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修订版)/新华新闻传播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敢于担当历史责任,胸怀大局,视野广阔,新闻采写水平高超,并在读者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著名记者。这些名记者德、识、才、学皆高,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本书精选近代以来45位中国著名记者,简述其经历、成就,收录其代表作,并配有名篇赏析。

本书旨在总结名记者的成就、特点和成长规律,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非凡历程。入选本书的45位记者名单由新闻界名流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提名,按得票多少确定。

内容推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新闻界也受到了极严峻的挑战。自1992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也增添了新时段、新栏目、新手段,不仅延长了播出时间,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竞争,看起来是报道手段的竞争,实则是记者素质的竞争。时代要求记者的能力和素质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已是新闻界乃至全国各界所关心州话题。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敢于担当历史责任,胸怀大局,视野广阔,新闻采访水平高超,并在读者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著名记者。他们既是时代潮头的嘹望者,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员。这些名记者德、识、才、学皆高,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本书精选近代以来45位中国著名记者,简述其经历、成就并有名篇赏析。

目录

前言

王韬 [传略]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作品]停捐纳

 [赏析]“卖官鬻爵”何时休?

黄远生 [传略]“报界奇才”黄远生

 [作品]喜喜日日记(其一)

 [赏析]囍日的一场喜剧

邵飘萍 [传略]“铁肩辣手”邵飘萍

 [作品]我国与世界战局(一四)——中德国交断绝 今后种种问题(1917年3月14日)

 [赏析]中德断交的历史实录

邹韬奋 [传略]永远站于大众立场的著名记者邹韬奋

 [作品]华美窗帷的后面

 [赏析]伦敦生活侧面的真实描述

顾执中 [传略]战斗记者顾执中

 [作品]万里环行感想多——看人、看水、看火车

 [赏析]情真意切针砭时弊

胡愈之 [传略]新闻界的行家胡愈之

 [作品]莫斯科印象记(节录)

 [赏析]真实可信的新俄国印象记

王芸生 [传略]驰骋报坛的王芸生

 [作品]看重庆,念中原!

 [赏析]对比之中的震撼力量

杨 刚 [传略]生命之火在革命中燃烧的女记者杨刚

 [作品]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赏析]记下共和国的第一次狂欢

徐铸成 [传略]“职业报人”徐铸成

 [作品]无题

 [赏析]此处《无题》胜有题

范长江 [传略]记者的楷模范长江

 [作品]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赏析]震惊朝野的“特大新闻”

