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著名教育家、翻译家陈友松教授的代表性学术著译作品来介绍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反映其学术贡献,保留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内容,并附有陈友松生平介绍以及他的部分诗歌楹联作品,后面并附载一些亲友弟子有关的纪念文章。
| 图书 | 陈友松教育文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著名教育家、翻译家陈友松教授的代表性学术著译作品来介绍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反映其学术贡献,保留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内容,并附有陈友松生平介绍以及他的部分诗歌楹联作品,后面并附载一些亲友弟子有关的纪念文章。 内容推荐 陈友松博士(1899~1992年)当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湖北京山县人。早年留学菲律宾、美国,1935年在美获哲学博士学位。从事教育文化工作近七十年。曾在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任教授、代系主任。1942~1943年,领导扩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一年,即促成其改制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先生学通中外,著译约370万字(翻译资料数百万字未计)。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被誉为我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开拓了新领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他为“东亚一流学者”。先生在电化教育、苏联教育、比较教育等方面亦有开拓性贡献。后综合所学,集中外先进教育理想,创造性地提出“五全教育观”,意义尤为重大。先生爱国敬业,诲人不倦。忧患之中坚持译述,耄耋之年坚持教学,失明之后坚持著译,时人称之为“三绝”云。 目录 编辑出版始末(志谢) 主编者的话 关于丹柯的传说 绪言 陈友松教育作品选粹 A.教育财政 B.比较教育 C.美国教育 D.苏联教育 E.电化教育 F.教育学 G.教育哲学 H.五全教育观 I.其他 J.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附录 五峰山时代的两座精神丰碑(方辉盛) 附录一 陈友松诗词楹联 附录二 报道 附录三 回忆和纪念 北大和北师大 亲属 墓志铭和挽联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陈友松教育文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方辉盛//何光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1165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70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834 |
| 出版时间 | 2009-11-01 |
| 首版时间 | 2009-11-01 |
| 印刷时间 | 2009-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91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4-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45.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7 |
| 宽 | 165 |
| 高 | 3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