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周恩来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权延赤多次见过周恩来总理。当他握住周恩来的手,回答他的提问,听他长时间的讲话时,权延赤没想到要写出这部3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不要误解周恩来的忙忙碌碌,事务主义,他其实至高至圣,是伟大的思想家;不要误解周恩来的拘谨韬略,他其实至情至性,常常洒脱不羁;不要误解周恩来吞声忍让,那其实是大智大勇,最有自知和知人之明……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获得了最详细具体、鲜为人知而双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通过三次预见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衣食住行、休息与娱乐、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的深情描述,塑了一位至高至圣、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目录

前言

引子 周恩来:“我不是帅才”

三次预见预言

遇险履险

周恩来与酒

四次痛哭

五次发脾气

六个办公室

衣食住行

休息与娱乐

夫妻之间

毛泽东与周恩来

周恩来逝世全过程

试读章节

总理是讲过自己不是帅才,邓大姐也这样说,我们听了不舒服;主席和小平再这样讲,我们曾感到委屈现在回想起来,是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影响我们的结果谁位高,谁就位尊德高;谁官大,谁就本事大、贡献大中国过去就是这种观念、这个毛病,改变不容易雷锋只是一个班长,说起他全国没人不知道,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他的军长、师长是谁话又说回来,许多人还是想当军长不想当班长,所以说改变不容易。

总理讲他做不到举重若轻,但同样的,主席和小平也做不到举轻若重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目的才能实现。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没多久,l950年1月,忽然传来消息,说谈判不大顺利,叫周恩来总理立刻启程去莫斯科。

那次,我作为随员跟总理一起出发,路经满洲里时,遇到了率团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萧华同志。

萧华向总理汇报联欢节情况,总理望着他身后问:“怎么没见到维世啊?”

孙维世是总理的干女儿,本是同萧华一道去参加联欢节总理没见到干女儿,自然要关心。

“我们路过莫斯科时,她被师哲扣下了”萧华解释,“师哲说她俄语好,叫她留下参加翻译组的工作”。

总理关心中苏谈判:“主席跟斯大林谈得怎么样?”

萧华摇摇头:“好像不大顺利,师哲只跟我简单讲了几句”。

总理想了想,问:“主席现在做什么?”

萧华说:“斯大林说要等你来了再谈,先安排主席参观和看节目,听说到列宁格勒参观去了”。

总理沉思着点点头,没有再问当时在场的有伍修权、赖亚力和我,我是刚由副官改为行政秘书。

赶到莫斯科时,我从师哲那里昕到的情况,与萧华讲的差不多。

总理一到就开始了紧张的谈判,主席就退到“二线”,只管大的方向和原则除了决策,具体怎么谈的他不管。

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席在莫斯科没什么事,每天就是看书,看得废寝忘食。

记得有次吃午饭,主席的目光总是朝我脸上瞟,看得我有些不自在了,不知自己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引得毛主席这样注意我下意识地拿手去脸上、嘴巴周围擦,怕是沾上了食物,同时尽量注意吃饭的动作文明些。

当我的目光再次和主席相遇时,他忽然笑了,指指我说:“我看你长得像拿破仑”。

我不好意思了,尴尬地跟着笑,不知道拿破仑长什么样?哪一处跟我相像?

毛泽东并不知道我的姓名和职务,但知道我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他转向周恩来说:“这些天我一直在看历史影片看完了彼得大帝和拿破仑”说到这里,毛泽东拿起酒杯,朝我一举:“来,跟拿破仑干杯!”。

欢笑声中,我脸红红地跟毛泽东碰了杯。

毛泽东朝想象中的“拿破仑”点一下头,喝了半杯。我这个“拿破仑”一饮而尽。从此,相当一段时间里,有人开玩笑叫我“拿破仑第二”。至今我也不知道我什么地方长得像拿破仑。