梁厚甫 [传略]温文尔雅的“自由记者”梁厚甫

 [作品]齐桓晋文之事——谈今天美国的两条外交路线

 [赏析]一篇“鬼马”的评论

赵超构 [传略]善写专栏的新闻家赵超构

 [作品]初见毛主席

 [赏析]以“平视”角度看延安的毛泽东

萧 乾 [传略]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

 [作品]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赏析]Il文字写生”的魅力

陆 诒 [传略]战地百灵——陆诒

 [作品]神通广大的游击队

 [赏析]清水出芙蓉

彭子冈 [传略]爱憎分明的彭子冈

 [作品]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赏析]记下那历史的瞬间

刘白羽 [传略]永远到前面去的作家型记者刘白羽

 [作品]英雄的四平街保卫战

 [赏析]一篇胜利的宣言

安岗 [传略]高瞻远瞩做新闻的安岗

 [作品]马法五将军对记者的一席话

 [赏析]客观、公正与正义

李庄 [传略]红蓝之间绘五彩人生的李庄

 [作品]复仇的火焰

 [赏析]激起人民心中的怒火

李瞢 [传略]千百万读者的代表李普

 [作品]滑县战役报道

 [赏析]滑县历史的见证

田流 [传略]写作的多面手、时代的报告者田流

 [作品]金星奖获得者——任国栋

 [赏析]把人物写“活”了

华山 [传略]一直在前线战斗的记者华山

 [作品]承德撤退

 [赏析]一场胜利的撤退

蒋元椿 [传略]铁笔诤骨蒋元椿

 [作品]柏林印象

 [赏析]难忘《柏林印象》

彭迪 [传略]观世界风云、写辣笔文章的彭迪

 [作品]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 谁干涉了谁的内政

 [赏析]尖锐的讽刺 明朗的态度

穆欣 [传略]身兼记者与学者二任的穆欣

 [作品]梅岭关前

 [赏析]梅岭关前抒豪情

冯森龄 [传略]“铁肩担道义”的冯森龄

 [作品]延安调查

 [赏析]记者要敢于说真话反映群众的呼声

林里 [传略]“实事求是看人生,脚踏实地写文章”的林里

 [作品]深圳见闻

 [赏析]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穆青 [传略]情系人民的杰出新闻记者穆青

 [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赏析]展示典型环境中的焦裕禄形象

商恺 [传略]从记者到学者的商恺

 [作品]探索科学的垦荒途径——少耕开沟种植法的研究在宁夏初见成效

 [赏析]勇敢真实地报道新生事物

纪希晨 [传略]“笔写人间春秋”的纪希展

 [作品]一场捍卫党的原则的伟大斗争——揭穿林彪、“四人帮”一伙制造“二月逆流”重大政治事件的真相

 [赏析]拨开历史的迷雾 重现事件的真相

阎吾 [传略]“情景记者”阎吾

 [作品]踏平怒海万顷浪

 [赏析]并非凯旋亦英雄

刘衡 [传略]善写“口叙实录”的记者刘衡

 [作品]妈妈教我放鸭子

 [赏析]再现真实的生活

杜导正 [传略]给时代把脉的农民记者杜导正

 [作品]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

 [赏析]给农民吃定心丸的一条好消息

李峰 [传略]平凡的李峰,不平凡的记者之路

 [作品]七年比一百年——算账备忘录

 [赏析]激情数字唱赞歌

冯健 [传略]社会主义建设的记录者冯健

 [作品]英勇搏斗一百天

 [赏析]一场战斗的图景

柏生 [传略]写人物专访的行家柏生

 [作品]吴晗和他的一家

 [赏析]给吴晗一个公正说法

李耐因 [传略]“军事记者”李耐因

 [作品]伪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赏析]真作假时假亦真

金 凤 [传略]站在时代洪流中搏击前进的记者金凤

 [作品]“双子星座”——记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史绍熙和史绍熙

 [赏析]题材与主题的精妙结合

范敬宜 [传略]新闻人生——范敬宜

 [作品]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赏析]“文章合为时而著”

陆拂为 [传略]笔触带情行文以理的陆拂为

 [作品]“野人”张候拉轶事

 [赏析]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野人”的性格

郭超人 [传略]时代的先锋、记者的楷模郭超人

 [作品]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赏析]赞英雄壮举 唱时代强音

郭梅尼 [传略]在记者跑道上拼搏的郭梅尼

 [作品]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

 [赏析]“关于勇气的一课”

鲁 光 [传略]鲁光的激情人生

 [作品]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中国女子排球队纪事

 [赏析]奏响振奋中华的嘹亮凯歌

艾丰 [传略]学者型记者艾丰

 [作品]面对生活“不等式”——记大连造船厂船研所副所长张在勇

 [赏析]哲学思考的火花在笔端跳跃

郭玲春 [传略]脱“茧”而出的“会议记者”郭玲春

 [作品]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

 [赏析]“破格”的追悼会消息

张建伟 [传略]追求创新的记者张建伟

 [作品]阳光下的阴影——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七

 [赏析]新时期的“警世之语”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奇才”。他仅活了三十岁,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只有五年,却以自己的非凡努力,为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对新闻通讯文体的创立有着开山之功。黄远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爱国志士,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专职记者。

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出身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1903年考中秀才,同年又考中举人;次年又考中进士。两年内连中三榜,在省内名声大噪。但是,他不愿进入仕途,走马上任做知县,而选择了到日本中央大学专攻法律。在日本,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尤其是受到日本维新思想的影响。1909年黄远生归国,为谋生计,暂时混迹官场。但是,他时时感到青春潦倒,无限苦闷,感到官界充斥着腐败和愚暗,到处是巧取豪夺,蝇营狗苟,玩弄权术,一片乌烟瘴气。正值黄远生厌弃官场之时,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布了封建王朝的覆灭。一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一个划时代的政治运动,一种强烈的时代思潮,必然会引导或者驱使一批青年走上新的道路。

