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9章。第1章是历史,简要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情况,以及学苏联时期对“院系调整”和学术方面的影响;概括介绍了南京大学实施大理科模式的平台机构的演变;又从一个特殊侧面反映其发生、发展。第2章是教育思想,讨论当前或长期以来教育界的几个说法、做法和倾向性的观点。第3章~第8章是大理科模式的具体做法。其中第3章是主要举措,其中有些做法几乎是特有的:学生自主选择、系主任嘉奖、基础学科论坛、基础学科巡礼等。第4章课程设置,介绍课程划分的观念、引领性的课程、特殊课程、按学科群组织基础课,以及科学研究训练纳入教学计划。第5章师资队伍,阐述教师作为能动的资源和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介绍如何通过专兼结合体制和团队的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6章教材建设,讲述使用和撰写教材的理念,建设简况,大理科教材特色之所在。第7章专门介绍研究型教学及其如何与大理科模式相互依托、促进,同步发展。第8章管理与资源,说明独立建制的重要性、政策连贯性、资源共享。第9章描述了大理科模式下学生的群体特征:热爱基础学科、知识能力结构丰富、基础学科研究有潜力等。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摄影眼”向读者讲述了摄影构图的崭新理念——摄影者的主张,想象力的实践。从作者5年来走访过的21个国家的数百个景点中,精选数百幅摄影作品,结合富有诗情画意的解说和创作经验,与读者分享他对于摄影构图的点点滴滴,从如何发现拍摄主题、各种角度的尝试与主体的互动、如何让想象付诸实现……生动地拓宽构图的新视野。
1 历史
 1930s的启示
 学苏联的反思
 沿革
 多模式办学
 参考文献
2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与自主选择
 闪光点和群体特征
 科学素养、学科交叉
 再论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3 主要举措
 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系主任嘉奖
 基础学科论坛
 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1:第11届基础学科论坛投稿论文
 附录2:第12届基础学科论坛工作文件;部分论坛场景、奖状;清华大学晨板
4 课程设置
 概论
 公共基础
 大学物理学
 学科群基础课
 广义相对论
 科研训练与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附录:教学概况INFORMATION OF STUDIES(1996)
5 师瓷队伍
 能动的资源
 专兼结合
 教学团队
 专家群体
 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6 教材建设
 大学物理学
 大学散学高等数学
 化学原理
 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7 研究型教学
 开放、扩大视野
 集成教学、传递思想
 研究训练
 互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8 管理与资源
 独立建制
 教学特区
 资源共享
 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9 人才的群体特征
 班有班风
 关注社会心系科学
 知识、能力结构丰富
 基础研究有潜力
 参考文献
 附录:前几届学生发表论文的例子
附录
 附录A 陈祖福文
 附录B 学生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