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不缺建筑师
内容
编辑推荐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天津滨海新区、一个人的纪念馆、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一座座卓然不群的时代标志性建筑;

刘家琨、张永和、朱小地、周凯、赵小钧、张雷、崔彤、齐欣、王路、李忠、刘珩、王澍、王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是什么风云际会,使他们结此因缘,发出了时代的声音,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他们是当今中国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更因其鲜明的个性和建筑作品而走入大众的视野……

内容推荐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

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为中国当代最其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本书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韭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甜。

本书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将山南海北的20位建筑师集于一书,并用文字将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个性、有人味儿,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总之,这是一本类似怪味豆样的书。有点好玩、有点幽默、有点苦涩、有点嚼头的,有点……还是由您自己慢慢品吧!

目录

刘家琨/亦文亦建筑

张永和/张永和的“女中音”

齐欣/齐欣的爱与不爱

周恺/建筑师四十之不惑

崔彤/传统极至是摩登

罗四维/十四楼的罗四维

王澍/盖房子就是造世界

张雷/帅老张的建筑哲学

王路/帽子下的秘密

胡越/两难境地

朱小地/受苦的眼睛

吴耀东/爱在烧

马清运/愿为一棵水草

吴钢/建筑若茶

赵小钧/“水立方”成名后

王辉/一个有意思的建筑师

李兴刚/想有一段安静的时光

梁井宇/别嫁建筑师

李忠/镖师李忠

刘珩/一夜无眠

 齐欣版《英雄风范》

 张雷版《各就各位》

 崔彤版《我看同行》

 周恺版《我看同行》

 梁井宇版《我看同行》

 胡越版《我看同行》

试读章节

亦文亦建筑

齐欣说刘家琨有“军阀”的威严。

张雷说刘家琨有“酋长”的气质。

两年前,我亲见的,也确是大马金刀,不苟言笑的一张肃脸。他笑起来,该不难看,但见他的真人与照片,却都不曾有过笑意。如不是突如其来的“5.12”。这个牢固的印象,恐是要锈蚀在我的脑海里。

川蜀的5月,大地上的麦子和往常一样刚黄梢儿,布谷鸟如以往一样放喉欢叫。突然间,时间停滞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陷,断璧残垣。四川汶川、茂县、理县、北川、都江堰、绵竹、什邡、青川、平武、彭州等地上空朗朗的读书声嘎然而止,无数未及旋开成花的蕾,刹那魂归天府之国的大地田园……

震后第5天,一个名为“汶川震后再生”的博客挂了出来。发起人,正是这位以严肃著称的民间建筑师刘家琨。

在那个博客上,能看到刘家琨的初衷,是通过网络搭建一个震后重建工作平台和建筑师工作联络的接待站。能看到他发出简短的求援信息,带来的应声如云。也能看到感情不外露的冷汉不经意地坦露心迹:

“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在灾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志愿者。一个体力不佳的中年志愿者。腰有伤,拿轻的东西不好意息,重的东西又拿不了,很尴尬。在灾区,看到没有倒塌的房子时,尚觉得自己是个建筑师。看到倒塌的房子,又根本不敢承认自己是建筑师。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都会感到摇一摇,收藏的很多东西也都摔碎了,就觉得有点像灾民……”

自然发威,人躯似蚁。貌似威严的刘家琨又有何异?他的内心同样是惶惑、卑微,同样是无助。人与人感同身受的东西多了,横在之间的身份、地位、界限、隔阂便会随之模糊。于是,发自本心的给予、体恤与相互支撑,便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我吞吞吐吐说出这些天来萦绕于心的想法:为他们的女儿(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建一个小小的纪念馆。接下来的事我始料未及。打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得到如此感激,足以使我重省人生的意义……那些实际的物质困难,‘都是身外之物’,对心灵的安慰才是最深切的安慰。那么好吧,想到啥就做啥,做一点是一点。

