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画家的心路(路巨鼎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画家的心路:路巨鼎文集》是路巨鼎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总集。这本杂文集共分为六个部分,包含路巨鼎对家乡和亲人的回忆录,在绘画的起步和创作中给予帮助的师长和亲人,以及终身奋斗的事业成果等。他用生动的笔画描写,文笔细腻,语言朴实。可见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您是一位细致入微,体贴厚道的艺术工作者。这本文集是他一生的生活和工作成果的缩写,读后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一个画家的心路:路巨鼎文集》是路巨鼎对这几十年来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和社会活动实践的一个深层的认知和总结。《一个画家的心路:路巨鼎文集》也是一个画家的艺术心路,或许这点文字和努力能对人们有所启示。

路巨鼎先生不受世俗的纷扰,常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但也不排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在巴黎考察期间,他顿悟到:这些流派的创作“其中形式构成突破,强调主观意识做主导的创作的光辉是不应低估的。现代派画家突破传统模式一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直面摹写,大胆运用夸张、悬念、多维空间等不断更新的手法,更接近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原本”。他以开阔的胸怀,认识到其他流派的优长,并在此后的创作中吸收借鉴,使他后来的作品如《枫丹白露远望巴黎》、《期盼》、《最近阳光的地方》等,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端,跳出了人为斧凿的窠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录

序言

一 故乡的情思

家乡的石板桥

麦收的日子里

故乡的情思

我的祖母

父亲

我的母亲

挑水

大哥

《芥子园画谱》和二叔

大杂院里的孩子

岳父的丧事

祖父路洪本祖母路杨氏碑文

父亲路树银母亲杨玉荣碑文

二叔二婶的碑文

只想看见你(诗)

故乡来了一位女同学

骨肉情(诗五首)

路边拾零(诗)

强忍着的泪水

二 追寻大师的脚步

为徐悲鸿大师扫墓

在巴黎的日子(一)

在巴黎的日子(二)

在巴黎的日子(三)

在巴黎过春节

难忘巴黎难忘的友情

中国画家潘正沂、路巨鼎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行画展

三 一条艰辛的路

垒起我心中的长城

画中的诗情

在天安门前写生

一条艰辛的路

生活,一条创作的母亲河

新疆行(诗六首)

西线别情(诗)

出国南洋

应邀赴新疆写生

四 师生情深

充满活力和创作激情的画家(廖静文)

我喜欢他的执著(侯一民)

真诚朴质画如其人(潘世勋)

深受爱戴的师长韦启美教授

赵友萍老师

力群先生的来信

写给著名版画大师力群先生的信

丹青妙笔绘工人(韦启美)

我的引路人张震川老师

读侯一民老师文集《泡沫集》有感

我国美术的长城(戴泽)

古元先生的评语

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夫人蒋玉衡先生的信

一封来自美国纽约黄育文老师的信

著名油画家鲍加先生的来信

著名版画家郑震教授的来信

五 我的艺术之路

我的艺术之路

我的艺术感言

在北京油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油画学会成立

北京油画学会首届油画展的思索

怎样画速写

从《蒙娜丽莎》谈油画

油画的方法步骤

油画的精典之作《千里迢迢》

历史的丰碑如歌的画卷

现实主义魅力无穷

素描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我画《圣洁的歌》

我刨作油画《千里迢迢》

今宵暹罗能几回(诗)

黄河古渡(诗)

部分诗作

石林(诗二首)

一个在艺术上不断求索的人——记舞台美术家黎永健先生

根深叶茂,沃土果硕一一记自学成才的青年版画家张利祥

情感、生活、创作——记青年油画家王沂光

武夷山(诗二首)

追梦俄罗斯

绘春(五首)

以深深的眷恋情寄古老的北京——记青年油画家王继民

油画《顶梁柱》给我们的创作启示

执著的艺术追求(靳尚谊)

彩绘潇洒人生纳真善美于尺幅——记诗人,书画家叶晓山

2004年北京国际艺苑路巨鼎油画作品展

拥抱生活,彩绘人生(王晓蕾)

六 我与“大路画展"

铁道兵版画和“大路画展”

“大路”的路(冯复加)

“大路画展”各届的情况通报

刘开渠关心“大路画展”

