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词十六讲(图文版)/国学经典藏书大家国学十六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辑录了朱自清的《诗言志辩》(第二到第四讲)、吴梅的《词学通论》(第九到第十六讲)及古典诗学论文4篇(朱自清第五、六、八讲3篇,闻一多第七讲l篇),《词学通论》从了解词学、欣赏词作的角度人手,讲解词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词的演变历史;《诗言志辨》以历史衍化为经,以拓展内涵为纬,为我们勾勒了“诗言志”的完整体系;4篇古典诗学论文则是对诗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内容推荐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压,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代词学大师、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主持大学词曲讲坛的名教授,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近百年来散曲杂剧、传奇的格律谨严、词藻壮丽的名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词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孤高造诣使他被划入同时代最卓越的同侪之列。主要著作有长诗《毁灭》,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主要著作有《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离骚解诂》、《诗经新义·二南》等。

本书辑录了朱自清的《诗言志辩》(第二到第四讲)、吴梅的《词学通论》(第九到第十六讲)及古典诗学论文4篇(朱自清第五、六、八讲3篇,闻一多第七讲l篇),《词学通论》从了解词学、欣赏词作的角度人手,讲解词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词的演变历史;《诗言志辨》以历史衍化为经,以拓展内涵为纬,为我们勾勒了“诗言志”的完整体系;4篇古典诗学论文则是对诗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讲 诗言志

 一 献诗陈志

 二 赋诗言志

 三 教诗明志

 四 作诗言志

第二讲 比兴

 一 毛诗郑笺释兴

 二 兴义溯源

 三 赋比兴通释

 四 比兴论诗

第三讲 诗教

 一 六艺之教

 二 著述引诗

 三 温柔敦厚

第四讲 正变

 一 风雅正变

 二 诗体正变

第五讲 诗的语言

 一 诗是语言

 二 诗与文的分界

 三 诗缘情

 四 组织

 五 传达与了解

第六讲 诗多义举例

 一 古诗一首

 二 陶渊明饮酒一首

 三 杜甫秋兴一首

 四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讲 宫体诗的自赎

第八讲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第九讲 论平仄四声

第十讲 论韵

第十一讲 论音律

第十二讲 论作法

第十三讲 唐五代词略

 一 唐人词略

 二 五代十国人词略

第十四讲 两宋词略

 一 北宋人词略

 二 南宋人词略

第十五讲 金元词略

 一 金人词略

 二 元人词略

第十六讲 明清词略

 一 明人词略

 二 清人词略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诗言志”一语虽经引申到士大夫的穷通出处,还不能包括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却又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条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但这些语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的五言诗发达了,“言志”以外迫切的需要一个新标目,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檃栝了《韩诗》和《班志》的话,扼要的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他还说“赋体物而浏亮”,同样扼要的指出了“辞人之赋”的特征——也就是沈约所谓“形似之言”。从陆氏起,“体物”和“缘情”渐渐在诗里通力合作,他有意的用“体物”来帮助“缘情”的“绮靡”。那时据说还有“赋诗观志”的局面。干宝《晋纪》说“泰始武帝四年上幸芳林园,与群臣赋诗观志”;孙盛《晋阳秋》说“散骑常侍应贞诗最美”。应贞的诗见《文选》卷二十“公谯诗”,是四言,题为《晋武帝华林园集》,是颂美的献诗。但一般的五言诗却走向“缘情”的路。《文选》二十三有潘岳《悼亡诗》三首,第二首中道:“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合看这六语,所谓“赋诗言志”,显然指的人生义理。可是就三首诗全体而论,却都是“缘情”之作。东晋有“玄言诗”,钞袭《老》、《庄》文句,专一歌咏人生义理;诗钻人一种狭隘的“言志”的犄角里,终于衰灭无存。于是再走上那“缘情”的路。这时代诗人也还有明言自述己志的,可是只指穷通出处,或竟是歌咏人生的“缘情”之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志在田园,而又从田园中体验人生;所谓“示志”,兼包这两义而言。谢灵运在《山居赋》里也说“援纸握管……诗以言志”;他从山水的赏悟中歌咏自己的穷通出处——诗却以“体物”著。还有江淹《杂体诗》中拟嵇康的一首《文选》三十一,题为“言志”,却以歌咏人生义理为主。

