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阅读和人类文明传承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的精神文明是如何具体传承的?是否随着积累而一路走高?而容易忽略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现代人在讲社会发展的时候,是否太过于追求物质能量的获取?而精神的能量追求被有意忽视?这种现象将会导致一种怎样的后果?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两种追求达到一种真正有机的平衡?

本书将一一为您解答!本书试图从阅读变迁的角度,找寻中国60年别样的演进轨迹。

内容推荐

6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表面上发生在外部物质环境领域,实质上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阅读的变迁史,更接近这个深刻的变化。

本书试图从阅读变迁的角度,找寻中国60年别样的演进轨迹。一粒沙里有三千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面镜子。通过折射,我们能否看出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目录

总序

上篇:60年个人阅读心灵史

 蔡骏:那些影响我的作家们

 残雪:书籍里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

 陈彩虹:巨著读来益终生——我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历

 陈晓明:阅读与往事

 崔曼莉: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源于小人书

 从维熙:读书之痛——我的阅读经历

 达真:在阅读中长大……

 方素珍:书,像降落伞

 鬼子:歪读《铁皮鼓》

 郭宏安:一个20世纪50年代中学生的读书生活

 何怀宏: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俄罗斯文学

 贺绍俊:用心灵的触觉去阅读

 李洱: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李佩甫:古丽雅的道路

 李亚伟:逃学读书记

 廖振中:红领巾班诞生的故事

 刘华杰:尝试理解卢梭

 龙一:重读《多余的话》

 那多:活在俗世

 秦朔:以阅读证明“无限的无知”

 秋风:跟着哈耶克保守化

 曲黎敏:风吹哪页读哪页

 沈建芳:一本书带给我和企业的坚持

 十年砍柴:四书生涯缘结儿时

 孙睿:买书

 田利民:心灵一次永不磨灭的震撼——学习毛泽东第一篇文章的终生启示

 王学泰:我与“第一本书”

 萧平:曾被一篇小小说深深感动

 小饭:青春期认识的几位作家

 谢琼:有书相伴的成长

 徐贵祥:擦一根火柴照亮人生

 徐坤:读书——隐秘的快乐

 易中天:东张西望得意忘形无法无天

 袁唏:人生长恨水长东

 张国清:阅读——让心灵变得如此美丽

 赵启正:读书像信仰一样天经地义

 赵晓:阅读让人乐观地成长

 止庵:周作人与我

 周大新:自由地阅读

 朱永新:追随伟大的灵魂

中篇:60年阅读文化变迁

 第1章 儿童文学60年

1949~1966年: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1978~1989年:被禁锢了1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创作力爆发

1990~1999年:儿童文学的审美世界增加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2000~2009年:儿童文学的社会影响变得多层面

儿童文学创作倾向:塑造民族未来的价值追求

1949~1978年儿童文学的60部代表性著作

 第2章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出版回望(1949—1978)

众声一调的文学史著作

趋时乘机的专题研究

成绩不俗的古籍整理

1949~1978年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书目

 第3章 俄苏文学:特殊时代的特殊影响(1949~1978)

俄苏文学出版一度成为中国的文学主流

对中国大众文学的影响相当深远

俄苏文学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

1949~1978年部分俄苏文学出版书目

 第4章 红色经典:那个英雄时代的集体记忆(1949~1978)

战斗亲历者书写对战争的体验和对胜利的喜悦

传奇色彩的英雄的巨大影响

用文字奠造的英雄纪念碑

红色经典文学的美学特征

1949~1978年部分红色经典文学作品选目

 第5章 狂风暴雨勉力支撑:“文革”期间的图书出版(1966~1976)

大量出版毛泽东著作

重提马列著作的出版

空前绝后的“样板戏”图书出版

鲁迅著作出版

毛泽东关心小说《李自成》写作、出版

重要古籍整理重新启动

其他重要图书的出版

“文革”期间出版图书要目

 第6章 “小人书”盛象:几代青少年的时代烙印(1949—2009)

新中国成立初的鼎盛(1949~1965):连环画真正登入了美术的殿堂

“文革”时期的纷扰(1966~1976):“样板戏连环画”不失为艺术佳作

“黄金”时代的到来(1976~1985):全国出版社几乎都靠连环画赢利

艰难的探索(1986~2009):“小人书”被彻底挤进了博物馆

连环画。阅读的生命何以如此之短

1949~2009年部分经典连环画选目

 第7章 60年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梳理(1949—2009)

前30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

20世纪80年代:纷杂的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大变动与多样化

1949~2009年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图书目录

 第8章 60年新年画出版变奏(1949—2009)