“大路画展”跨上新里程

“大路画展”的艺术群体

愿新苗长成大树

“大路画展”中的油画作品

我和中国美术家协会

一幅充满诗情的画(张风雷)

李桦先生关心“大路画展”

脚踏实地不断精进的现实主义油画家(王仲)

路漫漫兮君求索·大路的大路(朱海燕)

联合举办“大路画展”的申报函

关于组织美术作者深入生活,搞好创作的通知

经费报告

关于举办第八届“大路画展”的通知

侯一民先生的来信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写给铁道兵领导的信

油画巨鼎大路风(杨长德)

艺术活动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大杂院里的孩子

1953年,二叔的木匠店铺由木牌坊北街搬到了木牌坊西面的中山大街路南面一个大杂院子里。那个院子沿街有四间门面房,靠西面的一间门面是姓戴的一家裁缝店。老戴是个外县人,他有一个女儿,约有十六岁,一个儿子可能是与我年龄差不多。我们同在宿城第一小学的同年级读书。他也喜欢画画,后来因几经搬家分开后,几十年来未曾谋面。虽是我经常留心注意他能在美术界的出现,但一直未如愿,他后来的生活道路如何,我也是不得而知。东面的三间门面房是二叔的店铺。白天店铺里木匠师傅们“叮当”作响,手里的木工活儿不停,只有到晚上收工,他们整理好工具清理完了店铺时才可以清静下来。紧接着店铺的后面,院子内有东西两个厢房。东面三间厢房中南面的两间是二叔二婶他们住的,这厢房北面的一小间与店铺相通着。从这间房子出入都要经过店铺,这里是奶奶和我住的。

西面的三间厢房住着一家姓秦的。他家要算是二婶子娘家的族亲。当家的是一个面目和善的老头儿,墩实的中等个儿,黑黑的脸膛上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有些文化,在木牌坊东面的中山街一家点心店里当店员。他的家庭经济生活看上去是比较殷实。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我从没见过,但常听他们说起她来。在县城刚解放时她参加了解放军,随大军南下到了上海。二女儿那时也已长大成人,她白皙的面庞,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儿,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

她在南关县医院里上班。当时与我们家街对面姓相的一家杂货店的一个年轻的伙计相爱。那位长得十分精明又帅气的青年人,经常到他们家去。我去他们家玩时,常能碰到他们俩在一起窃窃私语。世上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他们终于结了婚生活在一起。这姓秦的家里还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大孩,小的叫二孩;那小儿子与我们年龄相近,也都与我同在一个学校读书。他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个性和有主见的人。后来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符离中学教书,现在已经是一个有成就的高级教师了。

这家的老太太是一个高个子。她瘦瘦的,白白净净,是一位非常能干而且又很精明善良的人。我们这个院子里一共住着三户人家,院子很深,后院还有一些房子没有人居住。住在我们这个院子里的几个孩子都爱画画。姓秦的那个小儿子,裁缝家儿子,对面杂货店老相家的儿子和我都是美术的爱好者。那时我们常聚在一起画。姓相的那个孩子,我至今仍能记得他的名字叫相运泰。他家住在木牌坊南头的大河南街口,他上面像是还有两个姐姐,听说他们还要当电影演员哪。我曾多次去过他们家里。相运泰比我大几岁,他是一个少言寡语、文质彬彬的人。后来我去合肥上学,他也到了省话剧团工作。他一度还当上省文化局局长的秘书。1961年我从安徽艺术学院毕业后,分到省文化局艺术处,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调到省黄梅戏剧团工作,他正和这个剧团里的一位黄梅戏女演员相恋。这位女演员是艺术学院1959年毕业的学生,寿县人,是一位高鼻梁、大眼睛、大脸盘,非常美丽的姑娘,很有艺术天分和才干。那时他们已到了热恋的程度。后来听人说,在他们相爱时,这个姑娘怀了身孕。自感面子过不去,怕丢人现眼,一时想不开而自杀,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很为这位艺术学院的同学感到惋惜,她不应该为此事而轻生。若是在今天这个思想开放的年代,她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她的男友相运泰后来被调任淮南一个文工团里当书记。