在毛泽东观看研究彼得大帝、拿破仑期间,周恩来谈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当然,这些谈判的大政方略及原则,都是毛泽东确定决策的。他当时有句著名的确定谈判目标的话,就是“想要点好看的,再要点好吃的”。“好看的”是“同盟条约”,“好吃的”是“贷款协定”。  这次中苏谈判的情况,很能反映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及各自无法取代的作用。

早在西柏坡时,联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与周恩来交谈后,对师哲等人说:“周恩来将是中国新政府一位很好的总理。”

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斯大林对中共代表团说:“你们将来一建国,现成就有个总理,周恩来。”

30年后,国际上许多政治家评论:“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是被置于毛泽东的头脑里,同时也被置于周恩来的手掌中。”

是斯大林高明还是国际政治家们评论得深刻?我认为周恩来比他们都高明都深刻。

我是1940年5月4日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一星期后即随他由延安奔赴重庆,以后历任副官、秘书、卫士长。

周恩来无疑是一位鞠躬尽瘁的实干家,但他首先给我的印象是伟大的思想家。

从设计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蓝图到国际关系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和霸权主义”,这些天才思想已经早为国际国内所共知。

P11-13

序言

这是一部长篇纪买文学。

不是档案材料。不是文史资料。没有面面俱到。

我过去所见过的多数作品,周恩来都是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热情可亲,和蔼慈祥;兢兢业业,忙忙碌碌;谦虚谨慎,委曲求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多次见过周恩来总理,我不满那些作品描绘的这一形象。我采访到的人也都不满这一形象。就像一张黑白照片,只有阴柔没有阳刚,只有暗影没有光线,朦胧且远离了真实。

我无意否定过去的任何作品,只想在暗影上增加一层光线而得到立体。

不要误解周恩来忙忙碌碌,事务主义,他其实至高至圣,是伟大的思想家;

不要误解周恩来拘谨韬晦,他其实至情至性,常常洒脱不羁;

不要误解周恩来阴柔委屈,他其实阳刚十足,火辣辣地激荡奔放;

不要误解周恩来吞声忍让,那其实是大智大勇,最有自知和知人之明……

你见过周恩来“当仁不让”、“非我莫属”的“人主”气概吗?你见过周恩来雷霆震怒、脾气大发的神威吗?你见过周恩来“将进酒,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雄风吗?你见过周恩来大哭大笑、大愤大骂的大丈夫劲吗?你见过周恩来山崩面前,地陷身后,血雨腥风,也只一笑而过的英雄静气吗?……

不知道?你心中的周恩来就缺少阳刚,缺少光线,也就失去了立体。

我的采访中,对同一件事,从来是十个人有十种说法。由于年代、记忆、经历、视角特别是文化层次的不同,说法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文章在某些时间、地点、人物、对话乃至对事件的陈述,可能与历史事实及部分当事人的记忆、看法有出人。

允许批评、指责,乃至咒骂、起诉。

书中的何树英,1940年跟随周恩来,历任警卫、副官、行政秘书、机要秘书、卫士长。他是曾经工作在周恩来身边的一大批同志的代表,不是生活中具体的哪一个人。

他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其中不乏作者“顽强的自我表现”。

他的真实来历,作者最终会有个交待。

1966年8月17日,在中南海小礼堂,周恩来近在咫尺地同我们“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南下兵团”的负责人座谈七个小时。合影后,他登上“红旗”车,准备去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

我目睹工作人员递给他一杯玉米面糊糊(或者是麦片粥)、两片面包夹肠。

车开走了。苍茫暮色中,我仿佛又听到周恩来的声音:

“你叫什么名字?”

“权延赤。”

“担任什么职务?”

“南下兵团二纵政委。”

“噢,政委。”总理依次问过几个人的“职务”,大声感慨:“你们刚参加革命就都当上司令政委了。叫什么名称关系还不大,脑子里怎么想的却很重要。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决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做人民的勤务员……”

那以后,我又几次见过周恩来,悄悄而认真地观察他的音容举止。应该说,我的这本书从那时便有了一点点萌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周恩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权延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1257
开本 16开
页数 4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7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