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睡前清心才有好睡眠
睡眠少是老年人的大问题。《黄帝内经》中说,人体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而卫气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通常夜晚来临时,卫气入阴,体表温度降低,人开始进入了睡眠状态。但如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变虚,神不易守静,不易入眠。
从现代观点来看,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亦开始下降,如此,神思易动,不易静,因此,不易入眠。睡眠是恢复体力。使各系统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如果睡眠不好,则会给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加速器官老化、使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等。
由古至今,老人们寻求各种治疗少眠的方法,而医书上也有些药方,但却很少听到有良好效用的方法。《邵子》说:人在醒着的时候,神采栖息于眼睛,睡眠时,神采则栖息于心。又说,神采统领于心,大多数应以清心为切要。然而,心是最难把握的,一定要先平居静养,入寝时,也要放下一切心思、顾虑,避免胡思乱想。才可以安然入睡。
相关链接
老人睡眠少的原因
经常听老人说失眠,多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使得大家都忽略了老人的需求。事实上,老人失眠并不是正常的,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如:
脑部器质性疾病大脑是身体协调的总司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血液中的杂质无法尽快排出体外,血液黏稠,运动舒缓,则导致大脑血流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形成老人睡眠不安定、易醒的睡眠状况。
全身性疾病大部分人步入老年后,都伴随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类疾病,同时也会增加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全身瘙痒等疾病的患病概率,这些疾病,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老人的失眠症状。
外界环境的改变对老人来说,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造成他们失眠的重要原因。这些外界环境包括,退休后生活重点的改变、经济收入的减少、身体的衰退,甚至是退休后一时的失落。都会导致老人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加重失眠。生活中,老人往往是早眠的,入睡时间延长了,但睡眠却不安定,容易醒,醒后不容易快速入睡,这一般是身体、心情改变的结果。
养生课堂
曹老先生说“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要想有一个好的睡眠,睡前一定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杜绝思虑,让大脑渐进休息,具体做法可如下:
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只有阴阳平衡,卫气和顺,才能保证合理的睡眠。
坚持适宜的锻炼 锻炼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最好方式。通过锻炼可以减轻疾病对睡眠的影响。
要注意心理调整 生活就像花瓶中的水,而人心就像花瓶中被滋养的花,不是没有烦恼、郁闷,只是要学会调节自己。老人要提醒自己,抛却白目的烦恼,即使不能完全抛弃,也可以在睡前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便于尽快进入睡眠。
当然,还有很多老人夜晚睡眠不佳是因为总是为儿孙之事操心,家庭的变故,孙辈的成长和学习,都挂在心上,不肯放下。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的这份心虽然可以理解,但实属多余。不如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情绪调整好,每目健健康康就是对儿孙最大的支持。
2.快速入睡好方法 《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南华经》中记载说:睡眠之时是魂魄相交之时,其中“魂”为神,“魄”为气,只有神气相交,第二天才能精神饱满,如果睡不好,人就会出现疲惫以及精神萎靡的情况。有些养生家还说,睡眠应该先让心入睡,然后再让眼睛入睡。曹老先生说,不管是《南华经》,还是“睡心,睡目”的养生,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没有提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帮助睡眠的方法。曹老先生对入眠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可以用“操”、“纵”来帮助老人入眠。“操”即是操纵自己的意念,把意念集中于自己的头顶,然后默数自己的呼吸,再反观丹田,让自己的心有所思,不胡思乱想,然后可渐渐进入梦乡。“纵”是任由心思往远处、往不着边际的虚幻里想,甚至于忘却自己,这样也可以渐入蒙咙睡境之中。