在全国解放初期,我们小孩子上学也是很辛苦的,早晨天不亮要起床去上早自习。我们家里没有闹钟,不能准时起床,常常是邻居家的孩子起床后,拉动从窗户系在床头上的铜铃,绳子扯进我和奶奶住的小屋里,孩子们拉动窗外的那根绳子来催我起床。每天铃声一响,我便从那甜蜜的梦中醒来,奶奶也会催我穿衣。起来后,我们端上一盏小煤油灯或蜡烛迷迷糊糊地到学校去早读。

在我们住的这个院子里,一进门,有一块已破旧的影壁墙。那是我们几个小孩子经常在上面出艺术墙报的地方。我们把平时画的画挨着贴在那里。这些儿童的画引起大人们注意和欣喜。他们看后,常常给予一些鼓励,我们画画的兴致也就由此而越来越高了。我那时喜欢画的画是小人书上古代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如武松打虎、关公、张飞、钟馗或二叔那本《芥子园画谱》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之类。平时我把父亲、母亲给我的零用钱省下来,买~些画纸、颜色、画笔和一些美术的参考书。在我和奶奶住的那间小屋的墙壁上,经常被我画的画所贴满。

老师知道我的爱好,在学校里出墙报,也常让我画。为画好一张画,有时中午放学不回家,让同学给我带饭。画好一张画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也是特别兴奋受鼓舞。记得我三年级时画了一张临摹画,让我至今不忘。那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趴在战壕的掩体里向远处的敌人射击的画面。画完后,被贴在墙报栏里,我觉得很光荣。它也成了那时我画画一个进步的新起点。闲暇的晚上我们院子里的那几个孩子,还把自己在4厘米的小玻璃片上画的画,用手电筒投放到那雪白的墙上,这些小玻璃上的画也就成了我的最早自制的幻灯片。这一活动也常引来一些已成年的大孩子们来玩。在那时候,我们院子里几个爱好画画的孩子,因美术墙报而引发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搞一些游戏式的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也培养了我们的美术兴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P57-59

序言

由小路走上坦途

朱辉军

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里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科学是如此,艺术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艺术,如果步人后尘、亦步亦趋,那无非是古人的翻版,或洋人的拷贝,以及名家的影子。只有独辟蹊径、艰苦攀登,才可经由别人未曾涉足的崎岖小路,走上艺术的通衢大道的。

路巨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被业内外人们呼为“大路”,但他自己则说:“我愿和千百万筑路工人一起,爬一辈子高山,走一辈子小路,画一辈子铁路。”他确实是这么做的,但他却从小路中走出了一条坦途。

几十年来,路巨鼎先生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画坛、艺苑许多名家大师的好评,力群、廖静文、侯一民、靳尚谊、韦启美、潘世勋等都先后撰文予以推介。如今在他出版自己的文集时,却来约我为之作序。我与他素不相识,仅在一些画册中阅过他的画作。那天他造访我时,但见一位高大威武的老人,表情严肃而又态度诚恳地说出他的想法。全然不像我常见的艺术家,倒很像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我诚惶诚恐、百思难解:或许因为我是编审,与画坛无关;或许因为我是晚辈,与他的师友没有瓜葛;或许因为我是评论家,不参与艺术实践,他因此想来听听门外的比较年轻的专家,对他为人从艺的相对客观公允的看法?为此,我认真通读了他的全部文稿,并拜读了名家大师们的评论,更仔细地品味了他的主要作品。毕竟,读一个艺术家,不仅要读他的历史,更要读他的作品,并将他的作品放到他的成长道路中,特别是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大潮中,予以观照和考察,才能说出别人言所未言、或言之不详的话来。

从总体上说,要把握路巨鼎先生的艺术,有三点至关重要:时代气息、工人风采、民族神韵。至于全面地评价,还会涉及许多方面,往下我也会提到一些。但面对这么一位特别出色的画家,其主要的、根本的,是这三条。