1911年,黄远生开始记者生涯,先后担任过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月刊;还为《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他以撰写《时报》、《申报》的《北京通信》而驰名报界。其通讯令人耳目一新,人们争相阅读,并加以仿效。他以其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一举成名,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誉为“报界奇才”。1915年12月25日,黄远生不幸在美国旧金山遇害。他的著作,由其挚友林志钧集为《远生遗著》,收著作237篇,其中通讯167篇,占总数的四分之三。黄天鹏曾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异彩……为报界创—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

黄远生写通讯非常重视采访活动。他千方百计追踪事情始末、因果,挖掘第一手材料。由于他做过前清翰林,曾留学日本,日文、英文精通,所以他以记者身份采访,社会各界不敢怠慢。常人不能去的地方他可以去,对一般人不敢访问的达官贵人他能访问。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追根寻源,为他的通讯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写通讯善于抓重大政治问题,抓住在一个时期众所瞩目的问题进行报道。民国初年,政治动荡,党争纷扰,革命与改良,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斗争形势错综复杂。黄远生凛然无畏,利用报刊对民国初年黑暗的政治,衰落的经济,失力的外交等重大问题一一如实披露。他的通讯集中报道财政、外交两方面的尤多。袁世凯以国家领土主权作抵押向六国银行团进行数额巨大的借款活动。黄远生前后共发通讯18篇。这一系列报道活灵活现地勾画了袁世凯一帮军阀政客卖国求荣的丑态,同时揭露了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之间勾心斗角,对中国人民敲诈勒索的罪行。他目睹民国元年大借款等财政问题;又看到我国丧失了外蒙古数千里地,以及日本居然提出二十一条等外交问题,感到非常痛心。他把这些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计的问题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如实报道。他的文章被时人称为“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实录”,甚至认为“不看过他的通讯,就不配谈民国初年的政治动态”(曹聚仁:《报人典型黄远生先生》)。这是对一个忠于职守的新闻记者的最高赞誉。正是由于他以及其他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敢于向人民报告真象,才推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袁群众运动。

他的报道涉及面很广,有民初风云人物的记传,如《记太炎》、《谒黎》、《内务总长之研究》、《王治馨》等;有党争政争的纪实,如《新政府之人才评》、《枯窘可怜之政争》、《弹劾案与新内阁》、《报界之风潮》等;又有交通、教育、司法、财政、外交等各方面情况的实录。他以访问纪实、文件转述、调查统计等形式,对民初纷纭复杂的各种斗争,变化莫测的人物作了真实的反映。

黄远生的通讯真实、系统,写人记事客观、公正,不存偏见。他的通讯有的是一事一报,有的重大问题往往是连续报道,组成系列。他善于从繁冗纷乱中抓住要害,清析而详述之。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锻炼人罪,戏弄威权,他以“蛊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图谋不轨”的罪名,于1912年8月15日枪杀了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前湖北军务司副司长张振武,制造了一起中外震骇的谋杀案件。为此黄远生连续写下了三篇通讯:8月23日写了《张振武案始末记》;28日写了《张振武案一礼拜之经过》;31日又写了《张振武案之研究》。他真实记录了张振武被害的经过,各类人物的态度、社会各界的反映、并巧妙地以一些议员、特派员的答辩为死者辩诬。还有,关于“南北议和”,黄远生也写了4篇文章进行系统报道。

黄远生的通讯行文饱含感情色彩,并具有极强的讽刺力,“纪述则须眉毕现,评议则山岳为摧。”他善于捕捉细节,用极简捷的描写,勾勒出形神毕现的人物形象。他常把人物、场景和内心感受融为一体,夹叙夹议,时而叙事,刻露尽相:时而议论,生趣盎然,画龙点晴。黄远生的通讯《外交部之厨子》是一篇辛辣无比的作品,通讯写了一个“连接宫禁,交通豪贵”的前清厨子飞黄腾达的经过。记者先是选取厨子可力回西太后对抗李鸿章;清廷司员“待厨子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见厨子则鞠躬”等几个典型的细节,揭露了清朝官场的荒唐腐败。然后写道:“外务部之厨,暴殄既多,酒肉皆臭,于是厨子乃畜大狗十匹于外务部中而豢养之。……故京人常语谓外务部为狗窑子,窑子京中语谓妓院也。”此处说狗及人,故意混淆,诙谐杂出,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这里既显示了远生驾驭文字的本领,又可看出他的刚正性格和凛然气概。他说:“余既不能修饰其思想,则亦不能修饰其文字。若真有见之发怒而冷笑者,则即余文之价值也。”