曹老先生还认为,在自我催眠的各种方法中,最忌讳难以入睡时,一心想入睡,这样往往会使人更加焦虑。因为在醒与睡的交界关头,并非是意念所能达到的地方。相反,只有忘记一心求眠,让心有所附着或任意驰骋,才是通往睡乡之路。
曹老先生的话非常准确。事实上,失眠多是由神经过于兴奋而导致的,而神经的兴奋除与心态有关外,也与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以及适应过程有关,因此,并不是单独凭借意念就可以控制的。不妨使用“操”、“纵”两法,扩大意念影响神经的能力,使神经逐渐平复,渐渐入眠。如今,人们最熟悉的数绵羊、数星星或者冥想等方法,亦是由“操”、“纵”两法发展而来。
养生课堂
老人需要一个好的睡眠,除了在思想上放松自己,拥有清净的心和睡眠环境外,还需要掌握几种能够帮助快速入眠的平定思绪的方法。
掩耳弹首法临睡前,仰卧闭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10个手指头同时弹击抬起的后脑勺,使自己听到“咚咚”的响声。弹击到自觉微累为止。停止弹后,头睡枕上,两手自然安放于身之两侧,便会很快进入睡眠。
听轻柔的音乐音乐具有放松神经、帮助冥想的作用,临睡前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
快乐的冥想睡前想想自己所希望发生的快乐的事,没有任何局限,任由思绪飘飞,可帮助入眠。但在冥想时应注意,尽量不要去回忆曾经的往事,也不要去想使人过于兴奋的事情。无论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平静中带些温馨的事最好。
另外,在临睡前,也可以用30℃~40℃的热水泡脚或饮用一杯热牛奶,也有助于睡眠。
P2-6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很慨叹中国缺少给中年以及老年人看的好书,所谓好书,并不要关于宗教道德虽然给予安心与信仰而令人益硬化的东西,却是通达人情物理,能增益智慧,涵养性情的一类著作。此事谈何容易,慨叹一时无从取消,但是想起《老老恒言》来,觉得他总可以算得好书之一,如有好事人雕板精印,当作六十寿礼,倒是极合适的。
——周作人
曹老先生很知足。他说自己和同辈人,都赶上了太平安乐的盛世,享受着平静祥和的晚年。这是大幸!
老爷子生于1700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那年的十月,皇太后六旬万寿节,普天同庆。康熙帝特意亲手将一篇《万寿无疆赋》写到围屏上进献。泱泱华夏,一片升平。老爷子卒于1785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年。那年正好是乾隆帝御极五十年举行庆典,他颁诏天下,上了年岁的全部有赏,还“举行千叟宴,宴亲王以下暨士商兵民等年六十以上者三千人。”可见那个时代不光是太平盛世,自皇帝而下,都弥漫着尊老、敬老的和谐社会氛围。
关于老爷子的享年,还有一种说法,老爷子的表从外甥金安清,也就是偶园的主人六幸翁,在给《老老恒言》写的序里说,老爷子是活到九十多岁的。那更说明老爷子确实长寿之人。由此看来,生活在康雍乾三代的老爷子的知足是有充分理由的。当然,对于曹老先生的幸福,这只是一方面。
有官不做,老爷子是个懂得享受人生的老头
曹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小时候就好学,而且成绩还很不错。所以走科举之路踏上仕途,应是算是个正道。但曹老先生是个看重生活质量的人,对于做官这种普通人艳羡的活法,始终保持着警惕。他好学却不是为了科举,只是因为喜欢。他18岁入府学,36岁由地方官举荐为“孝廉方正”,但他“自问不敢当此,以病辞”。
后来据传两次被地方官府给予“鸿博”机会。所谓鸿博,就是当时科举制度之外的制科之一,是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只有特别有才华的人,才能得到督抚推荐,然后到北京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当时读书人都以此为难得的机会、最光荣的事情。老爷子倒是去了,但竟然病在了北京。估计是对官场的“法场”吧。于是干脆考也没考,就回了老家。从此再未涉仕途。
可见,他确实对仕途是畏而远之的。但他的怕,当然不是因为学问不够而“不敢当此”,而是他担心失去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爷子是个懂得养生的老头儿
老爷子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看看就知道了。从北京回来之后不久。正好县里疏浚河道,挖出了不少淤泥,也没地方搁。有人看到老爷子的院子实在太大,商量了一下就把淤泥堆进了他家里的空地上。到后来,为了堆得更多,连一些没用的房子都拆掉了。数日之间,家里出来一座小山。