1949—1965年:政治性题材最为畅销

1966—1976年:单调的风景

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年画出版的又一高峰期

20世纪80年代末~2009年:年画由盛至衰,逐渐被挂历取代

下篇:60年阅读调查

 第1章 京沪粤浙四地企业管理人阅读调查

阅读的作用:近7成的人认为读书对职场有帮助

企业管理层读书情况:阅读在实际的职场生活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增加读书时间:建议组建读书俱乐部,营造企业书香氛围

阅读的最大功能:实用性阅读仍然是主要目的

企业管理层购书情况:半年左右购买一次图书居多

影响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图书内容简介、书讯书评

杂志阅读:困境下期刊要注重信息量和趣味性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共存

手机阅读:没有成为大众阅读方式

最受欢迎的图书:生活类书最受追捧

 第2章 女性阅读调查:女人最爱文学书

女性读书的基本情况:对读书作用的认可与读书行为的实施不成正比

读书时间:受工作或学习左右

阅读的最大功能:增加知识开阔眼界

采取的阅读方式:晚上睡前家里阅读

女性读者购书情况:买书主要是给自己看

影响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图书内容简介、书讯书评

网络阅读:算不算阅读

手机阅读:没有成为大众方式

印象深刻的图书:“琼瑶热”消退,安妮宝贝最受欢迎

经常阅读的图书:文学类、生活类、娱乐类图书

 第3章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绝大多数人认为阅读重要,65%的人为兴趣而阅读

超过7成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

超过4成的学生纸媒阅读平均每天不足1小时

阅读的第一途径是图书馆借阅,纸媒是阅读的首选

文学名著阅读位居榜首,实用阅读倾向明显

对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有认知。但阅读没有积极性

阅读存在的困惑: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需要专家的指导

老师对阅读的纵向影响不如同学朋友之间的横向影响大

每学期用于购买读物的费用在200元以下

关于理科与文科、重点与普通院校在阅读上的区别

如何让校园阅读成为一种风尚

 第4章 你还不了解90后吗?你OUT了……

90后阅读购买渠道调查:80%的90后选择去实体书店买书

90后购买习惯调查:购书频次较高,内容比价格更重要,接受价格在20~50元之间

90后实体书店印象调查:喜欢打折、赠礼和签售

90后阅读信息渠道调查:选择图书主要参考同伴意见

90后阅读喜好调查:阅读取向很多元,外国名著和青春文学最受青睐

90后阅读方式调查:爱读电子书,但更习惯纸质书

后记

试读章节

17岁那年,那是我少年时最郁闷的时光。偶然借了一本《红与黑》,用数个夜晚读完。虽然还无法全部理解这本书,但我却深陷入于连的故事。他的全部经历与所思所想,内心的郁闷的叛逆,竟在我这中国少年的心底产生巨大的共鸣。也许,放到今天我已没有耐心读完《红与黑》全文,但司汤达已成为第一个影响我的经典作家。

22岁那年,第一次上网看到了张承志的《心灵史》,便被这部很难归入小说还是历史的作品所折服。或许大多数人初读此书,都会感叹,居然有这样的历史?我们无法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历史,所以才是一部心灵史。从荒凉倔强的西海固,到亚洲大陆另一端的圣地,《心灵史》将自我复制近亲繁殖的中国历史,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神话联系在一起,也深深影响了我未来的人生。

自从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问世以来,我的名字似乎就和“悬疑小说”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我非常不愿看到的模式,但悬疑小说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这其中必须感谢一个美国男人——斯蒂芬·金。

我初次接触斯蒂芬·金的作品,还要从十多年前看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始。当时我还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谁,更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正是根据他的原著改编。但这部电影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没有任何恐怖的内容,完全是一部关乎于人性与自由的监狱题材片,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美国电影。直到2006年,我读到了《肖申克的救赎》原著的中文译本。但我第一次看他的小说还是2000年,读的是《宠物公墓》,初看觉得语言哕嗦,情节拖沓,过多细节与心理描写使人厌烦,更可怕的是,那股浓烈的翻译腔,以及美国小说的跳跃式思维。然而,读到全书的前三分之一,那只猫居然从宠物公墓中死而复生,回到主人公身边,我心底立即被撞击了一下。尽管接下来的文字照旧繁琐,大段对话令人头皮发麻,我仍然耐着性子看下去——记住这是阅读斯蒂芬·金的秘笈:一定要有极强的耐力,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完,否则你将半途而废。只要你能读到斯蒂芬·金的结尾,那么他带给你的震撼将无与伦比。之后,我又读了他的另一部佳作《死亡区域》,第一次完全没有读懂,后来隔了一年才真正读了进去,他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作家。斯蒂芬·金对我的影响,除了作品,更集中在精神领域,他与我非常相像,我们喜欢与讨厌共同的人。还正如他在自己的书里写的一段文字:“现在我是个作家,许多书评人说我写的东西都是狗屎,我也时常觉得他们说得没错……每回在银行或医生办公室里填表格填到职业栏,我填上‘作家’二字时,都仍然觉得心慌。”

