢乐

 秋予在西安

 一首歌的诞生

 小凉快

 公交车41路

 一笑而过

 网球开班记

 祝福,一生平安

 足球往事

 涎水臊予面

 二宿舍的女孩子

 玫瑰淡约飘在初+的花瓣儿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最后的白兰地

 圆点

 新婚祝辞

 红杏在墙头

第二辑 创作谈

 夏坚德标准辞条

 让灵魂自由

 写在中间地带

 等待西安的故事

第三辑 专家评论

 我省体育女作家夏坚德散文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率真速写并享受当代人生活

 品评夏坚德

 永远的女孩子夏坚德“率真为文”受专家好评

 由生命感到美

 天然去雕饰

 真性真情真感受

 “三夏”最忙

 “这女人无辅导性”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重要的是好看

试读章节

同桌无话别

我的同桌新疆诗人刘北野,留着雄狮般黑卷披肩的长发,迈着武士样的步伐,目不斜视,沉默寡言。第一天上课,他一直看我的桌签就是不看我。我问他你看啥呢?他才开口说道,原来你是个女的呀?我笑。他依然看着桌子没有表情地说:“我看过你写的足球散文,还以为你是个男人。”我又笑。

教室的课桌是竖六组横八行。我俩在第三组横三行处坐,前边是同学许春樵和孙惠芬,直对着老师。我说我看不见老师脸。北野就起来和我换位置。几天后,孙惠芬坐到二组去了,我前边还有许春樵挡着我,我还想换,北野看我一眼说,不!我很不好意思。

许多人一起议论落后西部的人与事。北野就说:我们新疆那里对自然存有神秘感,崇拜生命,欣赏“性”,有很好的作品。我们那里的新疆人十分快乐,在地上洒点水,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铺起漂亮的花地毯,放上食品、录音机,再把两盆无花果往旁边一放,他们就有了家的感觉。新疆人认为天是房,地是床,世界都是自己家。他们很知足,很自重。他们可以对着满天的星星歌唱,在地毯旁跳着欢乐的舞蹈,很乐观。他们不为外来者所动。他们看见来新疆的商人外地打工者旅游客都很安详,对满世界来回奔跑的人心里还充满同情。

为什么?有人不明白。

北野说,他们觉得这些人远离亲人朋友到这里来远行,就是可怜,就是无奈。他们认为凄惶的孩子们心中定是有苦衷才四方走动,是很值得同情的。

我们西北同学出去与北京的南方朋友聚餐,就显出南方人和西北人的很不一样来。南方人说东道西的,北方人端坐无言。吃完饭南方朋友就走就去忙了。北方人不走,要继续喝酒,一醉方休。南方朋友吃完饭走后北野就说,唧唧喳喳,嘟嘟嗽嗽,男人怎么能像小鸟似的?鸟们飞去了,树林安静了。来吧!我们西北的几个同学就又酒来酒去地无言对饮了三杯四瓶,没有时间和尽头。

到河北西柏坡参观的午餐后,邵丽喝多酒了,一直搂着我走不动路。我问她谁灌的你?她说是“乌孜满江”。我们班把新疆的棒小伙儿叫乌孜满江。所以在乘船的轮渡边,我就狠狠擂了北野胸脯几拳。“嗷嗷,哎呀,”北野叫道,“你今天对我怎么这么好啊?”

