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单世联编著的《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共分上中下三篇二十三章,字数近百万。全书主要围绕文化、政治等领域对近现代以来中德两国的国家、民族发展历程及中国对德国思想文化、政治理论的借鉴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回顾、思考与探讨。在回顾19、20世纪德意志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成就的同时,更为真实、全面地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探索和艰辛付出。

目录

英文目录

德文目录

导论

1.德意志历史的线索之一:反西方

2.德意志文化的特征之一:反启蒙

3.“特殊道路”的悲剧性

4.现代中国的德国论说

上篇 道路选择

 引论

 一、中国与德国:康有为的观感

1.以“地形”论“政魂”:两种“新世界”

2.由德国而英国:两种“君主立宪”

3.文明与“武明”:两种文明观

 二、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

1.19世纪与20世纪

2.卢梭、伯伦知理与梁启超1903年前后的国家论述

3.“美游心影”、日本与德国

4.成也“国家”,败也“国家”

 三、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的辨析

1.法西斯的魔力

2.政治人的策略

3.“力行社”的模仿

4.知识人的无奈

 四、“西方的没落”与中国的选择

1.“我们应该怎么办”

2.整体的渴望:多元与一元

3.崇“战”尚“力”:召唤“战国文化”

4.文化建国:以国家权威限制个人权利

5.世纪末的回响

 五、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曲折:中国社会主义的主题

1.作为“新西方”的社会主义

2.“性急”的发展.

3.“自由”的想象

4.改革尚未完成

 六、“中间道路”的左、中、右:张君劢对社会民主的求索

1.革命与宪政:在德国与俄国之间

2.自由与公道:在英美与德俄之间

3.哲学与政治: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七、“韦伯命题”与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1.分析中国现代:韦伯作为不在场的存在

2.工业东亚兴起之后:反证还是超越韦伯?

3.回到中国自身:韦伯方法的解释力

4.以明代海外贸易为例:韦伯命题的有效性

5.申论

中篇 革命论述

 引论

 八、作为革命反革命论说方式的普遍特殊

1.两种现代叙事:中国在“普遍历史”之外

2.从进化“公理”转向文化特殊:中国不应照搬西式革命

3.在文化特殊中求历史“理法”:中国应当实行社会主义

 九、革命理论与历史理论

1.分析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重建古史:国情论与规律论

3.动员革命: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

 十、改造世界与改造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是什么?

2.辩证法的启蒙

3.世界观的“再启蒙”

4.启蒙的辩证法

 十一、文化政治与政治工具

1.“我们来了”:革命与新文艺

2.模仿苏俄:无产阶级的“五四”

3.重心转移:农民化与工具化

4.组织感情:建构新的政治主体

5.民间形式:被借用的和被改造的

6.严重冲突:纪律与自由

7.“无产阶级”的凸显与淡出

 十二、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以朱光潜为例

1.全面批判:为什么是朱光潜?

2.底线防守:从政治到思想到学术

3.拯救主观:旧观点与新说明

4.人道主义:被弘扬的和被异化的

 十三、文化转型中的青年马克思

1.人道主义的感召

2.人的神化、异化与改革

3.“人道主义讨论”之后

 十四、从章太炎到顾准的反黑格尔论

1.以多元论反进步论

2.规律论的学术与政治

3.以主体性补充必然性

4.目的论的光芒与失败

 十五,“后文革”的思想动向

1.发展理论:回到科学马克思主义

2.“吃饭哲学”:对伯恩斯坦的再认识

3.“一分为三”:“斗争哲学”之后的辩证法

下篇 人文规划

 引论

 十六、转化康德的三种努力

1.从“先验认识论”到“多元认识论”

2.从自律道德到“以良知说本性”

3.从审美独立到“以美育代宗教”黜

 十七.美学的主题及问题

1.此康德与彼康德

2.审美是否独立?

3.崇高与悲剧之间

4.艺术不只是审美

5.批判、“模仿”与未尽之义

 十八、寻求知识与道德的平衡

1.“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2.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的人生观

3.文化解决与政治解决

 十九、“心学”的新‘理”论:贺麟的贡献

1.黑格尔、“体用合一”与文化普遍主义

2.“心即理”与心学的理性化

3.“后启蒙”与“新心学”

 二十、依儒家与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场与方法

1.从“非存在”到“存在”

2.“顺着”康德回到儒家

3.“智的直觉”是否可能?

 二十一、人文世界的建立与黑格尔模式:唐君毅的开拓

1.中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结构

2.由“道德自我”而文化意识

3.哲学的目标在成教?

 二十二、一个“人”的光辉:我们的歌德

1.作为方法和解释的类比:歌德是中国人?

2.从维特到浮士德:生命本身价值的最大肯定

3.“老歌德”的寂寞:政治不是命运

 二十三、在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尼采的三副面孔

1.日神:美学理论的古典性

2.“偶像破坏者”:价值重估的现代性

3.“超人”:作为文化改造的一种方案

 结语:德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1.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与特殊

2.卢卡奇的警告:民主的“新”与“旧”

3.韦伯的忧思:“大国崛起”的经济与政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单世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7117
开本 16开
页数 1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8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7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5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