2006年,土耳其人帕慕克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我的名字叫红》引进中国。很难把这本书归入哪一种类型,从故事背景可算历史小说,从凶杀破案内容可算作悬疑或推理小说,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来说,又是一部很感人的爱情小说——超综合类型的小说,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故事发生在伟大神奇的1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人类由中世纪走向近代文明,西方正在崛起,新航路已经开辟。而东方还未衰落,中国、印度、波斯仍是强大的帝国,土耳其更是近东霸主,欧洲人不变的噩梦,近卫军窥伺欧洲人最软弱的腹地。直至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解围,方才令土耳其的浪潮后退……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而《我的名字叫红》就是一部土耳其民族在其历史最兴旺时期的秘史,打开这部秘史的钥匙就是伊斯兰细密画艺术。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细密画家,故事围绕细密画家之间的杀人案展开。男主人公的姨父是著名画家,受到欧洲画的影响,认为细密画应该向西方学习,运用平面透视和阴影等技巧,使得画中人物和真人惟妙惟肖。他的观念吸引了苏丹陛下,下令制作一本带有西方技巧的书,其中隐含苏丹本人的肖像。而坚持传统的细密画者则认为人物肖像画是一种异端,绝不可以仿效欧洲人,故而开始了谋杀与反谋杀的调查。P003-004

序言

60年一甲子,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庆生节点。

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风云舒卷,60年的国运沉浮,60年的豪迈放歌,60年的变革与再造,就是干言万语也难以尽述其宏伟沧桑。沧海桑田,逝者如斯。历史总是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时序交替,斗转星移;而能够留存并积蕴于人们心底,构成民族意识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还是出版与阅读!这让我们有理由回视200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图书商报策划推出“聚焦书业30年”书系,编辑出版《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和《30年中国畅销书史》三本书,璀璨琳琅的众多书目,发自内心的阅读感喟,那样地醇厚绵长,那样地为广大写书人、编书人、读书人所垂青……直至今日,关于这一书系这三本书的网络点击量,虽逾百万然仍在不断攀升,以致于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就在新近还提出要将有关内容再度发布和连载。这使我们愈益坚信,在继2008改革开放30年大庆之后的2009共和国60年大庆之际,最好的纪念,还是唤起人们心灵的追忆,为今日和明日的读者,为今天80后、90后乃至2000后等各个“年轮”的青少年们,打通60年阅读的时光走廊,疏浚他们心灵成长与智识萃取的绿色通道。此时,我们也自然想起上述三本书出版总序中的一段话:“事实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里,都或多或少地留存着图书与知识饥渴,与上学成长、与事业婚姻、与亲朋好友密切‘链接’的难忘片断。书业,由此有了追忆梳理、鞭策励志的最广大的社会心理基础。”

正是因为书业、因为出版、因为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灵史意义,我们自然有了将“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系列推展活动,向前30年上溯,串联成“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的完整链条的动议,并作为姊妹篇继续编辑出版《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这又一次激动着我们——中国图书商报的所有有志于此的同仁们。令人感慰的是,这样一个创意,再次得到了业内外有识之士的热烈反响与积极支持。京内外一些出版机构闻讯也纷纷表达出版两书的意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出版科研机构,与中国图书商报作为享誉书业权威媒体的强强联手,确保了此一盛举具有更为厚重的理性色彩和更为广阔的推展平台。作为一个围绕新中国60年出版文化及其推广的课题项目,两个单位调动了彼此的精干力量和社会资源,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深入开展和成果提升。我们希冀对60年好书的梳理不仅能唤起往者曾经的感动和感悟,而且能为来者提供一份60年出版与阅读的导读地图;不仅作为一种静态的历史追溯,而且能持续推进公共阅读文化的培育与成长。