六朝人论诗,少直用“言志”这词组的。他们一面要表明诗的“缘情”作用,一面又不敢无视“诗言志”的传统;他们没有胆量全然撂开“志”的概念,径自采用陆机的“缘情”说,只得将“诗言志”这句话改头换面,来影射“诗缘情”那句话。范哗所谓“见志”便是如此,已见上引。又,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文中虽提到“六义”“四始”,可并不阐发“风化”“风刺”的理论。“志动于中”就是《诗大序》的“情动于中”;“刚柔”是性,“喜愠”明说是情,一般的性情便是他所谓“志”。这也就是《诗大序》说的“吟咏情性”,只是居然断章取义的去了那些附带的条件。《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个“志”明指“七情”;“感物吟志”既“莫非自然”,“缘情”作用也就包在其中。《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以下列举物候人情,又云:“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里只说“性情”“心灵”,不提“志”字;但“陈诗展义”和“长歌骋情”,“穷贱易安”和“幽居靡闷”,都是“言志”“缘情”之别,又引孔子的话,更明是尊重传统的表现。不过孔子是论读诗,钟嵘引用“可以群,可以怨”,却移来论作诗——“可以兴,可以观”意义分明,不能移用,所以略去。建安以来既有了诗人,论诗的自然就注重作诗了。

梁代裴子野作《雕虫论》,抨击当时作诗的人。他说:

古者“四始”“六义”,总而为诗。既形四方之气,且彰君子之志;劝美惩恶,王化本焉。……宋初迄于元嘉文帝,多为经史。大明孝武帝之代,实好斯文。……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深心主卉木,远志极风云。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文苑英华》七四二……。P24-25

序言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经济的崛起,要求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兴。回顾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一直领先世界,直到19世纪末。

在19世纪末年以来兴起的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民族振兴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世界末日”,几乎被彻底否定。然而,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

痛定思痛之后,一些西化的代表人物纷纷回归,用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19世纪20年代,国内兴起了“国学”热潮。一时间,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书籍得以出版。

今天,我们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民族文化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中国很难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此,中央领导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并坚持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带头示范。温家宝同志说:“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学经典藏书》根据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为读者展示大师们的著名成果。这些可贵的文化精品,是承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火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大师们的文化追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培育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

《国学经典藏书》立足于:

一、为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权威、实用、通俗的普及性读本;

二、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积累和参考资料;

三、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决策参考、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

本丛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学者大师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为了方便年轻的读者,本套丛书采用横排简体字,并作了标点整理。编选这样国学精品,一定尚有疏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后记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压,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代词学大师、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主持大学词曲讲坛的名教授,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近百年来散曲杂剧、传奇的格律谨严、词藻壮丽的名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词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孤高造诣使他被划入同时代最卓越的同侪之列。主要著作有长诗《毁灭》,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主要著作有《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离骚解诂》、《诗经新义·二南》等。

本书辑录了朱自清的《诗言志辩》(第二到第四讲)、吴梅的《词学通论》(第九到第十六讲)及古典诗学论文4篇(朱自清第五、六、八讲3篇,闻一多第七讲l篇),《词学通论》从了解词学、欣赏词作的角度人手,讲解词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词的演变历史;《诗言志辨》以历史衍化为经,以拓展内涵为纬,为我们勾勒了“诗言志”的完整体系;4篇古典诗学论文则是对诗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漏注及误处恐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词十六讲(图文版)/国学经典藏书大家国学十六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吴梅//闻一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6147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