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表现不同,如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就有很大的区别,而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影响城市发展的周期的原因也不同。西方学者对城市发展周期虽然有一定研究,但主要是以工业时代欧美城市为研究对象,而中国学者则少有人对此展开研究,更谈不上理论的探讨。本文以中国城市发展史为对象,就此进行分析。
图书 |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表现不同,如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就有很大的区别,而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影响城市发展的周期的原因也不同。西方学者对城市发展周期虽然有一定研究,但主要是以工业时代欧美城市为研究对象,而中国学者则少有人对此展开研究,更谈不上理论的探讨。本文以中国城市发展史为对象,就此进行分析。 目录 总序:加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意义 一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史研究 二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三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势 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一 城市发展周期的思考 二 农业时代城市发展周期 三 工业时代城市发展周期 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特征 从政治中心优先发展到经济中心优先发展——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一 农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 二 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规律——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一 独立型城市发展模式 二 依附型城市发展模式 三 互动共生型城市发展模式 四 走互动共生之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问题探析 一 现代化主题与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范围的拓展 二 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 三 外力对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 衰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二 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意义 城市衰落征兆初探 一 城市行政地位的下降是某些城市衰退的重要征兆 二 经济竞争力下降是城市衰落的先声和最直接表现 三 人口的大量减少是城市衰落前最明显的征兆 四 区位优势的丧失是城市衰落的术可忽视的征兆 五 城市环境的恶化也预示着城市的衰落 六 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同样也预示着城市的衰落 七 资源枯竭成为资源性城市衰落的报警器 八 过度发展成为城市盛极而衰的前兆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一 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是苏、杭、扬衰落的重要原因 二 太平天国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对苏、杭、扬的致命打击 三 上海崛起对苏、杭、扬衰落的影响 四 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是苏、杭、扬衰落的内在原因 五 思想观念保守也是苏、杭、扬等城市衰落的一个原因 近代城市的特点与社会变迁 一 城市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 二 城市功能多样化 三 聚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高度集中 四 城市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 五 日益齐全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六 经济运动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 城市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城市化发展述论(1900—1949年) 一 中国城市化的早期发展:1900—1937年 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衰退:1937—1949年 近代开埠通商城市的分布与特点 一 约开商埠城市的分布 二 自开商埠城市的分布 三 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的特点 近代中国城市劳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影响 一 近代中国城市工业劳动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 近代劳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三 劳动生活方式变化对近代城市化的作用 四 劳动生活方式变迁对人口素质与现代化的影响 城市现代化与辛亥革命 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 二 辛亥革命是现代化领导权转移的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与民初城市的发展 一 城市现代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 二 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 城市市制的初步形成和市政设施的改善 四 城市结构功能改变与城市空间的变化 五 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城市面貌的改变 长江上游城市文明的兴起——论成都早期城市的形成 一 成都早期城市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 成都早期城市的产生与初步形成 三 开明王朝时期:成都早期城市形成 成都城市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中华文明发源地之 二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和区域性政治行政中心 三 中国西部重要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城市早期现代化概论 近代成都市建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一 民初行政建制的变迁 二 近代市政机构的蕴酿——市政公所及其行政管理 三 市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四 市政府的嬗变 五 市政府人员构成 近代成都城市自治与参政议政机构 一 城市政治结构的初步变化 二 地方议会制度的演变 近代警察的兴起与市政管理——以20世纪前期成都为例 一 晚清警察的兴起与成都市政管理 二 民国时期警察与成都市政管理 近代东北区域城市的发展述论 一 近代东北区域城市的发展 二 近代东北城市发展的原因 三 现代交通的拓展与城市发展 四 现代工矿业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 近代东北城市殖民地化的形成及特点 一 近现代东北殖民地城市局部形成 二 东北城市的全面殖民地化 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评 一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三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新动向——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研究概论 一 中国近代城市的演变与动力机制的转变研究 二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研究 三 中国近代城市的等级规模变化与区域城市的发展研究 四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的变化研究 五 中国近代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趋势研究 六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变化研究 七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八 近代城市文化变迁与早期现代化研究 九 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组织的变化研究 十 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研究 十一 中国近代城市劳动生活方式变化研究 十二 中国近代城市婚姻与家庭变迁研究 十三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研究 清代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 清代城市整体史研究综述 二 清代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研究 三 清代区域城市史研究 四 清代城市管理研究 五 清代城市社会研究 六 清代城市文化研究 七 清代城市政治研究 八 清代人口与城市研究 九 清代自然灾害与城市关系研究 十 城市经济与经济城市研究 十一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一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341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20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