一个艺术家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并通过作品反映着时代的进程。那些试图与时代疏远或隔绝的艺术家,基本没有成其气候的,只有那些紧随时代步伐、感受时代脉搏,才能真切地反应时代的风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称自己为时代的书记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如今,我们要了解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的时代环境和人文风情,除了从历史学著作中间接了解外,更主要的是从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中去直接感受。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如托尔斯泰、高尔基、罗丹、毕加索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路巨鼎先生一开始就自觉地追随时代的节奏,几十年来如一日,每年都用两三个月时间深入到建设和改革的第一线。不论是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还是丛林湍流的云贵高原,不论是风吹草低的内蒙高原,还是黄沙漫漫的新疆戈壁,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都留下了他与战士和工人风餐露宿的印迹。如今有些艺术家躲在象牙塔内,或者泡在宾馆酒吧,借助酒精和咖啡等来获得点灵感,再涂抹几幅谁也看不懂的所谓抽象派画作,能指望这样的作品有多大的价值吗?而路巨鼎先生则深入到边疆,深入到基层,所以他的画作有令人触动的火热场景(《高路入云端》、《福音》等),有让人留恋的温馨气氛(《山窝窝》、《山上那颗柿子树》等),有让人神往的边境风情(《初晴》、《等》等),并因此而留在了历史上。

与时代的贴近,使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现实主义如今被许多画家及其他艺术家视作落伍的东西,特别是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现实主义似乎是陈腐不堪的旧抹布,被弃之不顾。其实,现实主义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创作精神、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不能取代它,就像当年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并未取代它一样,无非是互补,常常还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路巨鼎先生不受世俗的纷扰,常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但也不排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在巴黎考察期间,他顿悟到:这些流派的创作“其中形式构成突破,强调主观意识做主导的创作的光辉是不应低估的。现代派画家突破传统模式一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直面摹写,大胆运用夸张、悬念、多维空间等不断更新的手法,更接近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原本”。他以开阔的胸怀,认识到其他流派的优长,并在此后的创作中吸收借鉴,使他后来的作品如《枫丹白露远望巴黎》、《期盼》、《最近阳光的地方》等,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端,跳出了人为斧凿的窠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时代的先锋队。可是多年来,工人阶级在我国文艺作品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充分展现。在当代文学史上,能数出来的,也就是《原动力》、《铁水奔流》、《百炼成钢》、《沸腾的群山》、《乔厂长上任记》等寥寥几部。在当代美术史上,除了《长江的黎明》、《大路歌》、《炉火正红》、《我爱油田》、《钢水汗水》、《心灵的歌》等有些影响外,成功的作品也不多见。因此可以说,我国文学艺术对工人阶级的态度和表现,与工人阶级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远不相称的。

当然,描绘工人阶级的形象,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世界文坛艺苑中,成功作品并不多的缘由。这里有一个“入于其中,超乎其上”的问题。多年来,我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文艺座谈会上,多次表明过这个意思。务必要在深入把握各地、各行业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超越地域、领域的局限,找到打动其他地方、其他领域的人们的共鸣之处,惟有如此才能获得普遍效应。

路巨鼎先生基本上实现了这一要求。他大半生坚持将他的视野和画笔,始终对准工人阶级,特别是铁路工人。他的重要作品《千里迢迢》、《织女》、《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水》、《情系群山》、《山花正开》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筑路工人(或军工)的风采,表现了他们豪迈爽快的性格,也披露了他们柔和细腻的温情。但他并不拘囿于工厂工地,也不拘泥于生产革新(曾有过多少作品是这么描绘的啊),他,注重的是人——工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所重也是我们所关心的,他们所虑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就与他们的脉搏一同跃动了!可以说,工人阶级的那让我们景仰、让我们推崇、让我们感佩的群像,在路巨鼎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充分而且生动的展现。再过一些年,我们再重读他这些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画作,就会知道它们是多么的珍贵!

时代的宏大主题,工人阶级的豪迈情怀,促使路巨鼎先生大多采用油画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舶来品,油画要表现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人物风采,在绘画精神、绘画形式、绘画语言等等方面,都要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转换。

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我感觉,路巨鼎先生在绘画形式和语言上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这种转换。一是在技法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构图布局方式,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所以他的许多画作给人以高远、厚实的感觉。在色彩运用上,也吸收了中国画的用墨着色方式,以暖色调为主,强调对比,这就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油画的本土化。二是在意境的营造上,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他曾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喜爱的作品中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特别是巴金的许多作品,耳濡目染让他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所以他中后期的作品,不再刻意追求单纯的逼真,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意境,追求诗意,追求画外之韵。这也使他大大超越了那些摹写自然的传统现实主义画家,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画架上的交融。

路巨鼎先生以油画为主,但他多才多艺,广泛涉及版画、连环画,甚至雕塑,人物、静物、风景并举。他同时也是画展的组织者,从1979年以来,他和他的同事一起组织并主持了“大路画展”,迄今己在京举办了十三届,推出了不少优秀画作和画家,成为当代画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已逾古稀的路巨鼎先生依然在跋涉。画家永远不老,艺术家青春常驻。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路巨鼎先生的画作已经臻入境界,我感觉,并相信,他只要再进一步,眼到、心到、手到,就可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了。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光辉的顶点”么!

