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鸬鹚堡/大自然探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自然探奇系列”之一,是继“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书系,是作者在大自然中跋涉三十年留下的珍贵笔墨,辑录了作者多年来探险生活的奇闻奇遇。讲述了大自然的奇珍异宝,内容多为纪实小短篇,侧重真实性、报导性和瞬间的感悟。

内容推荐

海上的鸬鹚王国正在列队迎接哪位贵宾?红唇烈焰,这到底是哪一种濒危动物?树龄长而树高却低,香榧王的奥秘在哪里?山里的大熊猫为何闯进村寨,“登堂入室”?新登基的猴王为什么要向猴群中的幼崽下毒手?……

大自然的神奇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奇珍异宝!

目录

·拯救大熊猫

 有惊有险

 大熊猫亲戚

 大自然的奖赏

 藏在深山里的教堂

·寻找香榧王

·海上鸬鹚堡

 初探青藏高原

 金银滩上的情歌

 探寻鸟岛

 海上鸬鹚堡

 奇特的哺育方式

 寻找猎场

 围猎

·寻访红艳艳的厚嘴唇

·初探白头叶猴王国

 初探白头叶猴王国

 遭到猴群围攻

 原来是暗算

 初探白头叶猴

·新猴王的行为

试读章节

有惊有险

宝兴县盐井乡傍河而建,乡内有一片错落有致的藏式房屋,房屋中间夹着一幢幢现代的楼房。走过晃晃悠悠的铁索桥,听着脚下东河的咆哮,我们就进了邓池沟。说是“沟”,其实是个峡谷,峡谷两边是万仞高崖,人在谷中行走时,抬头只见蓝天如一湾江水。其实,从县城出来,直到后来到达的泥巴沟的沟口,我们经过的就是一个大峡谷,严格地说,邓池沟是这个大峡谷中的一条小岔沟。

何以称它为邓池沟呢?宝兴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与外界隔绝,人们很难吃到从外面运进来的盐。有对姓邓的父子决心解决当地人的困难,找到了此处,打井、砌池、煮盐。人们为纪念他们,就把这条小岔沟命名为邓池沟。我们已计划明后天去拜访邓氏父子煮盐的旧址。

沟边正在修公路,原有的山间小路已被炸坏,而新路又未修好。我们只得在乱石中东一脚、西一脚,像踩梅花桩一样走着。脚板心被尖尖的石头硌得生疼,耳边轰响着不间断的开山炸石的炮声。不仅如此,我们还得时时提防飞石的袭击,真够心惊胆战的!

正走着,胡教授看到山坡上有竹子,要我们在下面等他。我们却都跟着他,气喘吁吁地往上爬。从下面看,山坡上的竹子离我们并不远。路虽不长但走起来就难了。宝兴县境内海拔最低处约750米,最高处约5338米。海拔如此悬殊,使得宝兴的地形特别复杂,这就造就了宝兴的深峡、幽谷、悬岩、崇山、峻岭。

胡教授两三步就爬上了一块布满绿苔的石壁,可是我刚爬上一点儿就滑了下来。胡教授趴下,伸出手来要拉我,可我不服气,看到有条石缝,就把手插进石缝,做引体向上的动作。等到肩部上去了,天哪!看到一条黑色的蛇正昂着头,伸着血红的舌头。只要我松手,就会跌下去。因此,我只得一咬牙,努力往上蹿。胡教授一见情况有变,立即就势把我拉了过去。

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王鸿嘉找了根树枝想把蛇挑出来,可它已钻进了洞里。胡教授说:

“算你走运,那蛇像是条烙铁头蛇。它大概也是被突发情况闹蒙了,所以才没有攻击你。其实,毒蛇很少主动向人进攻,大多是自卫。”

难怪我将手伸进石缝时,手背上感到有股凉气!