“看你灌的人!”我把邵丽推给了他。北野很奇怪地看着我们说,不就是让我扶人吗?他把邵丽扶上独木船板,进了船舱。事后我才知是怪错了他。

我儿子来的时候,北野就请儿子到他的217房间,喝饮料吃葡萄干,讲些男人的话题。还教儿子练臂力。北野拿出他儿子的照片对我儿子说,看他和你像不像?儿子说,很像!我儿子16岁,1.82米,黑脸小眼高鼻梁厚嘴唇,话少爱笑好锻炼,模样挺憨厚的。北野的儿子14岁,能像吗?我想北野是太想儿子了。

北野的诗集有一股香味儿,是寺院香火的味道。我去还书时见他在半只苹果上插着敬的香火,满屋佛气缭绕。桌上有一本北野写的《南门随笔》,我翻翻,才知他是陕西蒲城人,姥姥是藏族。北野讲他来北京上学是和朋友们一路开车过来的,去了壶口瀑布,过了山西。北野还讲他曾带着贾平凹等几个文化人走过西域。风马告诉我说北野酷爱独游独行,他和妻子藏族女作家梅卓在青海接待过北野。他吃了烤牛肉,裹了老羊袄就睡,也没话,第二天起来就不辞而别,独自走了。

北野喜欢阳光、空气、土地,许多次我见他坐在院中草地的石路上晒太阳,神一样闭目盘腿坐着那里。要是看见了我,就手往地上一拍招呼道:来,坐!全然不看我穿着雪白的运动裤。  国庆节前我想去沈阳,就向北穿过十里堡街到华堂大厦购机票。去时我见北野与风马在路东吃肉夹馍,回来又见他俩在路西“串店”门口喝扎啤。哎哟!北野说,你是神么?为什么两次我们进食都遇见你?我说我要去买机票想去沈阳。他们讲你不能去了。我说我是去不成了,没票。他们说,对!为自己自由自在地活着,只要高兴。他们一定要我喝酒,我不喝,就坐在那里看他们喝酒。他们就给我讲青藏刀与新疆刀的不同。好像是风马在说的,青藏刀就是那样用银链子裹巴裹巴,往汉子身上一挂,绝对不失刀的光彩。而新疆刀总是用玻璃或牙刷柄伪装成珍珠,让花活儿掩盖了刀的本身本色。北野点头笑表示同意。夜晚,十里堡这个小街显得很窄很暗也很嘈杂。我想起同学荆永鸣编的段子:“鲁院太小,街道太吵,男生太闹,女生太老。”他们说我,你可以做个十里堡的女堡主。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同学都传说你会柔道呵!我笑。体育界的人又不是样样全能。他们还说,你穿着中性衣饰显出中性性格,就是一把当领主的双刃剑。我说那你们这帮自称为战神的大男人们能甘心吗?忽然北野的手机开始不停地响,他说是妻子玲玲打来的电话。北野笑着跳起来到一边去讲话,讲了很长时间。我想起,北野在许多次聚会和酒场上唱的那首维族民歌。《阿依古丽》。他总是不用伴奏就呼啸而起了优美的曲调,那悲伤的忧情次次都震荡在同学们的耳畔,又泪酸在许多相思人的心田,这些城市里的流浪者。

《朔方》杂志社来请同学们吃饭时已经接近毕业了。大家就在酒桌上有了离情别绪。晚饭吃得很漫长很漫长。我回到房间已半夜。睡着后又被电话铃吵醒,是北野打来的。他问,干啥呢?我拉开灯一看已两点多了。我说,天哪,都几点了?我当然是在‘睡觉啦!北野说,睡什么睡,你应该起来喝酒!我说你醉了吧?北野还在自说白话,总是听不明白,我只能挂了话筒。

从北京到新疆的火车要走三四天,飞机票要近2000元,可中间北野还是回去了十几天。到我们毕业,他又是第一个离开鲁院返回家乡的人。他没有最后与我话别,只同个别男生打了招呼。

也许因为酒是北方男人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喝不到量就心不够近。也许还因为西北汉子眼里无女人,与我话别就有点像鸟叫了?——唧唧喳喳,嘟嘟嗽嗽,那就太没面子了。