《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的编辑思想是,取萃一批60年来有影响、影响了60年的图书以飨世人:1.思想价值导向健康,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人类精神力量、价值追求与文化传承;2.在当时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产生突出的阅读热点和趋向,对6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变革留下深刻印记;3.有相当的发行量,销量可观;4.对政治理论、社科学术、科技进步、科普知识等的介绍与传播具有突出贡献;5.对满足与丰富广大读者多层次文化需求贡献突出;6.体现60年中国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和观念的时代印记与特色,以单本图书为主,兼顾重要的丛书、套书,加以提要性推介,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60年来权威、全面的理想藏书书目。由于此前我们已经编辑出版了《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正式入选了300本图书并作了提要评介,另附有500本提名书目,全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图书,因此,本次编选推介600本书则相对侧重两头,即重点梳理、推介改革开放前30年和最近一年(即2008~2009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读物,而后30年300本书则主要以书目的形式呈现,不再做具体的介绍。好多书业研究工作者和好书书目“粉丝”若欲获取“全本”,不妨将这两套“姊妹篇”一并备齐而拥有,当亦快事一桩也。

值得说明的是,1949年~1978年这“前30年”出版品种规模虽然与1979年~2009年“后30年”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样琳琅满目蔚为大观,且颇有亮色颇具特色,映照了那几代人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情感诉求与人生轨迹,映照了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独特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气象,比如红色经典、俄苏文学、现当代文学、政治理论读物,乃至连环画和“文革”期间出版的如“样板戏”等,均深刻烙印在时代年轮上,乃至至今还广有影响的一些此类读物,依旧魅力不减当年,值得追味与重温。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欧美日等国经典文学作品、汉译世界社科人文学术经典著作等等,在前30年就已出版,在后30年仍印行不衰,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为了客观反映这一独特的历史风貌,我们仍将这一部分图书书目也同时纳入前30年和后30年的人选书目中。本着尊重、留存和反思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我们做了大量努力,参与此项书系遴选工作的老中青几代专家学者,悉心爬梳剔抉,反复论证斟酌,认真听取广大读者、网民意见,实事求是地提交了一份入选图书书目,按“前30年”的社会出版阅读趋势与特点,大致分为政治理论读物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红色经典、音乐戏剧、外国文学等文学艺术类,连环画漫画类,文史类,哲学政治经济学类,少儿读物类,科学技术类,生活文教类等类别,做重点推介;另外,还提供了同期提名图书书目。同时,对2008年以来具有广泛影响的图书,我们也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提出了入选和提名书目。还需要说明的是,对同一作者的多本有影响的作品以及同一作者在不同领域的作品,由于总数所限,除特别重要和具有特别意义之外,原则上只选择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作品进入入选书目。

我们深知,面对纷繁复杂的6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大嬗变,面对“前30年”几十万种、“后30年”数百万种图书如此海量的规模,要梳理出600种入选图书书目和约800种提名书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是对阅读面、知识面、判断力的超凡要求,而且需要对社会出版阅读文化思潮要有精准的把握,更不要说对60年前后两个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波谲云诡的风云的理性洞察,所有这些,在在都是对“这一工程”的极大考验,因此,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批评意见,俾使我们在适当的时机再予以补缀充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阅读心灵史。阅读,只有靠一代接着一代孜孜不倦地接力,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续,知识才能得以传播,社会才能得以进步。面对新中国不平凡的60年,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心路历程,而汇流起来,就是滔滔不绝如黄河长江般奔涌的民族意识的洪流。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不仅呈现的是人们的心灵嬗变轨迹,而且折射着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变革与进步,不仅呈现的是一部部经久流传的图书书目,而且折射着公民社会精神与文化文明的底色与内力。而一个个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职业不同、感悟不同的个体来写各自的那份独特阅读的心灵史,又会呈现一个七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心灵”天空,可以使我们深入“心灵”的层面,体味人民、民族和国家,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曲折或者荣耀,都能始终坚守着真诚、良知、超越和自我完善。阅读,是需要内心的定力的;热爱阅读,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崇尚人格的完美、谋求自我的超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能一次次浴火重生!《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的编辑思想正是循着这一感悟,延续了此前的《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的框架体例。让我们同样感到安慰的是,60年的阅读心灵史复原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记忆碎片,作者从不同的个体阅读体验共构了60年共和国的阅读文化图景。赵启正、朱永新等政界高官欣然接受采访或亲自撰写文章;易中天、何怀宏等知名专家学者慨然提供专文;当红作家龙一、曲黎敏、虹影、崔曼莉等纷纷坦陈出自己阅读的心灵笔记。这样我们就能为读者提供一份60年来最真切的阅读地图,循其轨迹,不仅能从官员、学者、专家、作家等名人的心灵成长中得到启示;而且,也能为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寻找到力量的源泉与精神的抚慰。