胡慧珊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采用框架结构及再生砖建造,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像灾区常见的一样,室内外均采用红砖铺地。单纯,朴素,普通。一个田边林间的小小的纯粹空间。虽然小,但足以勾起人们对地震的集体记忆;虽然小,但却是我设计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知道我想出资修建的这个小小纪念馆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为他们的女儿,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柔水之心尽然。当我看到刘家琨要为一个普通女孩——胡慧珊设计纪念馆时,我心中那个冷面硬汉形象彻底被颠覆掉了。

也许,看江湖“大哥”是否真正威仪,单是峻冷的外形、出众的身手并不足为据。相反,深沉的悲悯、胸怀大爱的情怀、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声望才算是最好的印证。

今日,再次打给刘家琨的电话里依旧嘈杂。他说,正和一群人说事,要换个时间谈。想想,他现在做的都是正事。造砖(新型轻质建渣秸杆再生砖)、建彭州的村落与学校,以及更多琐碎的事,都需付时间和精力,我便断了再打电话之念。人有忙闲,事有急缓,有什么样的采访能比灾区重建更重?窗外风清,新月如钩,秋意正浓。是以为记。P2-3

序言

中国不缺建筑师。缺的是投向建筑师生存状态的视角和将这种生态记录下来的方块字。所以,我尝试从这个视角,用汉字去呈现他们。

写他们,是我的福。生逢盛世,是他们的福。

表象里,他们——书中的20位建筑师千姿百态。有的品红酒,有的抽雪茄,有的戴墨镜,有的声高亢,有的总皱眉,有的笑声朗,有的嗓子亮,有的一副嘻哈相,有的茶壶里煮饺子,就爱闷声不响…一他们或寡言,或多语,或经常抛头露面,或深隐难见。实际上,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类似的成长经历:全部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全部受到过较为完整的良好教育;学业期间又先后遇到了一批文革后绽放青春的老师;校园环境相对单纯朴实;毕业后迎来改革开放,也正巧赶上红红火火的中国大建设时代;进入单位,由于文革时期造成的人才断层,百废待兴的建筑行业急切需要一批人来补缺,又顺理成章不必等靠,很快被委以重任,成为中流砥柱。正所谓,时也,命也,运也,一应俱全。

时代成就人。时代成就有准备的人。借用吴耀东先生的一句话“豆浆遇到盐卤才能成为豆腐,但最关键是你必须首先是豆浆”。纵观这个可“点卤为腐”的建筑师群落,他们年轻、活跃、稳健,有叫得响的已建成作品,且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成长性。在这种共性背后,不言而喻的是个性的努力和积极。

但,就在他们的建筑作品被重视的同时,内心和生存状态是否受到同样礼遇?随便站在哪个书店,望一眼书架便知。在琳琅满目的建筑书籍中,写老一辈国内外大师的有之;建筑师为自己出作品集的有之;却唯独寻不到一本凝视他们面孔,关注当代建筑师职业生态、聆听他们心跳的薄本。更不用说是将一批性格、风格各异的建筑师,一并汇总出版的。

他们,玩笑着妄自菲薄“老板用形式包装商品,长官用形式包装政绩。我连建筑的颜色部确定不了。”“我们就是剃头的,修脚的,只要把活儿给业主伺候好了,自己是谁并不重要。”

这不由让我想起,当全世界纷至沓来享受盛大的紫禁城,却无人知晓这座世界之最的圣殿设计师、建造者到底姓甚名谁?蔡信?蒯祥?杨青?还是陆祥?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能工巧匠们是怎样一个活法?那组恢宏庞大的建筑群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为寻找灵感他们是怎样伴着如豆的烛火,煞费苦心,眉头紧锁?又是怎样提着一颗谨小慎微的心,与非技术性决定因素妥协或嗣旋?他们本身就是历史,但却因匠人的身份,无资格载入正史。他们的身躯、心灵、连同名字,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了迷一样的千古咏叹。

比起几百年前默默无闻的先辈,如今的建筑师们,声誉地位与建筑捆绑在一起算是历史的进步吧。他们不仅台前有了身影,幕后有了声音。还会因纸上的作品、立起来的建筑实体受到瞩目、追捧,抑或遭受非议和咒骂。而在尚未健全的建设大环境里,这种或褒或贬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是否就真的当之无愧地恰当?当一个本是单纯的建筑,被输入了政治、资本、利益、速度等多重指令,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苦辣甜酸?