黄远生的通讯是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的,但他才华横溢,运笔自如,行文流畅多趣,极为读者喜爱。他的通讯标题别致、鲜明、形象、蕴蓄了作者的情感,又形象地点出了全篇主旨。如《蝉曳残声过别枝之弹劾案》、《乔装打扮之内阁》、《杨士琦:电影中之交通总长》等等。他的通讯形式也极灵活,除记述式外,还常用漫谈式、书信式、日记式等。此外,他还在通讯的前后加上题解,末尾写上附白,指导读者阅读。他写通讯善于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汇古文、口语为一体,语言简捷、短促、整齐、读起来轻松流畅、节奏鲜明。

黄远生不仅新闻通讯写得出色,而且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首先,他论述了报刊的使命是“发挥真理,阐扬幽隐”。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提出,报纸应主持正论之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并且要“专向有权贵之人督责”,要“为民生社会请命”。黄远生不畏权贵,敢于指斥时弊。他抨击“袁总统者能扶植个人势力而不能执行国家之权力。”当时有人主张报纸不应干预政治,远生表示反对,他认为“专见空发论”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报纸的言论、新闻报道,当然要结合社会实际,要有针对性而发。他认为一个记者的职责是尽言,“而身死或族灭乃次之。”

其次,他主张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系统。他写通讯所用材料,差不多要由本人直接得来才用,反对“逞意悬谈、腾其口说”,“一人杜撰,万报腾写”,“吠影吠声、败坏国家大事。”他主张报刊以传播新闻事实为根本,报道“当一面求其精确,一面求其系统”。黄远生这一主张初步揭示了新闻报道的内在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报界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的客观要求。

再次,他提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修养。他在《忏悔录》中,对记者提出了“四能”的修养要求,认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脚腿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提出的新闻记者的“四能”,是他自己采写经验的总结。“四能”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记者从采访到写作的客观规律,“四能”是对一个新闻记者的严格要求,它有力地指导了采访写作,也为采写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黄远生以自己的新闻实践改变了中国近代早期报刊以政论为主体的发展轨道,翻开了中国新闻史上新的一页,使记者工作由被人视为“文人末路”逐渐成为一项严肃的人们向往的职业。P9-12

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新闻界也受到了极严峻的挑战。自1992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也增添了新时段、新栏目、新手段,不仅延长了播出时间,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竞争,看起来是报道手段的竞争,实则是记者素质的竞争。时代要求记者的能力和素质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已是新闻界乃至全国各界所关心州话题。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敢于担当历史责任,胸怀大局,视野广阔,新闻采访水平高超,并在读者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著名记者。他们既是时代潮头的嘹望者,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员。这些名记者德、识、才、学皆高,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其一,名记者有高尚的道德。

恩格斯说:“每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播信息、净化社会、引导国民等重要职责。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尤为重要。名记者是具有伟大的抱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的哲人。什么是抱负?著名记者范长江说:“抱负,这也就是理想,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避艰险的工作。”(范长江《通讯与论文》,第318页,新华出版社,1981年2月版)名记者则肩负时代重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他们把新闻工作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毫不懈怠地工作。他们怀有饱满的政治热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他们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计个人生死荣辱。他们研究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采访,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他们所写的新闻努力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历史运动的深刻变革。他们不但以记者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且以历史学家的目光审视新闻事实,既认识到新闻事实的现实意义,又能预见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他们的新闻报道不是易碎品,而是历史的文献。