在此,需要特别感谢参加“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推展课题组的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与专家,感谢聂震宁先生对这项“工程”持久的指导与关注;感谢吴道弘、陆本瑞、方厚枢、郑一奇、胡作玄等年高德劭的专家学者,他们冒着酷暑,亲力亲为核查相关书目,并提供详细的参考名单,他们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动容。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采编人员和科研人员为此也做了大量基础资料的查找和编写工作。

60年倏忽而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渐行渐远,无论是生命个体,还是别的什么皆然;而书籍,恰是为这巨大河川之一朵朵浪花留存写照的不朽载体,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万代不朽”也。“60年600本书”书系,即此次推出的由中国图书商报编纂、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以及2008年业已出版的《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30年中国畅销书史》、《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这5部书,这5部关于书,关于书和人,关于书和共和国,关于书和人生、民族、国家的书,就是基于无数圣哲先贤们的期许,所做的这样一份“传神写真”的事情。历史滚滚向前,定会留下许多化石,我们期冀,这几本书,主要是这几本书承载的时代、人生、风云、精神,会成为颇具意义颇有价值的“化石”——你远观近察,息心静虑,沉浸之中,当会发现她的独特的亮色,也许十分十分的璀璨迷人。

编者

2009年9月9日

于北京

后记

编完《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脑海掠过无数个相关问题:阅读和人类文明传承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的精神文明是如何具体传承的?是否随着积累而一路走高?人类是否因此变得更聪明?更加智慧?我们在讲人类精神文明的时候,概念是不是太过于抽象?而容易忽略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现代人在讲社会发展的时候,是否太过于追求物质能量的获取?而精神的能量追求被有意忽视?这种现象将会导致一种怎样的后果?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两种追求达到一种真正有机的平衡?

一直以来我总持有一种观点,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自60年前才真正开始发生了彻底的变化,60年间我们中国人千年积累下来的内在文化基因,逐渐地发生了一些至今还不为人所注意的改变。我们痛苦地被迫删除了一些东西,意外导致我们吸收了更多新的东西,比方西方的精神文明,还有因“文革”动乱而中断了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去年我们梳理中国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时,这个想法似乎得到了验证:西方最经典的著作,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代的,我们差不多都引进来了;与此同时,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也在此间蓬勃“发掘”与张扬。这种吸收和张扬使得有一种力量在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成长。而今天,在西方几乎没有人能忽视中国这种正在成长的力量,拿破仑1818年那句著名的预言“中国是一只睡着的狮子,一旦他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颤抖”似乎得到了印证。就在编写本书的时日,我有幸观摩了约翰·奈斯比特和赵启正关于中国模式的一场对话,25年前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那天,奈斯比特说,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发展模式,但也坦白了他的困惑:在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而他至今都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编选本书再次启悟:这是东西方两种文明在交汇、碰撞后开始融合后产生出的一种力量,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只是这种力量的一个表象。希望这种力量还仅仅只是开始。

我们只能站在媒体的某个角度提出和追索一些问题。这也是作为中国。当下最权威的书业媒体之一的《中国图书商报》及其所属专刊《中国阅读周刊》的天职。去年,值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做了一些;今年,又逢共和国60年,我们再来做一些。我们希望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以及很具体的全民阅读做些“建树”的事情。60年来,我们的心灵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具体的变化?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来“建树”。这也是我们将《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接续为《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的一个具体的理由。今年我们的合作伙伴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一个近年在国民阅读调查有着广泛影响的权威机构,走到一起来的都是具有时代使命感的人。

因此很明显,今年这本书实际上继续沿用去年做《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思路,不同的只是更多的学者、专家、作家、媒体知名人士、企业家甚至政府官员,加入了我们这个开放式的探讨,有些主题,我们探讨更加深入和细致。通过这些主题,大家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各自成长中有关阅读记忆的细节,一起回溯一起探讨了很多的问题。在未来,我们更希望这种探讨还可以转化为另外的方式,不仅仅只是报纸,不仅仅只是书本,我们期待有一个更大的公共平台,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有更多的深入进去,有更多的人一起来追寻答案。

《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图书商报》将此作为一个重大工程来经营,与此一起操作的还有一本《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投入了相当的力量,本书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岛石、谢迪南承担。本书上篇阅读心灵史约稿编辑为谢迪南、任志茜、张倩、王晓君、郑杨、岛石;中篇阅读专题部分约稿编辑为谢迪南、张倩、郑杨、王晓君;下篇的阅读调查约稿编辑为谢迪南、岛石。需要特别提出感谢的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对本项目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刘拥军、科研处处长丘淙,还有中国书籍出版社总编辑王平等,对本书推选项目给与了指导和帮助。还要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金硕,精心编辑,高效付梓,对本书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

编者

2009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岛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19510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1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2.17-09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