这片林里的竹子长势旺盛。宝兴竹子的种类较多,有箭竹、慈竹、华桔竹、斑竹、白夹竹、方竹、苦竹、观音竹和罗汉竹等等。胡教授仍然专注于考察箭竹,这里的箭竹都只有五六厘米高,但我们一数枝权,却发现这些箭竹已长了七八年了。若想长到大熊猫能取食的程度,没有十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过去,邓池沟的大熊猫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是丰富的,而因为箭竹生长在森林的下层,所以可以推断这里的森林也是茂密的。尽管今天下午的时间非常紧,胡教授仍然注重对箭竹的考察,对此,我们是能理解的。

从山坡上下来后,胡教授加快了步伐,我们只得一路小跑跟上。

刚拐过山嘴,前面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哨声,在约20米远的地方,有人从拐弯处慌忙站起,吹着哨子,举着一面小旗快速摇摆。

“要放炮了!赶快找块石壁躲一下。”王鸿嘉大声喊住我们。

我们刚靠到石壁处,哨声就停了,只听砰砰砰几声惊天动地的炮声,接着是乱石飞击,山谷轰鸣……两三块碗大的石头,就落在我们刚才走着的路上。

“好家伙,这样欢迎我们呀?”胡教授耸了耸肩。

王鸿嘉正要提腿往外蹿,胡教授一把拉住了他,“等哨声,看炮放完了没有?”  哨声刚响起,王鸿嘉就蹿了出去,跑到那个举旗的吹哨人跟前,“你们干啥子的?想要我们的命?”

真够悬的!按理来说,修路时若要放炮炸石,应在安全区域的外围设警戒线。那吹哨人吓得也不轻,一再向我们解释、道歉,他以为在这个时间点,在这样的深山里,不会有行人出现,而近处就有石壁好躲,于是就偷懒了。

我一看,炸开的大石已将这路堵得严严实实的,炸松的碎石还在往下滚动,心想:坏事了,今天恐怕过不去了。一打听,果然,修路工人说,要等到明天才能将路清理出来。

我们又都为断路而焦急不安。胡教授说:“既然路被堵了,我们只能翻过这座山了!”他之后又征求了我的意见,显然是担心我吃不了这份苦。我把胸一挺,说:“没问题!”

正待我们准备翻山时,王鸿嘉却乐滋滋地跑回来了。原来,他穿的那件衣服帮了大忙。修路工人中有人看到他上衣袖子上的图案标志,经过询问之后,知道我们是抢救大熊猫组织的成员,就连忙去找工长。工长听说了此事后,立即找来了技术员商量此事。商量的最后结果,是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我们这一行4人,让我们安全通过。

于是,工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爬到上面去撬松动的石头,有的在下面用钢钎撬开大石,有的还给我们拿来了安全帽、箩筐等。

于是,就有了这样奇特的行进方式:我们每人头上顶了个箩筐,从箩筐的篾缝里看着前面引路的向导。监视炮口周围石头动静的工人控制着监视哨,引路的向导就听从着监视哨的引导,在刚清理出的可以落脚的地方,心惊胆战地往前挪步……

我们也跟着向导往前挪着。碎石不时地砸在我们头顶的箩筐上,那声音特别响。

过了落石区,我们全都松了口气,这才发现所有的危险区域里都站着工人,一旦危险降临,他们将挺身而出,来救护我们。

我们一再感谢。工长说:“为抢救大熊猫,这是应该的!我们加班清理道路,留人在这里守着,一直等到你们晚上回来……”

真是托了大熊猫的福。

这段有惊有险的小插曲,令我们很感动。在大熊猫的故乡,生活着如此多的有着强烈的自觉保护大熊猫意识的人们。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年我们在保护自然方面的宣传是深入人心的。

P7-15

序言

叽里咕,叽里咕

——童年片断

我的童年应到故乡的沙滩、草滩、芦苇丛中去寻找。

我的故乡是巢湖北岸的一个小村,在长临河镇西,叫西边湖村。家门一开,湖面上浩渺的滔天波浪、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姥山岛上雄伟的宝塔以及浮在湖中的孤山都会映入眼帘。

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菜为生,偶尔也会通过打鱼捕虾来补贴家用。旧社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以及连年的水灾,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然而在那里,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带给我欢乐、也引导我开始思索的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夏天是被南风吹来的。风卷着堆雪般的浪涛,日日夜夜地轰鸣着。人还末走到湖边,飞溅的水花已像蒙蒙的细雨一样洒来,惬意极了。

波峰浪谷也是我们嬉戏的运动场。敢于跳浪,是会令同伴竖起大拇指的。当山岳般的波浪压来时,我们都纵身跳起,探身波峰,再稳稳地落到浪谷。这是一件多么冒险而又舒心的事!说是冒险,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从波峰落下时,身子要稳稳当当的,否则,如果脚一歪,细沙一抽,整个人就会跌入水中,被大浪卷走!不过,凡是玩过跳浪的人都不怕晕船,都敢于在狂风巨浪来临时驾着一叶小舟出湖!