为了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名记者肯于付出极高的代价。为了实现新闻救国的伟大抱负,黄远生弃官不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开创了中国新闻通讯文体。为了实现新闻救国的伟大抱负,邵飘萍曾三次入狱,多次被追捕,却矢志不渝。他一面用他那“横扫千军”之笔记录时代风云变幻,一面从事新闻研究与教育工作,还为我们留下了具有开山之功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学术著作。最后,他以四十二岁的生命,以“视死若休”的高风亮节,倒在了北洋军阀屠刀下。为了宣传抗战,邹韬奋创办6报1刊,1次入狱3次流亡。范长江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他的西北采访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研究抗战爆发后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邀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经川西,过陇南,走六盘,越祁连,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古,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止包头,途径48个县市,总行程达6000余公里,进行西北考察。他的旅游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增进人们了解红军起了重要作用。正如夏衍所说:“一种强烈的时代思潮,一个划时代的政治运动,都会引导或者驱使一批青年走上新的道路。”

名记者经历不同,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都在歌颂美好事物,抨击丑恶事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为了完成自已的新闻使命,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他们面对优越的政治地位,社会荣誉以及金钱美女等诱惑而不动摇,面对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等压迫而不妥协。为了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他们做到了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在新闻活动中自觉排除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和困惑,从了解报道国家大事,进而到探索、研究解答的方案,毫不畏惧地工作。他们不以权宜的短见掩盖历史的是非,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

其二,名记者有高远见识。

见识,即指人们基于特定的世界观、思想感情来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从而对问题有深刻精辟的见解。做记者深入采访、处理问题都离不开见识。一般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火灾、水灾、地震等)、社会事件(动乱、政变、战争等)、重要工程开工竣工、新产品问世等,都会出于职业的习惯去采访报道。如果能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前作出预测,分析其前因后果,或者能从人们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事实中发现新闻,那就是有见识。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名记者就具有这样的水平,就具有这种洞察力。他们胸怀坦荡,能够离开“自我”观察社会、认识世界,能够居高临下鸟瞰世界,所以能通观全局,有极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他们能较快地从所遇到的各种信息中判断出新闻的价值,掂出新闻的分量;能够在纵横比较中把握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其内部必然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攫取事物的本质,明了其意义。他们有见识,还表现在能见微知著,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哲理。他们善于在客观、公正报道普通事实中,见思想、见政治、见规律、见真理。以研究问题而闻名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峰,20世纪60年代对人们司空见惯又不被重视的一厘钱(北京墨水厂从每个瓶盖上节约一厘钱)、一分钟(北京市制药二厂包装组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一根火柴(北京火柴厂提出每盒火柴里减少一根废火柴)的极为平凡的事实进行采访报道,写出通讯佳作《“一厘钱”精神》(《人民日报》,1963年3月24日)。作品向读者证实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李峰在作品中概括出的“一厘钱精神”,至今还有生命力,这是记者卓识与远见的结晶。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他们的思想又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代表,也是他们所从属的阶级的代表。

其三,名记者有杰出才华。

对于一个名记者来说,不仅要有深邃的洞察力,而且还要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并且总是追求新层次上的创新。我们不相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总是有的。别林斯基说:“天才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其次是他具有的思想与理想的普遍性和深度,最后是这思想与理想对当代历史的影响。”(《名人名言录》,第83页)名记者见多识广,才能全面,他们有能力运转千钧之笔,以精湛的技法,把所见新闻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是因为他心中那些深刻的印象、丰富的情感,并不只是从视觉得到的,还来自嗅觉、味觉、听觉。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只写自己看到的,而有着丰富阅历、渊博知识的记者,要反映一个场景、一件事物就要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要调动起大脑的各种知识储备。这样一来,他门的感受就丰富多了,细腻多了。他们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描绘,使读者从作者生动具体的描绘中,深刻的分析中,加深感情,产生共鸣。我们读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就有这种效果。他把中国大西北丰富的历史与苍茫、壮丽、辽阔的景色写进反映现实斗争的通讯中,使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给人以丰富感、深厚感和现场感。读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犹如同他一起熟悉大西北的历史,观看西北风貌,体验西北民情,是一种人生美的享受。范长江的通讯,真正做到了:“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创造性思维是名记者的最重要特点。在任何一种事业上奋斗着的总是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步步遵循前人经验将事情做到淋漓尽致,这是事业的匠人;另一种是不仅继承前人的经验,而且善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打破前人的窠臼。自古以来,人们论文时均认为,文章“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七《文辨》)这就是说一切文章大致有体,死守则自缚,真正的大家在写作时会创新,会“破体”。为什么需要“创新、破体”,钱钟书说:“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顾同时风气所扇,一人手笔所出,复因题因类而异,诗文、书、画莫不然。”(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6月版)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一代名记者各领风骚。这种开创意识,在前辈记者中是屡见不鲜的。王韬打破清末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文的束缚,创造了形式自由、平易畅达、感染力强的报刊政论新体式,开一代新文风。黄远生一反民国初年新闻界面壁虚构,无事生非的堕落状况,开创了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真实迅速反映现实的新闻通讯文体,延续至今。再具体到一篇文章创新的就更多了。

