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孟与现代人生(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如果儒家带领我们走上现代化,那么现在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现代化的困境呢?凭什么认为儒家的永恒因素是我们的希望所系呢?如何在现代化得挑战下,继续与儒家共同生存,并且生存得有意义?傅佩荣《孔孟与现代人生》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对儒家思想的深刻体悟,将带你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的人生。

内容推荐

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交锋的大趋势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盲目而茫然。

随着物质成就的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正在相对地萎缩。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以世俗化的儒家伦理为满足,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应该追问儒家为何重视家庭、教育、修身、勤俭?也就是傅佩荣《孔孟与现实人生》所说设法了解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见解,从人性是什么,到人生应如何,以及人心想如何,《孔孟与现代人生》将之有本有原地解释清楚,从而将儒家掌握的生命的永恒真相落实于人生。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儒家与现代化

◎如何界说儒家

◎从现实到理想

◎新加坡之旅

◎开出与学习

◎向孔子学习

◎儒家与选美

◎如何好“礼”

◎儒家与宗教

◎台湾地区的宗教现象

◎儒家是一种宗教吗

◎高级宗教的特色

◎儒家的宗教功能

◎孔子与耶稣

◎信仰的分寸

◎儒家在哪里

◎儒家与现代化

◎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经验之反省

第二辑 现代思潮与儒家

◎与造物者游

◎人才教育

◎人格教育

◎人文教育

◎浅谈儒家的充实之美

◎儒家的人性向善论

◎立志学习

◎孔子的生活情调

◎学习的乐趣

◎谈交友之道

◎谈名声

◎现代思潮与儒家

第三辑 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

◎孔子的教育理想——讲于台湾师大教育学社

◎从《传习录》看阳明哲学

◎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

◎儒家能否解决现代人的困境

试读章节

  从现实到理想

如果我们接受儒家的信念,肯定人的潜能可以用“人性向善”来描述,那么人的现实与理想又该如何掌握呢?这个问题只有在辨明“什么是善”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加以讨论。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然而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况下,谁能不觉得内疚呢?谁还能自视为义人呢?

以上两种看法可以分别称为效果论与动机论,显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见。儒家的立场呢?中庸之道。善必须兼顾效果与动机,涵盖外在规范与内心要求。以孔子当时所

P6

面临的处境来说,“礼坏乐崩”是指外在规范之瓦解,那么如何维系并且重建呢?只有通过对内心要求之强烈自觉,而内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明确的呼吁。不过,这里无须矫枉过正,以为孔子走入内心世界,成为纯粹的动机论者。因为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足见内心要求与外在规范配合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是儒家对于“善”的真正见解。

用浅近的话来说,“善”是两个或多数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这里隐含三点意思:其一,独自一人时,无善可言;善必须在人我相待的场合才能展现,“仁”字“从人从二”,确有深旨。试问:人无父母,如何尽孝?人无国家,如何尽忠?人无朋友,又如何讲信修睦?孝、悌、忠、信当然是善,但是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时,如何满全这些要求?其二,人与人之间“在假设上”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时,所谓“适当”,又随古今中外时空不同而稍异。若想行善,岂能单靠一厢情愿?这是儒家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仅为了谋生活,更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满全”这种关系的动力,则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长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见之后就有要求满全的动力自然涌现。因此,善一方面摄礼归仁,另一

P7

方面摄仁契礼,必待仁礼相应,既有内在基础,又有外在行动,然后可说“为善”。

现实生活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择善固执”,不然难免荒废、遗忘或背离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当然,人生还有一些非关道德的潜能可以体现,如知识与艺术,儒家对此亦充分肯定及发挥。但是,若试问什么是所有的人共同的立足点?则答案不是需要智慧与环境才能获得的知识,也不是需要敏感与才情才能品味的艺术,而是只要踏实地活在人间,尽其心安与人相处就可以成就道德上的善。这是人的现实呢?还是人的理想?儒家把现实与理想相含互摄的手法,令我心悦诚服。

P8

序言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进展,儒家重新站到当代学者面前,接受品评与检验。大家都想辨认清楚儒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入来说,这种思潮无疑是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心的。不过,令人担心的成分日益加重了。万一两者之间毫不相干,甚至像《河殇》所谓的背道而驰,那么儒家可能从此遁入历史,成为我们思古幽情之寄托而已。

如果儒家与现代确有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构成了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我们照样必须面对一个更麻烦的后续问题:现代化目前所显示的无数后遗症,难道也是儒家所造成的吗?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说,儒家如果带领我们走上现代化,那么现在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现代化的困境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儒家应该功成身退,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再去读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这两个字就会以巨型浮雕的姿态,逼得我们快快说出秘方。

没有现成的秘方。儒家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恒因素需要每一时代的人去重新发掘,重新诠释,以便使它展现新颖的活力。孔子所谓“入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学者的工作指标。

凭什么认为儒家的永恒因素是我们的希望所系?这不是出自民族情感,而是接受一项事实,就是儒家早已在过去的世代里,内化于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社会规范、政治结构,以及人生信念中,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两千多年与儒家共同生存的经验是不能抹杀,也不必抹杀的,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挑战下,继续与儒家共同生存,并且生存得有意义?

第一步是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就是要暂时抛开历代以来对儒家的不同诠释与具体应用,使现代人的心灵可以直接涵泳儒家的学说。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儒家以“人的存在”为焦点,延伸五方面的向度,深刻反省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向度,这五种向度所会集成人之形象,既完整又周全,同时显示了开展的动力与安顿的条件。

第二步就要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术语,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清楚阐明儒家的旨趣。然后我们发现,儒家不是教条,甚至无一语是不合理性的。在这方面,笔者近年以来,反复解说的“人性向善论”,已经渐渐获得共鸣,使许多朋友觉得儒家亲切可喜,同时彰显了人性内在的底蕴以及奋斗上进的途径。

第三步则是具体的实践与应用。若是无法知行合一,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中楼阁。儒家对于个人自我在修身方面的期勉,自然是值得参酌奉行及细心体会的,但是问到儒家能否开出民主与法治,情况就相当复杂了。我的浅见是:民主与法治是人的存在所选择的合理方式,因此只要是正确洞识人的本性的学说,就不会背离这些方式。儒家正是这种学说,所以它与民主法治是相顺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济助民主法治之偏失。

以上三步的详细说明,构成了《孔孟与现代人生》一书的主题。全书各文体例未必一致,关怀则始终如一,要说明儒家如何使现代中国入存在,并且存在得有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孟与现代人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39370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4
13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