老爷子本来是有点儿发愁的,但看到这小山之后,突然转忧为喜了。他有了一个绝佳的想法。当时正好老爷子的母亲曹老太太过大寿。老爷子就给这土山起了个名字,叶慈山。后来他自称慈山居士,便是因此得来。
且说这土山给了老爷子无限发挥的兴致,他在上面开辟园林,栽松树。种花草,盖亭台,总之不久这土山竞然生机勃勃,风一吹,松涛阵阵。老爷子在上面焚香鼓琴,写诗著书,优哉游哉。他像孩子一样写诗炫耀:“兹山讵云高,我乡却无两”——对着这山很爽啊,高得快赶上白云了吧,这乡里可找不出第二个。
什么是养生?这大概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了:过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心经营,用心享受。
老爷子与奇书《老老恒言》
老爷子常年专心做学问,写了不少书。他担心宋人诗集传世的越来越少,会最终都失传,于是到处搜罗遗失诗篇,编选了《宋百家诗选》。他自己也很喜欢写诗,有《产鹤亭诗集》,诗主性情。他认为“诗真岂在分唐宋,语妙何曾露刻雕”。此外他还写了《隶通》《琴学内篇》《外篇》《魏塘纪胜、续纪》等。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后来都被收入了《四库全书》。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本,正是这本书主要讲的,那就是《老老恒言》,、老爷子在自己七十多岁的时候,得了些小病,养病之余,将自己晚年养生之道一一写下,成为四卷,后又补一卷粥谱。老爷子一生读书破万卷,所以《老老恒言》是集大成之作。该书不足五万字,却精当地引书数百种,上至《周易》《内经》,下至《尊生八笺》《寿世青编》。他替我们看了所有该看却看不懂、看不完的书,把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更可贵的是,这是一本很好用的书,没有难懂的医学知识,都是些可操作性很强的养生感悟。这是极精之书。文字精当,信息含量大。如《盥洗》中的一段:“盥洗手也,洗发日沐,沐面日靧,洗身日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日:‘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寥寥数语,传达了很多价值很高的信息。
由于老爷子是一个很有情趣的老头。所以《老老恒言》还是本情趣之书。虽然该书字字珠玑,但作者却能融情趣于其中。同是《盥洗》一节,有此好玩之语:“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献给我们的父亲母亲
周作人读过《老老恒言》之后,认为可以把《老老恒言》作为给长者的寿礼,年轻的则可以通过读《老老恒言》知道怎样照顾老人。他写道:“善事父母亦着重在老年,我想中国言孝之可取即在于此。从前我写过《家之上下四旁》一文,曾说道:‘父母少壮时能够自己照顾,而且他们那时还要照顾子女呢,所以不成什么问题。成问题的是在老年,这不但衣食等事,重要的还是老年的孤独。’只可惜后世言孝者不注重此点,以致愈说愈远,不但渐违物理,亦并近于非人情矣。《老老恒言》在此点上却大有可取,盖足为儒门事亲之一助,岂止可送寿礼而已哉。”
谈及养老,不得不提件伤心之事。人人都知道曹老先生是一个有情趣、活得讲究的人。但其实,他幸福生活的背后,却有着人生的一些不如意,甚至是伤痛。只是,大家都在他平静的文字中忽略了。在《老老恒言》的自序里,他说:“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不用为他们养老了。如今我已经75岁,才突然发现,自己也已经老了,应该是指望别人给我养老的时候了。然而,我的孙子应谷年龄还幼小,还没能力为我养老。况且,他也还不知道我已经老了。所以,我只是自己知道自己老了,自己为自己养老。”
老爷子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43岁那年他才有了儿子。但第二年就夭折了,只能把侄子的儿子当自己的孙子,自谓“无子有孙”。一个只能自己给自己养老的老人,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能不让人深感怀之。
当父母已不再壮年,我们应还记得儿时他们给我们嘘寒问暖的万千叮咛,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如今,粗心的我们却不能常守在他们的身旁,他们只能冷暖自知。读到曹老先生自己养老之言,心有酸楚愧疚。深知养生专家陶涛先生熟读古典著作,研究《老老恒言》数年,遂与作家出版社王婷婷老师力邀其解读《老老恒言》,代天下儿女还叮咛于父母,企其安康。但求赤子之心,天下父母感之,曹老先生亦可无憾。
是为序。
时敬国
周作人最为推崇的养生宝典。本书荟萃3000年中华养生智慧,诠释数百代老人长寿真经。新一代养生百科全书,送给父母最温情的礼物!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经典著作首次解读全新面世,由著名养生专家陶涛精心钻研倾情奉献。
这是一本很好用的书,没有难懂的医学知识,都是些可操作性很强的养生感悟,这是极精之书。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经典著作首次解读,全新面世,著名养生专家陶涛精心钻石,倾情奉献。
数百本古籍养生智慧融于一册,一本不该被忽略的养生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