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0世纪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崛起,为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以语言为切入点,从形式本体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由此,一片新的研究前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本书选题着眼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学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研究趋势的启发。
| 图书 | 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西方20世纪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崛起,为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以语言为切入点,从形式本体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由此,一片新的研究前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本书选题着眼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学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研究趋势的启发。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语言现代转型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 “所悲异语言,笔舌均恍惘”——近代翻译热潮对古文的冲击 第二节 “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新词语的输入及其异质效应 第三节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作用 小结 第二章 语言的嬗变与新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白话文倡导者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优者自存,劣者自败”——“文白之争”背后的价值观冲突 第三节 “学习新语言”,“寻找新世界”——语言变革与感知世界的新视点 小结 第三章 新文学语言实践之一:诗国革命 第一节 “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新诗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节 “簇新世界,供我驱驰”——新诗新理念的生成 第三节 “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新诗新体式的探索 小结 第四章 新文学语言实践之二:剧界新生 第一节 “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描摹当下生活的写实剧语言 第二节 “须有舞台性也应当有文学性”——提升文学品位的浪漫剧语言 第三节 “从眼睛看得到的物的世界,去窥破眼睛看不到的灵的世界”——探索心灵世界的现代剧语言 小结 第五章 新文学语言实践之三:说部蜕变 第一节 “从稠人广众的街巷间移转到了心理上去”——“内倾化”趋势:审视心灵与倾诉情感 第二节 “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写实性主潮:启蒙理性与客观再现 第三节 “外国绅士风”,“中国名士风”——文人化追求:欧化文风与写意笔调 小结 第六章 新文学语言实践之四:文苑勃兴 第一节 “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中西溯源看散文 第二节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开放的话语视角 第三节 历史的力量究竟太大了”——最“自我”的书写方式 小结 结语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艳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73868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5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1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3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山东 | 
| 长 | 203 | 
| 宽 | 14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