名记者的才华,还表现为多才多艺。他们是命笔成文的圣手,也是多才多艺的杂家。就本行业务来说,他们既能写消息、通讯,又能写评论、杂文等各种文体;另外还有各种专长。邵飘萍可为这方面的代表。他以写消息、通讯见长,其他文体都有名作留于世。他对报纸出版的组稿、改稿、排版、印刷、发行等全过程都极为熟悉,同时还创办通讯社,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并且有多种著作留世。

其四,名记者有学问。

学,即学问,指广博的知识,深度的见识。这是名记者的成长基础。名记者站在信息社会的最前沿,每天接触到来自各种渠道、各种部门、各种形式的知识,他们都是勤于学习的人。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向采写对象学习,同时也向书本学习。他们既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注意研究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学习不是猎奇,不是找谈资,而是满足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是为了在智能、知识和才华上尽量取得实力,做事应付自如,左右逢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因为他对问题早有了深入的研究,就处处主动、自如。以《新闻采访方法论》著作获首届吴玉章基金奖的名记者艾丰,在谈到他面对大连造船厂的张在勇这个曲啸式人物时,他下功夫读了多种有关造船工业的技术著作和材料,以谈技术“搭桥”进行采访,了解了他献身事业的事迹,顺利写出了著名通讯《面对生活“不等式”》。记者对采写对象的研究深度直接影响到他写作的能力。

名记者注意在实践中长养知识和系统读书。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广泛吸取间接知识,即读书,学习前人的文化宝库,读本专业的书,也读专业以外的书,每有所学,必有所得。他们多是边读书,边写作,边搞理论研究,这似乎非常辛苦,但两方面既有矛盾,又有促进。读书的好处很多,首先是提高做事的能力;其次还锻炼素质、陶冶情操、提高人生趣味;还能将实践知识化为理性知识,即把花粉变成蜜。杜甫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读书对人的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记者邹韬奋叙述他读书对写作技术提高的体会时说:“我所看的书,当然不能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他分手,彼此好像都忘掉,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然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驰驱于我的腕下,我所以觉得奇怪的是:我用着它的时候,它好像自己就跑了出来。我后来读到了心理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潜意识的作用吧。”(韬奋《经历》,第1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6月版)这种潜意识作用就是通常说的灵感。清代方东树有过形象描绘:“平日读书考道,胸中积理至多,及临事临文,举而书之,若泉之达,火之燃,江河之决,沛然无所不往。所以义愈明,思愈密,而其文层见迭出而不可穷。”(方东树《复罗月川太守书》)他们有长期知识积累,所以写作时才形成了喷珠吐玉般的神思。

一个人的气质的文野,思维方法的精粗,面对复杂难题的敏钝等区别,如果细细研究起来都与文化素质有关。培根论学问之道最著名的观点是:“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培根论说文集》,第180页)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一书,涉及近代到当代45位名记者传略和代表作的赏析,这45名记者入选名单是由新闻界名流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提名,按得票多少而确定的。名作品由我本人来选定,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是由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研究的新闻学的教授、副教授和有关专业人员写作。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在编写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撰稿人充分占有资料,力求对名记者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言必有征,不发空论;着重介绍与新闻理论和实践关系密切的活动。该书是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成书的,尊重前人研究的成果,引文尽可能翔实、准确。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一书,传略与名篇赏析均有字数限定;在写作中尽可能发挥写作者的特长,文字风格并不要求千篇一律。这样也许更能反映中国近现代风云变幻的时代,反映出记者丰富多彩的人生风貌。在这部并不算很小的著作问世之前,我以执行主编、主撰者的名义,代表全体编著人员,向那些开创了光辉业绩的记者和新闻学界的名家致以敬意,向多年来进行新闻研究的同行致以谢意。