细软的金色沙滩,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魔毯。我们不仅可以在沙滩上寻找甲鱼-上岸的踪迹,从沙堆中捉住它们,还可以展开一切稚嫩的想象,用沙砌起城堡、亭台楼阁,开掘河流,布防攻战。等到大浪来抹平一切,我们也累了,随身一歪就躺到沙滩上。看着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动,我仿佛感到了母亲的爱抚,听到了外祖母推着摇篮时的低吟。

我对于建筑和雕塑的最原始的印象,大概就是从沙滩上得来的。我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冬天,湖水退去,裸露出来的褐色湖滩便成了大雁的居留地。翌年,经过几场软软的风、细细的雨,蓼叶吐红,柳条发青,芦笋冒尖儿,平展的湖滩上又铺了层茵茵绿草。悠然自得的放牛伢子骑着牛来了,扎着红头绳的小丫头挥着竹竿把鹅群赶来了……湖滩就成了别具情调的牧场,也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蟋蟀、挖茅根、拔茅翎、闯关、打仗……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找云雀的窝。云雀二边婉转地叫着,一边打着旋往天上飞。这时,我们总会拍着小手,和着它的叫声,唱道: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烟囱理个窝,

大姐烧火燎了我。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芦柴缝理个窝,

只怕大风刮翻窝。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树洞理个窝,

又被蛤蟆占了窝。

叽里咕,叽里咕,

只好在草窠理个窝,

担心害怕放牛哥。

叽里咕,叽里咕,

……

我们那一双双小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目光紧紧追着那飞旋的云雀。等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的脖子就酸得撑不住了,眼睛也涩得难受极了。然后,一个恍惚,那小黑点儿消失了,只有云雀的叫声还在湛蓝的天空中,犹如轻梦一般飘荡着。

不久,那银铃般的叫声像是融入了云霄,我们只能听到风拂过湖面时的低语。突然,从蓝天白云中掉下一个黑点儿,愈来愈大——啊,是那美丽的云雀!是它唱累了,还是那悠悠的白云散了?眼看它就要砸到地上……就在我们为它的命运担忧得心都要蹦出来的时候,云雀却一下子张开翅膀,掠过柳梢、芦尖儿,贴着低低的青草,消失在绿茵中。我们像是被湖滩弹了起来似的,立即向云雀跌落的地方跑去,想在那里找到云雀的窝。可哪里有什么云雀窝?就连云雀也不见了,难道它钻进了土里?抑或是它仍然留在茫茫的天际,而跌落的只是它的影子?

这个美丽而又神出鬼没的精灵,不知牵动了我多少情思!直到我四十来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在内蒙古草原上捕鸟的人,才解开了在我脑海中存留了几十年的谜。他告诉我,找云雀窝,应是“看起不看落”。也就是说,人们在云雀起飞处的附近才能找到它的窝,而当云雀要降落时,它便会制造种种假象,迷惑对它心怀叵测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吸引我观察鸟类的原因吧。

只要是闷热的夜晚,我总会死乞白赖地要跟随隔壁的大爷去“罩生”。

浅浅的湖滩是鱼的产卵场。当夜幕降临时,在湖滩的粼粼波光中,鱼群来了。鲫鱼一路噼里啪啦地撒着欢儿,而鲤鱼则沉稳得多,只是冷不丁地打了个响响的水花。最有趣的是胡子鲇,别看它平时张着大嘴专吃小鱼,这时却温顺极了。它翻转过来,将蛋青色的肚皮露出水面,摇摇晃晃的。

我帮大爷提着马灯,他则提着篾罩,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水里追着鱼群。我们有时一罩能罩住四五条胡子鲇。有一天,天太黑了,还飘着蒙蒙的细雨,大爷不想带我去,就给我讲了很多“鬼打墙”的故事,以及他能想得起来、编得出来的关于湖滩的恐怖的故事。于是我犹豫了,畏惧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大爷用绳子拖回了一条20多斤的大青鱼,当他叙说着如何和大青鱼搏斗了几小时,终于罩住它的时候,我懊恼极了——真后悔没有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只能将它作为永远的向往和懊悔留在心里。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以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时,为何笔端常常含有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希望寻找童稚的原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鸬鹚堡/大自然探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099941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