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想象与文化美国--美国独立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近几十年的美国文学研究中,独立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因其浓重的“革命”和“政治”意识而不太受人重视。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一时期三位主要诗人展望未来美利坚民族的诗歌上,重新细读他们的作品,并参照其他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指出诞生在独立革命时期的“展望诗”对美利坚民族身份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展望诗”中清教思想,从而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实际上延续并参与了美国“建国神话”的构建,而其中对“哥伦布”形象的文学表述,更可以被认为是这一构建的典型内容。

内容推荐

美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展望诗”诞生在独立革命时期,它既是美国革命号角中的强音,也对美利坚民族韵身份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讲,展望诗是美国民族文化独立的起始之作,因为展望诗诗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致力于创造一个完美独立的“美国”。文化民族主义是这些诗人的基本创作推动力,而史诗式的抒情状物更为展望诗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基础。

在近几十年的美国文学研究中,独立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因其浓重的“革命”和“政治”意识而不太受人重视。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一时期三位主要诗人展望未来美利坚民族的诗歌上,重新细读他们的作品,并参照其他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指出诞生在独立革命时期的“展望诗”对美利坚民族身份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展望诗”中清教思想,从而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实际上延续并参与了美国“建国神话”的构建,而其中对“哥伦布”形象的文学表述,更可以被认为是这一构建的典型内容。

展望诗中的“美国”不同于现实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它只是一个想象中的文化政治空间,是对美国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人们相信经过漫长的黑夜就会迎来黎明,所以他们在展望诗中对新共和国的光明未来满怀希望,同时基于现实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心与恐惧。由于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成形的“美国”来验证诗人的预见,所以诗人只能将他们的期望和担心同时投射到一个根植于清教文化土壤上的想象的国度,从而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期盼与忧虑。

本书集中分析菲利浦·弗瑞诺、蒂莫西·德怀特和乔尔·巴洛三位诗人的作品,同时兼以讨论他们同时代诗人约翰·特朗布尔和戴维·亨弗雷的展望诗作为补充。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诗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国家的乐观展望都对当时的读者影响很大。诗人们在展望诗中聚焦在建构文化美国早期存在的内外矛盾,该矛盾存在于欧洲移民与美洲土著、英国殖民者与美国人、对未来美国远大前程的期望和当时美国现实之间。作者并非意在化解这些矛盾,而是将清教传统作为出发点,审视在文化美国形成中存在的各种对立及对立双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既有冲突又有妥协的复杂关系。作者选取三个方面来探寻展望诗中清教思想在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经历的变化及建构文化美国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章以展望诗中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探讨欧洲移民在征服与开发新大陆过程中与美洲土著的对立。通过分析展望诗中哥伦布的美国英雄形象,本书作者指出在这些诗人的文学想象中,他们在构建文化美国时将自己和哥伦布置于殖民者的优势位置,而将美洲土著视为被殖民对象。一方面,诗人们的清教背景强化了欧洲移民尤其是白人在面对土著时的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评价标准又促使他们反思在征服和开发美洲过程中对待土著时所施行的暴行。

在这些展望诗中欧洲移民将土著居民视为他者。诗人们将欧洲移民和哥伦布放在优势位置,而将土著居民置于劣势位置。这种位置优势,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诗人们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为起点着力建构一个想象的国度。这个美国根植于诗人清教徒祖先的建国构想,它通过诗人的文学想象被描绘成强大的帝国,是世界诸国的榜样。通过突出这段历史他们塑造了地道的美国英雄哥伦布。然而,在面对土著居民时,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段历史至今仍使相当一部分欧洲白人后裔处于尴尬的境地。

第二章对美国独立革命时期展望诗中未来国家的美好前景进行进一步分析。十八世纪中期美国独立革命揭开序幕,各殖民地移民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爱国主义情绪在美国达到顶点。这段时期,由于政治独立的要求呼声渐高,诗人们的身份已逐渐从欧洲移民向美国人转化,但美洲本土居民的地位变化不大。尽管在对待美洲土著居民时展望诗人中不乏怜悯同情者,但是在他们的展望诗中,美洲土著的劣势位置依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些诗人的清教背景使得“天定命运”的理念成为展望诗的核心,它深植于欧洲移民的人心,对美国独立革命及后来的西进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对未来国家前景的乐观展望,这些诗鼓舞着当时的美国人(主要是欧洲移民)积极争取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诗中所预示的未来美国深受其清教徒先辈所宣扬的“山巅之城”和“新耶路撒冷”观念影响。虽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清教思想由于和宗教的紧密关系不断受到挑战,经历了世俗化过程,然而源于宗教传统的对于北美大陆“新迦南”的观念似乎依然存在并深深扎根于移民的意识中。这种观念在展望诗中不断被强化进而转化为对未来国度的乐观想象,成为美国“建国神话”的本源。从这种意义上说,展望诗同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其他政论文本一样,参与并推动了新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章讨论独立革命后期展望诗中美国“哀诉”布道的性质及诗人们在建构文化美国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复杂矛盾的情感。“哀诉”布道是北美殖民地清教徒的创新,肯定了美国文明的自身起源。它是“统一社会意识的一种仪式,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造就了美国文化,为美利坚民族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些展望诗呼应美国清教文化中“哀诉”布道的传统,借用该形式来表达诗人对未来国家的种种忧虑,提醒人们在国家建立及社会变化中不要丧失天真单纯的特质和独立革命时期的种种展望。

美国独立革命后期对这些诗人来说是个既激动人心又沮丧悲观的困难时期。一方面,他们为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新共和国而欣喜不已;另一方面,建国后的社会现状又使他们失望沮丧。在这一阶段的展望诗中,诗人们不断警告人们不要忘记他们对未来美国的梦想,这个梦想直接来自于美国殖民时期的清教徒先辈。展望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他们的清教传统贯穿创作过程始终,而后来的美国文艺复兴又将同样地受益于这种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对独立革命时期文化美国的想象作了纵向梳理后,本书在结论部分指出,这一时期展望诗中的文化美国概念实质上是从欧洲移民眼中的清教乌托邦到美国独立革命后人们想象中的世俗“新迦南”的转化。综观这一时期的展望诗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和当时其他政论文本同样参与建构文化美国,参与书写建国时期的美国历史。时至今日,这种文学视域中的想象国度依然存在于美国文化和美国文学作品中。正如一股暗流涌动,它蕴含着人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启示着后来的美国作家和作品,对清教思想传统起到传承推动作用。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A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LES OF DISCOVERY: POETIC NARRATIVES OF COLONIZATION

 Discovery of the Land and Culture Encounter

 From Columbus to Columbia

 Puritan Essence of the Poetic Narratives

 

Chapter Two VERSES ON GLORY: NARRATION OF THE FUTURE NATION

 Towards Nation Building

 Prospects as an Allegory

 Secularization of the Vision

 

Chapter Three VOICES OF JEREMIAD: REPRESENTATION OF AMBIVALENCE

 Ambivalence and Steadfastness

 Despondence and Compromise

 Uncertainty and Restoration

 

Conclusion 

Appendix Poems of Prospects

Works Cited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想象与文化美国--美国独立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丽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1949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4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07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