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回忆录(手稿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之尘封五十年手稿的完整呈现版,书中许广平完整记录了鲁迅的一生,以及鲁迅与党、与家、与文化界和友人,与黑暗势力斗争的经历。50年前本书曾经出版过,但据该书主编、鲁迅之子周海婴透露,那时的版本是“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有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痕迹。而真正能够反映真实的鲁迅一生的书,就是妈妈被“创作组”改动前的“手稿本”。本书正是这个手稿本的完整呈现。

内容推荐

50年前,《鲁迅回忆录》出版。据手稿本主编、鲁迅之子周海婴透露,50年前的版本是“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有不少违背作者原意之处。能如实反映鲁迅一生的书,正是这本被“创作组”改动前的手稿本。

目录

序:妈妈的心血

前言

一、从“五四”到“三一八”

(注:《回忆录》中章名为“‘五四’前后”)

二、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

三、鲁迅的讲演与讲课

四、北京时期的生活、读书

(注:《回忆录》章名为“北京时期的读书生活”)

五、所谓兄弟

六、厦门和广州

七、我又一次当学生

八、同情妇女

九、内山完造先生

十、向往苏联

十一、瞿秋白与鲁迅

十二、党的一名小兵

(注:原名“在党领导下的活动工作点滴”后又删改)

十三、为革命文化事业而奋斗

十四、与北新书局的关系

(注:第十四章“与北新书局的关系”手稿目录未刊出)

附录一:许广平对三次来访的创作组成员的谈话记录

附录二:许广平在电影座谈会上的发言

附录三:演员于蓝回忆与许广平的四次谈话

附录四:李立三的谈话纪要

试读章节

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论面貌、身段、外面的衣冠等,都不会吸引人的。至多被人扫射一下,留下了淡漠的印象:在旧时代里的一位腐迂,或者是一个寒伧的人;一位行不惊人的朴素得连廿世纪的时代似乎也遗忘了的从乡下初出城的人士一般。这是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北京旧社会一般的人所容易看到的,实则是一个被旧社会压得连气也透不过来的,反抗这阶级并要带领着大家奔走向前的战士。

而他的面色灰暗,乍一看有似长期吸毒(鸦片烟)的瘾君子,更加以具有平常严峻的面孔,初看起来,不了解的会当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不容易相处的人。在去杭州的时候,因此吃过亏,更加使当时的军警严厉的搜查。我们不要以为当时的政府会那么好,关心到人民生活,用各种方法严查吸烟的人;也不要以为当时的军警也是关心人民生活,严格执行法律的人;他们是别有企图,查出吸毒的人或物,就可以从中发一笔横财的,是不怀好意的工作态度的。这也难怪其然,工资低,生活苦,正直的人得不到同情,处处受打击,一些人没法走正道,把心一横,就四处找横财了。每逢元旦见面,人们头一句总是“恭喜发财”,“横财顺利”。是这样的社会相,也就是鲁迅活了快六十年来为之痛心疾首的社会和人民。

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所照出来的真相却不一样。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地舒畅。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有一位作家郑伯奇同志于一九三六年的回忆,题为《鲁迅先生的演讲》描写得很生动具体:

……一个广大的文学组织宣告成立。就在这时候,为了将新的文学主张扩大宣传起见,鲁迅先生和笔者便被派到沪西D大学去演讲。

那时候,鲁迅先生是住在东宝兴路景云里。他一个人在书房里,脸色很不好,他告诉我们他病了几天,夜里睡不着,牙齿都落掉了。他表示不能演讲,还把落掉了的一颗大牙齿给我们看。

代表很为难。他说,同学都在等待着鲁迅先生去,若第一次就使同学失望,以后什么怕都不好进行了。我是知道自己不会演讲,唱独脚戏准得失败的,故也极盼鲁迅先生出马。看见这样情形,鲁迅先生终于答应我们,带病同去了。

D大学的礼堂兼雨操场是挤满了人。新的文学团体固然也有点号召力,但,大部分的学生是为瞻仰鲁迅先生的言论丰采才集合起来的,那是毫无疑义。

由我来唱了开锣戏。现在,连演讲的题目都忘记了,内容如何自然更无从记起。大概不外乎是当时开始受人注意的文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

现在想起来还要汗颜,笔者讲了不到一刻钟,听众是一个去了又去一个。偌大一座讲堂只剩下寥寥不到百十个人了。我心里有点发慌:

(头一炮就打不响,鲁迅先生又有病,这却怎么办好?)