鸟们飞去了,树林安静了。这是北野留在我记忆中的诗句。P32-34

序言

我们这一期在2002年秋天入学的作家进修班,被命名为“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这个班里的人是在新世纪里招收的第一期正规作家学员,基本已人到中年,在文学创作中小有成就,多半是获过各类文学奖的作家,有的还在各省市作协担任副主席等要职,再把它等同于以前文学讲习所时代的作家学习班,或者是鲁院前几期人员复杂的短期学习进修班。不足以表明它在人员身份和年纪上的特点。如果我不是这次有机会到鲁院来学习了这么一趟,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恐怕也不会纳入到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考虑。从个人的直观印象上来说,以前只知道鲁院是个比较“招人”的地方。这几年跟文坛接触多了,就能感觉到有个叫鲁院的处所一直特别繁荣,大凡称自己是作家的人,几乎都要跟它沾上点边。对于鲁院。我一直是怀着某种好奇。第一是一直没有弄清它到底是一所什么样性质的院校(当然也并没有真正下工夫去了解);第二是因为关于它的传说太多,或者说是关于它那里的学员的传说甚多。在这些民间口头文学里面,或多或少都带上一点浪漫、神秘、轻狂、不羁的色彩。当然,关于它的最为生动曼妙的传说,还是止于最近的、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一届鲁院跟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那真是个人才辈出的群体。如今在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刘震云、莫言、毕淑敏、迟子建、余华、海岩等等皆出于那个班上。再后来,就有点乱了,好作家就没有大规模成群结队出现过。那个时侯,90年代初期那会儿,我们那群所谓“新生代作家”都还年轻,在北京的聚会很多,时不时在一起吃吃喝喝。每逢喝酒饮茶时见哪个年轻男性编辑未到,就问到哪里去了,答曰“到鲁院泡去了”。一句“到鲁院泡去了”,很有时代气息和经典意义,除了说明鲁院的人气旺盛、海纳百川、三教九流、美女如云之外,也能说明那时的年轻男性编辑的好动、敬业以及里比多分泌异常。

光阴荏苒,到我们这一届学员进校时,已经没有美女,只有美大妈、美阿姨和美老太太(美不美,全凭自我感觉和自我造势)。学员名额是一个省一个,由各地作协推荐,要求创作上有成就的45岁以下的年轻作家。由各省派来的作家,外加行业作协推荐来的,总人数有50人(实到49人,广西的作家东西恰逢出国,没赶上开学报到,后来就一直没有来)。其中女生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全都老大不小,最小的戴来三十出头。来了后不久,男生就编了一个段子,概述这里的学习情况:“鲁院太小,娱乐太少,街道太吵,女生太老。”传到女生耳朵里,就被随口改为: “鲁院太小,娱乐太少,街道太吵,男生太小”,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在班级里传播。有组织的娱乐活动也不是没搞过,诸如节假日里的卡拉oK演唱,食堂里的中秋“月是鲁院明”舞会啊等等。因为过节的时候我都是回家,没跟同学们一起呆过,所以谁唱得好谁跳得棒我也没见着过。同学们还搞过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到北京郊区摘苹果,去延安和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都没有再跟着前往。现在想起来,错过那么多正儿八经的集体活动,也就错过了许多通过活动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这种遗憾,当时不觉得,只是在毕业两个月后,从陕西的夏坚德大姐发给我的E-mail中感受到的。她是借三八节问候之机写道:

“坤同学:好!一直想与你成为好朋友,但是你太客气了。借张梅一文仅向你致意咱们的节日愉快。闲了来西安玩。祝健康。坚德。

2003年3月8日。”

随信寄来了她写的回忆鲁院的文章:《鲁院的记忆七·张梅——斯人优雅独立》。文章写得很漂亮。描写张梅时文笔充满灵性、隽永,又十分性情,简直把那个媚眼儿写活了。到底是有心人,毕业以后就开始回忆。文中夏大姐还提到: “我初来鲁院上学最高兴的事情就两件,一是可以见到张梅;二是可以从徐坤同学那里要到市面已经脱销了她写的小说(锩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结果这两件事都很如愿。”她这么一说,我很惭愧。想起当初她来要时,我还很不情愿给这本书,而是给了另外一本自认为能代表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中短篇集子。夏大姐虽陌生,却也执拗。每次见面都问:书给我带来了吗?带来了吗?没办法,一看躲不过去,只好送她一本。过后有一次她还特地到我屋里来跟我谈。我却很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适当表达了几句学习完她的著作书以后的心得体会。谈话草草收场。估计她说的“客气”是指此事。于是赶紧回封E-mall道:

“坚德JJ:您也太客气啦!衷心祝你节日愉快:饿不是客气,饿就是不太爱说话。要是冷不丁喝点小酒时,还能稍微有点话,不喝酒,就兴奋不起来。还望JJ谅解!徐坤”

既然已经是《鲁院的记忆·七》,那么她写的一定是一个系列喽。于是写信叮嘱她不要忘记将美文寄来共欣赏。果然,不久,她又寄来另外一篇:《同桌无话别》,记她的同桌新疆诗人刘北野,写得非常传神。开篇写道:

我的同桌新疆诗人刘北野,留着雄狮般黑卷披肩的长发,迈着武士样的步伐,目不斜视,沉默寡言。第一天上课,他一直看我的桌签就是不看我。我问他你看啥呢?他才开口说道,原来你是个女的呀?我笑。他依然看着桌子没有表情地说: “我看过你写的足球散文,还以为你是个男人。”我又笑。

夏大姐身为一名体育名记,又是贾平凹的老乡兼铁杆朋友,在知人论世、观察生活细节上的工夫果然了得!看过夏坚德的回忆录后我在想。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鲁院,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鲁院同学。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着对彼此的判断和认知。比方说,刚来没多长时间,班里女生中间就流传有“三个男子汉”之说.大意是说咱们班上有三个人最像男子汉:第一是刘北野,第二是刘曾哲,第三是于卓。消息传来,我本能地问了一句:是哪个北方女生评的吧?细一打听,果然是一个西部女生评选出来的。这就对了,一看就是以规模论效益,选的都是虎背熊腰、肩宽背厚的那种。

夏坚德文中还提到鲁院同学在一起打牌的事。她说: “北京正在风行的扑克牌玩法是两副打对家的双抠,也叫‘拖拉机’。男女生玩起来,男要数罗望子、衣向东、吴玄,女就数张梅、徐坤、戴来了。罗望子严格,衣向东猴急,吴玄精明,徐坤深沉,戴来随意,而张梅是集大家之所长者嘻哈笑闹,不焦不躁的……”看了以后,觉得有趣,心中纳闷我们玩牌的时候,并未见夏大姐在一旁当裁判或观察员啊!她是怎么得出判断的?玩牌的成员里未提到江苏的荆歌,可算是个疏漏。那可是个大玩家,就连“双抠”这种玩法也是到他们南方去了几次后跟着学会的。鲁院能够有的娱乐,也就限于上上网、打打牌、发发手机短信什么的。即使这样,对我来说,这里的学习生活仍然是快乐愉悦的。因为,在这里学习,不考试,不用交作业,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太幸福了!不尝学生的苦,就不知作家的福。当一名中国作家,太幸福了!

四个月的鲁院生活一转眼就结束了。人们各有所获。有人收获了爱情——比如说在毕业典礼上,柳建伟替扬海蒂同学从金炳华书记手里接过了结业证书;还有一对同学也公布了他们的爱情。有人收获了心情——比方说麦家、北北、关仁山、艾伟那许多被出版社杂志社请着、被影视公司围着转找着的,等到走出鲁院时,都牛皮烘烘的有了自豪感。也有人收获了路——比方说我,四个月的时间里,跑熟了从北京以北,到通州、到京津唐、到五环六环七环八环(有戏言说北京的十环能把纽约也环进来)的路,克服了对独自上路的恐惧感。有了十里堡这么破的路垫底儿,以后再走什么样的路也不怕了。

2004年5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指尖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坚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229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