抛开客观、中立、理性的职业信条,我也仅是个红尘俗世中的平凡女子。我为他们的中标、落选,或喜、或悲、或愤愤不平。为他们处事冷颜冷色、热情豁然、不温不火,唏嘘不已。在将他们集纳入书的漫长周折里,他们,不仅与我职业相关,更渗透进了我的人生轨迹,成为我感知世间冷暖的参照物。这也更坚定我通过写这些人,来呈现建筑师生存众生相的本意。

我深知,人如无形之水,百人百解,干人干样,没有定势。写人不同于写动物,更不同于写产品,只写外观、表皮和功能。笔不触心灵,便难表现人性的广袤、深邃与灵性。写一个人,比弄清一个世界要难得多。我也知草成急就的文字,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学识、胸怀、眼界、才情与性格。但我还是愿意走近他们,用4年的时间积累分布在大江南北的他们。用笨拙的手和最朴素方式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坦陈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却很有自知之明。我仅写了我找到的,看到的。毕竟,放言鼓捣一桩类似中国大全、世界之最的狂事,我千不来,也不会干。而对于论资排辈、盖棺定论的牛事,我既不热衷,也觉得无趣儿。故而,完全以写人物为主,作品和主张只为烘托人物捎带安置。从未敢让这本书去背负什么大而全的学术包袱。进而,早就直视了它的浅陋、遗憾和不完满。缺儿,本身就是完满的一部分。不是么?

更何况,我仅希望它是一本能搁在竹摇椅上,放进背囊里,歪着,靠着,卧着,倒着,都能翻出欢快的枕边书、口袋书。且不论读者您是学生、业主、文学爱好者、建筑师同行、开发商…一尽可无需劳神费劲就能看图、瞧画、读字,识脸谱、按图索骥,备取所需。最好是您在又哭又笑的当儿,能嚼出一点咸淡味儿。

而我最期待的是,当拆房子、造房子的、写房子的人都已回归大地呼呼睡去,而字活了下来。她将让后人知晓,建筑师活在中国蓬蓬勃勃大建设时代里,未必如想象的那般好。时代给予他们的,不仅有机遇与欢欣、也有苦痛与困扰。

阿更于北京西郊

2009-8-26 05:20

书评(媒体评论)

阿更女士的《中国不缺建筑师》一书,即将问世。作为一个从事古建筑学习与调查研究建筑文物保护近70年的老卒,闻之不胜之喜。一本书能汇聚20位有血、有肉、有理想的当代优秀建筑师。难得!

——罗哲文(古建筑学家,时年八十有六)

“戳”这个词,是阿更描述建筑时使用的。很好。很传神地写出了建筑的蛮横姿态。有太多这样的建筑,戳在那里,戳在人们的眼睛里。

直言之,今天建筑师们决定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面貌。但,中国现在的建筑师们是什么面貌呢?

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一下子推出二十位建筑师。但愿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宽慰,是放心,是我们晚饭后安心睡觉。

——鲍鹏山(《百家讲坛》上《新说水浒》主讲人)

《中国不缺建筑师》这部书通过对中国一流建筑师的访谈,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状况下的中国建筑的发展和中国建筑师的工作做了深入的探究,全面表现了中国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面对面的访谈深入到建筑师的心灵世界之中,为中国建筑人树碑立传,值得一读。

——张颐武(北大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不缺建筑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78528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