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十七年的整体语境中把握《人民文学》在那个时期处于文学运动风口浪尖的状况,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运动事件,而且还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态。
本书对《人民文学》这块当代文学活化石进行了宏观义理和微观诗体的辨析,从而具备了学术和智慧的双重愉悦和价值。而某些客观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国文学和作家做出了集体忏悔。
| 图书 | 人民文学十七年(1949-1966)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在十七年的整体语境中把握《人民文学》在那个时期处于文学运动风口浪尖的状况,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运动事件,而且还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态。 本书对《人民文学》这块当代文学活化石进行了宏观义理和微观诗体的辨析,从而具备了学术和智慧的双重愉悦和价值。而某些客观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国文学和作家做出了集体忏悔。 目录 第一章 生而权威 一、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人民文学》的起点 题词者、主编和登记人 三位一体的主编们 二、期刊群体之间的等级性秩序 新中国的期刊体制链 在中央级报刊之间 为地方级期刊树立标准 三、“象征效应”为核心的传播发行 剔除商业因素 沈从文的复活 文学新人的突变 第二章 《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 一、编辑群体的选择 主编的六次更迭 编辑的三次大换血 二、编委胡风 一封退稿信 《三十万言书》中的全盘计划 身陷八卦阵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 三、体现规划要求的组稿与审稿 大规划与大拼盘 审稿机制的六次微变 四、选择作家与作家姿态 头题小说177篇,107人 “指导者”:茅盾和丁玲 “人民的本色”:巴金、冰心、老舍、艾芜 “问题”作家赵树理 新堆力量的主流化 第三章 《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生成 一、《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四条脉络 《除夕》与写“真实” 方纪与“人性”书写 《回答》《望星空》与自省 《羊舍一夕》与风格叙事 二、《我们夫妇之间》引发的争论 不经意的发表 也牧的创作转折 小说改编和占据了“市场势力” 新文学在城市的生存权之争 三、秦兆阳与“干预文学”的生成 有限度的“思想纲领” 《人民文学改进计划》的三个文本 不断摇摆的版面安排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修改之争 第四章 “双百”时期的论坛——“短论”和“创作谈” 一、栏目与专题 二、从呼唤“先进”到规范“鸣放” 三、对文学生产机制的整体批评 四、一次文学传统的回归 附录:新时期的《人民文学》 一、王者归来 二、文学资源分割与权威下降 三、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灵魂 后记 参考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人民文学十七年(1949-1966)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红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0800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3 |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70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