乔云霞

后记

本书的出版曾得到了穆青、邵华泽、李庄、冯健、方汉奇、甘惜分等新闻界前辈的倾力支持。他们作为本书的顾问,在百忙之中推荐了入选本书的中国名记者名单,贡献了编撰本书的许多宝贵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副社长要力石总策划,编辑黄春峰、刘飞积极参与,我具体组织编写、统稿。我的同事及我带的研究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书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李致、孙欣欣百忙中帮助我们校对了书稿。

自2003年4月出版后,本书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出版报》21303年6月25日在“上架新书”专栏,给予推荐;2003年7月4日又发表本书前言;《新闻三昧》2003年第8期发表《展示百年记者风采的画卷》;《采写编》2004年第3期发表《书写记者成长的历史画卷》;《旧书信息报》2004年4月12目的“常销书专刊”发表《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科学时报》2004年5月在读书与书评版有专文介绍;《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6期有专文介绍,据说还有其他的报刊推荐本书,恕我懒惰没有一一记住,在此一并向诸位书评学者、专家、期刊和报纸编辑表示诚挚谢意。本书初版印刷81300册已售罄,但仍有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向出版社求购。

本书的修订,正值秋季,是我最喜爱的季节。蓝天白云,风清气爽,总让我回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也总让我心中涌动更多的与本书相关的感动和故事,我想在此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1980年以前,我在大学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因工作需要转向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方先生不嫌弃我半路出家学新闻,耐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我多次到方先生家登门讨教,先生教我研究中国新闻史,从看原始第一手资料开始,并写信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主任张绍宗先生,要张主任给我看旧报刊。旧报刊是珍稀资料,一般不轻易让人翻阅,因方先生捐献资料室三千多种旧报刊,有他的“路条”,我得到资料室老师的照顾。我中午在资料室吃饭,之后就可以看到傍晚关门,还可以把相关资料借回看。我白天看资料,晚上回宿舍整理有关资料,并确定第二天的学习计划,时常通宵达旦。我废寝忘食地读书,有一天竟穿了不同颜色的两只袜子去资料室,被他人发现,一笑了之。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方先生让我选中一点“打深井”,出成果。他帮我定下先研究李大钊及五四时期的新闻人物的研究计划。因此,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的论文就是《论李大钊的政论特色》,这篇论文还融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之华教授、胡文龙教授的宝贵意见。那时,我还听了蓝鸿文教授给研究生尹韵公、张征等开的范长江研究的课。蓝先生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我为他评书,还被他收入文集。从此,我开始了对中国名记者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工作,达二十九年之久。我收集的相关书籍几书柜,发表的名记者论文与名篇赏析几十篇。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的关爱,许多人从不同角度通过电话、信函和电子邮件或面谈给予勉励,在此略举两例。福建日报副总编张红和高级记者朱开平夫妇因买书、读书后深有所感,与我取得联系进行交流,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陕西新华分社高级记者、西北大学新闻系的创建人赵全章教授与我交流了对本书出版的意义和意见。不少教新闻学的老师见到我,说我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在用本书作“名记者与名作品”课的主要参考教材。被选中的名记者,我也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回访,也得到他们的认同。

2003年新华出版社与我一起策划出版《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让我做执行主编,责任编辑原想让我组织几个院校的老师合编,我感到操作和统稿有难度,决定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找中青年教师和我的研究生来写。我列出提纲,把多年积累的资料无条件贡献大家,他们写完初稿,我又修改,几次反复成稿。

本书第一版出版时间紧,工作量大,有疏漏。这次修订,我们的中青年教师都已经成为博士、教授、副教授,他们有了经验,也有了水平,各自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了认真校订,改正了不准确的事实及字、词、语句的不当,使其更完美地呈现给我们所尊敬的读者。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虽经数番校订,仍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以祈读者与专家教正。

乔云霞

2009年10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修订版)/新华新闻传播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华出版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0232
开本 16开
页数 46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