2011年11月12日

(朱辉军中国文联出版社副主编)

后记

一个普通劳动家庭出身的我,从幼年读书求学,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了铁道兵部队,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大半生走南闯北,历尽了干辛万苦,风风雨雨。工作中的波折起伏,其中有种种的酸辣苦甜,也遇到不少新奇而有趣的故事,有诸多无闻的日常工作,也有几多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亮点突显,有许多让人难解的困扰和烦恼,也有让人兴奋而又愉悦的难忘时刻。这些都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也让我在思绪中不断涌动着波澜,势有要冲破堤岸之感。

这些生活中的历练,无疑成为我精神财富的丰沛储存。它的汇集、构成,也将成为我的艺术作品之一。从2000年起,我就开始在美术创作之余,整理编写我的文稿,至今已历时十年。眼看整理成册,中途又因住所的多次搬迁,梳理出来的文稿在电脑中不慎丢失。无奈之下,只得又重起锣鼓再开张。又多半年时光过去,在我二儿媳张红梅的帮助下,重新打印,又几经校对修改增补,再次输入电脑。这样多年心血的凝聚,此书才算初具眉目。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空余之时,出差途中,我总喜欢带几本书,有空就读。我每到一个地方,总爱逛新华书店。平时在家中,闲暇之时,也是爱去书店,书摊转转。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总要买上几本。我的床头和书柜、窗台、桌案上到处都摆满了书。书与我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像水一样,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现在我的家中,各种藏书,已多达万余册。我敢说我对书的痴迷,可以称之为情有独钟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文艺创作,无论是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和表演艺术家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者谁又能离得开读书,离开书籍知识对他的滋养呢。

从小学开始,我就开始读巴金的小说,像他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我还是从巴金书中我开始学会对“得、底、的、地”的准确应用。

青年时期我读过的书有《三家巷》、《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丁玲的《太阳照到桑干河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迎春花》、《苦菜花》、《红岩》等。后来又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三言两拍》、《醒世姻缘传》、唐诗宋词等。  外国文学作品我也读过很多,对我影响较深的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多雪的冬天》、《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活下去,并且要记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四十一个》、《牛虻》、《茶花女》、《伯爵家的苔丝》、《渴望生活——梵高传》等等。

我是个从事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画家。我到生活中去,接触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的冲动,选材、加工、构思、经营、集中概括和提高,我认识生活,捕捉那灵动的生活内涵的能力,赋予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意蕴,也多是得益于读书。我的油画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情的诗意,也多是书给我的养分所致。

平时我喜欢写写记记,口袋中常装有一个小本子,把随时发生在身边的有意义的事记下来。我喜欢写日记,自1958年起至今,已记有二十多本日记。1997年我被国务院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派往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考察半年,我坚持每天写日记。半年后回国,我写了十三万字的日记,详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我在巴黎和欧洲十三国学习欧洲油画艺术及所到之处的体会和见闻。后来我又去东南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旅游写生,又写下了四万多字的日记和散记。

正是我平时有个记日记的习惯,爱写点东西,所以手头有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文稿。今天把这些散乱的文稿整理、编撰成册,也是我对这几十年来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和社会活动实践的一个深层的认知和总结。它也是一个画家的艺术心路,或许我这点文字和努力能对人们有所启示。

我的这本文集,在编写过程中,受到家人、师友、老同学的关注。他们企盼着它的出版发行。

在文集的撰稿出版的过程中,曾得到人民出版社周涛勇编辑,原安徽美术出版社主编朱秀坤先生和现任的主编武忠平先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杂志的主编王坤先生及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王萌编辑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大师的夫人廖静文先生对文集的出版十分关切,她给予热情地鼓励并亲题书名《一个画家的心路》,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朱辉军先生欣然为我撰写文集的序言。为此我深表谢意。

路巨鼎 2011年7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画家的心路(路巨鼎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巨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73763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55:50