心里越急,口上越乱。什么“意德沃罗辑”呀,什么“印贴利更地亚”呀,什么“狄亚列克特”呀,这一类生硬的术语,只在口边乱撞。可怜那百十个听众又渐渐散开,变成乌合的散兵线了。

看光景还是趁早退场好,于是赶紧作了个结束了事。

耳边懵懵懂懂听见一阵热烈的鼓掌声,是鲁迅先生登坛了。

怕是有病的关系吧,鲁迅先生的声音并不高,但却带着一点沉着的低声。口调是徐缓的,但却像是跟自己人谈家常一样亲切。

他先从他的家乡说起。他说,他是浙东一个产酒名区的人,但他并不爱喝酒。这样,他对于曾经说他“醉眼朦胧“的冯乃超君轻轻地回敬了一下。  以后,他便谈他家乡的风俗。语词是记不清楚了,大意是他的家乡那里,讨媳妇的时候,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要的是健壮的少女。由这类的例子,他归结到农民和绅士对于美观的不同。然后,他用实证,揭破了“美是绝对的”这种观念论的错误。而给“美的阶级性”这种思想,找出了铁一般的证据。

在朴实的语句中,时时露出讽刺的光芒。而每一个讽刺的利箭投射到大众中间,便引起热烈的鼓掌和哄堂的笑声。

不知什么时候,屋子里添进了那么多的人。偌大的一座讲堂是挤得水泄不通了。连窗子上面都爬着挟书本的学生。

演讲是在热烈的空气中宣告了成功。在散会以后,D校马上成立了一个新的文学组织。

这当然是鲁迅先生抱病演讲的功绩。

P31-34

序言

这本《鲁迅回忆录》母亲许广平写于五十年前的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虽然不足十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看到她忍受高血压而泛红的面庞,写作中不时地拭擦额头的汗珠,我们家人虽心有不忍,却也不能拦阻。文章完成后,起初在北京一本期刊《新观察》上连载,196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二万一千册。当年9月第二次印刷,数目不详。此书出版在当时影响可谓不小。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正如许广平在《前言》中所述,此书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确切地说许广平只是初稿执笔者,“何者应删,何者应加,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是要经过集体讨论、上级拍板的。因此书中有些内容也是有悖作者原意的。今天我们把五十年前许广平的手稿复原,也是想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原始思路和史实。其中她发自内心生前一直不断挂在口边的朴实“报恩”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代。王元化先生在2007年5月说过,大意是这些作品是作为历史事实摆在那儿的,而展现历史则要尽量做到完整。作为历史原貌收录进来,是为以后的文学研究者留给他们方便。

然而,眼下有些学者,对于鲁、许在那种历史时代的生活,如“兄弟不和”、“重婚”……似乎进行了“公允”的分析、质疑。我们对这样的“剖析”文章不予回应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那个时代、历史、环境、对象、感情、功利,单方面地用简单的加减法,去解“数学多元方程式”。那些结论可叹地并不符合历史的“正解”。这些,读者可以从文字里感觉到共鸣。奉劝这些文人,再多些披览,再多些客观,不急于匆匆发布“高见”。

目前这部手稿保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为了使阅读手稿本《鲁迅回忆录》的读者方便,我们加以很少的注解,以帮助大家减轻寻找相关书籍及资料的比照时间,也便于分析历史的轨迹。

一、注释中的《回忆录》一书均指1961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

二、注释中的《正误》一书,均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朱正先生所著《鲁迅回忆录正误》。此书对1961年版的《鲁迅回忆录》提出十四处正误,这十四处与手稿本完全相关或有些相关的十处,我们予以了注释,其余四个无关之处不在此赘述。

三、海婴个人存有一册《鲁迅回忆录》的初版本,其中夹有两页《鲁迅回忆录勘误表》,另有两页许广平所作“小小的更正”,均为蓝色钢笔件,是时任秘书王永昌先生的手迹。在出版这册手稿本中我们都据此进行了更正。

四、在手稿中,常常出现一些标记,如“?”或“*”,反映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一些斟酌未定的,我们均作了相应标注。

五、括号里的注释除标明是作者所作外,其余为编者作注。

六、手稿旁白处留有一些人的意见,对此都进行了标注,以反映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下产生的。至于何许人意见,稿纸上没有注出,编者也不敢猜测。

七、我们为了能真实地反映接近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情境,对于手稿中大段删除的文字给予了恢复;并加了标注,使研究者了解作者的思维活动,并满足读者了解历史情景的需要。

八、这本半世纪前的手稿,年代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是否值得披露于世,曾经有过犹疑。受到几位朋友的推动以及母亲生前说过“她的文稿无可隐秘”,因而决定以史料形式刊出。

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得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于静先生帮助。她在装修房屋的间隙里,查阅了资料,辨识、抄录原稿,还做了加注。她办事认真、勤勉,是难得的做学问者。我还要感谢刘思源先生,他参与确定体例及往来联络,最后还帮助校阅了全稿。

此书的装帧、版面、插图一应出版工作,是长江文艺出版社,让我们看到这本精美的图书,在此一并感谢。

于2009年7月1日 党的生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回忆录(手稿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广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2376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7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